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当项羽遇到刘邦 >

第16章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16章

小说: 当项羽遇到刘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我项羽和各位将军打下来的,你熊心在彭城享福,我们却在前线拼命,你是总指挥,有待在后方的权力,但你也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一下诸将的感受。项羽此番话说得精妙,他没有将功劳全揽在自己身上,而是适时把诸将的地位也抬高了,以争取最广泛的支持。

之后,项羽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自己做了一回组织部长,尊奉怀王熊心为义帝,给他来了个明升暗降,实际上就是把他供起来当摆设了。然后自号为西楚霸王,开始大封天下,按诸将反秦出力的大小分配封地和爵位,将做着关中王美梦的刘邦封在了巴蜀地带,不再请示义帝。项羽这样做也算是先礼后兵了。

有了这段渊源,项羽和熊心的矛盾就公开化了。有这个义帝在,终究是个累赘,项羽就想着让熊心离开彭城,省得在这碍眼。打发义帝总得有个理由,项羽便对义帝说:“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自古帝王都是住在河的上游,风水好,你也去吧。于是派人“徙义帝长沙郴县”,给发配到湖南去了,地方够远的。本来熊心搬走也就没事了,结果“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于是项羽干脆密令衡山、临江二王将熊心半路截杀了事,以免后患。

有人说熊心有骨气,这话不知是夸他呢还是骂他呢。做人,有骨气是好事,也值得提倡。从政则不然,讲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像刘邦,知道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于是乖乖去巴蜀上任,然后心里憋着坏,这叫卧薪尝胆。熊心先是忙于夺权,后又死犟到底,都是从政者的大忌。政治上还是不成熟。

后遗症之三:形成连锁反应,引出第二个伪命题。

熊心之死,归根结底是这个伪命题带来的。如果熊心能够顺从项羽,收回自己的成命,哪怕让项羽看着办,项羽也不至于这么对待他,最起码不会这么快对他下手,会仍让他好好当他的傀儡,有吃有喝,胜过放羊。而且项羽多半不会对他下手,一个人是不会向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而且被自己完全操控在手上的人下手的。结果熊心不甘心,一句“如约”,把面子放在了第一位,真理放在了第二位。这个伪命题也被再次推上前台,等于来了个二次发布。

然而,项羽杀熊心容易,消除伪命题的影响却很难。正是想让这个伪命题尽快消失,项羽最后才下决心杀了熊心。但是项羽万万没想到,命题的制造者可以杀掉,但命题却不会因为发布者的离去而消除。而且这一杀,便再次给了刘邦以口实,刘邦利用熊心的死大做文章,于是便出现了伪命题之后的另外一个伪命题。

刘邦还定三秦后,趁项羽和田荣激战,于是发兵去抄项羽的老巢彭城。这次进军并非出师有名,纯粹为了扩张地盘,争夺天下。即便有出兵的理由,也是原先那个伪命题,项羽没让他当成关中王。但现在再提这个理由多少有些牵强了:一则,这事都过去好长时间了,老拿关中王说事也不成,倒显得自己小家子气;二则,这事他本人也认了,毕竟刘邦在事实上顺从了项羽的分封;三则,这事其实已经解决了。刘邦已经拿下了三秦,地盘现在比关中王大多了。而且在还定三秦时,刘邦还让张良给项羽写了封信,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我刘邦打关中是为了履行以前怀王的约定,拿下三秦,拿回我失去的东西,仅此而已,绝不会再搞扩张。那么这次扩张自然不能再拿关中王说事了。

所以刘邦这次进军项羽,也等于是一种失信。然而别人失信不依不饶,自己失信就无所谓了。这种不讲理的态度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谋略,也被现代人称之为魄力,被广泛应用到了工作和学习中去。饶是如此,刘邦进军仍不是那么理直气壮,毕竟刘邦也是人,是人就有做人的原则和标准。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即使表面表现得再坦然,其内心也会虚得很。

