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卡耐之道 >

第20章

卡耐之道-第20章

小说: 卡耐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慰问用户,同时宣传产品,使中南厂名气越来越大,用户由80多个发展到2000多个,产品销售到25个省区和东南亚五国。 
  1983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组成了一个联合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通用”的雷蒙德工厂合作生产汽车。两个竞争角逐的“冤家对头”握手言欢。 
  联合建厂的建议是“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劳格·史密斯提出来的。因为他看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汽车市场上,日本汽车正以其成本低、价格廉而后来居上,“蚕食”着一直在汽车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的地盘。尽管“通用”想尽了改进汽车制做的办法,仍难以在这场竞争中致胜。史密斯从长远着眼,提出了同日本厂商的联合建议,而“丰田”也欣然响应。因为这两家世界第一、三位的汽车厂家都有各自的明确意图,对于丰田,可以避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获取更大的利润。对于通用,则可以深入了解丰田生产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借鉴丰田的经验。 
  卡耐基说:“如果不能打败他们,就和他们结合”。这就是他的竞争策略。 
………



 四 恰如其分地保持友谊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青年人的行为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成员,我们的各种行为代表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我们绝大多数的行为要在层出不穷的社会生活中,在与周围各类人们的相处之中体现出来。如果说自我的行为常规帮助我们初步认识了自身的一些行为特点,那么下一步就要把这些特点摆在多重多边的社会关系中来调整了。换句话说,对自我行为管理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我们如何去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调节好各种关系,准确地选择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包括正确地看待相处与他人交往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行为冲突。这个过程,我们在这里是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的,但在实际上,这正是所有的青年朋友们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的一个“新课堂”。 
  在生活之中,我们常以会不会和人打交道作为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而成熟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成熟,不是变得模棱两可,变得老于世故。我们把成熟用来标志生活中的一种主动权,一种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能够吸收、借鉴他人之所长,增强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而对许多不知的人间深浅处,有人曾经发出过“江头未是风波恶,唯有人间行路难”的感叹。在我们中间,一些青年朋友惶惶然而举步不前,另一些则不管三七二十一,硬冲硬闯的。虽说人们都是在生活之中学会生活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生活,与人相处的学问总是“皓首难以明其理”。但是如果我们相信人的心理和行为本身有规律可循,那么人际关系也是完全可以被认识被驾驭的。虽然对每个人来说,认识的早晚和深浅并不一致。但对青年人来说,“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着准备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搏击,在重要的关系网络中进取的决心;包含着你准备以勇敢者的身份、姿态和行为在人群中走出一条自己之路的构想。 
  如果你曾有机会接触过青工、老农、军人、领导干部和家庭妇女,并且把他们之间待人接物的行为特点做些比较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由于各自的职业、年龄不同,几乎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对他们,可以说是在心理有着独特的身份感。这种身份感,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每个人对待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观察结论的意义在于说明,因为人都是以某种特定角色置身社会的,在确定自己该怎样对待别人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该怎样认明自己此时此地所应有的身份。 
  卡耐基说,这个问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青年人初涉世时,该怎样准确建立起自己的一种身份层次感,说得再具体些,当你将要去和社会上各种处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交往时,除了你既有的社会角色意识之外,在行为上,你将以居高临下、平等相待还是摧眉折腰等哪一种层次的身份去对待周围的同志、朋友。我们把这看作是与他人交往时对自我行为的第一种限定和管理。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你的位置是以你的行为去体现和建立的,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决定着你在人际关系中将会采取和认可怎样的行为。 
  其实,这个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很常见。许多时候,自己独处静思之际,对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待人接物的言行举止思得清清楚楚,但实际和别人在一起时,由于他人行为、暗示或环境的影响,便觉得和事前想好的全然不是一回事。 
