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 >

第11章

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第11章

小说: 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锹砥ň嗟娜宋铮卸献纯龅哪芰Χ济挥小
  李隆基的政变和李重俊的轻举妄动迥然不同,在准备上堪称极为周密。每一个军营里都有内应士官。
  “先帝是被韦氏毒杀的!使国家陷于危机的韦氏一族,今天非全数诛杀不可!”杀进时,营内立刻传出这样的声音。也有人高喊:“马鞭以上者斩!”
  意思是说,除了婴幼儿以外,把个子比马鞭长度高的韦氏族党全都杀掉。
  钟绍京率领的是两百多名丁匠(工兵队),全部携带有斧头或锯的他们,打破了宫殿诸门。李隆基率领军队,在玄武门外悠然等待着。他露出充满自信的态度。诸门守兵、各营部队甚至在太极殿守护中宗梓宫(灵柩)的卫兵,全都受了感染似的,瞬间转而靠向政变派这边。
  韦后连忙逃进飞骑营里。飞骑营是由她最信赖的将军指挥的。然而这名将军早已被杀。
  “有贼攻来!让哀家暂时躲在这里!”
  而站到韦后面前的将校却回答:“你才是贼!我们都是拥护相王、要中兴大唐天下的人!”
  说完他就迅速拔剑,砍下了韦皇后的头,这个首级被送到在玄武门外伺机待动的李隆基面前。
  “将尸体弃于市!”李隆基冷冷地命令道。
  安乐公主正在房里化妆。正当她左手持镜,右手画眉,政变的士兵突然冲进来。
  “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吵得那么凶?”
  安乐公主回头之际,看到的是手提血刃的士兵。在她来不及露出恐怖表情之前,刀光一闪,鲜血四溅。丈夫武崇训被李重俊杀死后,安乐公主和同为武氏一族的武延秀再婚,如今这个武延秀也在肃章门前被斩。
  政变完全成功。李隆基从八字大开的玄武门,威风凛凛地进入皇宫。道路两旁,为迎接他而点燃的篝火,把夜空染成一片血红。
  李隆基走入后宫。上官婉儿在后宫的一个房间里。
  人人皆知,她是韦氏一党的名参谋。面临这次政变,她露出十分沉着的神态。
  中宗死后,伪造遗诏的是她。令相王参与政治。——她之所以在遗诏中特别加上令韦皇后最为厌恶的这一项,为的是应对类似这次政变的事态。
  上官婉儿手持方型纸罩座灯,迎接李隆基进来。为李隆基开道的是一个叫刘幽求的人。上官婉儿将一封文书递给刘幽求道:“这是我这次写的遗诏草稿,是我和太平公主共谋伪造的。这能证明我对相王殿下的忠诚,敬请公子浏览。”
  刘幽求准备把这封文书交给李隆基。李隆基却只瞟了一眼,并没有接过来。
  “上官婉儿是韦氏一党的中心人物,没有理由饶恕她。斩了!”李隆基以凛然的声调命令道。
  

