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湘军 >

第19章

湘军-第19章

小说: 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派同知劳光泰率领炮船扼守田家镇,又派武昌道徐丰玉总理防务,汉黄道张汝瀛为副手,一起率部防堵太平军,编造巨筏,横在江面,拦截太平军的船队。
  张亮基要走了,跟随他到湖北的左宗棠怎么办呢?从3月到9月的半年时间里,他一直主管湖北的军事。但他看到对手是已经十分强大的太平天国,而清军只能干瞪眼看着,近乎灰心丧气。
  在这期间,他给老师贺熙龄的次子贺仲肃写了一封信,感叹清廷的封疆大吏,虽然身负征讨太平军的责任,却没有过人的才干,满清的江山,恐怕是保不住了。
  左宗棠空负一身本领,却始终找不到够他表演的舞台。他现在的平台是张亮基提供的,他对这位代理总督已经是感激不尽了,他写信给女婿说,张亮基“事无巨细,尽委于我,此最难得,近时督抚谁能如此?”
  但张亮基也不过一省之长,顶多把一省的军事交给左宗棠办理,而且清廷还把张亮基调来调去,左宗棠跟着张亮基跑,“劳累难堪”,却难以干出一番大事。左宗棠的意思很明显,朝廷只有将他和江忠源这样的干才委任为大帅,赋予他们足够的军权,清军才有打败太平天国的可能。
  当然,这只是左宗棠的一厢情愿。且不说他出身低微,长沙之战也就得到一个知县的头衔,就算他是曾国藩那样的二品大员,清廷又怎么会放心让这些汉人去大展拳脚?
  9月13日,清廷给张亮基的调令发下来了。趁着这个机会,左宗棠决定离开张亮基的幕府。
  有人说左宗棠太狂妄。尽管清廷的文武官员多数昏庸无能,不是还有曾国藩这样能干的大员么?
  但是,左宗棠当时确实还看不出曾国藩在军事上会有什么作为。尽管曾国藩当时已奉旨帮办团练,但是湘军还处在艰难的创办阶段,恐怕连曾国藩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团练究竟会办成什么样子。何况,曾国藩以前是个京官,一直享有文名,于军事一途,却是个门外汉。在左宗棠眼里,曾国藩“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由此可见,左宗棠对曾国藩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是心存疑虑的。
  总之,左宗棠在此时已经对清廷绝望。他于10月6日从武昌出发,当月24日回到湘阴,打算做一辈子的“湘上农人”。
  再说江忠源。南昌解围之后,他非常担心九江的安危。他认为九江是扼守长江上游的关键,打算抄小路前往驻守。他于10月1日率领杂牌军赴援九江,郭嵩焘与他同行。
  但是,江忠源所部还没赶到,太平军已经占据九江,然后从九江进占武穴,攻破富池口清军兵营,占领兴国。
  江忠源所部于10月11日抵达江西瑞昌。一路上,郭嵩焘赋诗一首,怀念家乡。在瑞昌,江忠源听说负责防御田家镇的徐丰玉和张汝瀛用战舰封锁了江面,却没有在南岸的半壁山设防,大为惊诧。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些军事指挥官会让太平军占领半壁山。
  这时,江忠源接到张亮基的命令,要求他火速增援田家镇。江忠源手下的楚军已经走得寥寥无几,便把江忠济和刘长佑留在江西,自己挑拣一千名鹤丽镇营兵,以及一千多名镇筸勇、开化勇和泸溪勇,从瑞昌向兴国进发。
  山路崎岖,军马颠簸劳顿。一路上见不到居民,百姓都为躲避战祸而迁居了。部队无处获得食物,只得挖掘薯芋为粮,一边进食,一边行军。士卒们又饿又累,坐下休息,不肯走了。江忠源只得下马,带头前行,一天走了几十里,没有休息。
  先头部队于10月14日抵达兴国,跟随江忠源的只有两百多名开化勇和三百多名鹤丽镇兵。江忠源命令后续部队抄小路前往武昌,以备不时之需。他自己率领几百人渡江,企图抢占半壁山。然而,江忠源还是晚了一步,太平军已在当天早些时候进占了这个江防要塞。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3年,咸丰三年(25)
半壁山是田家镇南岸的巨险,山体横插江中,控制着富池口的背面。江水在这里向南流淌,沿着山麓折向东方,水流湍急,无法行船,过路船只只能靠北岸行驶。清军的驻防兵力很少,全部在北岸的田家镇扎营,南岸空虚,太平军唾手而得。他们在上面的戚家山扎营,控制了南岸所有的险要阵地。
  江忠源巡视清军营垒,望着对岸半壁山的太平军军营,感叹道:“这是天险啊!我们既失了军情,又失了地利!”
