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王朝:贞观之歌 >

第5章

大唐王朝:贞观之歌-第5章

小说: 大唐王朝:贞观之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爹,我们一起去慰问受伤的将士吧。刘公也受了伤。”李世民提示说。
  “我要处置俘虏,你代我去看望好啦。”
  李世民坚持己见:“安抚伤员是赢得人心的大事。不然,今后谁肯冲锋陷阵卖命。”
  “俘虏怎么办?”
  “交给顺德叔和弘基兄处理。”
  “王威、高君雅杀不杀?”
  “暂时打入囚牢,等局势稳定以后,再杀不迟。”
  “刘政会告发他们私通突厥,可惜拿不出证据,杀了恐怕难以服众咧。”
  父子俩正感到为难时,探马飞奔前来禀报道:“突厥犯境,前锋离晋阳只有三十里路远近了。”
  李渊“噢”了一声,吩咐“再探再报”。他的心像沸水般剧烈地翻腾起来,惊喜异常。喜的是天从人愿,处死王威和高君雅有了充分的理由。惊的是事先没有防备突厥袭击,忙中无计,不知如何应战。
  城外的旷野烟尘四起,喊杀声和马蹄的嗒嗒声汇合成喧嚣的声浪,震撼云霄。突厥的兵马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气氛紧张得如黑云压城城欲摧。李渊想抑制住恐惧的心神,不露声色。可是随着敌军的靠近,望见那飘拂的狼头旗,酷似麻林般的刀枪闪动的寒光,他全身一阵紧缩,汗毛都竖了起来。
  “二郎,总共招募了多少义军?”
  “一万三,”李世民回禀道,“不过多数还没有训练出来,派不上大用场。”
  “留守府的六七千将士倒是颇具战斗力的。”李渊边说边琢磨着,“总而言之,两万人马很难挡住十万大军的进攻哇。”
  裴寂紧张得嘴唇发白,胡须抖动:“兵力如此悬殊,突厥能征惯战,以我之见,不如暂避镝锋,退出晋阳,保存实力。”
  众人嘀嘀咕咕议论开了,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各持己见,无法统一。李世民听了心中来气,扬起下巴,说:
  “撤退是下策,不可采纳。众所周知,晋阳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我们创业的基地。离开它,就会背离军心民心,丧失义举的信心,影响三军的士气,等于放弃了逐鹿中原的大计。”
  嗡嗡声蓦地停住了,涣散的士气集中起来,众人又提起了精神。裴寂显得有些狼狈,理屈词穷,紧了紧鼻子,瓮声瓮气地问道:“大兵压境,二郎有何退敌的良策?”
  “寂叔不用担心,”李世民显得踌躇满志,“侄儿略施小计,不用动刀动枪,便可叫他乖乖地自动退兵。”
  李渊听了世民的一席话,反复权衡了一下,终于拿定了主意:“王威、高君雅通敌叛变,罪在不赦,斩首示众!”他把脸偏向裴寂,“裴监,命你当监斩官,斩讫来报。”裴寂领命而去。李渊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王康达听令,命你带领一千人马出城迎敌,拖延突厥的进攻,为城内备战赢得时间。”王康达一抖征裙,跨上战马,跑下了城楼。
  不到一个时辰,城外传来消息:王将军阵亡,全军覆没。李渊急得心里火燎燎的,焦灼地踱来踱去。李世民急中生智,献计于父亲说:
  “四门洞开,城楼上不设一兵一卒,不插一面旗帜。以此迷惑敌军,使他不敢贸然进城。”
  突厥兵临城下。始毕可汗的三弟俟利弗和长子突利从马背上远望,晋阳一片寂静,仿佛一座空城。突利大惑不解,鼓眼睛愈鼓愈突出:
  “三叔,城中是否有埋伏?”
  “空城计。”俟利弗判断说,“李渊狡猾,想赚我们进城。”
  “当年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我们可不要误中奸计哟。”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况且,我们的目的是掠夺财宝、牲畜及人口,不完全是来攻城的。”
  “就这样撤兵,岂不等于白跑一趟。”突利年轻气盛,跃跃欲试。
  “小心无大错。依我看,不如先派一支轻骑前去探探虚实。”
  突利下令大军安营扎寨,遣康鞘利设(将军)带领一彪骑军驰入外城北门。康鞘利见四门敞开,内城兵马时隐时显,怕中埋伏,不敢久留,转入外城东门,急驰回去,禀报了突利和俟利弗。
  夜晚,李渊采纳李世民的疑兵之计,调动人马,分成许多小股,分别从四门悄然出城。次日黎明,组成三路大军,张旗擂鼓,大造声势,做出驰援晋阳的样子,耀武扬威地开进城内。突利一时没有摸清底细,疑疑惑惑地问俟利弗:
  “他们来了援军,怎么办?”
