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47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47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之围因此而解。

『注:南霁云,生于魏州顿丘(今清丰县)南寨村一个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他平时收工后总要习文练武。传说他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是颇为传奇的人物。因家境贫寒,年青时不得不弃家外出谋生,后来投奔张巡部下,被委以重任。』

睢阳是通往江淮的咽喉,对叛军来说,有无比重要的意义。虽然暂退一时,势必会卷土重来。七月初六,尹子奇再一次集中数万兵力围攻睢阳。此时,百战百胜的张巡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危机,因为睢阳已经开始断粮。

在此之前,许远在睢阳囤积了6万石粮食,可供城内军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坚持将其中的一半分给濮阳(今山东鄄城东北)、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南)二郡。许远拒理力争,却无济于事。可叹的是,济阴在得到粮食后,并没有继续坚守,而是投降了叛军。睢阳城却因此粮食奇缺,唐军将士每人每天发给米一合,杂以茶纸、树皮而食。士卒没有足够的口粮,战斗力因而大减,不少军士虚弱的连弓弩都拉不开。但守军在张巡的率领下,仍然顽强战斗。由于外无救援,士兵饥病不堪,守城兵力锐减至1600余人。

此时叛军重新开始攻城。因为视张巡为劲敌,叛军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制作了各种攻城器械。有一种专门用来攻城的飞云梯,高大如半个彩虹,上面可以容纳200精兵,推到城下后,云梯上的精兵便可以跳入城中。张巡事先在城墙上凿了3个洞,等叛军将飞云梯推到城下,从一个洞中伸出一根大木头,上面设置铁钩,钩住云梯,使其无法后退;又从一个洞中伸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其无法前进;第三洞中伸出一根木头,在头上安置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结果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叛军全部被摔死。

一计不成,叛军又制作木驴来攻城。张巡用熔化的铁水浇灌木驴,木驴当即被销毁。叛军无计可施,便在城西北用土袋子、柴木做成磴道,想借此登城。张巡白天坚守不出,到了夜晚,暗中派人把松明、干藁等易燃物投进蹬道中。叛军对此毫无察觉。10多天后,张巡突然率军出城大战,并派人顺风放火烧蹬道。火借风势,烈焰熊熊,叛军甚至无力相救。大火一直烧了20多天才熄灭。

张巡指挥作战都是临敌应变,应机立办。他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计谋智慧,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先后导演出了火烧叛军、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一幕幕精彩好戏,计谋已经达到《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他用兵不依古战之法,而是令部将各以其战法教士卒。有人问其原因,巡说:“现在是与胡兵交战,云合鸟散,变化无常;数步之间,势有不同。随机应变,在于仓促之间,而使部下动皆请示大将,事或不及,这是不知战争形势的变化。所以我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入战场,如手之使指。兵与将相习,人自为战,这不是很好的战法吗!”

自张巡守睢阳城以来,器械和甲仗都是缴获敌人的。每当战时,如果有将士退散,张巡总是立于阵前,对将士说:“我绝不离开此地,请你们回去为我与敌决一死战。”将士听后,不敢退却,皆向前死战。他以诚待人,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皆为其效死力。不仅唐军将士为其所折服,连叛军也对其智谋敬佩不已。尹子奇无计可施,不敢再轻易进攻,只好在城外挖了三道深壕,并置立木栅,打算就此围困睢阳。张巡也在城内挖了壕沟,以应对敌军。

八月,睢阳被围攻已经达7个月之久,城内守军死伤之余,已经锐减到600人。主动出击已经不再可能,张巡与许远便转入全面防守,把全城士兵分为两部分,张巡率一部守东北,许远率一部守西南。二人与士卒同甘共苦,昼夜守备不懈。

对于攻城的叛军,张巡还经常对他们晓以大义,结果叛军中有200余人先后倒戈。当时叛将李怀忠在城下巡逻,张巡在城上问他:“君事胡几何?”李怀忠答:“二期。”张巡又问:“君祖、父官乎?”李怀忠答:“然。”张巡又问:“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关弓与我确?”李怀忠答:“不然,我昔为将,数死战,竟殁贼,此殆天也。”张巡又问:“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李怀忠闻听此言,掩面流泪而去,随即率数十人投降张巡。

可叹的是,张巡死守睢阳,唐军将领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张巡见城中日益艰难,便派南霁云突围。向许叔冀求援兵。但许叔冀拒绝出兵,只送了数千端布。南霁云怒不可遏,在马上大骂许叔冀,要与其决一死战。许叔冀理亏,不敢相应。随后,张巡又派南霁云率骑兵30人,突出重围,向驻守临淮的贺兰进明求救。南霁云出睢阳城后,叛军数万前来阻击。南霁云率骑兵直冲敌营,左右驰射,叛军纷纷溃退,由此杀开了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后,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兵。

南霁云到达临淮,见到贺兰进明,说明来意。贺兰进明嫉妒张巡声威远播,又担心一旦出兵有人趁机夺自己的地盘,竟然决意袖手旁观,还故意说:“现在睢阳不知是否已陷落,出兵有什么用处呢!”南霁云说:“我敢以死来担保睢阳没有陷落。再说睢阳与临淮近在咫尺,两地相依为存,若睢阳失守,临淮危在旦日,请大夫三思。”贺兰进明不但不发兵,见南霁云骁勇善战,还想将南霁云留为己用,于是设置丰盛的酒宴招待南霁云,还伴以歌舞为乐。南霁云见此情景,慷慨涕泣说:“我突围出来时,睢阳守城将士已断粮一个多月。现在我一个人在这里吃饭,实在难以下咽。你坐拥强兵,眼看睢阳陷落,而无出兵救难之意,这难道是忠臣义士所为吗!”说罢咬掉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一时间,在座众人皆惊,无不为之泪下。然而,贺兰进明仍然不说话,态度一目了然。南霁云便抽箭射向佛寺浮图的墙壁,发誓道:“叛军平定后,必杀进明,此箭乃我志也!”(《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

