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的回忆: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 >

第15章

帝国的回忆: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第15章

小说: 帝国的回忆: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昨晚的唐人街灯火通明,整个街区都向当地白人展示清国人怎样在特殊节日里装扮寓所来迎接贵客。勿街、包厘街和道也街并不是在每个华人新年和其他清国节日都像今天这样张灯结彩。往日这里晦暗、僻静,很少有人闲情逸致地在这里溜达。而昨晚经过此地的过路人很难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几乎认不出这充满生机、充满光明和装饰一新的街道就是昔日的唐人街。
  

新闻特稿:李鸿章访问纽约记(12)
沿街窗户和过街横幅上飘动着清、美两国国旗,街上挤满了白人,一个紧挨一个,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在勿街也发生了一起打架事件,开始是两帮小痞子在边道上互相推搡,随后在马路上大打出手。他们周围立即围成了一个圈,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一帮小偷在滋事,他们好趁人们围观时偷摸钱包。
  挂出来的灯笼有些非常漂亮,特别是挂在勿街“鸿运兴(译音,Quong yuenshing)公司”店铺门口的两个灯笼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的直径有一英尺,顶端开口,中间大,底部小,在细龙骨外绷了一层精美的白丝绸,绸缎上还绘有鲜花、清国图案和汉字,美妙绝伦。
  有一串古钟造型的清式宫灯横跨街头,据说也是用丝织品制成,它透射出一种说不出的柔和之光。在勿街街尾还悬挂出了一条用彩色纱线纺织成的大船,从船身的龙骨垂坠着许多流苏。这艘大船也跨过了街道,在另两条街上也有同样的两艘大船。一些华人说,这些大船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但另一些人则说,悬挂吉祥船是为了祝福李总督平安横渡大洋。最为独特的是在一家商店内,美国国旗和清国的绿龙黄底旗交相辉映,变幻出各种美丽的线条。
  华人商会会馆也悬挂出了清、美两国国旗,在它三楼正面用汉字写着“中华公所”,表明中华民族的代表驻在此地。而庙宇和寺院的前面也灯火通明,彩旗飞舞。有两个僧侣想出了卖寺院平安符(josssticks)的主意,摆了几大袋并高声叫卖:“这是欢迎李鸿章的寺院平安符,赶快来买,再不买就没有了!”他们向好些过路的白人兜售了不少这一类的平安符。
  当地华人也表现出他们对侨居国的极大热爱,展现了浓厚的美国色彩。只要有清国国旗的地方,不管他们是三角形的,还是四边形的,还是细长形的,都会同时有美国国旗。在勿街的一座高楼,据说被一位华人包租了,他在每一扇窗户都挂出了星条旗,而且每间屋子都亮着灯。这里悬挂的美国国旗比清国国旗多三倍。
  有很多住在纽约其他城区的华人洗衣工昨晚也来到唐人街,他们好像想给美国人一个展示清国人怎样布置和装饰街景的机会,想让这些白人欣赏他们的杰作。街上所有的华人商店当晚都开放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
1896年8月31日
  向格兰特陵进发
  当李总督周六晚间在华尔道夫饭店宽衣就寝时,他已感到疲惫了,因此卢杰将军将参观格兰特陵的出发时间定于次日下午3时。参与制订这项计划的还有大卫少校、米尔斯上尉、格兰特上校、玻特尔将军和格兰特将军纪念协会的主席。
  六辆敞篷式四轮马车于预定时间等候在华尔道夫饭店的大门前,马车上坐着12名英俊潇洒的马车夫。警察的安排准确无误。哈利巡官负责出发时的警卫,而沿路由布鲁克斯巡官和沃基夫巡官负责,汤姆森巡官则负责格兰特陵、纪念碑和他们抵达时的警卫。马车路线从第五大道33街开始,经百老汇57街到哥伦布环岛,再从72街进入滨河路,顺着滨河路到达格兰特陵。返程由122街出发,经110街到第八大道中央公园入口处,再横跨公园到东62街,访问过24号格兰特上校的寓所后,从那里回到华尔道夫饭店。
  严密的警卫
  担任护卫任务的是由卡门中士负责的一队警察。在滨河路时,又加入一队由艾根中士带领的园林警察,他们的护卫任务至中央公园结束。在格兰特陵担任护卫任务的是园林警察柯林上尉和市政警察格雷登上尉。直接负责陵墓警卫的是由德弗冈指挥的仪仗队,他们由8位来自美国陆军第十三师的二等兵组成。总共部署了1400名园林警察和市政警察在岗。
  警察们在清晨5点半就开始忙碌起来。格兰特夫人敬送的花圈放置在巨大灵柩的西端。它是用北卡罗来纳州加腊克斯(Galayx)植物的树叶做成,顶端用一条宽大的白缎带紧束着一束白色的玫瑰花。
  李总督一行刚过5点钟就在华尔道夫饭店登上马车。第一辆马车上有卢杰将军、格兰特上校和中方非常杰出的英文译员罗丰禄等。
  这一行人中还包括四名仆人,他们往马车里放进了有豪华刺绣的红色竹椅、清式热茶保温器和几大捆神秘的东西,估计是总督的换洗袍子或准备送给格兰特夫人及其家人的礼物。
  沿途好奇的纽约市民
  大约花了一个多小时,马车队到了122街的滨河路,一路上都是众多的人群,特别是在大环岛和沿大道两旁。自行车的车流在此地显得非常壮观,好像城里所有的自行车都汇集到了这里一样。机动车也比以往的星期日要多。好在这一切都早有准备,总督马车的护卫队一出现,沿河所有大小道路都被立即封闭,以免打扰来宾。这一计划在这种情形下是可行的。在格兰特陵附近,有大约8万男女老少等候在那里,其中包括4000名清国人。他们都急切地想目睹他们同胞的威仪。陵墓北面的小山丘上显得尤其拥挤,园林警察不得不用绳障将妇女和儿童拦住以免出现险情。
  行安息礼真情动人
  当尊贵的清国宾客进入将军安息地时,场面非常感人。李在用铆钉铆成的铁制灵柩上敬送了月桂花圈以表达他对将军的敬意,这位贵宾的举动非常令人感动,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17年前与将军亲切会晤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
  他的这一告别仪式使他的随从人员和美方陪同人员始料不及。然而这却是饱含敬意的最真诚的悼词和最意味深长的告别:“别了,我的兄弟!”
  结束这天的国务活动后,这位清国使臣造访了费德雷克·D。格兰特的寓所,在那里他见到了这位卓越将军的###,这是他到美后第一次带有社交性质的活动。
