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湘军 >

第93章

湘军-第93章

小说: 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文金配合李秀成,率部攻打宁国,鲍超亲自入城防守。由于瘟疫肆虐,鲍超无法领军战斗,宋国永派部队到新河庄阻击太平军,被黄文金部挫败。
  黄文金又领兵来到江苏东坝,攻打东宝圩,为李秀成声援。宋国永部抵挡不住太平军的锋锐,吃了败仗。湘军的长江水师也被困在金柱关,动弹不得。
  太平军士气更加高昂,挖掘地道,炸塌湘军壁垒。曾国荃多次派兵堵合,有时将污秽物灌入地道。
  可是,天京周边太平军的兵力还在增加。10月25日,李世贤也从浙江集结兵力杀到,与李秀成的部队会合,号称八十万大军。
  曾国藩得到军报,急忙征调援兵,可是各处的部队都被太平军牵制,无法赶到金陵增援。曾国荃的三万人处在包围圈内,城内的太平军与增援的太平军将他们团团围住,军士们伤的伤,死的死,剩下的十分疲惫。
  曾国荃以为刚从浙江赶到的太平军部队士气旺盛,便告诫将领们要用重兵对抗,以静制动。
  太平军背负木板,肩挑草土,填塞濠沟,却迟迟未见进攻。两军很少短兵相接,都靠着炮声来威慑对方。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晚期,太平军的将领们骄奢淫逸,非常怕死,手下又是一些乌合之众,选拔的将领都不是人才,和起义初期相比,气势已经衰微。
  湘军据濠开炮,坚壁不出,与太平军相持两个昼夜。
  10月27日,湘军出动一万人开壁出击,军士们斗志高涨,喊声震地,所向披靡,一天内攻破太平军的十三座壁垒,斩杀八千人。增援的太平军军心沮丧,投入更大的力量挖凿地道,埋设地雷。
  248
  苗沛霖向清廷投降,到10月份才有实际行动。他从寿州及正阳关撤军,向清廷献出这两处城镇,率部退驻下蔡。苗家军一走,蒋凝学便分兵进驻。萧庆衍领兵驻扎霍邱,成大吉和毛有铭率部驻扎三河尖和固始,王载驷领兵驻扎六安。这些人都是李续宜的部将。湘军在淮西的部队,声势相连,苗沛霖更加害怕。
  袁甲三手下有水师、陆师和骑兵两万多人,分别驻扎在五河、灵璧、凤阳、定远、怀远和蒙城,以张德胜、王才秀、朱淮森、徐鷷和宋庆等人为大将,又在部队中掺杂了不少团练勇丁,都是攻不能克,守不能固,仍然要靠李世忠的部队协助。
  唐训方虽然高升,但军中旧部已经溃散。他在仓促间招募了一些新兵,派去防守庐州。
  安徽战火频仍,农民和商人纷纷逃亡,官府收不到租税,无论是哪一支部队开到临淮,立刻就会一贫如洗,为苗沛霖和李世忠所轻视。
  李世忠占据的地盘濒临长江,他的部队不得不经常与太平军争战。苗沛霖就不同了,自从有了胜保这个靠山,他又能获取颍南和北丁的粮食,暗中与捻军联络,没有一种势力对他构成威胁。他唯一畏惧的就是湘军,所以想靠胜保将湘军赶走。

