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 >

第1118章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1118章

小说: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诉之人前,那位侧福晋倒是没有慢待,还叫了娘家几位少年作陪,话里话外介绍二爷是世子庶长子。有嫡福晋在,二爷这庶子身份,也不是她扯谎,所以小的们也没有说什么。”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道:“不想,蒙古那边习俗不同京城,庶出更轻贱些,世子嫡出的二阿哥不知被谁挑唆,拿了马鞭来打二爷。小的们自然都拦着,世子赶上,夺过马鞭,抽了二阿哥一顿。二阿哥羞愤,骑马远奔,跌下马来,摔折了腿。福晋的几个陪房家人,闹到世子跟前,让世子处置二爷,闹了好大一番动静。世子护着二爷,自然不会罚二爷,那些人就哭闹不休,最后还是侧福晋出面才安抚了。” 

  曹顒神色越冷,道:“这个既是嫡出的二阿哥,那嫡出的大阿哥呢?” 

  他晓得恒生生父有嫡子,还晓得这两个都比恒生要小。 

  小的都晓得出来挥鞭子,那年长的那个也不会悄无声息才是。 

  “大阿哥三年前病故,如今王府只剩下二阿哥与三阿哥两个。”张义回道。 

  三年前,曹顒有些明白张义为何要提及那侧福晋三岁的小阿哥了。 

  他眯了眯眼,道:“依你看,那侧福晋不简单?那位世子爷就没说什么?” 

  张义道:“汗王府的老人们都说,侧福晋长的肖似世子的长嫂,前头的世子妃。” 

  曹正接口道:“那侧福晋惯会作态,只是一副笑面,人前人后,对二爷嘘寒问暖,恨不得将二爷当成亲儿子一样,可却五次三番指示她娘家的侄儿们言行无忌地冲撞二爷,说他生母未明,说不定是奴生子。这话说的难听,二爷当然不会忍着,直接到世子跟前,请世子说话。世子尚未问罪,那侧福晋哭哭闹闹,又是叫人责打几个侄子,又是亲自在二爷跟前请罪,眼泪流了半碗。世子原本恼着,最后也不过是轻轻说了两句。” 

  曹顒心中不由愤愤,什么玩意儿这是? 

  爱屋及乌,蒙蔽了清明,都是那王府世子自己的事,轮不到曹顒操心;可任由身边女人作怪,委屈恒生,就是他不能容忍的。 

  这汗王世子的名分,是恒生生父对曹顒许诺的,曹顒早先只觉得是锦上添花,为了提高恒生身份,让其下半辈子富贵安康,他乐观其成。 

  现下,就算世子被美色**了头,想要变卦,曹顒也不许。 

  “行了,这些我都晓得了。二爷既怕我担心,你们就当没对我说过,我自有安排。”曹顒说道。 

  张义与曹云两个躬身应了,退了出去。 

  初瑜听了恒生这番遭遇,亦是心疼不已,道:“内宅妇人的手段,都是京里常见的,只有在蒙古那种民智未开的地方,才能唬得了人。却是委屈了恒生,何曾受过这般委屈?” 

  曹顒点了点头,道:“这几年蒙古那边又是送东西,又是送人过来,恒生去蒙古前,心里也想着自己会多一门亲人,谁会想到却成了闹剧” 

  初瑜道:“爷,那侧福晋连嫡阿哥都敢算计,更不要说恒生名分不正。这回还好,总算平安归来……喀尔喀那边,就别让恒生回去了……” 

  曹顒点点头,道:“王府不缺这个儿子,咱们曹家却不嫌多,恒生留在京城也好……” 

  等天佑与长生回来时,左住、左成也跟着过来,大家都到松院看恒生。 

  叔侄兄弟之间,小半年没见,说不完的话。 

  看着恒生晒的发红的脸,越发强壮的身体,大家都带了几分羡慕。 

  他们追问的,多是蒙古的风景,旅途上的见闻,对于王府世子什么的,倒是只字未提。 

  不是看出什么,只觉得提了就要将兄弟侄儿分给蒙古人一半似的,心里多少有些不甘。 

  辽阔的草原,玉带似的河流,七彩的野花,道路边并不怕人的跳鼠,还有带有各种传奇故事的狼群。 

  粗野的蒙古刀,好吃香甜的奶豆腐,酸酸甜甜的马奶酒。草原摔跤手身上的披带,还有套马人口中的蒙古长调。 

  最值得一提的,是草原上的野马,健硕不凡,都说是天马的后代。即便比不上那些传说中的宝马,却也不是京城御苑中训育出来的马能比的。 

  恒生讲得津津有味,大家都听了入了迷。 

  等他讲完,大家却都义愤填膺,围着恒生好一番抱怨。 

  “我们没福气去见识草原美景,你也当记挂我们才好。怎么空手回来,旁的不说,那蒙古马总要带回来几匹”左住跺脚道。 

  长生则道:“狼牙避邪,要是能弄回一串,挂在腰间,也能出去显摆显摆。” 