  专程从乔治湖赶来的朱利叶·D。格兰特夫人见到李总督非常高兴。他向她充分表达了问候之情。离别时留下了纪念品,并接受了夫人回赠的珍贵礼物。
  这是李总督访问纽约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一天,有50万纽约人目睹了他身着长袍代表国家尊严的形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1)
1896年9月3日
  题记:李说清国劳工有很高的美德。他为自由劳动竞争和自由商品贸易辩护,称《格力法》①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同时他又对一些记者和公众说他对这里的摩天大楼如此壮观感到惊叹,为他亲眼目睹了许多东西感到高兴。
  李总督前天向纽约记者们发出邀请,预定昨天上午8时半在华尔道夫饭店接受记者采访。为了尊重客人的生活习惯,记者们严格遵守约定时间,使他的休息不受打扰。
  经过长时间足够的休息,李不到8点钟就起床了,他吃了一些炖鸡,还饮了几杯茶。当他出现在记者们面前时,精神爽朗、面容生动、活泼。
  他受伤的手指在夜间没怎么困扰他,留在右手中指的白色绷带是惟一能使他记起那天发生的事。在接受采访前,他向部下交代了一天的工作,为随从们今天该做什么做出指示。为塑制半身陶像,他不得不保持坐姿,并为一天的各种仪式穿戴整齐。然后,他在客房里与儿子和其他随侍人员聊天,静候记者们到来。记者们很可能一大早就被闹钟吵醒,然后迅速地冲到饭店,以准备开始这早上的采访。
  大约有12位记者向116号客房的杜威先生报到并出示名片,杜是今天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而雕塑家爱恩斯特·法切斯还正对总督先生的雕塑作最后修整。你别说,雕得还真像,而且陶土的本色比大理石质地更好地表现出了李总督那引人注目的东方面容。这位雕塑家最后将用大理石和青铜来复制这座陶像。
  总督请记者们准备发问
  李总督差不多快9点钟时才开始接受记者采访。他传话说可再给记者一些时间准备话题,以使采访能更快地进行。又等了一会儿,记者们被请进主人的接待室。只见长桌的四周摆满了椅子,在这间客厅尽头靠近总督卧房的地方摆放了一把专为他准备的大椅。
  椅子后面的门打开了,李总督在迪诺先生、马克先生、译员罗丰禄和几个随从的陪同下步入客厅。他硕大的头向前倾,都快贴近胸部了。这让人想起布朗宁画的拿破仑像,画中的那位波拿巴人眉头紧锁、性情暴虐。走近桌子时,李站住了,并向记者们点头示意。记者们纷纷走近他。当每个记者走到身边时,他都要伸出受伤的右手,给记者诚恳友好的一握。马克先生很小心地注视着每个人,生怕谁碰着总督的那只伤手。当与每个人握完手后,总督便坐在桌子的一头,并示意记者们坐在桌子两旁和他的对面。
  李总督今天穿得很简单,一件黑色丝袍,肩上披了一种斗篷式的小披肩,头戴一顶黑丝绒的土耳其式园筒帽,帽檐四周向上卷起,并用红线绾成了一个圆圈。冠帽上镶嵌着一圈一圈的钻石,晶莹耀眼。特别是帽正中有八颗闪亮的宝石簇拥着一颗大珍珠,显得异常的华贵高雅。过一会儿,他脱掉披肩,取下了圆帽,并给随从一个暗示。他们马上退下,但很快地带回来一个红钵,里面插了些纸巾。李在钵里拍打几下,算是洗了手,随从即将钵拿出去了。另一名随从拿进来一根长长的烟杆,把烟嘴放到总督唇边,并用燃着的纸捻点烟。总督深深地吸了几口,烟杆便被拿走了。
  采访持续了半个小时。采访中,他神采飞扬,微笑着回答记者们的发问。回答问题时,他态度非常坦诚、谦虚,好像他只是世界上一个很普通的公民,而不是权倾清国朝野的显赫人物。要知道,他是代表整个大清国说话,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东方这个伟大的国家。
  采访前半部分由总督的私人医生马克先生做翻译,随着问题越来越深入、详细,马克先生招架不住,只好由罗丰禄来应付了。
  记者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许多的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总督回答说:“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有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在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为了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2)
总督认为国家安全在于对各政党能有效地制衡。总督天真的建议使在场的各位记者和正走进房间、胡须剃得很干净的柯克兰先生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
  没见过如此高的楼群
  “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呢?”
  “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都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大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们吹倒,而且高层建筑如果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设备也很不方便。”
  这时,博学的马克先生解释说,台风是由清国语言中“台”和“风”的两个词构成,而“台”的意思是“大”。李总督在回答问题时还说让他将美国与欧洲国家相比较不合适,他的身份不好这么做。
  又有人问:“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马克先生插话道:“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
  “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阁下,您赞成妇女受教育吗?”
  总督对这个问题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很谨慎地说:“在我们大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