1862年,同治元年(26)
胜保率部到达陕西后,仍然替苗沛霖讲情,上奏诋毁湘军,请求清廷允许苗沛霖隶属于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当时追赶捻军到达夏邑,在山东驻军,打算攻打安徽亳州境内的捻军圩寨。这位蒙古王爷起初也讨厌苗沛霖。可是苗沛霖为人机敏,打听到外藩王子骄贵,有心攀附,便在他身边布下耳目。他获悉,僧格林沁自负忠勇,认为湘军控制临淮,是为了向清廷邀功,便从中挑拨离间。僧格林沁果然上奏,请调苗沛霖协助作战,想依靠他来镇压捻军。
  清廷同意了僧格林沁的请求。可是,真要与捻军开战,苗沛霖又不干了。僧格林沁发现苗沛霖在利用自己,便向清廷密报苗沛霖狡狯,不可信任,应该暂时把他稳住,使他不至于成为湘军攻击捻军的障碍。曾国藩也说,要想驾驭苗沛霖,只有赦免他的罪过,而不借用他的兵力。在征调时小心谨慎,在税卡上则对他放宽,与李世忠同等对待。
  清廷担心南军与北军失和,两边抚慰,缓和矛盾。
  蒋益澧的部队很快就成为浙江湘军的生力军,使左宗棠对龙游的攻击加快了步伐。10月22日,蒋益澧率部进攻裘家堰,拔掉太平军的三座壁垒,其余各垒不战自溃。龙游北路已无太平军。
  左宗棠命令蒋益澧全军渡河,沿南路攻打太平军的各个壁垒,逐一攻破。太平天国王宗李世祥参见蒋益澧请降。左宗棠进驻新凉亭,距龙游五里,令部队挖掘长濠,逼近龙游城。他留下蒋益澧的部队攻打龙游以东五十里处的汤溪,派刘典所部驻扎游埠,阻击来自兰溪和金华的太平军增援部队。
  10月24日,蒋益澧率部攻打汤溪北门,高连升率部攻打东门,熊建益和刘典率部攻打西门,都未攻克。
  庆端派知府康国器助攻汤溪,与湘军一起,形成了合围。
  太平军首领谭富仍然拥有几万兵力,左宗棠令魏喻义率部转移,驻扎淳安和寿昌,与遂安王文瑞的驻军互相依靠。
  不久,徽州告急。王文瑞移师攻打绩溪,丁长胜所部奉令随同前往,驻扎淳安的魏喻义部只有两千人,陷入孤立,十分危险。
  249
  李鸿章刚到上海时,就想请赋闲在家的郭嵩焘来做助手,但被曾国藩阻止。曾国藩说,郭嵩焘虽有文才,但文才不等于行政才干。你与郭嵩焘分别十六年了,现在听了别人的推荐,冒昧上奏,将来办事不顺利,既耽误了郭嵩焘,又误了你的公事,何必如此呢?
  李鸿章仍未打消这个念头,现在又打算把郭嵩焘请到上海,请清廷任命郭嵩焘为江苏布政使。曾国藩在10月2日给李鸿章的信中,又说郭嵩焘性情笃挚,不怕他不负责任,而是担心他过于负责,急于求成。最好让他专任苏松粮储道,不任其他官职。
  按照曾国藩的意见,郭嵩焘于10月9日接任苏松粮储道。
  李鸿章起用郭嵩焘和丁日昌等务实的洋务派官员,是不想使用吴煦与杨坊这样对外国人言听计从的买办官吏。他在着手建立不同于湘军幕府的淮军幕府,两者的区别在于他的幕客是一批干练而通晓洋务的读书人。
  在瘟疫肆虐江南期间,上海的湘淮军也有很多军士病倒。李鸿章增募五千名淮勇,曾国藩令李朝斌组建太湖水师。这时李朝斌已经升为总兵,曾国藩派他回湖南造船募勇,前往松沪作战。
  英国将军何伯不甘心上次在嘉定的失败,于10月中旬参见李鸿章,约湘淮军攻打嘉定。李鸿章派李恒嵩和白齐文率领洋枪队一千五百人和炮勇一千人,与何伯的部队联合作战。何伯自己率领两千五百名英法官兵进攻。
  10月24日,英法联军修筑炮台,燃炮轰炸,在接近中午时将嘉定南城轰塌,太平军打开西门夺路而走,中外联军进占嘉定。接着,又击退从太仓增援的太平军,留下况文榜的部队驻守。
  谭绍洸等人又从苏州和嘉兴集结兵力,以十多万大军,从昆山和太仓向松沪挺进,于10月29日攻打四江口,包围刘士奇和郑国魁的军营,然后攻击黄渡,在所有桥梁修筑关卡,以阻截湘淮军。
  程学启当时驻军黄渡,命令周盛波和郭松林等部分左右迎击,将太平军截为两段,追赶到安亭。李鸿章见四江口久被包围,亲自领兵到黄渡督战。
  谭绍洸驻军吴淞江北岸,陈炳文和邓光明所部占据南岸。

