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美军海外征战记 >

第12章

美军海外征战记-第12章

小说: 美军海外征战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要离开这里,我没有意见。我提出两个职务供你挑选:你可以去指挥一个步兵营,或者去坦克部队。”潘兴对巴顿说。
  潘兴所说的“坦克部队”在巴顿眼里几乎连一点影子也没有。美国军队从来没有使用过坦克,而且迄今为止这种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还存在着很大争议。
  潘兴将军的话让巴顿左右为难。他决心不去步兵营,但对参加尚不存在的坦克部队也感到不快。他决定写信请教在波士顿的岳父弗雷德·艾尔。巴顿对他的判断是绝对相信的。艾尔先生的答复是:“我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我对战争一无所知。我对你的劝告是:应该选择那种你认为对敌人打击最沉重,对自己伤亡最小的武器。”
  巴顿茅塞顿开,立刻去见潘兴,对他说:“长官,我已决定去坦克部队。我怀着一种特别的热情接受新的任命,因为我相信我能用坦克给敌人以最大的杀伤,而使美国付出的代价最小。”
  巴顿于1917年间月9日正式接到命令去坦克部队任职。他第一次接触到坦克时,并不喜欢它,把它称为“带轱辘的棺材”。
  坦克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是塞缨尔·罗肯巴克准将。他主要是代表潘兴在坦克部队组建过程中,与各方面的高层人物接触,处理复杂的政策问题。至于具体的组建和训练任务则由巴顿上尉(后来很快晋升为少校、上校)一手负责。
  巴顿迎着重重困难,为建立坦克部队而操劳着。他的任务是训练和指挥两个坦克营,这两个营将组成坦克兵的第一旅。在这方面,巴顿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因此,他从零做起,甘当学生,先到英国和法国的坦克学校学习。同时,每逢使用坦克的战斗行动,他总是亲临现场,用心观察。
  最后,他选择了轻型坦克—法国双人6吨雷诺式坦克来装备他的两个营,他认为笨重的重型坦克打死的德国人寥寥无几,却使自己的英勇士兵饱受煎熬。
  接着巴顿就投入了紧张的训练之中。他建立了训练中心和部队营房。远征军的将士们蜂拥而至,纷纷要求调到坦克部队作战。这使巴顿的精神为之一振。他越来越相信,没有坦克便无法打开敌方阵地的缺口。“杀人的武器很多,但我相信,坦克最能致敌于死命。”
  当时的坦克非常原始,外壳粗陋,里面一团漆黑,两名乘员必须用相互敲打的办法来互通信息—踢一下驾驶员的背就是叫他前进,拍他的头则是叫他停车。各辆坦克之间不能通话,坦克和它们所支援的步兵之间就更无法联系。这种坦克的最高时速为4英里,常常跟不上挺进的步兵,机器故障也常使它们报废。
  到1918年7月,巴顿已经组建了6个连,一般公认这是美国远征军中最厉害的部队。而巴顿则以远征军中“最残酷的军纪森严的教官”而声名远扬。
  在随后的圣米耶尔和墨兹—阿尔贡战役中,巴顿率领这支刚刚诞生的坦克部队,一路上猛打猛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胜利。在战争结束前的一次作战中,他负了伤。他受伤的方式也是特有的:当巴顿指挥的坦克群“隆隆”地开到离德国兵只有40码时,他跳出坦克,跑步带领坦克前进。他一边往前跑,一边声嘶力竭地破口大骂。坐在坦克里的士兵根本听不见他叫嚷什么,而在他前面的德国兵也根本听不懂他说什么。正在这时,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巴顿被掀到了一个弹坑里。待他伤愈归队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8)
就这样,巴顿以其骄人的战绩向他的老长官潘兴将军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潘兴看来,评价一个军官的标准就在于他是否是个“斗士”,极少有人能得到他这句夸奖。然而在谈论巴顿时,潘兴却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爱,连声赞道:“巴顿这小子就是!他是一个真正的斗士。”