  “不用慌,”俟利弗也有些吃惊,强自镇定着,“再看一看,看准了再说。”
  叔侄二人登高远眺,望见李世民全身披挂,威风凛凛地带领一支骑军穿城而过,出了东门。另一支骑军随后又神秘兮兮地踏上了吊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化险为夷(2)
“看来他们的精锐尽藏在城内。”俟利弗指指点点,“隋军神出鬼没,不好对付。”
  “李渊善于用兵,现在又来了援军,我们走。”
  突厥在城外逗留了两天,惊疑不定,茫然摸不清头绪,只得鸣锣收兵,撤离了太原。
  李渊眉宇间流露出一派自得的表情,浓黑的眉毛忽而拉长,忽而缩短,眼珠子转动着,紫红的脸膛透出光彩。他被这次冒险的成功所陶醉了,情不自禁地用手掠一掠浓密的胡须,挺着那凸起来的肚皮像只得胜的公鸡,很想大喊大叫一通,又想立刻去晋阳宫,告知尹氏和张氏,在她们面前显示显示。李世民拖住了他,旁敲侧击地说:
  “父亲,我们还没有去看文静叔和伤员,他们出生入死制服王、高二贼,可立了大功嘞。”
  “喔唷,”李渊拍了拍宽阔的前额,回过神来,“我差点儿把事情给忘啦。”
  他带着二郎下到医疗所,看望伤员后,一起走进了刘文静的病房。刘文静的左肩敷着黑黏黏的金创膏,还有些红肿,但人能坐立行走了,精神状态良好。李渊父子特意前来看他,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忙丢下手头的《孙子兵法》,起身迎接:
  “不敢当,不敢当。我的伤不重,快好了,用不着挂念。”
  “近几天实在忙不过来,”李渊亲切地拉着刘文静的右手,“来迟了,老弟原谅。”
  “明公不必客气,是我把你给害苦喽。”
  “你说哪里话来。假使事业有成,第一大功臣非你莫属。”
  “大功谈不上,”刘文静态度谦虚而诚挚,“属下自愿效犬马之劳。”
  李世民指着案旁的凉垫:“坐下来谈,坐下来谈。家父一来是慰劳世叔,二来想当面请教。咱们坐下来慢慢聊。”
  三个人就着凉垫席地而坐。李世民吩咐备了酒菜,端上食案。李渊起身敬了刘文静一杯酒。刘文静回敬了一杯,然后边吃边说:
  “天道至公,惟德是辅。放眼天下英雄,有谁能与公爷相比?明公诚心收揽人才,倡导大义,开天辟地创大业,指日可待。”
  “刘公,”李渊举着筷子喊道,“我们不是来听奉承话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面对现实,趋吉避凶,以图进取。”
  “明公以太原作根据地和出发点,统军西进,直逼关中,攻取西京长安。便是根本大计。”
  “长安本是天下之首,尽人皆知。今上也很看重,留代王杨侑镇守,又命刑部尚书卫文升兼领京兆内史,和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协守。二人一文一武,忠心辅主,不那么好对付呐。”
  “屈突通可算得一员战将,但他谙习韬略而不明达机变,左右不了大局。卫文升风烛残年,行将就木。代王才十三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因此,他们都不足为虑。明公宜从速挥师入关。要是迟疑延宕,长安一旦落入薛举之手,那可就麻烦啦。”
  “世叔所言极是。”李世民十分赞赏和佩服刘文静的见解,“西取长安,兵贵神速。”
  李渊夹起一片牛肉放在嘴里咀嚼着,若有所思之后,说:“关中虽不难定,然而南方的李密,北方的刘武周,虎视眈眈,我若西进,太原空虚,实为后患。”
  “明公提醒得好。”刘文静放下酒盅,收敛了锋芒,顺着李渊的思路剖析道:“李密与刘武周,可谓南北枭雄,是我们争夺天下的劲敌。李密,也名应童谣,手下有裴仁基、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王伯当、单雄信和徐世勣等三十六条好汉,统领数十万雄兵,声威颇壮。不过,其兵将多数是山东人,不愿远离乡土,要想动员西征那是难上加难。刘武周嘛,无非一条狼狗,投靠###厥汗国,封做定杨可汗,给了他一面狼头旗,得意洋洋,连忙诈称皇帝。却不知突厥对汉人深怀戒心,又贪得无厌,随时可以甩掉他。”
  “如何对付###厥为好?”
