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五代 >

第18章

乱五代-第18章

小说: 乱五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46年十二月,张彦泽以契丹先锋的身份进入洛阳,先杀掉了他以前的仇人高勋和他全家,然后把尸体陈列着强行让百姓过来看,全洛阳的人都不寒而栗。这时,许多人都想到了张彦泽的另一个仇人——李涛。
   。 想看书来

敢说话的李涛(2)
李涛听张彦泽进入洛阳后,也有点害怕,他跟人家说,这次我算彻底报废了。他当初就嫉恨我,如今有契丹打手为他撑腰,我想不死比登天还难。

  不过,他坐在屋子里想了一会后,就跑出来,大声说:死就死,我现在就去送死,不用他来杀我。他说完,就写了一张大卡片,到张彦泽府第,让人送了进去,张彦泽见卡片上写道:上书请杀太尉人李涛,谨来受死。

  张彦泽愣了一下,就把他请进来,对李涛说:“你害怕不害怕?”

  李涛仰着脸说:“我今日的害怕,就和你当年的害怕一样,如果先皇(石敬瑭)当初听我的话把你杀了,你今天还能在我面前问我怕不怕?”

  张彦泽居然大笑,请李涛喝酒,李涛满满地喝了一大杯,然后告辞出去,有人见到他神色如常,丝毫不像从鬼门关里回来的人,他回到家里就收拾行装跑到汴梁去了。

  契丹人进中原不久,就以“水土不服”的缘故北归了,刘知远趁势称帝。李涛听了这个消息后,从汴梁又跑回洛阳,领着没有被契丹掠走的官员向刘知远递表祝贺。刘知远问他:“契丹人留下什么没有?”

  李涛大哭,说,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中原百姓的心。

  刘知远很高兴,就任他为翰林学士。不久,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反叛,刘知远派出高行周与慕容彦超###。但这两个人不团结,更不合作。李涛向刘知远建议,御驾亲征。刘知远很是赞同,亲征平定了杜重威,因此,刘知远把他升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刘知远死后,刘承祐继承帝位,当时,宰相苏逢吉经常随意调整官吏。枢密使杨邠很不赞同,认为这样做会虚费国用,经常向皇帝告状。苏逢吉也不是好东西,也向皇帝告状。朝堂之上,只听得他两个人吵架。李涛给刘承祐上疏道:“今关西纷扰,外御为急。二枢密皆佐命功臣,官虽贵而家未富,宜授以要害大镇。枢机之务在陛下目前,易以裁决,逢吉、禹珪自先帝时任事,皆可委也。”

  杨邠知道了李涛的奏折后,就跑到刘知远的老婆、当时的太后那里号啕大哭,说自己生是京城的人、死是京城的鬼,想要把自己弄到外地,自己现在就去给先皇看坟墓。

  太后大怒,问儿子:“你难道真想把功臣旧勋弄到外地去吗?谁来保你?”

  刘承祐就跑出来,告诉李涛:“太后问起,你就说是宰相的主意。”

  李涛仰着脸道:“这就是我的主意,跟别人无关。”

  不久,他被罢免,朝廷要他回乡养老。

  郭威称帝后,又把他从家里拎了出来,授他太子宾客,后来又任刑部尚书。柴荣继位后,又任命他为户部尚书。这两位英明之主都知道他这个人肯说话、敢说话,所以才倍加重视。

  但柴荣死后,新上来的皇帝不喜欢他总挑事,就让他去当山陵副使。这个职务其实就是给还没有死的皇帝找陵墓的最佳地点。李涛是学文的,对地理肯定不懂,他又不迷信,所以,这个职务等于是让他远离朝政。赵匡胤建立宋后,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是了不起,就把他叫来,任命他为兵部尚书。

  李涛走完了整个五代,一代都没有落下。按照常理,这样一个人应该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了,可他仍旧和从前一样,遇到不平事就要说上一说,管上一管。

