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黑白朱元璋 >

第22章

黑白朱元璋-第22章

小说: 黑白朱元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得汝这般忠心为主,吾要重加褒扬。花云之子乃将门之后,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汝要善自抚养,以慰花云夫妇在天之灵。”
  他封孙氏为一品诰命夫人,为花云之继室,并赏给住宅一座,白银五千两,作为抚养费,以为对忠义之士的褒扬。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按规矩出牌的陈友谅抢班当了皇帝
陈友谅攻下太平城,杀了朱元璋手下一员最勇猛的大将,心中狂喜不已。
  太平离应天只两天路程,在他看来,犁庭扫穴,拔应天之帜,已是指日可待之事。
  他立即想起一桩大事:即应趁热打铁,马上自立为帝。这是他杀倪文俊后,日夜都在思虑之事。
  他立即作了安排,马上进驻采石矶,派部将赴徐寿辉座舰启奏事情,待徐寿辉不备,一群武士一拥而上,用铁锤朝徐寿辉头上击去。
  手起锤落,徐寿辉脑浆迸流,死于椅上。徐寿辉身边的几个卫士,有谁敢动弹一下?一场篡位阴谋就在转眼间完成,徐寿辉也结束了他的历史作用。
  陈友谅得知徐寿辉已死,立即叫人从箱中取出早已备好的龙袍、皇冠,马上登基。
  他把登基的地点选在五通庙,令手下将庙中的大小菩萨统统扛出丢入长江之中。
  待正殿清理干净,令人当中摆上一张交椅,上铺绣龙黄毯,就成了他临时行殿。
  他把登基时间定于正午时分。没想到本来还是天清日朗的好天气,突然间就变得乌云滚滚,狂风阵阵,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
  那些排班在外的文武官员一个个被大雨淋得落汤鸡一般。实在挨不住了,便纷纷抢到偏殿廊房下去暂时避一避,整个登基仪式大乱。
  陈友谅倒也不管这是否吉祥,立即登基称帝,大封文武百官,改国号为汉。
  受封的文武官员立即跪拜在地,大叫: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喊声未落,一道闪电将整个五通庙照得通亮。大家一抬头,看那闪电中显现出一个人影子,影影绰绰,像是徐寿辉。
  一道阴影,笼罩了文武百官之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狼来了,是逃是战,刘伯温一锤定音(1)
陈友谅弑主称帝后,遣使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向朱元璋进行攻击。
  张士诚本无争夺天下大志,况近期连连遭受朱元璋的打击,心有怯意,不愿轻启边衅,自寻挫折,故婉词谢绝了陈友谅联手进攻的邀约。
  陈友谅倒也并不在意。如今他已占有江西、湖广之地,拥有江南地区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自认打败朱元璋是易如反掌之事,并不一定要与别人联手。何况,他把张士诚看成上不了台盘的狗肉。
  他立即点起大军,亲率百余只大舰,如“塞断江”、“撞倒山”、“混江龙”等,另有小船数百,小艇无数,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矛头直指应天。
  一时间长江上舳舻衔尾而下,鼓声震天,旌旗蔽日,绵延几十里,声势惊人。
  消息传到朱元璋的军营中,顿时炸了营般一片惊慌,成天只见大家在交头接耳议论。
  在商讨对策的紧急会议上,朱元璋倒是从容镇定,叫大家发表高见。
  将领中有的主战,有的主和,有的主守,有的主退,也有的人打算逃跑到滁州。
  只有刘伯温不吱一声,坐在一旁捻须冷笑。
  朱元璋见陈友谅兵多势强,又倾巢而来,是战是守,也拿不定主意,冷眼一见刘伯温的神色,知他心中有数,便屏退文武百官,单单留下刘伯温到后堂会议。
  朱元璋还没开口,刘伯温就愤愤不平地说:
  “主公,可速将主降及逃跑者斩首,以免涣散军心。”
  朱元璋心中一喜,问道:
  “啊,看来先生已胸有成竹了。”
  刘伯温说:
  “并非胸有成竹,战乃大势所趋,不战则亡。逃则必垮,大局无可挽回矣!”
  朱元璋连连点头称是。
  “吾为何要请主公斩那些主降及逃跑者?因这些人,只图保存身家性命、妻子儿女而扰乱军心,这种人不斩何用?那些主张南迁北徙,退避滁州者,亦不是办法。你退,陈友谅不会追击吗?”
  刘伯温豪气满怀,把种种畏敌的论调都推翻。朱元璋心中暗暗赞赏,听刘基继续往下说:
  “陈友谅是江南最强者,军势必强。他骄横一世,无一日忘却应天,如今拥重兵而来,必欲与我决一雌雄,躲或逃,都不是办法,所以只有拼死一战,决个高低,方为出路。”
  “那我们有无取胜之把握?”
  刘伯温捋捋盘曲的胡须,徐徐说:
  “虽说强莫过于陈友谅,然他弑主称帝,属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举,必导致内部不满,其士气必不振,他兵未举已输却我一筹。古语云,后举者胜。我今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又胜他一筹。我若能倾府库,开至诚,士心必固,此又先胜一筹。故我只须用计诱他深入,再以伏兵击之,其兵必无斗志,我军必操胜算。主公就放心落意,调兵迎敌吧!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信心大增,正在密议破敌之策,亲兵来报,康茂才有要事求见。
  朱元璋正在苦虑大计,见有人打扰,有点不耐烦,正待说不见,突然计上心来,对刘伯温说:
  “好,好,破敌正在此人身上。”
  忙叫人把康茂才请进。
  原来这康茂才是陈野先旧部,智勇双全。陈野先兵败被俘,康茂才感朱元璋不杀且重用之恩,投降后始终勤恳忠心。龙凤四年(1358年),朱元璋命他为营田使,修堤防,兴水利,屯田垦荒,得存谷一万五千石,以给军饷,尚余七千石,很有成绩。
  他与徐寿辉是同乡,与陈友谅也有交情。这次陈友谅来攻,他一来为报答朱元璋知遇之恩,二来恨陈友谅杀死徐寿辉自立,故主动前来请战。
  康茂才施礼叩头后,主动请求参战。
  朱元璋说:
  “好,康将军勇气可嘉。今陈友谅倾国而来,占吾太平,其锋正锐,其气正骄。吾意只有诱其深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可取胜。康将军与陈友谅有旧,能否以诈降诱他前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狼来了,是逃是战,刘伯温一锤定音(2)
康茂才沉思片刻,说:
  “末将遵旨。末将昔日在蕲州(今湖北蕲春),陈友谅趋奉徐寿辉,亦常来我家做客。我家门房老仆康福与他相识。今老仆尚相随在侧,待末将修书一封,让老仆送去,说我在大帅处受歧视,欲重投旧友,他必定不疑,即可诱他前来。”
  刘伯温在旁点头称好,又将各项细节详细交代一番,康茂才领计而去。
  