结果活该刘邦走狗屎运,在进军途中,走到新城(今河南伊川)这地方,刘邦意外听说了义帝的死讯,这下可算逮着理了。在极度兴奋中,刘邦“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大哭了三天。哭完吊完还不算完,应该说是刚刚开始更合适,刘邦又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处,将项羽弑君这一消息广泛发布,并告诉诸侯:“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原(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古文也不都是精炼简短,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很简单:项羽真不是个东西,杀了义帝,我们发完丧一同发兵杀了这个忘恩负义的人。

这话针对的就不是义帝熊心了,而是针对项羽。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还把各诸侯都牵扯进来,这就是刘邦的本事。本来原先那个伪命题已经过期失效了,这下又有了新的口实,于是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命题:为义帝讨公道,为各诸侯讨公道。刘邦心里并不是为了给义帝讨公道,更不是为了各诸侯,所以这个命题自然也就是一个伪命题。熊心活着的时候给了刘邦一次机会,死了之后又给了他另一次机会。这是熊心没有想到的。

【6。决策要慎重】

作为一名领导,做决策一定要慎重。领导是领路人,决定着方向,也关乎着许多人的命运,做事绝不能凭一时之气,要充分调查研究,才能得出贴切实际的判断和结论,工作上才能不走弯路,才会减少这样那样的矛盾。从这点看,熊心并不能算是一个好领导,更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领导。放羊的那几年,其承继先祖的领导才干,估计也像野草一样,早被羊给吃光了。除了本身才能的局限和天生素质的限制,熊心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也有着当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说,他有着三方面的变化:

一是身份的变化。熊心一开始的身份是傀儡,这个他自己也清楚。就是当一辈子傀儡,也好过放一辈子的羊,这个他心里更清楚。项梁在时,熊心乐得在后方安逸享受、坐享其成。项梁死后,他看到了翻身的机会,急忙迁都彭城夺取军事实际指挥权,还把项羽降格使用,这个事干得漂亮。但是项羽在跟随宋义北上救赵的过程中,因为和宋义政见不合,一气之下杀了宋义,也没请示熊心,而是先斩后奏,控制了局面,才“报命于怀王”。熊心见木已成舟,也没说什么,又重新下文,任命项羽为上将军,代替宋义执行北上救赵的任务。到这时,其实形势已然再次发生了变化。熊心派出去的两路人马,宋义这路已完全归属了项羽。这样,熊心当初费尽心机夺回来的军事大权就大打折扣了,最起码,两路人马之中,项羽这一路他已不能完全掌控。也就是说,熊心对于项羽来讲,又恢复了其最初的傀儡身份。

二是情感的变化。对于和项羽之间关系的变化,熊心不可能没有察觉。本来他和项羽之间就有疙瘩,这次项羽先斩后奏,熊心就更有意见了。但是,一则,项羽业已掌控了军权,生米煮成了熟饭;二则,也怕节外生枝,引起兵乱,他控制不了项羽;三则,北上救赵前途未卜,项羽未必能活着回来,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四则,项羽毕竟还向他做了汇报,也算给了他个台阶下。基于这几点考虑,熊心尽管内心波澜起伏,最后还是遂了项羽的心愿,做了个顺水人情。但如此一来,熊心对项羽就有想法了,更加剧了之前的坏印象。这也是后来项羽为关中王一事请示熊心,熊心会毫不犹豫地说“如约”,将那个错误命题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因。最起码在感情这个天平上,熊心更倾向于刘邦这边。因感情而维护命题,本身就是不理性、不客观的。更何况这本就是一个错误的伪命题。

三是思想的变化。一个人不怕什么都没有,怕的(“文)是失去(“人)之后(“书)再拥(“屋)有,拥有之后又失去。这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会让人的思想发生很大改变。熊心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熊心一开始是个“为人牧羊”的穷小子,蓝天白云,山坡绿草,倒也优哉快活,没想到会被人寻去做了大王,一下从地狱到天堂,颇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先王威风。尽管熊心知道这些威风是项梁施舍给他的,是项梁在利用他,但他仍然满足,起码比每天闻那羊膳味儿好多了。项梁死后,熊心掌控军权,实实在在地当了说了算的大王。那时楚国在军事上处于低谷,但对于熊心个人来说,感觉却是最爽的时候。