  江忠源无可奈何,只得死马当作活马医。他决定第二天转移到羊角山扎营,开壕固守,而后渡江攻击南岸的太平军。
  下午,江忠源下令开饭,忽然接到报告:太平军船队逆水而上。江忠源连忙赶赴水营。
  所谓水营,就是用缆绳把巨筏固定在江畔,在巨筏上装载几十门火炮,以阻截太平军的船队。岸边有兵营护卫,巨筏正在半壁山对面。太平军占据半壁山以后,架起巨炮,向下轰击巨筏,炮声隆隆,炮子落地,密密麻麻,清军驻防部队多半逃走了。
  在此之前,张亮基曾上疏,征得清廷同意,制造了二十艘拖罟船,令劳光泰统领。现在,江忠源命令拖罟船迎击太平军,可是劳光泰一见太平军的船队驶来,便率部逃走,无人响应江忠源的命令。
  当时东风大作,太平军的船队扬起风帆,沿着半壁山溯江而上,停泊在戚家山下,水陆两军互相声援。
  江忠源叹息道:“只要贼寇的船队两天不驶向上游,武昌或许还能保住。”于是,他写下一篇祷告文,向天痛哭宣读。也许是巧合吧,风势果然转向。
  第二天黎明时分,太平军从羊角山脚下上攻,抄袭清军水营,击溃清军。江忠源率领鹤丽镇兵在江口阻击,亲自上阵搏斗。不久,太平军越来越多,江忠源左右的亲兵伤的伤死的死,其余亲兵拥着江忠源突围而出,奔向广济。
  江忠源第一次打了败仗。在这一仗里,徐丰玉和张汝瀛战死。江忠源捡了一条性命,上疏自劾,替人受过。清廷下诏,将他降四级留任。
  太平军从水陆两路长驱直进,攻占黄州。黄州知府金云门战死。
  广济驻军首领是代理湖北按察使唐树义。他见江忠源到来,将手下兵力全部交给江忠源指挥。
  江忠源于10月23日率部从广济移驻武汉以北的黄陂,打算走捷径渡江。他听说太平军攻占了德安,便率部前往救援。太平军撤走,江忠源便从汉川渡江,抵达武昌。太平军接着攻占汉阳,湖北省城戒严。汉阳知府俞舜卿抱着官印投水而死。
  在行军路上,郭嵩焘疲饿交加,十分狼狈。江忠源看在眼里,叹息说:“都怪这乱世啊,让我们这些书生如此困窘!”
  然而,江忠源也是书生,他却能够下马与士卒共甘共苦。郭嵩焘佩服他,自己却办不到。他只想尽快脱离战场,回到家乡去歇息。
  于是,郭嵩焘决定离开队伍,返回湖南湘阴老家。
  43
  郭嵩焘要从湖北回家,江苏人吴文镕却从贵州赶赴湖北上任,途经长沙。这位新任总督是曾国藩的座师,有恩于湖南的团练大臣。作为学生,曾国藩理应拜见尊师,但曾国藩却说军务太忙,没来长沙。曾国藩一向遵礼,如今顾不上礼节,可见确实是军务缠身。
  曾国藩在抓湘军的建设,又闻报江西的会军攻打兴宁,广东英德的会军攻打宜章,连忙派周凤山和储玟躬率兵抵抗。
  吴文镕也无暇等待曾国藩。他听说清军失败,连忙骑马奔到武昌,指挥防守。由于他精神镇定,胸有方略,防务倒也井井有条。太平军竟然没有前来攻击。
  武昌戒严,白天也关闭城门,居民一夕数惊。巡抚崇纶与僚属密议,想把军营移到城外,方便自己逃跑。吴文镕得知此事,立刻骑马到抚台衙门,约崇纶死守省城,崇纶竟不同意。
  吴总督怒不可遏,拔出佩刀,拍在案上,说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自司道以下,胆敢声言要出城者,就尝尝我这刀的厉害!”