  赵匡胤的亲信尹勋平时就是个混蛋人物,有一次,他负责监督疏通河道,杀了几十个民工,又把百姓的耳朵割下来取乐。李涛当时正生病躺在床上,听到这件事情后,他从床上翻下来就写奏章,他的家人劝他不要这样,小心没了性命。李涛说:“人谁不会死?我既然在这个位置,就要负这个责任。”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李涛,虽然经历五个朝代,但其本性不改,也正如他所言的那样,在这个位置,就要负这个责任。史书上说他“工为诗,笔札遒媚,性滑稽,善谐谑,亦未尝忤物,居家以孝友闻”。但似乎这些都不是他的闪光点,他的闪光点是,在那个人人自保还来不及的乱世,他偏不怕死,屡屡跟天子跟凶狠的武将叫板,无论在什么年代,这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小人物的大忠诚(1)
姚洪出身贫贱,适逢五代乱世,就参加朱温军队,在当时指挥使董璋手下当了一名小校。李存勗灭掉后梁后,姚洪就投降了后唐,屡立战功而被升为指挥使,他的长官董璋这个时候已经是邠宁节度使了。
  可以说,一个小指挥使在五代那个武夫林立的乱世本就是不大的官职,所以,姚洪无论如何都是个小人物。他后来之所以名垂青史,还要感谢他的前朝长官董璋。
  董璋本是汴州富人李让的家僮,朱温任宣武节度使时,李让跑到朱温那里用家里的财富换得一朱温“儿子”的身份。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朱友让。因为主人的关系,董璋就到了朱温军中效力。后来,因为军功而被授予指挥使。姚洪这个时候就在朱温军队里,他的直接长官就是董璋。
  董璋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勇气都能得到士兵们的认可,但此人经不住别人夸,一旦遇到夸奖,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同样,这样的人也受不了别人的骂。所以,他身边总聚集着一群夸他的人。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到了李从珂称帝时,他才从指挥使升为泽州刺史。
  后梁灭亡后,他投降了李存勗。李存勗封他为邠宁节度使,他开始结交朝中重臣郭崇韬,并与其打得火热。
  925年,郭崇韬受李存勗的命令###后蜀。郭崇韬为了让董璋有立功的机会,任命他为行营右厢马步军都虞侯。在伐蜀过程中,无论大小事宜都与他商量,并按照他的意见作出决策。灭掉后蜀后,在郭崇韬的推荐下,董璋被任命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太原留守孟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两人共同镇守四川。李嗣源称帝后,董璋和孟知祥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主要是因为董璋管辖的地方总比不上孟知祥的管辖地,这当然和两个人的治理水平有关。孟知祥在大力治理下,蜀中呈现了新气象,这就让后唐朝廷非常担心。
  他们宁愿让一个藩镇主杀人放火,也不希望他是一个治理经营的高手。所以,朝廷就大肆夸奖董璋,贬低孟知祥,希望用这种办法使董璋来牵制孟知祥。
  董璋就真以为是神了,越发骄横无礼。最后,把这种骄横无礼送给了朝廷。
  929年,李嗣源想要去南郊祭天,但这是一项劳命伤财的活动。于是,他向四川派出使者,让董璋交五十万钱来。使者到了董璋处,把诏书给他看,董璋只看了一眼,就急了。他指着使者的鼻子说,你回去告诉皇帝老儿,我只有十万,爱要不要。
  使者不敢恼火,但总得说点什么,想了想就说,您这是想造反?
  董璋大怒,尤其是别人居然知道自己的这一野心的时候,他更加恼怒,他要杀来使。使者吓得屎尿齐流,叩头不止。董璋才勉强答应放他回去,但是,十万钱也没有了。
  使者哆嗦着跑回京师,跟重臣安重诲说,董璋肯定要反。李嗣源对这个论断不肯相信,因为他希望董璋能钳制孟知祥,所以,他不相信董璋真的要反。于是,他连连派出使者去四川,回来的使者异口同声:董璋必反。
  安重诲当即作出决定,选了两个靠得住的人去四川做刺史,监视董璋。又抽出精兵均分布在董璋管辖的各州。同时在四川军事重地阆州设置保宁军,以大将刘仁矩为节度使,派出指挥使姚洪带领一千士兵赶往阆州,并驻扎在那里。
  董璋绝对不是傻子,当他看到这一系列变化后,认为朝廷对他有所怀疑了,他可不想要自己造反的计划胎死腹中,于是,930年秋天,他联合孟知祥一起造反,他率领兵马向阆州开进。守阆州的正是他当年的手下姚洪。
  他认为人人都怕死,姚洪只有一千人马,况且,他和自己一样有过投降的经历,他忽然就有了慈悲之心,想以和平方式解决阆州。他给当年的老部下写信,在信中,他阐明了自己的主张:只要跟着我,就有肉吃。
  他太小看姚洪了,虽然此人没有多大本事,但却有“忠义”之心。姚洪拿到信后,连看都不看,就领着信使来到茅坑,然后把信扔了进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小人物的大忠诚(2)
信使回到董璋营中汇报了那封信的归宿,董璋气得哇哇叫,下令攻城。节度使刘仁矩和姚洪拼死抵抗,但终究因为兵力太少,城被董璋攻破。