  左成叹气:“还有蒙古刀,蒙古刀。蒙古的王爷都有封地属民,家底豪富,他们的蒙古刀不说锋利,只说宝石镶嵌,华丽富贵,拿着一把傍身也好。” 

  大家讲能好东西都说了一遍,天佑也不知说什么了,只有些疑惑地说道:“二弟最是顾家,寻常逛个街,还不忘带几包吃食小东西回来,怎么去了这么远,只带了几件天宝耍的小玩意儿,忘了大家伙儿?” 

  他这么一说,大家也都熄了动静,纷纷望向恒生。 

  倒不是责怪恒生不记挂大家,而是怕他在蒙古遇到什么糟心事。那样的话,没心情给大家买礼物也就说得过去了。 

  恒生被大家盯着直发毛,忙摇头道:“没忘,没忘,狼牙也有,蒙古刀也有,马驹也有,都在后头,再过个几日便能到府里。是我着急赶路,便让人押着马车缓行……我的坐骑上,只带了几件轻便的小玩意儿,回来就给小弟了……” 

  这样一来,也就解释得通了,众人不由雀跃。 

  狼牙是小物件,只有长生专门提及,其他人都不怎么上心;蒙古刀与马驹,对少年们来说,可都是好物件。 

  虽说京城也有蒙古马与蒙古刀卖,可哪里有恒生千里迢迢从喀尔喀带回来的吸引人。 

  小哥儿几个头碰头,已经算计着怎么分派了…… 

  因恒生归来,初瑜吩咐厨房预备席面,阖家要给恒生接风。 

  可席面刚摆上,曹顒刚落座,前院就有人禀,宫里来人传召。 

  李氏与初瑜都有些担心,曹顒却是晓得,八成是为那份海贸条陈。 

  “是公事,头午听十三爷曾提了一句,原以为明后日才会召见,不想在今日,不必担心。”曹顒安慰道。 

  李氏点点头,看了看窗外,道:“虽现下天还亮着,可这折腾一回,就该天黑了。叫人提了灯笼,去宫门外候着吧。” 

  孩子们都起身,曹顒不好耽搁,先回梧桐苑去还了补服,随后到前院跟着来召人的小太监进宫…… 

  养心殿,东暖阁。 

  过了半天,雍正仍拿着曹顒写的条陈,放不下手。 

  “京外的圈地已经这么厉害?”雍正不死心的问道。 

  他并非是养在深宫的帝王,当然晓得土地兼并的危害。 

  权贵官绅,都有特权,不缴纳赋税。当越来越多的平民沦为佃户时,国家的赋税也就跟着流失。 

  “曹顒行事向来谨慎,从不无的放矢。他列的数据,也正说明圈地的危害。他经营直隶这两年,使直隶增加了五成赋税,却多是工商课税。他大兴水利后,地方登记的田林多了,可地价上扬,农税却在递减。原因无他,就是士绅圈地。”十三阿哥道。 

  雍正带了几分犹豫道:“国人买田置地,是千百年的习俗,他们真的肯掏出银子来,去支持国家同洋人贸易?” 

  说其来,十三阿哥心里也没底,可是他相信曹顒的眼光。 

  当年内务府银行,也是集腋成裘,如今虽不像头几年那样张扬,可每年分到各王府的红利都在翻倍。 

  曹顒这发展海贸的折子,行的是一石二鸟之计。既算计洋人的银子,又以利诱京城的权贵,吸纳大家手中的银钱,用于做海贸的本金。 

  既能缓解土地兼并的忧患,还能为朝廷开源,这份条陈如何不让人动心…… 

 
TA共获得: 评分共:0 条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mail007 
粉丝:65607金币:3541威望:162348  注册时间:2012…01…04。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2012…07…06 17:22 只看该作者 
436 # 。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属意,合意,如意 

