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战将 >

第24章

战将-第24章

小说: 战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势。战争与和平,打仗与建设,干什么都离不开一种精神。见钱眼开,见利忘义,分配不公,人心不平,何来凝聚力和战斗力!“钢”不多,“气”再不足,优势不优,劣势仍劣,我们将如何面对挑战?
  他说:综合国力必须充分评估精神的力量,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不能忽视这一点。发展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缺少精神支柱的物质力量是不健康的、不可靠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西线造势
  汉城北山,南朝鲜著名企业家金性守家后面山坡上的防空洞里,蜡烛的光焰闪动着,不时发出哧啦的响声。
  韩先楚披着大衣,在防空洞里来回踱步,有时踱到地图前就停下看起来。看不清,就把蜡烛举在手里,看一阵子又开始踱步,手中的香烟一枝接一枝。
  崇尚进攻的“好战分子”,在指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防御战。
  我军向来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因而总是尽量避免打阵地战,只是在解放战争中打过少量阵地战作为运动战的辅助形式。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突不破的防线,更何况以劣势装备的固定阵地上与敌对垒,往往是伤亡大,阵地也守不住。入朝后,我军仍然以打擅长的运动战为主,很少死守一地被动挨打。但是,现在韩先楚必须在汉江南岸打一场规模空前的防御战,因为我军第四次战役的作战方针是“西顶东放”。即以一部分兵力在西线顶住敌军主力。待东线敌人深入、突出后,以我军主力进行反击,并向西线敌人侧履迂回,从而粉碎李奇微组织指挥的这场大规模进攻。
  1月25日,韩先楚正在平壤以东的成川,参加中朝两军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研究部队休整和春季攻势问题。听说李奇微发起攻击,他心头一震:来得好快呀!
  第三次战役,李奇微连汉城都不要了,一路后撤,而且每天只撤30公里,恰好为我军一夜行程和敌人远程大炮的射程。上任不到半月,就能摸到对手规律、弱点,并采取相应对策,一路追击的韩先楚,立刻感到这个对手不是等闲之辈。我军占领汉城,越过汉江,攻击已达顶点,急需,也正在休整、补给之际,李奇微掉转头来杀起回马枪。李奇微来得正是火候,也正打在了我军的痛处,那进攻也很有特点:齐头并进,稳扎稳打,不以攻城掠地为主要目标,旨在依靠强大的空中、地面火力杀伤对方兵力。

