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湘军 >

第129章

湘军-第129章

小说: 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岳龄于2月29日率部抵达凤翔,第二天在亢家河攻击回民起义军,获胜。
  黄鼎所部于3月6日在凤翔东北方约六十里处的麟游攻击回民起义军,小受挫折。
  起义军于3月8日攻占陕西北部的富县,分兵南下,袭击洛川。刘端冕率部前往增援,与起义军大战二十里铺,重创起义军。刘厚基从富县以东的英旺镇率部前来会师,两军联合,于3月11日攻克富县。
  高连升率部从宜君进攻何家庄,斩杀两千多名起义军,俘虏起义军首领马阿浑和禹方魁等人。这些人都是甘肃东部董志原的回民起义领袖人物。
  3月12日,回民起义军攻打甘肃秦州,被清廷兵备道豫师的部队击退。
  穆图善派知府舒之翰与提督黄金山等部攻打狄道州。州城就是现在地图上所标的临洮。这座城市南北山峰夹峙,中为平川,其中寨卡林立。
  3月18日,黄金山所部先击破平川内的起义军,傅先宗所部攻占南山,梅开泰与彭国忠所部攻占北山,三处得手,攻克了已被起义军占领五年之久的狄道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68年,同治七年(4)
起义军首领牟弗谛无心再战,请求清廷安抚。穆图善命令舒之翰等人率部视情处置。
  第二天,范铭率部攻克店子川,获得粮食,接济部队。
  成禄的部队对肃州久攻不克,部属与王仁和的营勇私斗,焚烧抢掠河西村堡,激起居民生变。清廷把此事交给穆图善处置,并催促古丈人杨占鳌率所部湘军赶赴肃州,令成禄按时领兵出关。
  3月20日,董志原的起义军奔向陕西宜君西南一百里外的马栏镇,分兵南下,袭击三水、淳化和三原。高连升率部于3月29日攻克马栏镇,追赶起义军,抵达刘店。起义军出兵达腊坪,包抄湘军后方,高连升率部鏖战半天,才将起义军击退。
  刘典派李大有等部出兵耀州,增援三原。起义军已奔向淳化的方里。刘典增派夏奉朝、吴国富与吴士迈部攻击方里,起义军从方里撤走。
  三水守军喻兆圭和陈集贤的部队,也在枣池击败起义军,黄鼎和吴士迈所部则在泾河川击败起义军。
  这一仗,湘军在十天之内击败回民起义军的五六万精锐部队,声威大振。清廷对吴士迈赏加员外郎,并赏戴花翎。
  穆图善于4月15日抵达狄道城,牟弗谛率领三千名男女投降。清军西渡洮河,进攻河州。河州东乡和南乡的起义军也请求安抚,穆图善应允。
  这时,回民起义军在甘肃东部攻占了镇原和庆阳,很快又被清军夺取。起义军包围泾州。
  黄鼎率部冒雨西进甘肃增援,解了泾州之围。
  5月下旬,刘端冕所部在陕西东部的韩城击败回民起义军,围绍濂所部在洛河东西攻击起义军。天降大雨,河水猛涨,湘军趁雨攻击,斩杀两千多人,起义军丢弃的牛马驴骡数以万计。
  刘典于5月31日移驻咸阳,兼顾省城的防御。这时甘肃庆阳所辖全境,都被起义军占领。起义军相继攻占宁州与合水,宁州驻防军无法制止。另一支起义军从陕西宝鸡渡到渭河以南,李辉武率部追到斜坡。起义军遇见湘军就撤,湘军常常追赶不上。
  李辉武令部队埋伏在麦地里,令三十多名军士假扮乡民割麦。起义军大部队果然来到,湘军伏击部队群起攻之,起义军大败,折向东边,一路袭击岐山、扶风、眉县和渭南。道员魏光焘率部先到眉县,黄鼎和吴士迈所部到达扶风和岐山。起义军不战而走,掉头西进,返回甘肃。
  刘厚基的湘果营在延安与另一支起义军作战,部将刘文华与甘彰辉战败身亡,士卒伤亡过半,刘厚基本人也负了伤。
  341
  张宗禹的西捻军虽然跑得快,无奈直隶省内到处被清军封锁,简直无处插足,只得于4月份南渡漳河,再度进入河南。
  清廷的各路大军,包括湘军和淮军,虽然未能在直隶重创西捻军,但毕竟把这支起义军逼出了清廷的腹地。
  西捻军渡过漳河以后,疾驰到河南西北部的清化,在这里添制武器。他们砍伐木材,制造长矛。张曜的部队追赶上来,不容西捻军停留。张宗禹只得率部东进封丘。
  湘军郭宝昌所部在封丘迎战,被西捻军击败。郭宝昌身负二伤。提督周盈瑞战败身亡。西捻军乘胜再次北上,抵达滑县,击败淮军唐仁廉的部队,捻军战士用长矛刺死提督陈振邦。
  左宗棠见湘军和淮军连连落败,亲自出马,指挥喜昌和马德顺等部,在滑县攻击捻军,获得胜利,扳回一局。
  张宗禹率部向东北方斜插,抵达清丰,然后经南乐进入山东莘县,再向东北,奔赴东昌一带,在茌平遭到郭松林所部拦截,几十人被俘。西捻军北上平原,然后抵达陵县的吴桥。
  在5月的几个雨天里,西捻军趁着天气带来的便利,取道德州,再次踏入直隶的土地,北上东光,目的显然是为了渡到运河以西。但是,由于追兵紧咬不放,张宗禹不得不放弃渡河的计划,折向南皮,北上天津静海。清廷令英翰率部火速赶赴东昌。西捻军仍然无法渡过运河,便南下盐山,再次进入山东,袭击阳信和海丰。这里的海丰,就是现在地图上所标的无棣。
  恭亲王上奏,请朝廷责成各路大帅,把西捻军逼到海边一隅,限在一个月内消灭西捻军。显然,这位爱新觉罗家的王爷,想起了不久前对付东捻军的老办法。而李鸿章也把运河防线的旧议重提,要求防守北运河。

