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湘军 >

第3章

湘军-第3章

小说: 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夜为江忠源把脉问诊,开具处方,只要能治好病人,一切在所不惜。
  恰好新宁杨溪村有信寄到,江忠源得知母亲平安无恙,心火去了几分,病情渐渐好转,名医才告辞而去。
  江忠源健康有了起色,便要回家为父亲奔丧。秀水人争着凑钱给他做盘缠,江忠源恳切辞谢。吴文镕听到此事,感叹道:“像江县令这样的贤官,怎么可以让他穷到没有钱回家,回了家又没钱埋葬父亲呢?”
  当时,吴文镕正好奉调云贵总督,于是,他从浙江的官库里,以云贵总督的名义,借支五百两养廉银,交给江忠源,叫他不要推辞。汪本铨也送给他一千两银子。江忠源感激他们的一片至诚至爱,哭泣着收下了,往家里赶去。
  1850年1月的一个夜晚,长沙下河街码头停泊着许多渔船,上面灯火闪烁。渔船中夹着一艘官船,载着从水路赶往家乡的江忠源。
  江忠源听到有人叫他,抬头一看,发现少年时代的同乡挚友刘长佑,身着青衫,头戴席帽,站在他的跟前。
  刘长佑比江忠源年幼六岁,十一年来,一直在岳麓书院求学,师从丁善庆。他的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名叫刘坤一。这个十九岁的小伙子辈份很高,是刘长佑的族叔。
  江忠源对于这叔侄二人的突然出现,颇为惊讶。询问之下,才知道刘坤一昼夜兼程,在今天赶到长沙,带来刘长佑父亲逝世的噩耗。同时,他还告诉刘长佑,李沅发的起义军在攻打新宁县城。
  刘长佑固然感到了丧父之痛,但李沅发攻打新宁县城一事,也令他耿耿于怀。他立刻领着刘坤一,来找密友江忠源。这三个老乡在长沙聚首,纯属偶然。有谁会想到,此刻在长沙下河街码头碰头的这三个新宁人,都将成为大名鼎鼎的湘军大帅?

1851年,咸丰元年(7)
三个新宁人商议一阵,连夜弃船骑马,奔赴家乡。
  他们商议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回家奔丧,第二件就是招募乡勇去打仗。
  宝庆这个地方,素有尚武的传统,因此,就连这里的书生,也是颇有胆识,文武兼备。
  刘长佑是大商人的儿子,他的父亲靠经营本地的木材和其他土产发家,富甲一方。刘长佑生长在这样一个富裕温馨的家庭里,在时事###时,却仍然愿意投笔从戎。
  三个新宁人到家之后,招募了二千多名乡勇;向李沅发的起义军发起攻击。衡州人彭玉麟也参与了这次作战。靖州人储玟躬也带着一些乡勇来到新宁县城,并率部从小道赶赴隘口堵截起义军。这个书生从小爱读兵书,钻研列阵攻击的方法。在家乡就曾擒拿会党中人。他和江忠源、刘长佑等人,都有相同的志向。
  这些带兵的书生配合清军,很快就将李沅发的起义镇压下去。
  江忠源刚刚埋葬了父亲之后,就听说广西的战乱愈演愈烈。因此,1851年太平军起义时,江忠源所在的位置,就在距离洪秀全起义军不远的新宁。
  江忠源当时的处境,决定了他能够很方便地把湖南的乡勇带出省界,带到战火纷飞的广西。
