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湘军 >

第31章

湘军-第31章

小说: 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线的将领,本来无所牵挂,一旦功名成就,富贵已得,就知道害怕了,害怕了就会失败。陆师如此,水师更是如此。
  湘军的水师,又摸索出一套作战的规律。水战中,为了超赶太平军,小船速度最快。船有三等,有大有小,但如果没有快速舢板,大小船只都会失去作用。
  湘军在每艘船上设置一名哨官,控制船的进退。每艘船都可以独立作战。哪怕一百艘船都撤退了,只剩下一艘船,也可以继续前进。
  水师的辎重有公船承载。暴风掀起波涛,必然会摧毁舢板,这时舢板就需要大船来保护。大船不能作战,快蟹和长龙是用来指挥作战的。战败了,将它们抛弃,将士们乘坐舢板归来。
  这套战法,适用于江河湖泊的作战。至于海上作战,当时的湘军水师无人考虑。他们也认为那是海岛上的夷人所擅长的,泱泱中华大国,没有必要与岛国在海上争锋。
  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观察到湘军水师作战,已经比较顺利,所到之处,无不攻克,无不获胜。船上的军士,常被太平军的炮火炸伤炸死,但只要还剩下一两个人,仍然足以战胜太平军。
  曾国藩此时已经明白,水师比陆师更有获胜的把握,但使用的办法要更加严格。
  根据湘军和太平军双方的经验,曾国藩发现,水师扎营时,要注意拉开距离,小船傍靠陆洲,大船横在中流,特别注意要避开暴风,才不会彼此相撞。
  休战时,军士都要守在船上,禁止他们登岸。船帆、桅杆、船篙、船橹、船桨和船炮,可以随时修制,不予限定。舢板是敞露的,没有篷板,宿营时各自用夹层帐篷遮蔽风雨。军士们又私造长龙船,编为公船,在上面饮食起居。因此,湘军的军容,水师最为壮观。而有了一支水师,部队登陆下水,都很方便,多逸少劳。
  在武昌附近的水上作战中,湘军中谈论躲避炮弹的水师将士,全部淘汰出去了,剩下的都能冒着炮火冲锋。太平军从城墙上看到湘军水师不怕炮弹,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纷纷攀绳下墙而逃。督战的将领每天斩杀几百名逃兵,仍然不能制止。
  74
  湘军在陆地的攻击,仍然由罗泽南唱主角。他率部在江堤上攻打鲇鱼套的太平军营垒。罗泽南忽然发现李光荣的川勇被太平军击退,他隔着溪水无法相救。街口的太平军趁机出兵逼迫,罗泽南所部奋力将太平军击退。
  李续宾率部从江岸回援,奋力砍杀。太平军败溃,向洪山奔逃。
  武昌城内的太平军首领石凤魁和黄再兴,都是文官出身,不擅长军事。他们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强大的攻势,为了保存实力,决定不再固守。
  10月4日凌晨,石凤魁下令打开东北门,率领部队撤走。城内留下几百名精兵,摇旗放炮,佯作坚守,吸引湘军的注意力。
  湘军用火炮向汉阳门和望山门轰击,组织勇猛的军士从偏僻处攀上城墙。留守的太平军连忙撤退,被湘军截杀一百多人。
  李孟群率领部队从保安门进入武昌,直接奔到父亲李卿毂被杀的地方,收拢尸骨,痛哭流涕。手下军士也陪同他哭泣。
  汉阳的太平军还在抗拒湘军水师。杨昌泗率部从南门攀缘绳索和梯子入城,魁玉率部埋伏在西门外的月湖堤上,准备截杀逃跑的太平军。从11点到3点之间,湘军同时攻克武昌和汉阳两城。 。 想看书来