1868年,同治七年(5)
丁宝桢和英翰的部队在东昌会师,要求分工部署,各守一段运河防线。从山东西部与直隶交界的临清,到东南方六十多里处的魏湾,由英翰所部安徽清军驻防。从东昌向南直达张秋的九十多里运河防线,由淮军驻防。各部分段修墙。
  这时漳河与卫河猛涨,驻防部队将河水引入减河。这样一来,从运河到黄河,战舰通行无阻,西捻军无法渡到运河以北,陷在运河与黄河形成的夹套里。
  鸿胪少卿朱学勤上奏,请求征召刘铭传入营。刘铭传在平定东捻军以后,请假归乡,逗留不出,因而获罪,被夺去官职。于是请病假不出,李鸿章召唤他,他也不来。李鸿章现在借着圣旨强行起用。
  西捻军无法北上,便挥师南下,袭击平原和高唐,南奔清平和博平,向运河运动。他们眼见得黄河之水灌入运河,无法强渡,便折向东南。这时淮军和山东清军已经筑成了堤墙,捻军被挡在河岸上。
  左宗棠率部到达直隶盐山,见驻防军守备十分坚固,便还驻吴桥。
  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刘松山所部湘军和张曜所部淮军一直追逐西捻军,北达庆云和直隶的沧州,高老步等捻军首领率领几百人投降。张宗禹被迫率部又从沧州南下,扑向泊头一带的运河。刘松山所部与丁长春的水师前后夹击,将捻军击退。
  张宗禹所部南下连镇和吴桥,听说左宗棠在这里坐镇防守,便南下平原、高唐和茌平。一路上,接连被陈国瑞所部挫败。
  清廷见消灭捻军的限期已满,增派都兴阿统管神机营,将他任命为钦差大臣,排名在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上,由侍郎崇厚做副手,率领春寿的骑兵,张曜、宋庆和陈国瑞等部,全部归他调遣。
  张宗禹的部队在河流围成的狭长套子里,为了摆脱追兵,南冲北突。现在,他又率部从茌平北上武定,即现在地图上所标的惠民。然后袭击海丰,被陈国瑞所部追上击败。
  陈国瑞先前奉清廷之命率部防守陕西。没等诏书下达,他便率领部队东进,请求攻打西捻军。他拥有一万二千兵力,现在全部隶属都兴阿。
  清廷对汉人统帅以及湘军与淮军的不信任,已经充分表露出来。
  342
  英翰为了表现自己的能耐,奏请安徽清军不必会合湘军作战。既然如此,左宗棠便于6月下旬令刘松山在沧州的运东休整部队。
  但是,刚过几天,捻军的骑兵就逼近海丰。刘松山和喜昌从盐山出兵横截。捻军还来不及列阵,便向沧州狂奔。张曜所部从南面夹击,大败捻军。
  捻军南奔山东陵县,然后折向东南,奔向临邑。张宗禹的部队马多兵少,一个人带领几匹战马,避开清军,飞速行军。
  在此之前,李鸿章已派郭松林、潘鼎新、周盛波和王心安等部从临邑筑墙,直达马颊河,空出西南方的河滨,引诱捻军进入。现在张曜和宋庆所部追到了临邑,捻军却不肯深入西南方,却奔向东南方的济阳。
  李鸿章见自己的计谋没有得逞,便派各路部队围攻。张曜和宋庆所部奔赴武定,郭松林、潘鼎新和王心安所部防守堤墙,周盛波所部驻扎吴桥和宁津。
  西捻军的处境,现在是东有黄河,西面和北面都被淮军与清军堵死。张宗禹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绕道再次北进海丰,与张曜等部在滨州相遇,遭到重创,便奔向西北方的阳信。
  郭松林和王心安率部北上乐陵堵截,捻军从阳信北上海丰。郭松林、唐仁廉和春寿率部追击,将捻军击败。张宗禹率队西奔宁津和吴桥之间,左宗棠从连镇督率部队追赶,与郭松林的骑兵和步兵轮番追击,使捻军无法喘息。
  这一仗,清廷的各路兵马连续追击十六个昼夜,斩杀大批捻军战士,张宗禹的兵力更加衰弱。
  7月下旬,西捻军奔到商河,遭到郭松林和潘鼎新所部攻击,损失惨重。四千名捻军战士被杀被俘,张宗禹本人中枪落马,被部属救起,几十名随从掩护他逃走。
  当时大雨滂沱,河水漫过堤坝,刘松山等部为积水所阻,张曜等部在临邑扎营。
  西捻军奔向宁津西南,刘松山令部队避开水淖行军,追到吴桥。易德麟所部在这里设伏,俘虏和斩杀两千人,许多捻军战士投降。
  黄翼升、欧阳见利和姚广武奉曾国藩的命令,已各率所部炮船从张秋渡过黄河。传说船上见到了龙神,河水忽然大涨,炮船才得以乘着水流进入运河河口。炮船开到德州,运河防御更加巩固。 。。