第六章 在朝鲜(8)
比之麦克阿瑟,西点毕业的优秀生李奇微此时堪称默默无闻。可韩先楚知道,这种人锋芒初露,富于活力,其军事生涯正处上升时期,是最难对付的角色。
  50军配属两个炮兵营,在野牧里至安庆川以西地区,依托修理山、光教山、文衡山等要点,构筑第~道防御阵地,以博达里、闪飞山、鹰峰等要点构筑第二道防线。38军配属两个炮兵营,以112师在安庆川以东至汉江间构筑两道防线,军主力集结在磨石隅里以南为预备队。1军团展开于金浦、仁川、永登浦和汉城地区,担任海防及汉城守备。
  防御守备,阵地选择,工事挖掘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西线最高指挥官,韩先楚在成川开罢高于会议,就直接去了前线。所到之处,他要求选择有利地形设立阵地和观察所,并一再强调搞好伪装隐蔽。阵地前沿和两翼多埋设地雷,或以炸药、手榴弹代替,注意破坏敌人必经道路。冰天雪地中构筑工事非常困难,一镐下去啃个白点,那点炸药又舍不得用。他就指示把积雪堆积起来,浇上水,筑成冰墙。这是四保临江时的经验。
  国内战争中最激烈的防御战,莫过于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了。那时,敌人每天在我一个军的阵地上一般发炮万余发,较少使用飞机、坦克。我军则在前线集中配置兵力并辅以不断的反冲击,攻防双方基本是以步兵对步兵作战。在朝鲜就是另一种情景了,美军从一开始就是空地立体进攻。对我一个团的防御阵地,每天倾泻数万发炮弹,并且是由炮兵校正机指挥发射,命中率颇高,同时以数十架飞机轮番轰炸,攻击我纵深目标。双方兵力虽然大体相当,可我军火力强度只及敌人的几十分之一,其防御难度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开头,我军依照传*法,在前沿配置较多兵力,结果在敌炮火准备阶段即被杀伤过半。韩先楚当即指出,兵力配置要前轻后重,前沿兵力要疏散配置,火炮也要分散隐蔽,待敌步兵接近时突然开火,较大的反击必须在夜间进行。并指出不宜死守一地,在争取到一定时间或无力防守时,应主动转移阵地。部队遵照执行后,伤亡很快减少了,对抗击敌人进攻也更有信心,更具效力了。
  随着战争发展,韩先楚针对敌人攻击特点,结合各部队一些行之有效的打法,不断提出新的战术要求。像依托山地制高点构筑工事时,要选择两侧凸凹部和溪谷构筑隐蔽工事,步兵要多挖单人的“洞穴”式掩体,重火器要在发扬火力的前提下尽量深入地下。各级指挥所应构筑坚固、隐蔽的观察所,与阵地、反击部队和炮兵部队多线联络,保证指挥、通讯畅通。每个连队要组织若干个反坦克三人小组,多带手雷、燃烧瓶,埋伏在阵地前沿及路边,专门对付敌坦克。这些做法,不但在西线防御战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初步摸出现代战争条件下进行运动防御的新战术,为我军后来的防御作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由此就不难理解,在战前的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会议上,为什么要由他来作战术报告了。
  李奇微的齐头并进战法,在西线受到了强有力的阻击。至2月7日,西线之敌仍被阻在汉江以南,14昼夜只前进18公里。与此同时,东线之敌已进至中部地区的砥平里、横城一线,态势突出,翼侧暴露。
  这是韩先楚指挥38军、50军和1军团,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重大伤亡后,创造出来的战机。。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在朝鲜(9)
在某种意义上,造势是最难的。
  抓住门把手开门
  在设在君子里的一个矿洞里的志司总部,彭德怀望着东西两线的敌我态势,知道是动手反击的时候了。
  问题在于先从哪里动手。
  横城、砥平里一线,共有美军五个团和南朝鲜三个师,还有配属美军的法国营、荷兰营等部队。中朝联军虽有六个军,也不可能同时出击将其全部吃掉,只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或者砥平里,或者横城,二者只能先打其一。
  他先与参谋长解方研讨,未获定论,又分别致电邓华、韩先楚,征询两位副司令的意见,前者认为应该先打横城,后者主张先打砥平里。一向果断的彭德怀,觉得两人的理由都挺充分,愈发举棋不定。8日下午,他决定先打砥平里,当天深夜又觉得还是先打横城更有把握。9 El晚,韩先楚来电再次陈述理由,力主先打砥平里,他又决定先打砥平里。可电报发出后又疑虑起来,邓华毕竟是东线指挥官,他对于东线敌情是不是更了解些呢?于是,又致电邓华,指出邓、韩两个方案的利弊,“究竟如何打法,由你最后决定”。  邓华决定先打横城之敌。
  彭德怀表示同意,毛泽东也认为“布置甚好”。
  而与韩先楚所见略同的,偏偏是那个李奇微!
  横城反击战打得很顺利。2月11日晚发起攻击,13日晨结束战斗,歼敌1.2万余人,其中俘虏7800余人,内有美军500多人。
  反击砥平里,则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失利。
  横城得手后,邓华认为砥平里之敌已成惊弓之鸟,怕其逃跑,即以分属三个军的三个团发起攻击。建制混乱,缺乏统一指挥,也没有进行炮火准备,谁到谁打,连攻两夜未下。此时敌人援兵已到,我军粮弹大都耗尽,不得不撤出战斗。
  韩先楚认为,砥平里是关系战役全局的枢纽、“打点”。砥平里受挫无论有多少原因,最根本的是没有看到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不幸的是,让李奇微看出来了。
  打下横城后,砥平里守军确是准备逃跑的。南朝鲜军战力弱,几乎是一击即溃,当官的或者乘车逃跑,或者藏人深山寻机再跑。反正美国人有的是枪炮,而南朝鲜缺的是军官,只要活着跑回去,官照当,兵照带。而美军仗着机械化动作快,发现战局不妙,或是被我军穿插迂回,也是赶紧上车开溜。三战皆北,李奇微虽然积极打气,以图振奋军心士气,美李军依然心存余悸,士气不高。2月13日,砥平里守军美2师23团团长弗里曼,向美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报告,认为中国军队已经对砥平里形成包围之势,应立即向南撤退。阿尔蒙德当即表示同意,并立即报告了李奇微。李奇微则下令死守砥平里,同时调兵遣将增援砥平里。
  砥平里是位于横城、汉城中间偏东的一个村庄。如果以朝鲜半岛的中心画个“十”字,砥平里几乎就在那交叉点上。这种地理位置在此前此后的战争中或许并不重要,但这一时刻,李奇微却认定它“是阻止中国军队前进的关键所在”。如果砥平里失守,就会使西线美9军右翼和原州地区美10军左翼全部暴露。如果美9军遭受攻击,就会使全线龟裂,同时丧失反击的重要据点,形成连锁反应,守住砥平里是绝对必要的。
  他成功了。
  《美国第8军简史》称:“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共产党进攻的转折点。”

