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战将 >

第15章

战将-第15章

小说: 战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中,一个天真的少年可以迅速变成成熟的男子汉,变成熟谙战法的指挥员。但正如菲特烈大帝所说,他的军队中的两头骡子,历经40多次战斗也只能是骡子一样,其分野就在于是否肯动脑子,善于学习。
  据说,第一次战斗后,韩先楚这个连最普通的军语和战斗动作都不懂的扛枪的农民,就针对敌我双方的攻防,找出了几个“假如”和“为什么”。具体情况已无从得知。但这个从小就一脑门子“为什么”的放牛娃,自踏上军旅之路后,就愈发勤奋而又自觉地转动着思想的轮子,则成了他日后辉煌的一个重要注释。
  彭德怀和军团长首长为什么不同意攻打定边,定边为什么能一鼓而下?盐池为什么一攻未克,二攻才下?10天之内连克两城,挟胜利之师之勇威,接下来打安边为何却吃了败仗?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他反复在心头咀嚼、掂量。这个特别善于从切身经历的战斗中学习战争的“九头鸟”,到东北后,更是每一仗都要总结经验教训。有时还要把他人和自己的其他方案,依照战斗或战役的实际过程,反复进行推演。或多或少,每次战斗都能找到遗憾。像鞍海战役后期对待大石桥守敌550团,虽然将其歼灭了,他却过于相信潘朔端已下令其起义,而对滇军中的死硬分子估计不足,差点儿中了缓兵之计。
  韩先楚认为,离开对战例的具体分析研究,就难以深人地理解战略、战役、战术原则。他不但力求搞清每次战斗、战役的精髓,还经常根据战后得知的敌情,重新组织实施方案。有时还把自己摆到对手的立场上,下决心,定方案,与自己再厮杀较量一番。他曾经说过:别人打一仗,我不知打了多少仗。他将此称为“放马后炮”。他认为这种“马后炮”,对任何一位将军都是重要的,对他就尤其是必不可少的。
  红25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长征到陕南,陕军就逼上来了。韩先楚就琢磨这陕军有什么特点,与国民党嫡系有何不同,陕南人民对红军会怎样,又怎样在新区发动群众?东北军也赶来了。这东北军挺能打,装备也好,可一提“九一八”,那劲头就泄去一截子。以后双方一照面,他们就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抗战初期,他也不知道什么“武士道”,到东北也不了解国民党远征军,到朝鲜对美军就更陌生了。可他总能尽快地抓住对手的弱点,那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战争大学(7)
在抗大学习时,他的“为什么”也多。兵器教员马千里,原是商震部队的司令部参谋。韩先楚有空就和他唠嗑,除了了解一些兵器知识之外,还请他讲述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由此就不难理解那貌似偶然的184师火线起义,不过是他的系列“为什么”中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答案而已。
  军事科学是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博”是将军知识构成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说在人类科学中哪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可取,那无疑就是军事指挥领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寻求出个答案,而是要分出主次、轻重、缓急来,搞清楚哪些是必须和马上要解决的,哪些是可以放一放,或是无所谓的。而对于其中重要的急需解答的“为什么”,则还要继续进行简化,因为任何事物的核心部分总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很简单的。
  韩先楚恰恰是个化筒能手,他往往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一眼就窥透事物的本质。像谈到鞍海战役中184师起义,他只说了四个字“它是滇军”。谈到新开岭战役,只有两个字“咬牙”。谈到第四次临江保卫战歼灭那个狂傲冒进的89师,只有一句话“它不知道我的厉害”。谈到奇袭威远堡,仍是四个字“找到‘打点”。建国后到哪儿开几天会,口袋里那个小本子,记满五页的时候不多。不是文化低,记不下来,而是会议精神、主要内容,那几句话、几页纸已经全都概括了。
  在那不打仗的日子比节假日还少的年代里,他每天都在反躬自问:假如敌人突然出现在我的前方,或是两翼,我应当怎么办?
  他不断地警示、总结自己,也总结、反思别人及看到的一切战争。内心的动力燃烧着自己,也照亮子自己和他所率领的部队。
  应该说,除了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而著名的外,古今中外的名将都是在战场上走向成熟的,而这种成熟靠的是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积累。但是,像韩先楚这种没有理论准备,又缺乏理论著述,完全是在战争中打出来的大老粗,是最易被视为经验主义的。
  那么,他究竟是不是呢?  日军奇袭珍珠港,使山本五十六一举成名。一年后,这位珍珠港事件的策划者,故计重演偷袭中途岛,结果却大相径庭,日本海军也从此一蹶不振。没人要在这位可以置身世界名将录的山本五十六大将的“经验”后面加上“主义”两字,但他显然犯了战术老套的兵家大忌。因为每个战斗、战役都是独特的,任何一个成功战例都是不可能复制的。
  由于职务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局限,韩先楚走不到世界名将的行列中去。但他指挥的战斗、战役,特别是到了黑土地之后,几乎无不充满着创造的活力和新意。
  一个缺乏创意的、靠即买即卖式的经验指挥作战的将军,在历史转换时期或是面对一个新的对手时,是免不了要交学费的。他的军衔越高,那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就越大。可韩先楚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再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又从陆地打到海上,各个时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都没打过败仗。这是“经验主义”能解释得了的吗?
  对敌斗争坚决,战斗情绪一贯高涨,在艰危情况下总是不惜牺牲个人一切要求担负艰巨任务。有实践经验和部队工作经验,处理问题细致,决心果断,特别注意敌人规律及我之对付手段,积极机动灵活地完成任务,有钻研精神,积极扶持核心领导,注意研究上级命令、指示等,不仅坚决贯彻执行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