  现在还是让我们换一个话题吧。当时,一个崭新的军种—空军,正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舞台上,它赋予了战争以全新的角度,从过去的平面作战向立体、纵深化发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陆战队鏖战贝莱奥森林 远征军马恩河大显身手(1)
1917年11月3日上午,时任美国陆军第1师师部参谋的乔治·马歇尔,正驱车行驶在去往法军指挥部的路上。
  两个月前,第1师奉潘兴将军命令调到西线安维尔地区,同一个有实战经验的法军营并肩战斗。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与敌人比赛耐心。在一片泥泞不堪、令人讨厌的沼泽地上。纵横交错地布满了铁丝网,把美、法军队和德军分开。尽管双方的大炮每隔几个钟头发射一定数量的炮弹,但双方好像约好的一样,打炮时都避免给对方造成伤亡。这些厌倦战争的士兵,不希望再互相残杀了。
  不仅如此,美国大兵们还奉上峰指示,尽可能久地避免制造麻烦,严禁他们从战壕超过无人区的第一道铁丝网去进行突袭。
  然而,这一命令却没有及时下达给刚调进该防区的美军炮兵,炮手们杀敌心切,在地图上圈出了敌人的位置和地形后,架起大炮,对着目标就是一顿猛轰。
  这次炮击打得德国人措手不及,恼羞成怒,随后,他们得知这是初来乍到的美国人干的事,便立即采取了报复措施。
  马歇尔正为此事而来。没等他的车拐进法军指挥部的大门,法军参谋部成员亨利·博尔多将军便急匆匆地迎了出来。
  “你听说了吗?”他用法语喊道,“第一批美国人被打死了。”
  在这位将军的陪同下,马歇尔马上开车来到了美国步兵旅旅部。他在那里了解到,大约清晨4时,德军炮兵对准美军一个炮兵群的防御枢纽密集射击,造成3名美国兵死亡,12名以上受伤。就在马歇尔了解情况时,旅部报务员截获了德国政府的每日无线电公报。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在对莱茵—马恩运河以北美军防区一次成功的袭击中,14名北美人被俘。
  他们这才认识到,这不止是一次炮兵弹幕射击,更是一次敌军反击美军的行动。在马歇尔的建议下,他和法国将军决定出发,把已经发生的事情查清楚。他们把汽车停放在团部,穿过错综复杂的交通壕进入美军阵地。在爬过一堆倒塌了的战壕和德军炮击的弹坑之后,他们很快到了被敌人用爆破筒炸开的一个铁丝网工事缺口处。在无人区的另一边,有一条窄路通往后面,德军袭击得手后便从那里撤回他们自己的战壕。
  在战壕正面的另一个缺口处,战斗的痕迹犹存,这次战争中首先阵亡的3个美国人—下士格雷沙姆、列兵思赖特和海的尸体,刚刚从他们倒下的地方抬走,其中一个人的喉咙被割断了。
  看到穿着美国步兵军服躺在泥地上的3名阵亡美国士兵尸体,似乎使博尔多将军第一次了解到,美国人确实正在法国土地上战斗,他两眼含泪,神情十分激动。他们穿过战壕爬回团部后,马歇尔知道,法、美军队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分别时,博尔多将军紧紧地拥抱了他。
  第一批阵亡将士的名单传回国后,极大地激发起美国人民的参战情绪。同时,威尔逊政府动员众多演说家、作家、艺术家、演员和学者,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宣传活动。德军被描绘成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是企图掠夺欧洲并将统治扩及西半球的敌人。后来,这股反德情绪扩展到所有的德国事物和德国人身上,一时间,许多州禁止教授德语和用德语做礼拜,德国泡菜改名为“自由泡菜”,德国风疹改名为“自由风疹”,更有意思的是辛辛那提规定酒吧间的小吃部停止供应德国风味的椒盐卷饼。
  此时,鲁登道夫已入主德国总参谋部多时。作为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战略家,鲁登道夫当然知道美国参战以及席卷全美的战争热潮对德国意味着什么。因此,他力争在美国运够充足的兵力之前,结束在欧洲的战事。恰好此时俄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政权,宣布退出战争,使得德国有可能把主要兵力由东向西作大幅度调整,在俄国仅留下几个师,监督把从乌克兰掠夺来的谷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
  德国最高统帅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取得胜利的唯一希望是在1918年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陆战,如错过这一年,美国人的参战势必会影响战争进程。
  

