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

第18章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第18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
  讲完了,问:
  “三法司如何定罪?”
  没人吱声。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
  他是冤枉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但他就是死了。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阴谋(1)
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
  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
  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
  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个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第九章 阴谋(2)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丑闻绯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阴谋(3)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