  “主公壮志凌云,能屈能伸,不如暂时忍辱称臣,向###厥许以金银财宝,与其修好,刘武周也就不敢窥视太原了。解除了南北的顾虑,便可誓师西进。取得了长安,何愁帝业不成。”
  李世民开心地笑了笑,给李渊和刘文静重新斟满酒,从中帮腔道:“爹,世叔说得对。我们跟###厥汗国结盟,好处很多,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兵马,增加自己的军威声势。”
  “你们的分析和建议都很好。”李渊颔首道,“我就给始毕可汗写信。”他捻着腮边的胡须思前顾后忖度了片刻,便以卑屈的态度和谦恭的言辞,提笔书写道:
  我打算动员正义之师,远到南方迎接主上返京,同时重新跟贵国缔结姻亲,如同开皇年间那样。可汗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请别抢掠凌虐百姓。如果只接受和亲,坐等金银财宝,也由可汗选择。
  

第六章 化险为夷(3)
太原巨富张道源,常往来于塞外和内地,受命出使突厥。他又推荐了不时从突厥贩运骡马的甘肃天水人崔善为做副使。他们带着书信和厚重的礼品上了路。
  李渊两眼直勾勾地望着使节远去的背影,直到望不见了,才转身返回府邸。他浑身燥热,坐立不宁,预测始毕可汗的反应,急等张崔二人回来复命,那颗蹦跳的心煞如一片树叶,一会儿被风刮进深谷,一会儿又腾扬上山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七章  义举(1)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六月初,李渊的家眷从河东辗转来到了晋阳。李世民表现得比父亲更高兴,见过同期到达的姐夫柴绍以后,便和长兄建成、四弟元吉叽叽咕咕地交谈起来。建成告诉他,姐夫和他们在路途相遇,走到雀鼠谷,得知已经起义,相互庆贺了一番,便日夜兼程赶来了。亲人团聚,欣喜异常,互诉离别的情景,互道惦记和想念,场面十分热闹。世民深感遗憾的是,生母窦氏夫人已于大业九年在涿郡去世了。忆及母亲生前对自己的抚育与教诲,他眼圈一红,流出了伤心的泪水。
  窦氏和李渊是结发夫妻,生有四子一女,其中第三子玄霸早年夭折,女儿李娘子嫁给了柴绍为妻。李渊得知李娘子仍留在长安,担心地问女婿柴绍道:
  “你们夫妻俩怎么没有一同前来?”
  “娘子不肯跟我走,找堂叔李神通去了。她说要亲自募集人马,接应你们进京。”
  “想建奇功虽好,但她毕竟是女儿身,操劳过度会吃不消。”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李渊深知女儿智勇双全,倔强坚执,赛过一般的男子汉,却又不能不替她的身体和安全操心。还有一件事,更使李渊放心不下:大郎建成和三胡元吉动身时,没有带上后娘所生的小弟智云。智云年仅十四岁,传说已被官府逮住押往长安,难免一死。建成和元吉再三解释事出无奈,而他总觉得他们的心太狠,不如二郎世民胸怀宽广,诚实善良。李渊虽然没有责备窦琮,窦琮心里却非常难受,非常抱歉,感到没有完成好替李渊接取眷属的使命。
  一直忙到黄昏,李世民才进房和分别了一年多的妻子长孙敏相会。长孙敏紧走几步迎上前,世民便一把抱住了她,问来问去,问这问那。
  “敏儿,一年多时间是如何熬过来的,挂牵我吗?”
  “怎么能不挂牵哩,除了无忌哥哥,你就是我唯一的亲人。”
  “兄弟对你好么?咳,他们不该甩掉智云。后妈也死了,智云无人照管了。”
  “大哥和四弟恨后娘夺走了娘亲的爱,转恨智云。三胡嘛,他比大哥更会算计人,小心眼儿,临走时,就是他把智云骗开的。”
  “你应该劝劝他们。”
  “我和大嫂都劝过多次,他们兄弟想事想得绝,听不进耳。”
  李世民摇了摇头,再次抱住了长孙敏:“上床吧!”
  “天还没有黑。”长孙敏羞答答地低下头来,“等一等,免得旁人笑话。”
  “等一会儿,父亲可能会叫我和他一起去巡视军营。”
  “等你巡视回来多好,睡下就不用再起来了。”
  “我等不及啦。”李世民搂起她向卧榻走去,“过门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