  崇纶不敢出声,事情就此议定。
  太平军逼到城下以后,吴文镕登上保安门城楼,激励将士,誓死守城,几十天衣不解带。
  吴文镕很倚重曾国藩这个学生,他到湖北之后,一心想依靠湖南的支援,上疏请清廷征调湘军到湖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53年,咸丰三年(26)
文宗下诏,调曾国藩率湘军奔赴湖北增援,由骆秉章负责供给军饷,责成吴文镕等人坚守武昌,责成荆州将军台涌拨出部队前往援助。这是清廷第一次命令曾国藩率领船炮赶赴长江下游。
  曾国藩正在筹建水师,制造战筏,防守湖南,没有远征的准备。他写信告诉吴文镕,湘军还没有训练好,拉上前线无异于送死。但是,湖北与安徽求援的文告天天到来,曾国藩一个月三四次接到清廷催促他出兵的诏命,于是他与骆秉章商量,命令知府张丞实和同知王錱,率领三千名湘乡勇奔赴湖北。
  王錱听说要去湖北打仗,非常踊跃,赶紧着手准备。他听说省城给他提供军饷,就不再向曾国藩报告。
  这时候,骆秉章也感觉到了太平军对湖南的威胁,写信给曾国藩道歉,并请他率湘军返回长沙,和绿营共守省会。曾国藩回答:湘军还在训练,不能出征。
  曾国藩得力于长沙人黄冕的帮助。在他极其缺乏军饷和武器时,这位长者积极地为湘军筹措军饷,铸造土炮。
  皇帝下令征调湘军,大家都来询问曾国藩为什么迟迟不肯发兵,曾国藩叹息道:“现在贼寇往来阳逻,在湖南与湖北将近有二十万人。他们纵横江湖,只有靠战船才能与他们争个高低。部队训练好之后,才能派出去东征,不胜不归。九江以上,千里如洗,怎能以仓促招募的部队,拿着落后的兵器,步行一千里,去与如狼似虎的百万强寇对抗呢?”
  太平军占领汉阳之后,分兵北上,攻占汉阳北面的孝感和东北面的麻城,战火波及德安。湖北学政青麟命令德安知县张开霁招募训练两千名勇丁防守。此前,张亮基调了五百名郧阳兵到孝感西北面不远处的应城,贵州人唐树义和湖南人杨昌泗则率部驻扎在孝感东北面不远处的杨店。太平军被这些驻防的清军阻挡,便退回汉阳,一路上遭到清廷同知伍惺所部的袭扰。
  由于江忠源已派兵增援武昌,清军保住了湖北省城。太平军知道江忠源的楚军在后面追踪,便决定撤兵。
  太平军于11月5日全部退向黄州,武昌解围。王錱的部队也没有从湖南出发。
  不久,太平军在安徽有了很大进展。杨秀清派顶天侯秦日纲代替石达开驻扎安庆。胡以晃率部从安庆出发,10月中旬与曾添养联合攻克集贤关,于11月14日乘雨北上,攻占安庆以北约一百里处的桐城。11月29日,胡以晃所部继续北上,推进一百里,攻占舒城,距离庐州只有一百多里了。太平军杀死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等人。清军总兵恒兴逃往庐州,文宗下诏将他斩首。
  文宗这时又想到了已被降了四级的江忠源,将他任命为安徽巡抚。诏书中说,湖北和安徽本为一体,江忠源可以根据战事的缓急来决定去留,不必拘于朝廷的成命。
  清廷的这次任命,使江忠源成为湘军中第一个靠战功成为封疆大吏的将领。
  江忠源仍然担心太平军攻击武昌,对于是否前往安徽,颇为犹疑。然而,庐州一再告急,江忠源认为庐州是非去不可了,于是上疏请求前往。
  江忠源这个封疆大吏,当得实在辛苦,不仅疲于奔命,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对抗安徽的太平军。他上奏清廷,请求增兵一万,自当一路。他请求曾国藩训练六千名军士,协助他到安徽作战。
  但是,曾国藩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因为他还没有训练好一支足以打败太平军的水师。
  其实,曾国藩的看法,江忠源等人也是同意的。他们早就看到了水师的重要性,知道湘军要北上对付太平军,光有陆师不行。过了岳阳,就是洞庭湖和长江,湘军如果没有水师作战,恐怕连太平军的影子也见不到。
  44
  曾国藩在镇压本省会党的战斗中,多次检验了湘军陆师的战斗力。他虽然现在还没有水师,但他看到了希望。
  文宗根据江忠源在南昌的提议,已经批准湖北、湖南和四川三省兴办水师。这个批示,由于路途阻隔,到达湖南以后,已经过了一段时日。
  骆秉章认为,这是皇帝批转的折子,并不是非办不可的事情,何况创建水师需要银子,一时找不到出处。于是,他把这件事情搁置下来。
  湖南巡抚不积极兴办水师,那么湘军是不是可以创建一支水上部队呢?曾国藩想摸清文宗的想法。于是,他于10月24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