第六章 在朝鲜(10)
《韩国战争史》认为:“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军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鼓舞了全军的信心和希望,解除了美决策当局对战局发展的顾虑。这次胜利的意义可与英国第8军在阿拉曼取得的胜利相比拟,也可以说是‘第二仁川’。”
  字里行间,简直要把李奇微捧成“大救星”了。
  人人皆知的一个事实是,就在此后不久,第四次战役尚在进行中,李奇微就接替那位“老爷子”麦克阿瑟,擢升为“联合国军”司令。
  汉城北山那个防空洞里,烟雾弥漫,进出的工作人员无不呛得连咳带喘。
  裹在烟雾里的韩先楚,仍在一枝接一枝地喷云吐雾。
  作为西线最高指挥官,他不能不异常关注东线战事的发展,因为西线的所有努力都是为着东线造势。可当他得知东线发起横城反击战时,除了拼命地吸烟,他又能怎样呢?他能指望李奇微是个白痴、笨蛋,看不出砥平里这个“打点”而轻易将它放弃吗?
  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憋闷和悲哀。
  他的胃病犯了。他不知道是何时患上胃病的,只知道解放战争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总胃痛,不过这次发作得特别厉害。他把那根硬木拐杖顶在心窝上,摸出一枝“大前门”,再抓起蜡烛凑到嘴前点燃,又举着蜡烛看起地图来。流淌的蜡泪滴到手上,烟头燃到了手指,也不觉得。
  有人说:如果按照韩先楚的方案,先打砥平里就好了。
  有人说:韩先楚的主张确是一种目光、胆识和智慧,但是砥平里能不能打下来,打下来又会怎么样,也确实不大好说。  究竟哪个方案更好?直到今天依然莫衷一是,但韩先楚始终坚持他的观点。
  先打横城,还是先打砥平里,归根结底是为了“开门”,即打开门户、缺口,进而达成向西线之敌侧后迂回的战役目的。打下横城还得打下砥平里,因为前者不是“打点”,后者才是可以震撼全局的“打点”、枢纽,是门,是门把手。而打下横城再去抓门把手时,战机已失,那门已经三点锁紧了。横城斩获再大,对全局的意义也不大。就像美军在越南打了那么多好仗,到头来还得灰溜溜卷铺盖走人,因为那压根就是它不该打的战争,打了多少好仗也没用。
  砥平里原来只有一个法国营,也没修筑工事。待到打下横城再攻砥平里时,美2师23团已经进到砥平里了,工事也修好了。先打砥平里不可能轻敌,也不会打得那么慌急忙乱,因为那不是南朝鲜军。而且我军是蓄势待发,战斗力处于最佳最强状态,绝非后来可比。先打横城再战砥平里,虽是乘胜攻击,却已失首战之锋锐。而先打横城还要把主力从汉城东调,翻山越岭比打砥乎里多走一半路程,这对只能发动一星期攻势的我军也是颇为忌讳的。及至砥平里之战后期,许多部队只能喝粥度日,那战斗力又打了多少折扣?
  一是砥平里是必须打下来的“打点”,二是先打砥平里是一定能打下来,韩先楚对此坚信不疑。
  当然,打下砥平里后,能否迂回到位也是个问题。凭我军的装备,又是第三次战役结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