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不是传说 >

第7章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7章

小说: 武则天不是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她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等待和观察,她发现李治变了,变得很理性。过去,他把爱情看得比事业重要,现在他却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什么爱情呀,承诺呀,在他看来,都是过去很傻很天真的事。
  男人啊,永远都是这样。在他们心里,女人和爱情永远都比不上事业。且说这个李治,他原来迷恋我到了痴狂的程度,现在当上一把手忙起来,连看我都不来看一眼,更别说兑现承诺的事了。他太绝情了,太伤我自尊了!
  伤心归伤心,但武则天仍对李治抱有一丝幻想。因为按照惯例,皇帝去世后,那些未育的嫔妃并非全部入寺为尼,个别才智德行卓越的,是可以破例继续留在宫廷的。比如像那位把李治养大的薛婕妤,她其实是唐高祖李渊的婕妤,李渊死后,她并没有入寺为尼,而是被李世民返聘回来当太子的奶娘。李世民之所以返聘她回宫工作,就是看中了她卓越的才智德行。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道理,薛婕妤是个人才,她混得不错。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2)
有薛婕妤这样的例子,武则天坚信自己也能被李治返聘。且不说她才智过人,品貌出众,仅凭她和李治之间的私情,李治也一定会把她留下。更何况,李治曾向她作出过承诺。
  武则天的如意算盘打得很有理由,但她还是失算了,因为李治整天除了忙还是忙,在他的记忆中,过去的那段情,那个承诺,似乎没有过。
  这年八月,眼看着李世民就要下葬昭陵了,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武则天,还是没能等到李治的任何消息,她不禁绝望起来。
  真的不想走
  伴随着李世民的下葬,武则天也迎来了她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岁月。因为她没有被李治留下来,而是随着李世民其他未育嫔妃进入了位于长安西南的感业寺为尼。换句话说,她被大唐帝国单方面解聘了,临走时不仅没有拿到违约赔偿金,还被限制了人身自由,更别说是申请劳动仲裁了,她到哪儿去讲理啊?
  入寺那天,武则天心灰意冷到了极点,她内心极不平衡,她甚至觉得李治是个伪君子。想到伤心处,她禁不住在心里哀唱:
  你找个理由,让我平衡
  你找个借口,让我接受
  我知道你现在的想法,而你却看不出我的感受
  天好黑,天好冷
  ……
  你到底爱不爱我,我不知该说些什么
  你到底爱不爱我,撕掉虚伪也许我会好过
  ……
  默默唱完这首歌后,武则天转回身去,看了一眼长安。
  哇,好繁华的一座现代化城市啊!这里寄托着我的理想和未来,可从今天起,这里不属于我了,永远不属于我了,我永远地失去了理想和未来……
  武则天越这样想,心里就越难受,她实在不甘心这样一个结果,就大声冲着李治呐喊:
  其实不想走
  其实我想留
  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
  你要相信我
  再不用多久
  我要你和我今生一起度过
  ……
  这是武则天的心声和柔情,可惜李治不懂。再次看了看长安城后,她头也不回地走了,身后那座繁华的城市离她越来越远……
  李治的苦衷
  武则天走了,李治会作何感想呢?其实,李治就像武则天唱的那样,知道她“现在的想法”,他并没有忘记她,并没有忘记自己对她的承诺,他不是那种忘恩负义、言而无信的人,他也想把她留下来,但他暂时不能这样做,因为他有难言的苦衷。
  李治的难言苦衷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把武则天留下来,同父亲把薛婕妤留下来完全是两回事。父亲把薛婕妤留下来是为了工作,他把武则天留下来却是为了保持私情,可他们的私情见不得天日,并为传统伦理道德所不齿,因此他不敢把她留下来。
  第二,他向来胆小软弱,而把父亲的女人留下来,是需要勇气和霸气的。他既缺乏父亲那样的气魄,又要顾及舆论的影响,因此他还是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
  第三,他刚刚即位,皇位不稳,加上性格柔弱,所以一直受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控制,这些大臣是绝不会允许他胡作非为的,他又顶不过这些大臣,只好夹着尾巴做皇帝,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这也是他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如此说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治真是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其实,他心里很痛苦,他知道武则天一定很伤心,但伤心总是难免的,谁让他们曾一往情深呢?
  武则天入寺之前,李治一直没去见她。他不是不想见她,也不是忙得没有时间见她,而是不敢面对她,只好在心里安慰她:“先挺过这一段时间吧,有了合适的机会,我就接你回宫。”
  这又是李治的承诺,但武则天没有听见,也没有感受到。带着对未来的无限绝望和对李治的无限失望,武则天走进了感业寺,走进了她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阶段……
   。。