可惜这种情况没能维系多久,本来已经被他压制住的项羽,却先斩后奏,夺了宋义的兵权,他不得不任命项羽为新的统帅,他的领导权威开始受到严重的挑战。而后项羽大败章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心甘情愿归于项羽麾下,熊心明白,他的权威已不复存在了。但此时熊心已然利欲熏心,他看不清形势的变化,或者看清了却不愿意相信和认可。他依旧怀念着颐指气使、一言九鼎的往昔岁月,依旧把自己说过的话当成圣旨,继续强调着最初的那个伪命题,这无异于在项羽和刘邦的矛盾中又添了一把火。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变化,才有了“王关中”的伪命题和对伪命题的坚持,才导致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熊心的错误就在于:他把政治想得过于天真。熊心唯一当机立断而又作出正确判断的,是项梁死后夺取兵权,但他不知道这种仓促夺来的权力并不牢靠。楚国本就是各方反秦势力汇聚起来的一个松散整体,要想实际掌控,绝不非朝夕之功。他所重用的宋义,并没显示出过人之处。而他对项羽的排斥态度,更是埋下了日后矛盾的隐患。这些都是政治上的失误。

熊心的错误还在于: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兵分两路,他一路也没跟着,仍旧坐镇彭城。如果他跟着其中一路,宋义(后来是项羽)或刘邦,那么所有的胜利都可以解释为王者的威风,他的威信也会大大提高。如果跟着宋义一路,项羽未必杀得了宋义,即便杀了,项羽也未必不会听他的。如果跟着刘邦一路,最后灭秦的功劳就是他熊心的。结果他偏偏选择做甩手掌柜,坐享其成,等着前线将士拼死拼活打了胜仗回来,向他跪拜复命,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

【7。刘邦懂政治,项羽真男人】

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要善于捕捉信息,特别是捕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敏锐性和洞察力。除此之外,还要懂得借助外力。外力有时是人,有时是事,有时也许就是一个并不成立、但可以随时拿来利用的伪命题。他们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以便让政治的风向标偏向自己。

刘邦是个成功的政治家,他会捕捉信息,会借助外力,也会变不利为有利。刘邦借助外力,不会在乎合不合规范,守不守道义,只要对他有利就行,这是他做事的出发点。而且他也总能将它们伪装得很规范、很道义,并让你顺着他的思路走,左右你的思维,让你觉得那是很自然的事。“王关中”其实后来已经成了刘邦野心膨胀的借口,而不是单纯的人事任命,因为彼时的刘邦,早已不把小小的关中王放在眼里了。

项羽则不会这些。“王关中”这个命题也成了项羽的一个致命伤。如果他后来坐镇关中,亲自当这个关中王,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如果项羽不杀义帝,继续选择让他当傀儡,项羽也不会授人以柄,成为刘邦进一步攻击他的口实。但是项羽的脾气就是这样,他没有那么多心机,既然看不上熊心,又觉得他碍事,那就不如让他去见阎王。

刘邦其实未必就与熊心有多么深的感情,而是他觉得如果熊心在,他和项羽还是平级,所以他会把熊心抬到一个高处。项羽杀义帝,和刘邦利用义帝的死说事相比,并不显得有多卑鄙。项羽杀熊心,是激于一时之愤,最起码是快意恩仇,敢作敢当。而刘邦哭熊心,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心里则为多了一个反对项羽的理由而暗自兴奋。从这点上讲,刘邦的人性比着项羽差远了。

尽管项羽对这个伪命题一千个不满意,对熊心一万个看不起,但他最后作决定时,能够先向熊心请示,说明项羽还是有良知的。最起码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把承诺当回事的。从这点看,项羽也算得上一个重信重义的真男人了。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值得钦佩和尊重,可玩政治就不行了。政治上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政治上的承诺也不一定是真承诺,所以项羽注定要为之纠结,为之困扰,最后吃亏的只能是他自己。刘邦就不一样了,他在这件事上坚持,并不说明他就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因为这件事对他有利。只要是对刘邦有利的事,他是不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