陆战队鏖战贝莱奥森林 远征军马恩河大显身手(2)
1918年,面对德国人即将发动的强大攻势,协约国首脑迫切希望美国增派更多士兵。但从1917年12月到1918年1月,他们眼睁睁地看着37个师还在美国本土组建和训练,同时又仔细研究了美国远征军的派遣计划,他们对眼前的状况颇感不安。
  协约国担心美国是否有能力装备和运送一支独立的野战军队,还怀疑美军指挥官和参谋人员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指挥这样一支部队去抗击身经百战的德国人。实际上,协约国是想把美国部队分别编入法国和英国的现有军队编制之中。
  在同美国谈判混编要求之时,协约国手中拥有一些强有力的“本钱”,这就是英国拥有的航运能力和法国拥有的各种装备。
  英法两国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立场,从军事上讲是不无道理的。他们的士兵打现代战争的经验比美国人要丰富得多,他们可以派出精通业务的军官和十分熟悉大部队调度的参谋人员来指导美军。而且不管怎么说,美军需要依靠他们来提供火炮、航空兵以及其他种种支援。毫无疑问,美国新兵学会打仗的最好办法就是到那些有经验的师里去服役,因此用某种形式将美军结合到盟军中去就能加快战争的结束,减少人员的牺牲。出于这样的分析,英法军方领导人认定潘兴不会反对。
  但是潘兴偏偏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如果人家以一种难以忍受的恩赐态度来对待美国人,美国人难道还会以他们原有的热情和决心去战斗吗?如果美国政府默认美国兵无力单独与德军作战这样一种看法,那么美军的士气会是怎样一种状态呢?与厌战的英军和法军结合在一起不会把美军也弄得厌战和泄气吗?如果美国费了那么大的气力,却没有美国军队在战场上出现,那么将来在和谈之时美国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也许换一位别的司令官,很可能少给人一些难堪而取得同样的结果。潘兴这个人即使在情绪最佳时也是不易相处的,而他在为一支独立的美军而力争时,更是又敲桌子又说刺耳的粗话。法英两国政府有时企图越过潘兴而直接胁迫美国总统作出让步,因为他们感到威尔逊的态度比较和缓,而且对具体的军事问题并不计较和关注。然而威尔逊总统在原则问题上没有让步。法国总理乔治·克列蒙梭多次想要福煦元帅设法迫使潘兴调离,但福煦却怕激怒美国人,始终不敢张口。
  更令美国人感动和自豪的是,尽管英国人一直怀疑将一支独立的美国作战部队运到法国去有何用处,但是潘兴仍然顽强地进行着准备工作。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支有着自己的战区的美国野战军。在这段难挨的日子里,潘兴为实现上述目标,陆续做出了几项重大的决定。
  在编制体制上,潘兴确定一个美国师必须拥有979名军官和万名士兵,加上保障部队,总兵力约为4万人。而当时英、法、德等国每个师的正式编制是万人,霞飞元帅在美国宣战之初访问美国时曾建议美国采用同等规模的编制,因为欧洲军官们认为万名战斗人员是一名将军及其参谋人员所能指挥的最大兵力。潘兴对此不屑一顾,他坚信:为了使美国师具备进行持续作战的能力,确保它们不至于像英、法的师那样经常踌躇不前、无功而返,40个美国师就必须相当于其他任何大国的80个师。后来证明,潘兴的这个决定是很有远见的。
  紧接着,潘兴又在训练方面花费了一番气力。他在法国建立了一些参谋和作战军官学校对美国军官进行训练,以弥补美国国内陆军院校系统所授课程的不足。各军办的学校既训练部队指挥官,又训练士兵。另有一些其他学校为各军的学校培训教官。还有为陆军各参谋部门、供应部门以及各兵种开办的专门学校。这些学校在培训战时人才、提高军官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不久便在战场上反映出来。
  与此同时,由于战前实行死板的论资排辈的晋升制度,潘兴发现很多美军师长的年纪偏大,其体力、精力都难以适应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因此,他毫不留情地将那些不符合健康条件和其他条件的人清除了出去,而代之以一批“敢作敢为的武士型人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陆战队鏖战贝莱奥森林 远征军马恩河大显身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