1854年,咸丰四年(25)
塔齐布听说罗泽南的部队攻克了花园,对周凤山嚷道:“罗君一介书生,能以少胜多,我堂堂武将却躲在这里,岂不令人笑话!”
  洪山位于武昌城的东北面,左边靠近梁子湖,右边隔着汤孙湖,是一块绝地。从武昌东北门撤出的太平军,必须从这里通过。
  不久,太平军从城内涌出,塔齐布率领部队在洪山截击,策马冲锋,斩杀太平军的几名黄衣将领。太平军溃不成军,全部奔向洪山背后。
  塔齐布挥军追赶,将太平军逼迫到沙湖塘角湾,许多太平军战士逃到水里淹死,尸体几乎填满浅滩水面。后面的太平军战士踏着战友们的尸体奔逃,到了中流,也被水流淹没。
  塔齐布发现太平军中竟然夹带着小孩,连忙传令抢救,湘军救出二百多名幼童。另有七百多名太平军向湘军投降,塔齐布命令部队将他们或杀或放。
  汉口和汉阳的其余太平军部队,有的已经趁夜上船撤走。湘军攻克武汉,没费多少力气,水师作用显著。从此,湘军水师成为太平军的劲敌。
  武昌下游的太平军听说湘军水师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认为不可与湘军在水上争锋,准备凭借长江两岸的险要阻击湘军,把主力驻扎在田家镇。
  清廷代理湖广总督杨霈在进驻德安的第一天,便听说湘军打了胜仗。过了五天,清廷便接到湖北的捷报。文宗手写诏书,回答湖北的奏报,说他接到捷报后深感欣慰,这样的大胜,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只有兢兢业业,主持国事,向老天祷告,早日将百姓救出劫难。
  清廷任命曾国藩代理湖北巡抚。朝野啧啧赞叹,说湘军是一支劲旅,都指望曾国藩澄清大局。清廷命令他挥师东进,收复金陵,责成杨霈防守湖北。曾国藩以母丧未除为由,辞去湖北巡抚的任命,文宗下旨恢复他的原职,赏给他兵部侍郎职衔,改任上半年刚从湖南调往山西的陶恩培为湖北巡抚。又将不久前任命的四川按察使胡林翼调任湖北按察使。杨霈从德安迁到省城。
  曾国藩辞谢湖北巡抚的任命,是为了试探清廷对他这个汉人领军大帅的态度。文宗果然没有坚持这个任命。倒不是文宗不放心曾国藩,而是他的师傅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从中作梗。
  山西人祁寯藻听说文宗任命曾国藩为封疆大吏,立即请求皇上召见,说有要事禀奏。
  咸丰正在兴头上,一见祁寯藻便说:“发逆造反以来,朕派绿营去剿,总是节节败退。想不到一个在乡丁忧的曾国藩,只练了一批乡勇,便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从今后,朕要命他专任剿匪之事,长驱东下。长江两岸各省督抚都要配合他,万不许作梗掣肘。你看这个构想如何?”
  祁寯藻冷冷说道:“一名在籍侍郎振臂一呼,就能号召乡兵,长驱东下,对国家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吧。”
  年轻的皇帝被师傅的忠告打动了,因此当曾国藩上奏辞谢时,他也就不再坚持,乐得顺水推舟了。
  武昌一役,邹汉章所做的谍报工作功不可没,清廷将他以教授选用,加授同知衔。
  75
  曾国藩进入武昌之后,立刻部署肃清武汉周边的战斗。他派遣魁玉和杨昌泗的部队攻打襄河一带的太平军残部。杨载福的水师驶入汉江,搜索太平军的船只,全部烧毁。
  曾国藩决定补充在北进作战中损失的兵力。他把罗泽南的部将唐训方找来,让他回家乡常宁招募五百人,组成训字营。
  当时清军已进占黄州和武昌县,长江南岸的太平军劲旅,都在毗邻江西的兴国集结,而长江北岸的太平军劲旅,集结在蕲州和广济,都扎营在船舶上。
  曾国藩上疏,陈述自己的进兵方略。他决定派塔齐布和罗泽南在长江南岸攻打兴国和大冶,请提督桂明率领鄂军,在长江北岸攻打蕲州和广济,他自己率领水师前往黄州。文宗下诏,说他担心桂明难以胜任,命令湖北的文武官员,都受曾国藩节制。
  曾国藩没有忘记为老师吴文镕讨回公道。他上疏陈述吴文镕战死情节,追论崇纶陷害吴文镕的实情。清廷下诏逮问崇纶,令他服毒自尽。
  湘军经武昌一战,势不可当,而武汉空虚,杨霈觉得住在这里不安稳,而他又希图军功,主动提出把湖北的所有清军和湘军,分为三路进击:他自己带兵去攻打长江北岸的蕲州和广济;塔齐布等人率领湘军和鄂军的陆师在南岸沿长江推进,攻打大冶;罗泽南率领湘军攻打兴国。