  6
  曾国藩预言了江忠源的崛起,这个预言在1851年开始实现。
  江忠源本人的预言也是正确的。1851年,中国进入了乱世之秋。
  江忠源一展身手的机会到来了。他是这个时代的人才,因为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7月7日,江忠源抵达赛尚阿的军营。赛尚阿把他向清廷要来的这个人才,分派到副都统乌兰泰帐下。
  正红旗将领乌兰泰打量着眼前这个湖南人,发现他手臂长得出奇。当他把手臂垂放下来时,两手到达了膝部,真是奇人异相。乌兰泰又发现,此人双目炯炯有神,顾盼之间,可见他心胸坦荡。
  乌兰泰没有看错。江忠源是个忠厚人,与人交往,披肝沥胆,始终不渝。他尤其爱才服善,只要听到孝顺老人、忠于朋友、深明大义的好人好事,一定要加以表彰。而且他心胸豁达,以诚示人,见义勇为。他要干的事情,无论有什么艰难险阻,无论别人怎么徘徊观望,他都会勇往直前。
  乌兰泰是广州副都统,奉命来到广西。他秉性耿直,平生自负,看不起身边的将领。但他立刻就对眼前的这个中年书生产生了好感。乌兰泰当然知道这个湖南的读书人颇有来头,是皇帝打算重用的人才。但他的好感,更多地是出于直觉。他从见到江忠源的那一刻起,就从这个湖南书生的眼睛和表情里,看到了一种军人非常欣赏的气质:豪爽而重义气。
  于是,江忠源这个七品文官,受到了二品武官乌兰泰的赏识。乌兰泰对这个读书人“深相倚重”,凡事都要征询他的意见。江忠源也尽心出谋划策,两人合作,屡战皆捷。
  惺惺惜惺惺。江忠源很快也从乌兰泰这个满人将军的身上,发现了值得他敬重的品格。乌兰泰治军的特点是善待军士,与部属同甘共苦,如同父兄对待子弟。下雨时,军士们没有雨伞,他也不撑雨伞。他从来没有余钱,所得的军饷,全部用来赏赐给有功的军士。
  江忠源见清军兵员不足,认为自己在新宁所办的团练,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他立刻修书,叫二弟江忠淑募选五百人,奔赴广西,号称“楚军”。
  江忠淑很快就按照兄长的吩咐,带领楚军来到广西。这件事成为一个里程碑。湖南的乡勇首次出省作战,楚军就是湘军的先驱。这支军队纪律严明,不许骚扰百姓,为湘军留下了一个良好的传统。
  但是,这些先驱者的登场,并没有得到隆重的欢迎与喝彩。赛尚阿一见这些乡勇,不禁皱起了眉头。这些湖南的乡下人,衣着土朴,颈项干瘦,不像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赛尚阿心下凉了大半截,心想:罢了,这些人只能为清军大部队凑凑人头。于是,他将这批“乌合之众”,划归乌兰泰手下。
  7
  楚军加入了清军的队伍,江忠源没有夸耀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毕竟,楚军还未曾与太平军交手,究竟有没有真功夫,只能在战场上见分晓。
  7月25日,楚军跟随乌兰泰,与湖北人秦定三率领的清军共同作战。
  当时太平军气势强盛,清军拥有几万兵力,都不敢与太平军交锋。江忠源却率领楚军逼近太平军扎营。