1868年,同治七年(6)
刘铭传随炮船到达德州,参见李鸿章,听说各军都获大捷,不愿坐享战功,一再表示不愿领兵作战。李鸿章仍令他率领旧部奔赴前敌。
  西捻军被刘松林的湘军击败以后,奔向德平。郭松林、潘鼎新、陈国瑞和张得胜率部集结商河。张宗禹避开追兵,率部涉水奔向西南,抵达高唐。
  潘鼎新所部追到高唐,捻军便南下清平与博平,企图再次扑向运河防线。这时临清、东昌和张秋关闭河闸,水位高深,马颊河则有黄河之水漫入。沿河驻防部队防守严密,捻军无法靠近,便从博平奔向东昌,南攻河墙,被守军击退。
  刘铭传出兵后,提议防守徒骇河,把捻军逼得无处可逃。他的部队负责桃桥至南镇的防守,郭松林所部负责防守桃桥至博平一段,袁保恒、张曜和宋庆所部负责从博平守到东昌。这样一来,就把捻军包围在黄河、运河与徒骇河之间。
  作战区域遍地水溜泥泞,捻军无法获得食物,各部解散,几万人不知该往何处去。郭松林和刘铭传率领五六千名骑兵,纵横截击,斩杀几千名捻军战士。
  张宗禹率领几十名随从骑马北逃,被淮军的骑兵追上。张宗禹弃马逃进禾丛中,被困很久,无法逃脱,便投水自尽。淮军抓到他的儿子张葵儿。他的侄儿张正江奔向南镇,被刘铭传所部抓获,同时被俘的还有捻军的四千名老战士。其余捻军部队,都被善庆和温德克勒西的部队歼灭。
  西捻军覆没后,清廷在8月下旬接到捷报,奖赏各部将帅。李鸿章被授予协办大学士,与左宗棠一起晋升太子太保。刘铭传刚刚到达,只有一战之劳,真的坐享其成,封为一等男爵。清廷给他的封赏,是因为那个神奇的传说,即水师船中有龙神显身,因而增水助顺。
  东捻军和西捻军在军事上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无法突破曾国藩提议的筑墙防堵。捻军是一支善骑的部队,骑兵往来冲突,驰骋千里,势不可当。曾国藩当初奉命北征,苦于买不到足够的好马,无法用骑兵与之抗衡,在军事装备上落后于敌人。于是他想到秦朝抵御胡骑,筑了万里长城,是十分有效的对策。
  曾国藩提出借助河流提供的自然防线筑墙堵防捻军,一开始有人讥笑他迂笨,他还是固执己见,认真实行。李鸿章是个聪明人,也不觉得这个法子有什么可笑,延续了老师的做法,才能把捻军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最终加以消灭。所以看似笨拙的办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法子。这一点,给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不少启迪。
  王定安在《湘军记》中记载了他与曾国藩的一段对话。王定安说西方人纵然有枪炮利器,也是可以战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