1862年,同治元年(27)
11月13日,李鸿章命令刘铭传部从中路出击,程学启部从右路出击,郭松林部从左路出击,从上午7点战到下午1点,未能突破太平军的防线。郭松林和刘铭传两部都已逼近太平军的壁垒,拔掉竹签,跨越濠沟,匍伏前进,斩杀几名黄衣将领。太平军的阵营稍有松动,于是湘淮军冒着烟火冲入,捣毁两座壁垒。
  右路的太平军赶来营救,程学启已被炮弹击伤,见太平军的旗帜后退,便裹好伤口,率部急进,与陈飞熊等部一起,用两千人发射洋枪。太平军从南岸撤到北岸,湘淮军三路掩杀,迫使太平军撤掉了对四江口的包围,退向昆山。
  与此同时,洋枪队在白鹤江打败太平军。黄翼升的水师出兵拦截,再次将太平军击溃,并追赶到三江口,沿途捣毁所有浮桥上的石卡。上海的防御第三次稳固下来,从此太平军不再向松沪用兵。
  12月3日,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250
  天京西南长江沿线的战斗,由于太平军集结大量兵力包围曾国荃的陆师和彭玉麟、杨岳斌的水师,在10月下旬到11月间,进入了最残酷的搏杀。
  10月28日,湘军水师与陈坤书的部队大战金柱关下,水师将领郭明鳌中炮身亡。陆师守将罗逢元率部坚守,接连作战,以少击多,斩杀和俘虏一万多名太平军,因功以提督记名。
  11月3日,天京城外,太平军挖向湘军壁垒的两处地道同时引爆,土石横飞,大营墙塌,太平军趁机猛进。
  曾国荃督率军士,伫立在墙外,没有任何掩蔽,向四周扔掷火球,扔一阵,发射一阵枪炮。太平军的前锋倒下,前仆后继。这场攻防战打了三个小时,垒墙又被修复,阵前倒毙着太平军的几千名勇士。
  太平军付出惨重代价以后,改为白昼休整,夜晚攻击,部队轮番进攻,使湘军无暇休整。太平军环绕湘军,连营百里,离湘军最近的兵营就在二十丈外。太平军暗中开挖隧道,乘雨夜引爆地雷。
  曾国荃命令各部挖掘内濠,保护外墙,破坏太平军挖凿的七个地洞,太平军的攻势遇到了难题。
  天京外围的湘军部队为了解雨花台之围,奋力向围攻的太平军出击。11月10日,湘军水师七个营联合陆师攻打花山,彭楚汉等部首先占据上驷渡,断绝浮桥。彭玉麟命令曾泗美所部离船协助武明良等人的陆师一同前进。金柱关守将罗逢元从太平军后方袭击,大战一场,将太平军打败。太平军逃到桥边,遇到彭楚汉的船队,大败而逃。
  11月13日,湘军水师攻破花津太平军军营。
  11月20日,成发翔等人率部在石臼湖作战,夺得太平军四十艘战船,然后攻克湾沚。
  曾国荃料想太平军已经疲惫,可以从包围圈内一战攻破,便告诫将领们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11月24日,曾国荃领兵出濠,攻克太平军的十几座关卡,从战斗中探知太平军的战斗力已经疲弱,便命令大部队出击。
  11月25日,李臣典等人从东路出击,曾贞幹率部从西路出击,曾国藩的表弟彭毓橘和萧孚泗等人率部从南路出击。
  11月26日黎明,李臣典烧毁东路的四座太平军壁垒。火光冲天,西南方的太平军各部见了,惊惶失措,弃垒而逃。
  曾贞幹侦察到三汊河的太平军已在夜间撤走,急忙领兵赶去,遇到撤退的太平军部队,便纵兵阻击,追逐到板桥周村。彭毓橘率领慎字营追逐到牛首山。王可升率部在方山以西寻找太平军。东路的太平军各部,绕过南门撤走。西南方的太平军各部,则纷纷撤向秣陵关。
  于是,李秀成和李世贤的几十万太平军全部撤走,围攻天京的湘军解除了威胁。
  在这次战役中,太平军参战的部队,先有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十三位王爷所部,接着有李世贤的援军参战,天京周边还有杨辅清和黄文金的部队在宁国包围鲍超所部,陈坤书的太平军在太平和金柱关一带围困湘军水师。太平军的精锐荟萃一隅,湘军几乎一蹶不振,好不容易才熬过难关。
  251
  在瘟疫流行的日子里,李世忠因病请求退隐,清廷不许。当天京周边发生激战时,李世忠派出一万兵力,渡江协助湘军。曾国荃见增援的太平军已经撤退,便叫李世忠撤军。太平军渡到江北,攻打李世忠部在九洑洲的壁垒,被李世忠部击退。

1862年,同治元年(28)
曾国藩一直认为湘军攻打天京是不稳妥的,到湘军被围的时候,便飞马传令,调蒋益澧和程学启的部队前往援救。蒋益澧部在浙江,程学启部在苏州,都因故无法赶到天京。曾国荃孤军陷在重围之中,战守四十六天,斩杀太平军五万人,湘军阵亡五千人,将士们皮开肉绽。湘军创建以来,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苦战。
  清廷顾念湘军劳苦功高,下诏褒奖曾国荃。又担心太平军再次增援,而曾国荃兵力不足,令曾国藩将鲍超的部队调到东坝增援。
  李秀成率部从九洑洲渡向北岸,打败李世忠的城防军,攻占安徽的和州、含山和巢县。南撤的太平军也进入安徽境内,与广德的太平军会合,向西南方向运动,袭击绩溪,然后西进,攻占祁门。湘军在徽州、宁国、安庆和庐州之间的交通,都被太平军阻绝,只有长江上下,靠着水师才能互相联络。
  彭玉麟所部驻扎裕溪口,太平军再次占据运漕镇。在其上游,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