不想当皇帝的皇帝(1)
爱好清静无为,以此理身则能到达高迈境地——这是睿宗向来的作风。但皇帝必须对国家人民负起责任,道教所强调的“无为”,可以适用于个人生活,对国政却又如何?
  诛灭韦氏一派的政变成功后,政变中心人物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即位。但照理来说,登基的应该是临时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的李重茂才对。相王李旦于是采取由自动成为皇帝的少年李重茂禅让帝位的形式即位。
  既是让位,一定要有人提出才行,而且不能由受让的李旦或其子李隆基开口。
  “皇上有意将帝位让给叔父大人。各位有意见没有?”
  开口说这句话的是太平公主。她是以皇族长老身份担任这个角色的。
  少年皇帝保持缄默。他并没有说过要把帝位让给叔叔李旦,然而自己并没有表示意见的权利,这一点,他从被立为太子时就知道得很清楚。
  迟早我要被立为皇太女。你必须把这个座位保持干净,绝不许弄脏——异母姐姐安乐公主曾经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他知道这个位置迟早非让出不可。
  与其让给姐姐,不如让给叔叔吧。——茫然做此思考的李重茂,轻轻点了一下头。
  但这个舞台上的各种运作是根本无视于这名少年的意志的。此际,政变主力之一的刘幽求跪道:“值此国家多难之际,皇上为人仁孝之极,并且甚懂尧舜之道,臣等不胜钦佩。”
  尧和舜是往昔让过位的圣王。这项发言,当然也是一种表演,舞台是在太极殿里,少年皇帝还坐在王座上,相王李旦则站在哥哥中宗的灵柩旁。
  “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里再也不是你的位置了。”
  太平公主伸手搭到少年李重茂的手腕上。少年被姑母的手吸引似的从王座上半浮起腰。手续至此告毕,后面剩下的只是一些文书工作而已。
  让位后的李重茂被封为温王,暂时被隔离。隔离的理由是:防止非分之徒发起拥立运动。
  政变最大的功劳者是相王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因此,李旦即位为皇帝后,立太子就成为敏感问题了。
  李旦由于曾经一度就过帝位,所以,这一次或许应该以“复位”相称,是为睿宗。虽然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上次成为皇帝时,所立的皇太子是长子李成器,如今他复位为皇帝,皇太子是否也该复位?
  这个问题,由于宋王李成器主动请辞太子一位,总算获得解决。政变的首谋者兼实行者平王李隆基的功劳,众所周知,每一个人也都认为被立为皇太子的应该是李隆基。
  新体制逐步建立,并且受到大部分人民的肯定。但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李隆基举兵讨灭韦氏一族是事实,但图谋政变的却另有其人。——现在的湖北省襄阳一带,在隋唐时代被称为均州,异议声来自这个地方。
  表示异议的是谯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长子,不过,他当然不是韦氏所生。他的母亲是出身不怎么高的后宫女子。
  中宗有四个儿子,依序为重福、重润、重俊、重茂。其中韦氏亲生的只有重润,而他却因诽谤张易之兄弟,连同妹妹永泰公主为祖母武则天所杀。重俊虽然被立为皇太子,却对韦氏一族之专横甚感愤懑,因而发动暴虎冯河式(语出《 论语·述而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后用“暴虎冯河”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政变,虽然杀掉武三思父子,自己却也在终南山为部下所杀,此事已如前述。
  重润和永泰公主为武则天所杀时,重福被派为濮州员外刺史。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流放。当张柬之发难、张氏兄弟被杀而中宗成为皇帝时,重福认为自己应该会获赦而被召回,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接到准予返回长安的诏书。
  毋须赘言,这当然是韦皇后从中作梗。
  重福在流放的均州闷闷不乐地过日子时,洛阳出身的一个叫张灵均的人劝他举兵:
  ——夫下人皆已背离韦氏,现在举兵###,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应的。
  