  一进东暖阁,熟悉的檀香味便扑面而来。 

  这就是江宁清凉寺的檀香,如今已经成了专供内廷的贡品,不需要经过曹顒中转。 

  待曹顒跪见后,雍正摆摆手,道:“起来回话。” 

  曹顒应声而起,垂首肃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雍正忍不住打量起曹顒来,而后又看了十三阿哥一眼,对比之下,就看出点别的来。 

  曹顒自己对镜自敛的话,就觉得自己操了太多心,有些见老了。 

  前几年没留胡须时,还能扮扮少年,现下身居高位,为了官威,留起胡子,看着稳重许多。 

  加上在直隶这两年,常随唐执玉往下头跑,原本白皙的面容也晒黑了不少,褪去了富贵气,留下几分岁月沧桑。 

  可哪里能与十三阿哥相比? 

  十三阿哥担心皇上,说他每天睡不到两个时辰;十三阿哥这个被皇上倚为左膀右臂的总理王大臣,如何能躲得了清闲? 

  曹顒只是越发稳重了,十三阿哥却是现了老态。 

  雍正心里有些泛酸,有些羡慕曹顒的年轻。 

  他脸上阴晴不定,十三阿哥隐隐有些着急。他也不知为何皇上这就变了脸色,明明方才还有欣赏曹顒的意思。 

  曹顒也觉得头皮发麻,这种被九五之尊打量又打量的滋味儿实在不好受。 

  还好,雍正终于移开眼,举起那海贸条陈,哼了一声,道:“早先觉得你还是个谨慎的,如何现下就夸夸其谈?若真如你条陈所述,集民间之财行富国之事,即便能暂缓土地兼并,又能暂缓几时,待到金银增加,兼并之事岂不是愈演愈烈?” 

  这个问题,其实压根不用曹顒去考虑,因为用不了两年,那个“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就要出来。 

  曹顒心里有数,不过却仍是表现出醍醐灌顶的神情,诚惶诚恐道:“怨不得微臣总觉得疏忽了什么,原来是此处。还请皇上恕罪,实在是的微臣思虑不周的缘故。微臣只是想着国库银钱不富裕,民间浮财又多,才有了这个浅薄的想法。” 

  雍正神情稍稍舒缓,曹顒年岁阅历在这里,能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考虑问题已是不容易,不能高瞻远瞩也是有的。 

  雍正将条陈撂下,道:“治标不治本,与地方无益。” 

  曹顒老实听了,所谓“为地方”不过是扯大旗,不过是推波助澜,促进海贸第一步罢了。 

  等雍正与权贵们尝到海贸的甜头,不用曹顒去操心,自然会有人乐意做推手。 

  接下去,雍正就对海贸之事提了几件疑问。 

  曹顒虽有所准备,依旧被问出一头汗来。 

  听着雍正的意思,想要朝廷占大头,操办此事。 

  若是那样,岂不是要从造船开始?涉及的衙门多了,最后还不知会弄成什么样子。 

  按照曹顒的想法,最好是朝廷监管,向内务府招投标一样,募集有实力的商家合股进行此事,跟东印度公司一样,以经济贸易的形式走出国门,御敌国门之外。 

  可见雍正颇有兴致,曹顒就老实听了。 

  实没必要这个时候与雍正争论,他看了十多年,多少也晓得些雍正的性子,最是务实,不是爱虚名的。 

  若是倾国之力,或许能组个大船队,来次大清国的下西洋,可那不是雍正的行事风格。 

  他不过现下兴起,等到冷静下来,会盘算其中的耗费与所得,最后还是会放缓脚步。 

  当叫曹顒跪安时,雍正与曹顒君臣两个,都各自满足。 

  “曹顒还算勤勉,只是到底还年轻,还需好生历练。”雍正满面温煦地对十三阿哥道。 

  十三阿哥附和道:“是啊,还需皇上教导,方能眼光更通达些。” 

  话虽如此,他却晓得,皇上对曹顒是满意的。 

  皇上这人至情至性,看谁顺眼,就满心都是好;若是厌弃了,再好也是不好。 

  现下张廷玉圣眷在握,也有些户部的风言风语在御前。固然有说张廷玉倚仗身份压制曹顒的,也有说曹顒怠工心有不满的。 

  为了这事,皇上还曾专门问过他,曹顒是否发过牢骚。 

  现下有这海贸的事牵着,表明曹顒依旧勤勉,御前对答也无半点埋怨与委屈之意,正合了皇上的心思…… 

  出了宫,天色已经幽暗下来,曹满带了几个长随,提着灯笼,等在不远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