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牙海盗-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就是极端的粗线条,极端的喜欢吹毛求疵。这样的人不会相信为人处世应该有阴阳的分别,他肯定会用他自己古怪的标准要求部下和上司。对他应该怎么分派呢?看来比较稳妥的办法是让他升官而不让他负实际的责任。于是,在不长的时期内,他历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左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至正四品。这样一个闲曹自然不能令海瑞满意,因为他是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实行者,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1569年年初的京察,按照惯例,凡属四品以上身服红袍的官员都应当作出自我鉴定。于是海瑞在奏折中说:陛下既然赦免了我的死罪,又对我破格擢升,在所有的文臣之中,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加迫切地要求报答陛下的恩典。接着,他谦虚地声称自己才浅识疏;又接着,他表示自己现任的职务只是专管查看呈奏给皇帝的文书,看罢以后原封发送,既无财政责任,又用不着下左右全局的决心,但是连这样的一个位置还不称所职,所以不如干脆把我革退。
这样看来,海瑞并不是完全不懂得阴阳之道的精微深奥。他阳求罢免,阴向管理人事的官员要挟:如果你们真的敢于罢黜我这样一个有声望的、以诤谏而名著天下的忠臣,你们必然不容于舆论;如果不敢罢黜我,那就请你们分派给我能够实际负责的官职。
文渊阁和吏部终于向他低头。当年复天,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且不说这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即使是一般地区,任命这样一位不由进士出身的人担任巡抚,也已属于罕见。但是这一地区历来号为难治,以海瑞的性格而就任斯职,有识见的人早就料到必然引起不良的后果。事实不出所料,8个月之后,他遇到劾参而被迫退休。
海瑞的新职一经发表,南直隶的很多地方官就自己估计到将会不能见容于这位古怪的上司,因而自动离职或请求他调。缙绅之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以免炫人眼目而求韬光养晦。驻在苏州的一个宦官把他的轿夫由8人减至4人。举出这些琐事,就可以证明新巡抚大人声势之迅猛,足以使人震慑。
海瑞下车伊始,就把他的“督抚条约”三十六款在所治各府县公布。条约规定:境内成年男子一律从速结婚成家,不愿守节的寡妇应立即改嫁,溺杀婴孩一律停止。巡抚出巡各地,府县官不得出城迎接,但巡抚可以传询耆老听取他们的控诉。巡抚在各府县逗留,地方官供给的伙食标准为每天纹银二钱至三钱,鸡鱼肉均可供应,但不得供应鹅及黄酒。境内的公文,今后一律使用廉价纸张;过去的公文习惯上在文后都留有空白,今后也一律废止。自条约公布之日起,境内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包括特殊的纺织品、头饰、纸张文具以及甜食。
这些规定,有的不免失之琐碎苛细,本来就会生问题的。而他最后的垮台,则是因为他干预了境内的农田所有权所致。
海瑞墓园
位于海口市西郊滨涯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在任内推行清丈、均徭,廉洁自恃,人言“布袍可脱粟”。明世宗宠信方士,专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野,被罢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曾主持疏浚吴淞江、白茆河,大力推行“一条鞭法”,遭到张居正等人的反对,被革职回乡。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表天,亦称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死后,朝廷赐祭八坛,赠太子少保,谥号忠介,遣官员许子伟护灵柩归葬。出殡那天,南京城万人空巷,商者罢市,农者辍耕,大众夹道送殡,哭奠者百里不绝。
“粤东正气”石牌坊
海瑞墓园建筑庄重古朴,正门有提座牌坊,横书“粤东正气”阴刻丹红大字,花岗石铺成的100多米长的墓道,两旁竖立着石人、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雕。墓道中间还有三道石牌坊,庄严肃穆。海瑞墓园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许子伟专程到海南监督修建的。据说,当海瑞灵柩运至现墓地时,抬灵柩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以为这是海瑞自选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下塟。海瑞墓高3米,圆顶,墓前有4米高的石碑。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其亭柱上挂有海瑞写的两幅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轩前有海瑞塑像,轩后有“清风阁”,战士海瑞的生平事迹和陈列有关部门文物。整个墓园,绿草如茵,葱郁苍翠的椰树、松柏、绿竹四季常青。
回答者:吴国增 … 经理 五级 12…11 09:45
……………………………………………………………………………………………………………………………………………………………………………………………………………………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在任内推行清丈、均 徭,廉洁自恃,人言‘布袍可脱粟‘。明世宗嘉靖四十三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其时世宗宠信方士,专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野,被罢官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曾主持疏浚吴淞江、白茆河,大力推行‘一条鞭法‘,遭到张居正等人的反对,被革职回乡。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死后,朝廷赐祭八坛,赠太子少保,谥号忠介。出殡那天,南京城里万人空巷,商者罢市,农者辍耕,大众夹道送殡,哭奠者百里不绝。
回答者:3336083 … 助理 三级 12…11 09:46
……………………………………………………………………………………………………………………………………………………………………………………………………………………