示假隐真,引蛇出洞
陈友谅身穿绣金衮龙袍,头戴冲天冠,坐在以太平府大堂改成的临时金銮殿上,满心喜悦地与手下文武要官商议攻打应天事宜,忽有带刀侍卫上前跪报说:
  “有个人,声称是皇上旧友康茂才派来下书的,亦与皇上相识,请求拜见。”
  陈友谅刚刚登基,正想叫旧日相识见见他今日富贵,以示苟富贵,毋相忘之旨,连忙下令召入。
  那人进门即跪拜,并双手捧上书信。
  陈友谅看那人是康茂才的老仆,哈哈一笑,叫人接上书信,一边拆阅,一边炫耀道:
  “那不是康福吗?为何仍是这般寒酸,想是你家主人在朱和尚那边混得不如意。你看看朕今日富贵吗?何不叫你家主子过来追随我,朕保他享荣华,受富贵,做个大官。”
  那康福闻此言,即号啕大哭起来,唠唠叨叨,说起康茂才投降朱元璋后种种苦状。
  陈友谅已把信看完,哈哈大笑着说:
  “康福,你不必哭了,你家主人倒也是个识时务之人。过去降朱和尚亦是无法,朕不怪他。他在那边难以存活,当然应当回来随我。你回去告诉他,朕一切按信中说的去做,三天后三更吾必达江东桥。待事成,朕必赏他个大大的官儿做做。朕怕事情泄漏,不另修书了,你就这么告诉他便可以了。”
  康福临走时陈友谅问他:
  “江东桥是座什么桥?”
  “木桥。”
  陈友谅点点头,赏了大笔金银,叫人把他送走。
  待康福离去,太师邹普胜将康茂才的来信看了一遍。那信中说康茂才在朱元璋处终日惶恐,惴惴不安,故欲为友谅内应,请友谅速来攻应天。
  信中把应天城中兵力部署一一详告,并劝友谅兵分三路,各攻一门。他愿在城外江东桥相候,亲自来接引他,诓开城门,直捣朱元璋帅府,生擒朱元璋以作见面礼。
  邹普胜把信递给太尉张定边看了,低声商议了一会,便向陈友谅跪奏道:
  “皇上,康茂才投降朱元璋多年,情形不知,不可轻信。今日来信投降,只怕其中有诈。”
  陈友谅哈哈大笑起来,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
  “卿等不必生疑。康茂才这狗才朕是知道的,为人讲交情,重义气,昔日与朕是可换脑壳的好友。他今日在朱和尚处受尽窝囊之气,见老友今日如此富贵,朱和尚又兵弱势单,他不来投朕,又去投谁?你等听朕安排即是,不必多言!”
  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人)。明大将。他通经史大义,事母至孝,曾巧施诈降计,大破陈友谅,为朱元璋扫平这个劲敌立下大功。后从军征西,取兴元后卒于军中。其子才十岁,以功封侯。
  邹普胜心中不服却只得唯唯退下。
  那康福刚到应天城门,就被等候的人带去见朱元璋。他正在焦急地等待陈友谅的消息。
  康福把陈友谅应允康茂才做内应的话说了一遍。朱元璋又详细问过他当时的神情,便大笑起来,说:
  “这个刚愎自用的家伙,志大才疏,吾知他必会上当。凭此一事,知其人必败!”
  他立即与刘伯温调兵遣将,分头埋伏。
  