不想当皇帝的皇帝(2)
被韦氏由吏部侍郎(内政部次官)贬为江州司马而正在赴任途中的郑愔,也促请重福崛起。郑愔的动机是因为憎恨韦氏,而张灵均所持的是皇帝长子成为天下之主乃理所当然,立论颇富正义气概。
  “被他抢先了!”谯王李重福无限遗憾地喊道。来自长安的情报说,弟弟重茂已将帝位让给相王李旦了。
  “真是岂有此理!”张灵均道,“平王李隆基之所以能举讨韦之兵,是因为他在长安的缘故。事实上,最为逆贼韦氏所憎恨、连在国都居住都不被准许的是谯王殿下你,而你又正准备举兵。即使令弟要让位,对象也应该是殿下,怎么轮得到相王。相信天下的人都期待殿下即位才对。我们现在最好的途径是,举兵进入洛阳,占领此城。”
  洛阳有根深蒂固的反长安情结。
  太古时代,洛水之北的这座城是圣天子的国都,现在虽然被称为“东都”,受到如副国都地位的对待,但此地的住民都有历史较国都悠久的自负情结。正由于国都地位被夺,因而反长安的情结愈强。
  长安决定的任何事情都与洛阳无关,绝不承认。——张灵均期待的是这样的市民感情。
  名为均州刺史的李重福,实际上并无兵权。他企图进入洛阳后,向左右屯营之兵呼吁,准备借其武力攻杀长安任命的东都留守,以割据洛阳。
  郑愔这个时候已受命左迁至沅州,但来到洛阳之后,他就托词停留下来,不再继续行程。他已无前往沅州的意思,他要在洛阳等待李重福前来。在洛阳,他的工作是草拟新政权的草案,这件工作使他兴趣盎然。
  谯王李重福当然将即位成为皇帝,改元是必然要做的动作,新元号是“中元克复”……给予长安皇帝睿宗皇季淑的称号,温王李重茂则立为皇太弟……长安政权最好以和平手段吸收……任命郑愔为左丞相,张灵均为右丞相……
  在洛阳的郑愔,做的尽是一些一厢情愿的空想。并且和一个叫裴巽的人交涉,以其宅邸作为李重福来到洛阳时的住处。
  行事不够慎重的郑愔,其动向已为洛阳县捕吏所探出,因此,洛阳当局对李重福前来洛阳之事早就有所防备。
  李重福一行人,在洛阳城外天津桥,为留台侍御史李邕所阻挡。原来,李邕早已对各营将兵发出如下檄文:
  谯王为先帝赐罪,理应居于均州,而今无故企图进入洛阳,其目的必在叛乱。此为诸君立功之良机,尚盼勿失获得富贵之机会。
  洛阳城诸门无一不紧关大门。李重福等人的如意算盘是说服左右屯营的将兵,将之拉拢为同党,未料李邕的檄文早已送达这些地方,他们不但没有接受说服之意,更从营内射出如雨般的箭来。
  李重福一行人企图制服留守军队,而留守府邸却大门紧锁。
  “什么!不听天子命令?好!咱们走着瞧!……对!放火烧掉留守府邸吧!”
  李重福愤怒地发令,但左屯营将兵却在此时猛然攻打过来。想获得富贵荣华而抢功的他们,势力当然锐不可当。
  不够周密的计划,结果是全盘皆输。李重福虽然逃往洛阳东北山谷,但第二天就因被穷追不舍,无路可逃,最后只有投水自尽。
  首谋者全数被斩。乔装女人躲起来的郑愔,还是被找到。被五花大绑带到衙门时,浑身发抖的他,连话都说不出来。
  同样被缚在场的张灵均却神色自若。看到郑愔的丑态时,他慨然叹道:“和这种人共同举事,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两人都在洛阳被斩。
  而长安的情形也并不平稳。成为皇帝的睿宗李旦,原本就对政治没有多大的兴致。兄弟两人同样成为母亲武则天的傀儡天子,哥哥中宗之所以很快就被废,他却能长久安居皇帝之位,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的缘故。或许是他知道稍一管事就会被母亲严厉谴责,但主要原因却在他生性就是喜欢宁静的人。
  成为皇帝后,他曾经召来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垂问道:“听说,理身无为则高,理国又该如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想当皇帝的皇帝(3)
爱好清静无为,以此理身则能到达高迈境地——这是睿宗向来的作风。但皇帝必须对国家人民负起责任,道教所强调的“无为”,可以适用于个人生活,对国政却又如何?睿宗对这一点产生疑问,便以此询问道士。
  “国与身完全一样。无私心则天下治。”司马承祯回答。
  就哲理言或许如此。但以“无为”处理现实政治是不可能的事。这是睿宗的烦恼。
  最好尽快把帝位让出去。——他开始有了这个念头。因为他的烦恼全都来自皇帝这个地位。
  幸亏隆基非常成器,政治才能也远胜于我。我早日让位,一方面也是为天下好。——睿宗以真挚态度考虑让位之事,为的是担忧拖得越久,反弹会越大。
  ——以三子为皇嗣,哪有这样的事?
  ——虽然对讨灭韦氏功劳极大,但那是身为皇族应该做的事情啊!
  ——何况长子宋王殿下以前是皇太子。
  ——就嫡系而言,豳王殿下才是高宗的嫡长孙啊!
  睿宗知道人们在宫殿角落或街头巷尾,如此悄声议论。若说这是人民的心声,未免过于众声喧哗,甚至可以嗅闻出人为制造出来的气息。
  什么人在推动这样的民意,这个根源大概察觉得到。
  “太平未免过于逞强……”睿宗叹息着如此独语。对皇太子李隆基产生对抗意识的,除睿宗之妹太平公主之外,没有第二人。
  这个妹妹太像母亲了……
  太平公主确实与武则天最为相似。不仅相貌,连性格都十分酷似。晚年的武则天,有时候会凝望着女儿的脸,静静摇头。
  太像我了,或许会带来不幸的。——虽然没有说出口,武则天常如此担忧。意志薄弱的睿宗裁决政务时,常会先问如下的话:“这件事情和太平商量过没有?”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