  董璋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把已被活捉的姚洪带到面前,董璋破口大骂:“你给脸不要,我看在你是条汉子的分上才给你写信,你怎么就把它扔进了茅坑?”

  姚洪也大骂:“老贼!你当初在朱友让家时,扫马粪,能吃到一顿肉,你就拜佛。当今天子让你做节度使,你却无耻地做出反叛的事情来。我能为国家死,绝不可能在狗奴才手下生存!”

  董璋气得死去活来,姚洪当着许多士兵的面揭了他当初扫马粪的老底,即使是再不要脸的人也不能承受。一个小小的指挥使居然教他做人的道理,他更不能忍受了。他命人支起一口大锅,在下面点燃柴草,又令士兵十人用刀割姚洪身上的肉,割下一块就扔进锅里,肉浮上来,他就让人捞出来吃掉。姚洪就这样被活活割死了,直到死前他还大骂不止。

  阆州失守和姚洪被活活割死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李嗣源久久不语,最后居然流下泪水来。也许,在这位乱世皇帝心里,像姚洪这样的人已经是绝种动物了。想不到,就在他的朝廷上,居然有这样的人。为了告慰姚洪,李嗣源安排了的他的两个儿子,又嘱咐人,定要好好厚恤姚洪的家属。

  姚洪以一个小人物——乱世的一个小指挥使——的身份让皇帝为之哭泣,他在生前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却因为一死而得到了皇帝最真诚的嘉奖。只因为他在逆贼面前没有丢掉大丈夫的风范,没有丢掉作为人的最宝贵的品德:忠诚。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让赵匡胤敬畏的人(1)
据说,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有一次和大臣们去后周时兴建的功臣阁游玩,当走到功臣阁门前,忽然来了一阵风把门吹开了,赵匡胤一抬眼,恰好看到了一张画像,他立即停了下来,看着画像肃立不动,然后理了理龙袍,很凝重地向画像深深鞠了一躬。有一位大臣对赵匡胤的这种举动很不解,就问道:“陛下贵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您这礼行得有点大了吧?”
  赵匡胤摇头,说:“他就是王朴。我们当年同朝为官,如果他不是死得那么早,我根本穿不上这身龙袍。”
  赵匡胤没有作秀,他说的也是真话。如果王朴还在,他真的很难当上皇帝。王朴是什么人呢?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赵匡胤面对他的遗像如此恭敬有加?
  王朴是今天的山东东平人,年轻的时候就聪明过人,这样的人都喜欢读书,王朴也不例外,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后汉恢复科举考试后,他考中了进士,殿试及第后,任校书郎,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踏上了仕途。
  聪明的他并不是读死书的人,但凡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都不可能还完全保持着清贫时的节操,王朴认为,既然已经进入仕途就必须要获得高职位,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必须要寻找到一个“梯子”,只有踩到上面才能爬得更快。他找到了当时的朝廷重臣——枢密使杨邠。杨邠也是个读过几年书的人,见到王朴的文章很是喜欢,就把他收在了自己门下,并告诉王朴,以后有事尽管开口。
  王朴自从当了杨邠小弟后,经常为大哥出谋划策,可正当杨邠要提拔他的时候,他作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离开大哥,回山东老家种地去。
  杨邠苦留,王朴坚决不留。他很伤心地离开了京师,回到了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