第四章 战争大学(8)
以上为韩先楚《自传》中关于“廿四年革命斗争”,也就是对其整个战争年代的总结中所占将近一半篇幅的文字……从中是不难感受到他的那些“为什么”的。
  吴焕先、*及麦克阿瑟等等
  1953年4月,也就是韩先楚在朝鲜写完《自传》不久,他就回国了。和平了,安定了,家中书桌上就出现一张照片,镶嵌在个32开本大小的镜框里。自那以后,从中南到东南,又从西北到北京,除“*”怕抄家收起一段时间外,这张照片就一直这样伴随着他。
  这是一张30年代的初期的半身戎装照片,一个25岁上下的军人,眉目端正,头戴一顶八角帽。岁月的流云已将照片染得灰暗发黄,遮掩不住的是人物的浩浩正气,勃勃英姿。
  吴焕先任红25军军长时,徐海东为所属74师师长。徐海东抗战初期即患病,后来抗战及整个解放战争均未能参战,1955年授大将军衔。倘若吴焕先不是长征到陕南不久即牺牲了,他将是什么?而比这种资历更重要的,还是对革命的贡献和水平、能力。吴焕先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重建25军和领导红25军坚持鄂豫皖根据地,长征人陕,他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特别是长征到达陕南后,在与党中央已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听说红4方面军到了川西,几乎所有的人都主张入川。果真如此,不但不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对中国红军的前途大为不利,而且红25军也就变成“张国焘的尾巴”了。当时,惟独红25军政委兼鄂豫皖省委代理书记吴焕先,坚持反对入川。他看出中央红军的目的是陕北,力主红25军西进甘肃,迎接中央红军。这个决定,不但决定了红25军当时的命运,也决定了红25军将士接下来的几十年的命运,还决定了红25军的历史地位。否则,可能就没有了大将徐海东,上将韩先楚,以及那么多中将、少将了。
  这种掌舵人的果断和远见卓识,直到半个世纪后,也令红25军将士赞叹不已,自然也感念不已。
  韩先楚到红25军手枪团后,就开始与吴焕先接触,并经常在其直接指挥下完成侦察、战斗任务。在鄂东北反“围剿”时,我军被敌包围。军长吴焕先率手枪团一个排抢占高地吸引敌人,掩护部队分散突围后,他们被围住了。敌人叫喊“抓活的”。吴焕先将一袋子白花花的银元撒向空中,敌人见钱眼开,他带领大家安全脱险。长征进入河南后,突然与敌遭遇,我军有些抵挡不住。军政委吴焕先纵马赶到前卫团,一手大刀,一手驳克枪,高呼:两军相逢勇者胜,共产党员跟我上!
  红25军进入陕西境界,杨虎城调集几路兵马迎头堵截。吴焕先采取“牵牛”战术,避开强敌,指挥部队沿鄂陕交界的崇山峻岭向西游动。敌警1旅不知死活,10余天紧追不舍,被引入袁家沟口一条长lO余里的深沟,一举歼灭,俘旅长以下1400余人。
  当部队进入袁家沟口准备设伏歼敌时,已是营长的韩先楚一看那地形,不由在心头连连叫绝。
  第四次临江保卫战中,全歼那个轻敌冒进的89师和54师162团,我们是否也能看到吴焕先“牵牛”的影子?
  在鄂豫皖时,以吴焕先军长为首的红25军领导,总结出“八会”的游击战术思想和军事本领,对全军官兵进行教育训练。①会打仗。打就要打胜,无胜利把握的仗不打。②会进攻。进攻要迅速、勇猛,打敌措手不及。③会防守。常以少数兵力佯作主力,防守一处,诱敌来攻,主力则出其不意,击敌侧后,转守为攻,聚而歼之。④会转移。敌大兵力合围或与敌突然遭遇打不赢时,要很快进行转移,善于钻敌人的空子,化险为夷。⑤会突围。在敌包围合击时,要能够独自荛战,看准敌人薄弱部位,分散突围,自动集合收拢,使敌围不住、打不散。⑥会隐蔽。善于隐蔽自己,善于埋伏歼敌,或避敌锋芒,保存自己。⑦会行军。黑夜行军,远程奔袭,神出鬼没。⑧会侦察。手枪团是全军的主要耳目,乔装改扮,四出侦察,捉俘虏,作调查,找报纸,以各种手段搞敌情报。