潜伏的日子,不放弃理想(1)
武则天进入感业寺后,首先被剃掉了头发。可怜那一头秀美的青丝啊,如今却被那无情的剃刀整得灰飞烟灭。她顿时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望着那清一色的面无表情的尼姑们,以及那被高墙围堵的阴森寺院,她的心跌到了谷底。
  巨大的现实与心理落差,让武则天许久都没能缓过神来,毕竟这件事对她打击太大了。尽管寺院再三要求尼姑“看破红尘,远离世俗”,但武则天来自于滚滚红尘之中,她怎能轻易忘却红尘中事呢?
  但这里是她当前的归宿,她只好接受现实。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命运如此安排,总有它的道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武则天的思想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后,就打算当一天尼姑念一天经。
  潜伏充电
  唐代推崇佛学,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佛学热潮,特别是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归国后,佛学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则天入寺时,玄奘法师已是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佛学泰斗。在这样一位大人物的影响下,在李世民的大力推崇下,武则天也热衷佛学。其实,她的母亲也是一个佛学迷,她自幼受过母亲的熏陶。入寺后,她发现这里的学习氛围更浓厚,学习方法更专业,儿时的兴趣爱好一下子被点燃了。
  寂寥而落漠的日子需要打发,武则天决定利用这样的日子潜心学佛。这样既可以改善当前的精神状态,也可以提高佛学造诣,真可谓一举两得。
  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竟能作出这样的决定,说明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勇敢、非常坚强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超级强大,特别是她的精神和意志,打不倒,摧不垮!
  武则天有着深厚的佛学功底,入寺之前,她的佛学文化程度相当于大学本科,进入感业寺这所专业院校后,她决定先进修研究生,再冲刺一下博士学位。在她看来,事业和前程无法争取,但学历可以争取,她想通过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学历,来弥补事业和前程方面的遗憾。
  就当是给人生来一次充电吧,反正艺多不压身,多学一些知识,总比整天在悲叹中老去要好得多。
  因为有深厚的佛学功底,加上天资聪慧,武则天在钻研佛学上如鱼得水。她不仅融会贯通了佛学经典,还对玄奘法师的一系列佛学理论有深入研究,这为她执政后推行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想不灭,伺机复出
  随着佛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武则天的胸怀越来越开阔,思想也越来越开窍。她不再把入寺当尼故看做是命运的不公,也不再把理想和前程看作一塌糊涂。恰恰相反,她把这段经历看做是人生的潜伏期。她想,人这辈子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潜伏的时候就得屈着,屈着的时候,也不要放弃理想与追求。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奋斗不息;只要奋斗不息,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想到这里,武则天心里就腾地燃起了一股希望之火,那希望由来已久,那就是回到宫廷工作,她想在那里实现人生理想,进而体现人生价值。
  但一切都没有可能了,因为她已入寺为尼了,她不可能再回宫工作了。再说,李治这段时间音讯全无,他根本没有接她回宫的意思,甚至连来看她一眼的意思都没有。
  但一切又不是绝对没有可能。因为经过12年的职场历练和这段时间的人生洗礼,武则天深深懂得:机会不是靠等来的,而是靠创造出来的,只要善于创造并利用机会,理想就一定能实现。这既是武则天事业成功的法宝,也是她的人生座右铭。 。 想看书来

潜伏的日子,不放弃理想(2)
高墙森森的寺院,不可能给武则天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她只好自己创造机会,她要把创造出来的机会利用在李治身上,这当然要在感情上做文章。
  武则天对李治仍然是有感情的,至少她思念李治,期盼李治。当然,她思念和期盼李治的终极目的是希望他到寺院来,把她接回宫。对此,她是望眼欲穿!
  一定要让李治知道,她是多么的思念和期盼他。只有这样,李治才会动心,才会想起她,才会把她接回宫。于是,她就围绕如何思念和期盼李治这个命题大做文章。
  武则天才智过人,很快就做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首题为《如意娘》的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此来长下泪,开箱验看石榴裙。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在这首诗里,武则天把自己描写成了一个情痴和色盲,痴得憔悴支离,盲得看朱成碧。思念一个人到了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感动。写了情诗,还捎上一条石榴裙,顺便勾引一下李治,那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妙。
  有情人终相见
  情诗写出来后,是要送给李治看的。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表明李治看到了这首诗,因为他去见武则天了。
  李治即位后,在工作上一刻也不敢怠慢。正因为此,他才忽略了武则天。可看了武则天的那首诗(也许看到了那条石榴裙)后,他的心一下揪紧了:她是我深爱的女人啊,我怎么把她忘了呢?如今,她跌进了万丈深渊,我却无动于衷,真是该死!何况我对她曾有过承诺。她在那样的环境中,还这般思念我,真让我感到愧疚!
  不能再让她受委屈了,一定要去看看她,把她接回宫!
  李治刚刚作出这样的决定,就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抨击。因为他不能立刻去见武则天。我们说过,他当初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有三个原因,如今他不能立刻去见武则天,也有一个重要原因:父亲死了,作为儿子,他要守孝3年(唐代一般为27个月),在这3年期间,只有在父亲忌日这天,他才可以入寺进香,才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见到武则天。但仅有这样的机会还不够,前提条件是需要李治在父亲忌日这天,选择去武则天所在的感业寺进香。
  尽管有这么多的前提条件,但李治最终还是到感业寺见了武则天,这足以说明他们在见面之前已互通信息。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这天是李世民的周年忌日,也是武则天期盼已久的日子。这天,李治要到感业寺为父亲进香,他约好了要和武则天见面。李治选择到感业寺为父亲进香的机会见武则天,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皇家寺院林林总总,感业寺并非是李世民的陵墓和宗庙,如果李治必须要在这里为他进香的话,那就先得给朝臣们一个理由。
  谁也不知李治是如何说服朝臣们的,但皇帝总不是白当的,某些时候,说话一定得管用!
  总之,李治拍了板,他决定去感业寺。这次机会对于武则天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她又把这次机会看作救命稻草。只是,一年未见,李治变得风华更茂,她却变得憔悴不堪。忆往昔,两人是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哭泣声,随后便是无穷尽的相思倾诉。史书记载大抵如此:“忌日,上(李治)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
  这个场面是非常感人的。擦干眼泪之后,他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大家可以深入想象。但需要提醒一下,想象也要有个尺度,因为李治这次给他父亲进香是组团来的。
  李治能到寺院看望武则天,说明他并不是薄情寡义、言而无信之人。他的到来,给武则天带来了无限希望。在她看来,黑暗的日子即将结束了,她依稀感到,身后那座熟悉的城市,那个她工作了12年的皇宫,在殷切地向她招手……
  武则天潜伏时期的心得和处事法则:
  1. 处于职场低谷而又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