贺兰进明手下几员临淮部将看着南霁云拍马而去,站出来对贺兰进明说:“太守,我等随你多年,今想来,竟惭愧万分,告辞!”从后追赶南霁云而去文人小说下载。贺兰进明看着他们的背影,冷汗止不住地往下淌。

南霁云愤然离开临淮后,先到真源,真源令李贲送给南霁云马百匹。到宁陵时,又收罗了城使廉坦的步骑3000余人。闰八月十五日,南霁云返回睢阳,叛军因南霁云曾经突围外出,日夜加以提防。南霁云一在城外出现,便被叛军团团围住。经过一场大战,南霁云杀开了一条血路。然而所带兵马,入城者仅千余人,余者皆战死在城外。

睢阳城中将士闻知救兵未至,一齐恸哭数日,声音震天动地。这哭声,不但令人心酸,而且令人心寒。到了此时,城中人人已经抱了必死之心。

尹子奇知道城中粮尽援绝、且无救兵后,便加紧攻城。至十月时,睢阳已经没有一粒米。将士们只好吃树皮,树皮吃光后,被迫宰食马匹,马尽,便掘鼠罗雀。但这样仍然无法满足每日所需,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发展到食人的悲惨境地。张巡将自己的爱妾带到众人面前,对大家说:“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张巡传》)于是将爱妾杀死,煮熟后犒赏将士。将士见后,无不哭泣。张巡强令大家吃下。

不久,许远也将奴僮杀死,用来充饥。随后将城中妇女捆束起来,既尽,又将老幼男子用来充饥。至城破之日,所吃掉的人口达二三万,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吃人事件。百姓们知道城破必死,竟然无人相叛。此情此景,无比悲壮,令人心酸落泪。最后,睢阳城中只剩下400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议论弃城突围而走,但张巡、许远却坚持认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意思是说,睢阳是通向江淮的咽喉,如果弃城而去,叛军必然长驱南下,侵占江淮地区,况且城中将士因饥饿羸弱,难以突围,古时战国诸侯,还互相救援,何况睢阳周围不远还有许多官军,不如坚守以待援兵。话中对救援不到没有任何抱怨,也始终没有丧失信心,于是决定继续坚守待援。只是,援兵始终没有到来。

这一夜,张巡登上城楼,极目远眺,夜色苍茫,心情无比复杂。就在这个时候,远处突然隐约传来一阵笛音,这个真性情的血性汉子心中的琴弦也被感伤拨动,他忍不住热泪盈眶,挥笔写下了《闻笛》一诗: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此时,张巡已经知道睢阳无力再守,但他却没有流露出沮丧,豪气中带着柔情,悲壮得几近凄凉。张巡还有《守睢阳作》一诗: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文辞悲壮惨烈,堪与后世岳飞的《满江红》媲美,读者无不哀之。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初九,叛军再次攻城,唐军将士断粮多日,均没有力气再作战,睢阳城终于陷落。城破之时,张巡向西遥拜道:“臣已力竭,不能保全睢阳城,生时既不能报陛下之恩,死后当为厉鬼以杀叛敌。”城陷后,张巡、许远被俘。部下见到张巡,无不恸哭,张巡安慰大家说:“安之,勿怖,死乃命也。”

尹子奇见到张巡后问道:“听说你每战时眦裂齿碎,是为什么?”张巡答道:“我志在吞灭逆贼,但苦于力不足。”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将张巡的嘴划开,只见里面的牙齿只剩下三、四颗。尹子奇相当佩服张巡的智谋与气节,有意将他释放。这时有人说:“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意思是说,张巡是守节之士,终不会为我所用,再说他又得士卒之心,不杀必为后患。于是尹子奇改变了主意,用武力逼张巡投降,但张巡宁死不屈。于是叛军又劝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表态。张巡以为南霁云意志动摇,大呼道:“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道:“欲将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不肯投降。

同日,张巡与南霁云、姚訚、雷万春等36位将领被杀,许远被执送洛阳,于途中被杀。张巡死时年49岁,史称:“以寡敌众,以饥御饱,食尽救不至,终以身殉国。从来战斗之苦恶,临难之壮烈,孰有过于张巡者?”对张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睢阳陷落之前,唐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张镐得知睢阳危急的消息后,率军昼夜兼程赶来救援,并传檄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等共同出兵救援。谯郡太守闾丘晓距离睢阳最近,竟不遵张镐命出兵。等张镐赶到睢阳时,城破已经3日。张镐击退叛军后,将闾丘晓召至睢阳,杖责而死。闾丘晓死前请求饶命,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张镐冷笑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张镐传》)闾丘晓曾经杀死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以张镐才有如此说法。

当时肃宗指挥平叛,财力全靠江淮地区来支撑,而安禄山派兵东进的主要目的是要占据运河沿线,进而占据整个江淮地区,所以首先就向睢阳推进。睢阳陷落的时间是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初九日,而唐军在九月二十五日开始全面反攻,二十八日收复长安。十月十六日安庆绪退出洛阳,北走河北,河南一带叛军也纷纷北撤。睢阳陷落与安庆绪北走相距仅7天。也就是说,叛军大将尹子奇虽然打下了睢阳,但来不及继续沿运河向东南推进,就被迫北撤。正是因为张巡、许远死守睢阳,蔽遮东南,拼死抗击叛军达两年之久,使叛军延误时机,整个江淮地区才能安然无恙,所以“唐人以全江淮为巡、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