第四章 战争大学(9)
这是农民韩先楚参军后第一次比较正规、系统的军事训练,印象深刻,而又受益匪浅。
  吴焕先的那匹马,行军路上除了让给伤员、病号,就是驮东西,他很少有骑的时候。在大别山时和士兵一样吃野菜,一次搞到7个鸡蛋,他让炊事员做了一锅野菜鸡蛋汤,跟大家一起喝。他是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人,因为他参加革命,父亲、哥哥、嫂子、弟弟等六口人被敌人杀害,母亲病饿而死。妻子听说红军挨饿,给他送来鸡、鸡蛋、粮食,他都送给医院的伤病员。而妻子离开他不久,就饿死在回家的路上。大家都了解他的身世、为人和水平,都觉得跟他打仗有信心,跟他走不会错。
  在历时10个月,行程近万里的长征中,吴焕先不断进行政治思想动员,反复强调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打土豪,不进围寨,沿途所需粮草一律购买。还以军司令部、政治部名义发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宣布“保证贸易自由,反对奸商,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厘金关卡,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只没收反革命分子的商业财产,保证正当经商,保护行商,对小商户免税等等。在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时,他还专门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打回族中的土豪,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注意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公买公卖。对豪绅、保甲长、团总、警察、军官等,除罪大恶极者外,一律进行教育和争取利用,使其为我军服务。因而,沿途村寨的地主武装大都保持中立。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群众和工商业者的欢迎。  红25军不但是最先到达陕北的,而且一路上队伍不断扩大。半路上留下个陈先瑞团,还开辟一块鄂豫陕根据地。这在各路长征红军中是绝无仅有的。劳山、榆树桥战斗后,全军清一色捷克式步马枪,轻机枪,每连装备9挺还用不完。在陆续到达陕北的各路红军中,堪称一支兵强马壮的精锐之师了。
  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不但人马疲惫,而且腰包空瘪。毛泽东给徐海东写信“借钱”,徐海东立即从7000元大洋中拿出5000元送给中央。毛泽东、周恩来转告全军予以表扬,彭德怀则说“多谢你们财神爷”。
  1935年8月中旬,红25军为策应,迎接党中央和红军,沿西(安)兰(州)公路东进西突。21日徒涉汭河时,突然山洪暴发,部队隔河一分为二,敌35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