阴谋与阳谋,都倾注在龙湾之战(1)
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
  陈友谅水陆大军兵分三路,衔枚疾走,悄悄向应天进发,太平城只有两千人马留守。
  陈友谅亲率三万精兵,于三更时分,到达江东桥,他命人去桥上接头。
  那人走到桥上,按约定暗号,大呼三声:
  “老康,老康,老康!”
  四周却静寂无声。
  陈友谅心中有点发毛,下马走至桥边,伸手一摸,冷冰冰的,这哪里是木桥,明明是石桥,那木桥哪里去了?他连忙问带路的人,那人也茫然不知。
  他们哪里知道,自康福回城后,朱元璋立即叫人连夜拆去木桥,赶修石桥,以扰乱陈友谅之心,让其将士陷入惊恐状况而失去斗志。
  陈友谅果真中了朱元璋之计。他知大事不妙,心中惊恐,慌忙下令,叫部队速退。
  三万人马顿时乱成一团,胆小的纷纷拔腿便逃,军官们严令禁止也阻挡不住。
  正在这时,附近山上突然响起几声惊天动地的炮响。霎时间,四周涌现出无数灯笼火把。陈友谅正在惊惧之时,一阵震撼人心的喊杀声,漫山遍野席卷而来。
  陈友谅不知附近有多少伏兵,但知已陷入朱元璋的重围之中,不经一番血战,肯定难以脱身。
  他出身渔家,长得体貌丰伟,力大无比,练就浑身武功,且读过书,粗通文墨,曾当过县衙书办,郁郁不得志,遂回乡与其弟友仁、友贵聚众起义。
  起义后他历经百战,出生入死,什么场合没见过?见身陷重围,已无出路,那心立时平静下来,连忙召集手下将领,指挥迎战。
  可是整个部队都乱了阵脚,纷纷后撤,将指挥不了兵,兵又找不到了将。
  这时左边飞起一阵号炮,火光中常遇春率兵呐喊着杀出,陈军大乱,向右边乱窜。
  没想到右边又飞起一阵呐喊,徐达身披铠甲,率千余骑兵冲突而出。
  陈军本已是丢魂丧魄的散卒,怎当得起左右夹攻,只见着刀中枪之人纷纷倒下,没死的带伤的抱头鼠窜,三万精兵转眼间即垮了一半。
  陈友谅挥舞大刀,率领余众杀出一条血路,逃至龙江,赶紧登船,这时天色已经大亮,慌与弟弟陈友仁率领千多艘战船折往龙湾,命令一万士卒率先登陆。
  朱元璋率主力埋伏在城北的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上,把陈友谅军的举动都看在眼里。
  部将们要求马上出击,朱元璋看了看天色,说:
  “别急。天马上会下雨,且他们已饥饿不堪,就会造饭,等那时再乘雨击之。”
  这时一轮红日当空,酷热难耐,汉军士卒们个个汗流浃背,浑身无一根干纱。
  陈友谅已饥肠辘辘,便命就地安锅挖灶,煮饭休息,待饭后再行进攻。
  伙头军寻柴生火,田野里四处烟雾弥漫。忽然一阵狂风吹起,朵朵漆黑的厚云从东北簇拥而至,转眼之间,铜钱大的雨点劈头盖脑地砸将下来,陈友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