海瑞(1514年…1587年),宇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初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相继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海瑞的仕途坎坷,屡次受到排挤,曾因批评皇帝被罢官入狱。他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惩贪抑霸,整顿吏治,并平反了一些冤案,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
民间流传有许多关於他秉公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流传於世。
回答者:墨庄世第 … 秀才 二级 12…11 09:56
……………………………………………………………………………………………………………………………………………………………………………………………………………………
海瑞的名字是幼时就知道的,那是从戏曲、评弹和连环画中看来、听来的,自然不是历史。六十年代知道得更多的却是对“大毒草”《海瑞罢官》的批判,但对海瑞其人反而越来越模糊了。八十年代读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对有关海瑞的内容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翻出《明史》来读了一遍《海瑞传》。但那时对海瑞这样一位道德楷模却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物的社会原因不甚了了,也未及深究。最近,为应付文债,又读了一遍《海瑞传》,想不到却有了一点新的看法。
历来都把海瑞看作清官的典型。所谓清官,尽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最基本的标准是“清”,即个人生活清廉俭朴,为官清正廉明。当官的不贪污,不受贿,不徇私枉法,洁身自好,就可以算清官了。如果要求高一点,还应包括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申冤做主等条件。无论根据哪一种标准,海瑞都是当之无愧的清官。在当淳安知县时,海瑞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粗米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为母亲祝寿才买二斤肉。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派御史来看他,也只用“鸡黍”招待。海瑞没有子女,到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用的是葛布帐子和破竹箱,比穷书生还不如,丧事还是别人集资为他办的。他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时,疏浚了吴淞江和白河,使百姓得到实惠;打击地主豪强,救抚贫民和受欺压者不遗余力,富家占有的贫民土地都被他夺回发还。正因为如此,海瑞深得民心。他作巡抚仅半年,但百姓听说他调离时,“号泣载途”,并在家中供上他的画像。海瑞在南京逝世后,载灵柩的船在江上经过时,两岸满是穿着丧服送灵的人,哭着祭奠的人延续到百里以外。
但是海瑞却非常不得官心,从《海瑞传》的记载可以看出,他在官场和朝廷是相当孤立的。黄仁宇曾经指出这一例子:明朝的官员按惯例可以为自己的父母请封赠,一般只有犯了罪或受过处分的才不获批准,但官居正二品的海瑞却没有能为他母亲请得太夫人的称号,在当时是少有的例外。海瑞一生提出过不少治国施政的意见和方案,但被采纳的几乎没有。他能够大刀阔斧地实行自己的政见,只有在巡抚应天十府任上短短半年时间。除了疏浚江河的成果得以保持以外,其他的措施在他离任以后就被废止了。所以我们如果用从政的实绩来评判明朝人物的话,海瑞不过是个一般的清官,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道德的典范。民间流传的很多海瑞故事,多数是出于百姓的良好愿望而编造的。
海瑞为什么不得官心呢?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得罪了大多数官员。贪官当然恨他,如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时作威作福,海瑞将他扣留,没收了他带的几千两银子,说:“以前胡总督巡视时,命令路过的地方不许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豪华,一定不是胡公子。”并派人报告胡宗宪。胡宗宪哭笑不得,不能治海瑞的罪,但心里不会不恨。都御史鄢懋卿巡视过县时,海瑞声称县小容不得大人物,招待很差。鄢懋卿很不痛快,却不便发作,但回去后还是授意下属诬陷海瑞,使他降了职。他出任应天巡抚时,下属官吏有贪赃行为的连忙辞职,有的地主豪强甚至闻风逃往它乡躲避,原来将大门漆成红色的豪强吓得将门漆成黑色,连负责监督南京织造的太监也减少了轿子和随从的排场。海瑞曾向皇帝建议恢复明太祖时的惩贪法律,即贪赃枉法所得满八十贯钱的处绞刑,更严重的贪官要剥皮实草;这自然要引起大小贪官极大的怨恨和恐慌。但恨他、怕他的还不止贪官。他在应天十府打击豪强时,据说一些“奸民”乘机诬告,使一些官僚大姓被错罚。他又裁减了驿站的费用,使过路的士大夫都得不到招待,纷纷表示不满。明朝南京的机构本来就是闲职,官员无所事事,懒散惯了,但海瑞却要加以改变。有一位御史偶然招艺人演了场戏,海瑞想按明太祖定下的规矩狠狠打他一顿屁股,使得官员们惊恐不安,叫苦不迭,当然巴不得海瑞早点下台。
平心而论,尽管海瑞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他的措施和建设却往往是不现实的。在几乎无官不贪的情况下,如果真的要实施明太祖时的法律,大概很少有人不够处绞刑的资格,剥皮的刽子手恐怕会供不应求。如果像那位御史的过失也得挨打,该打的官就太多了,南京锦衣卫就得大大增加人力。因为根据明朝的制度,要打这样正七品的官员,得举行一个正式的仪式,由锦衣卫在南京午门前用刑,由守备太监监刑。正德年间(一五○六——一五二一年)为了打御史李熙三十下屁股,锦衣卫挑选士兵先演习了几天。士兵们大概练得太地道了,差一点把他打死。取消各地驿站的招待虽然节约了经费,也使贪官少了一个揩公家油的机会,但正常往来的官员人等包括像海瑞自己一样的清官肯定会有很大的不便。《海瑞传》说他“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是公允的评价。
但海瑞的悲剧主要还不是在于他的偏激,对此,《明史》的作者并未涉及,以后的学者似乎也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海瑞这样一位清官会受到如此大的抵制和孤立?隆庆年间的首辅高拱、万历初年的首辅张居正和此后的执政者,无不暗底下尽力阻止皇帝重用海瑞。为什么明朝的吏治那么腐败,以至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海瑞成了凤毛麟角?总不能说,中国的士人到了明朝都变坏了,或者明朝必然是封建社会最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