  有一个青年朋友对我讲,他总希望在与人交往时给人留下一种谦虚、稳重的印象,但每次和别人在一起,特别是和其他青年人在一起时,说起话来他总是忍不住接别人的话头,或者常常毫无顾忌地大声喝斥别人的看法,这样,时间久了,就多少给同伴们留下了一种缺乏修养、盛气凌人的印象,而实际上对这种情况他自己也是反感的。显而易见,他这种作风和提倡青年人应该在坚持真理的前提下敢于发表意见、直抒胸臆不是一回事。在有些大学中,同学们要在四年级去中学参加教育实习,走上课堂,面对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表现,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场面。但多数同学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即虽然经过了见习、试讲等一系列准备,心里也清楚地知道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举止和行为规范,但在真的面对学生的时候,也还常常是举止局促,举手无措。这固然是与缺乏经验和心理训练有关,但也依然表现出自我的角色意识和行为表现的不一致,反映出缺乏临时的行为身份感。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可是透过这样的例子,我们该在自我行为管理的意义上看出些什么呢?这就是意识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这种现象提示了我们:在锻炼各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去培养一种能够反映出你自己大方、平等、自重而富有分寸的行为身份感。这几个概念也包含着我们对当代中国青年最一般的行为身份感的理解。 
  生活中纵有可供你发展的千万条道路,但胆小、扭怩的姿态却只会让你放过一个又一个表现和争取的机会!那种我们大家都看不上的“小家子气”——苟且,凡事缩头缩尾,不应是肩负振兴中华的一代人的风姿!平等,实际是一种行为身份中的态度表现。从道理上,青年朋友们大都承认自己的知识、阅历尚浅,世上人间该学的东西还多着呢!那么,平日里待人接物就要随时随地想着让这个“大道理”在你自己的行为表现上有所落实。因为只有以真正的平等待人精神,不自恃清高的人,才有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才干。在行为上能待人平等,是一种谦虚敬人的风范。你在群众之中,只有以平等起步,才会有更广阔更长久的交往。 
  自重,特别是对那些常怀自卑感,行为上不善于甚至不敢与人交往的朋友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以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人交往的。尽管每个人的个人条件不同,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并不标志着一个人人格的高下。 
  俗语说:“不怕别人看不起,就怕自己没志气。”人须自重,尔后为他人所重。应该让人在你的行为中看到你堂堂正正的人格。当然,自重并不仅在于不自卑,也在于不要在行为表现中沾污甚至丧失人格。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复杂的生活方式,不正当的引诱,金钱物质的刺激都可能使这种事情发生。不能自重的人有的也许会以为他为个人赢得了许多东西,但他却丢掉了最根本的,那就是他自己!说到行为的分寸,我们大家的体会就更多了。真理哪怕是只超过一小步,便是谬误!在表现自己的身份感而与他人交往时,有许多事情是极微妙和细腻的。缺乏节制的行为常是因小失大的开始。 
  朋友,也许你认为自己已属于成熟的一群,这些内容对你来说显得太有些老生常谈。但有一点还是我们无论怎样都必须记取的:个人的行为身份感只有在生活的实际锻炼中获得。而且,随着我们各种社会角色的深入展开,行为的身份感必将更深更多更准确地被把握——这种锻炼是一种常绿常新,永无止境的过程。 
  尽管我们都从前人那里知道,生活中充满着坎坷艰难,但还是那样热切地渴望着投身进去,以主人公的形象投身进去,因为那里毕竟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据说在国外,人们定18岁或20岁为“社交年龄”。每年,人们总要为到达这一年龄的青年人举行盛大的集会,祝贺并欢迎他步入社交界。在我们的国家,虽然没有这样的明文规定,但人们的观念是一样的——20岁,一切更美好也更复杂的东西将在你面前展开!如果说这的确是值得祝贺的,我想这应当是在说,更加广泛和大量的社会交往,不仅是年龄增长的必然,而且预示着青年们的人生将在这种交往中揭开一页新的篇章。 
  人在一年中所经历的交往种类和交往形式几乎是难以计数的。但对于青年人的自我行为管理来说,有必要做一点儿粗略的统计分析。 
  如果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算起,那么你最早具有的是与你母、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关系,因为家庭毕竟是你亲历的第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并且一生都会对你产生影响,所以虽说与生俱来,但仍是第一种相当主要的社会关系。在托儿所、在小学校,或许你和周围孩子以及阿姨、老师的关系,只是感性的和缺乏个人意志的,但这也是你周围最初的社会关系形态。而一旦进入青年期,或者是“步入社交界”,各种关系将纷纷而至:其实这很正常,因为社会本身就是由各种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 
  一些青年朋友听别人讲的生活教训多了,简直有些“谈关系色变”,其实,在我们身上发生和演变各种社会关系本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回避与事无补,而积极的迎接和驾驭反倒不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发展。卡耐基认为有意识的、主动的社会交往,对于青年人的成长至少有以下几种作用。 
  第一,如果不把“自我”仅仅限制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来认识的话,那就必须承认,广泛而积极的社会交往将会有力地帮助我们去改变自我,开拓自我。在别人那里,甚至即使是在有时并不那么愉快的交往中,也都首先提供给我们一个个人所不具有的全面的比较和检验的机会。诤友常常是你心灵的镜子,会在令你汗颜的同时帮你深刻挖掘着思想;挚友常可与你倾诉衷肠,这也同时是开放胸怀,求得心理平衡和坦诚的机会;而对手对你的揭示,则往往比朋友们还要深刻……,也许,社会交往中多数时候并不是这些典型情况,但总归在他人面前表现你的同时,也是在检验着你,勾勒着你。 
  青年人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要求,那么,社会中的那无数双眼睛正是最完整的反映你全部形象的“多面镜”。而且,交往的增多本身就是一个人生活实践领域的拓展,在这种拓展中,人们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不仅会给你带来对自我认识的深化,还常常会有一种在更广阔的世界进一步追求理想人格的渴求。回顾我们自己的生活历程,一次难忘的聚会,一次深刻的对话,不是常会直接导致自己某种新的生活目标的建立和对某些事物的深刻认识吗? 
  第二,现代人才学、创造学几乎同时向我们揭示过一个道理:当代青年才能的增长和发挥仅仅依靠过去那种个人潜心钻研的作用是不能排除的,搞成才发展“个体户”,显然已经落伍了。周围大量人才共生的现象和伙伴们相互鼓励、迸发才智的事例都告诉我们,要跟上时代,令自己的才干在最新的信息传递中、最高的工作效率中和最大量的表现机会中得到显示,都必须依靠于社会网络——各种各样的网络。网络高度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充分通达和联结,而那种只知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的人,也是得不到这种大好的人际交往间的发展机会的。这里顺便说一句: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搞不正之风者,除了舆论的声讨外,应该由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机制在制度上予以控制和制裁。但在同时,这决不能和现代社会人才发展的网络观念相提并论,模糊了青年们的认识。 
  第三,“社会是青年们最好的大学”。在有意识和自觉的意义上,我们始终赞同这个观点。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