1851年,咸丰元年(8)
江忠源手下这些新宁的农夫,外表十分寒酸,身穿补丁衣,脚蹬草鞋,身材矮小。不仅绿营官兵私下里讥笑他们,连太平军也看不起这些刚刚入伍的乡勇,以为他们不堪一击,在他们立足未稳时,便迅速发起攻击,想把楚军一举击溃。
  江忠源按兵不动,命令部队沉住气,在营垒中守候。太平军认为楚军胆怯,不敢迎战。
  等到太平军逼近濠堑,距离不过一丈多,江忠源一声令下,壁垒大开,楚军出击,势如破竹,首先是枪炮射击,接着是军士冲锋,刀矛砍刺,斩杀几百名太平军。
  这种战法,令太平军大为吃惊。他们与绿营官兵作战,早已知道对手贪生怕死,太平军还在很远的地方,绿营部队就乱放枪炮,太平军接近时,便竞相弃械逃跑。楚军与绿营的战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楚军在广西战场上初试锋芒,表现突出。江忠源获得战功,升任五品同知。
  江忠源走上战场之后,在短短几个月内,跃升四级,他的弟弟江忠信,在作战中骁捷敢战,往往冲在前面,也被清廷提拔为六品千总。这无疑是清廷发出的一个信号:凡是有军功的人才,在这个非常时期,都可以得到格外的擢拔。而湖南那些自负有经世之才的读书人,大约都不会看不懂清廷的用意。
  楚军的胜利令乌兰泰颇为激动,他搓着手掌对身旁的人说:“你们看不起楚勇,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
  此后,江忠源的楚军三战新圩,三战告捷。江忠源累积战功,乌兰泰向清廷报告他的功劳,将他升为同知直隶州知州,赏换花翎。
  乌兰泰军中有个名叫开隆阿的侍卫,擅长骑射,在马上发枪射箭,无不命中,曾经射杀十几头老虎,在军中有“打虎将”的称号。他见江忠源抢了自己的风头,心中十分不快。
  有一天,清军与太平军交战,开隆阿只带着十几人,遇到埋伏,被重重包围,子弹没了,箭囊也要空了,十分危急。江忠源登高一望,说:“被包围的一定是开公。我军岂能失去这员大将!”于是策马急驰,杀入围中,将开隆阿救出,并辔而还。
  开隆阿拜谢道:“江君救了我开隆阿一命!相识恨晚啊!”
  两人握手言欢,畅饮开怀。
  太平军在9月初大败巴清德率领的清军,再次突围,东奔藤州,然后向北推进,从大黄圩分成水陆两路,奔赴大黎,攻打永安。
  向荣从桂平出兵,乌兰泰和秦定三从鹏化山出兵,分头追击。他们都没能追上太平军。乌兰泰的部队被阻在山里,向荣的部队遇到雨天,前进缓慢。
  太平军于9月25日攻占永安州城,各部在永安集结。这座城市,就是蒙山的前身。太平天国在这里宣告成立,是这座城市永远都会纪念的事件。
  在这里,三十七岁的广东花县人洪秀全以天王之尊,为他的追随者们封王拜相。二十八岁的广西桂平人杨秀清受封为东王,三十一岁的广西武宣人萧朝贵受封为西王,二十九岁的广东花县人冯云山受封为南王,二十八岁的广西桂平人韦昌辉受封为北王,二十岁的广西贵县人石达开受封为翼王。三十岁的广西桂平人秦日纲和三十五岁的广西平南人胡以晃等人,分别被任命为丞相与军师。
  显然,太平天国的高层,是一个年富力强的领导集团,而且是由广东人和广西人所主宰的。如果他们真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战,并且能够精诚团结,天下似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们取得为清廷所把持的中国政权。
  这时候,广西的二十多支起义军,大多数都被长沙人劳崇光所率领的清军消灭,只剩下洪秀全的太平军。但这支孤军越战越强,以至于“永安建制”,打出了国号,自成另一政府,要将大清王朝取而代之。
  带着部队在山里打转的乌兰泰,听说太平军已攻占永安,便从花禄山出发,行军三百里。部队舍马徒步,军士都很疲惫。来到佛子村,部队休整,乌兰泰留下江忠源的楚军防守。
  部队刚刚扎营,就遭到两千名太平军的袭击,江忠源指挥楚军奋力作战,斩杀八百人,将太平军击退。
  楚军显示了不凡的战斗力,而江忠源又以严厉的约束,显示了楚军的军纪。他的族弟江忠信,从小调皮捣蛋,此时只有十六岁,跟随江忠源来到广西。有一次,江忠信触犯了军令,江忠源要将他斩首,众人苦苦求情,江忠源才饶他不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51年,咸丰元年(9)
10月,赛尚阿率部转移到阳朔驻扎。鲍起豹取代余万清出任湖南提督,带兵屯驻湖南南部边界的江华。
  11月,乌兰泰的部队在莫村打败太平军,迫使太平军全部向永安收缩。
  12月初,赛尚阿指挥清军合围永安。乌兰泰和向荣率部分别驻扎在城南和城北。
  8
  江忠源已经表现出他在军事上的潜质,但在广西的战场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员,还不懂得尊重带兵的书生。
  赛尚阿统帅着几万清兵,将太平军主力困在一地,将永安州城围成铁桶一般。
  永安是一座小城,却修得非常坚固。太平军的首领,多数是广东潮州和嘉应一带的会党老将,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素习械斗,擅长防守村镇,部队军纪森严,比其他起义部队更为顽强勇悍。
  清军包围永安时,金田的起义军全部聚在城内,人数不到一万,清军人数是他们的几倍。如果清军采用锁围战法,挖掘深沟,修筑高垒,将太平军困在城内,他们无粮可食,无兵来援,是无法支撑下去的。
  但是,清军里面尽是庸才。一位谋士,自命颇通兵法,向主帅向荣提议:“围城之法,最好只围三面,给敌人留一条退路,以免对手狗急跳墙,背水一战。我军应该网开一面,待贼寇从城内撤退时,我军以追为剿,在运动中将其歼灭。”
  四川宿将向荣看过一些古代的兵书,自以为懂得兵法。他在河南、新疆和湖南三省有过镇压武装造反者的经验,决定采纳这个提议。
  江忠源听说向荣竟然听信了蹩脚谋士的馊主意,急得顿足。他认为,永安城四面有山,形势险要,城内的军队要突围而出,很难冲破大自然的屏障。太平军集于一城,能打仗的不足一万人,而清军则数倍于敌,可用锁围之法,在四面挖掘深沟,修筑高垒,使太平军粮尽援绝而败。
  乌兰泰非常敬重江忠源这个幕僚,但他本人与向荣不和,不愿进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