1854年,咸丰四年(26)
杨霈没有重视湘军的水师,曾国藩却明白水师的优势。10月31日,杨载福和彭玉麟以黄翼升所部为水师前锋,攻打蕲州,太平军躲在城里不敢出战,湘军陆师随后到来,驻扎湋源。11月9日,黄翼升率部突破蕲州的太平军防线,升任都司。杨载福将他委任为营官。
  但是,湘军水师无法继续推进,因为田家镇的太平军已经封锁了江面。这时候,陆师的作用凸显出来。
  塔齐布的部队进攻大冶,11月11日与太平军大战五里牌,斩杀骑马的太平军黄衣将领。太平军迅速撤退,塔齐布所部烧毁太平军的两座壁垒。
  太平军迅速组织反攻,伏兵突起,刺伤塔齐布的坐骑。塔齐布的左右两军奋力合击,又将太平军击溃。太平军争桥渡河,人多桥断,战士们多数坠河而死。湘军俘虏一百二十四人,进占大冶。
  罗泽南从金牛出兵,向东南方推进,在沿埠头击败太平军,于同一天攻克兴国。李续宾生擒太平天国进士胡万智,将他斩首。
  文宗任命罗泽南为浙江宁绍台道。武昌之战后,李续宾已升任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
  塔齐布和罗泽南的部队在兴国会师,筹划进取。他们决定东进田家镇。
  田家镇在长江北岸,与南岸的半壁山斜对,是长江上游的门户。按照约定,湘军陆师在南岸用兵,将任务分派下来,由罗泽南所部攻打半壁山,塔齐布所部攻打半壁山下的富池口。
  曾国藩督率水师,顺流直下,打算在田家镇与各路部队会师。文宗下诏,提醒各路部队不要孤军深入,以免南北两岸的兵力不均等,导致太平军在江北集结。皇帝又下诏给江西巡抚,指出黄州的太平军一定会沿长江撤退,占据九江和湖口,应当事先设防。
  杨霈把大话说出来了,但他和巡抚陈启迈却无法出兵,曾国藩急于歼灭太平军,便率领湘军向前推进。
  11月20日,湘军水师和陆师在田家镇附近会合。罗泽南的部队来到田家镇的屏障半壁山,驻扎在马岭坳。
  田家镇是张亮基和江忠源吃过败仗的地方。田家镇对面的南岸,耸立着群山峻岭,最大的一座就是半壁山。三面都是悬崖峭壁。江水南流,绕山折向东边,江中的舟船,都靠着田家镇行驶,以避开湍急的水流。
  江忠源当时看到半壁山孤峰拔起,前瞰大江,连说这是天险。清军在上一年丢失了半壁山,因而吃了败仗。现在太平军占据了半壁山,扎了五座营垒,挖掘壕沟,引湖水注入沟内,北边从田家镇起,到蕲州为止,长达四十里。沿岸筑城,将铁索从半壁山跨江牵到田家镇,将船只连接起来,船上建造大筏,筏上排列大炮,横在中流,用炮舰防守,以阻栏水上来敌的战船。在这一带,太平军号称部署了十万兵力。
  罗泽南率领的是得胜之师,并不把天险放在眼中。他当天就下令攻打半壁山。太平军分几路迎击,罗泽南策马冲锋,迫使太平军退到江边。罗泽南挥军掩杀,太平军上千人坠江而死。
  塔齐布所部于11月21日攻占军山嘴,在富池口扎营。这里距罗泽南所部十多里,中间隔着一条小河。塔齐布命令部队架设浮桥,打算率部增援罗泽南的部队。
  部队正在架桥,太平军出动一千多人,扼守渡口。塔齐布只能隔河声援。眼见得几千名太平军在半壁山左右两侧,向罗泽南所部发起冲锋。
  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坐在北岸将台督战,龙旗黄盖,军容雄壮。他见半壁山下的部队没能撼动罗泽南的阵营,命令山上五个营垒的兵力全部出战,又从北岸田家镇派出一万多兵力渡江增援。
  罗泽南的部队只有二千六百人,军士们一见太平军阵容如此强大,不由胆寒。几名军士弃阵而逃。李续宾骑马追回三人,挥泪将他们斩首,以示惩戒。部队稍稍稳定。
  罗泽南和李续宾分别登上高地,将部队分为四队。罗泽南下令:“没有命令,谁也不许轻举妄动,违令者斩!”
  然后,罗泽南派出另一名将领,带领部分军士,排列在江岸,严阵以待。
  太平军三进三退,锐气已衰,罗泽南击鼓发兵,突然出击,斩杀太平军的两员大将。太平军向后溃退,企图奔回半壁山。
  罗泽南所部直捣太平军壁垒,彭三元等人率部分路截杀,杀死太平天国丞相林绍璋和一些高级将领。

1854年,咸丰四年(27)
太平军的退路被湘军堵截,后面又有湘军紧追不舍。罗泽南派出身手矫捷的军士,快步登山,将太平军堵在悬崖峭壁的边缘。湘军继续冲锋,几千名太平军战士被迫跳崖,坠落身亡。
  从北岸开来增援的太平军刚刚上岸,便逃回船上,但是舟船互相冲撞,十几艘船被撞翻,战士们溺水而亡。剩下一些船只,上面的太平军见湘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