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4.8M >

第119章

奋斗在新明朝4.8M-第119章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4.8M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翰林在国子监祭酒位置上一坐十一年…这堪称是最失败的翰林了。对别人来说,做到四品算是很成功,但对于翰林,最后hun到个溜实权的四品就太差劲了,哪怕外放当今参政都比这强的多。

    又和李司业扯了几句,见对方确实不应邀,李估只好回了公馆。换便服时,他忽然现,那叠监生的禀文还在袖子中。这是监生们以为他是御史才拦路呈上的。

    李佑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将禀文展开看。

    入目处文头便是几行血淋淋的大字,吓了李佑一跳一一“愚生江公亮、解允中、王唐、郑腐、6迈、蔡望之泣血伏叩于阙下。”

    这六个人就是诣阙要太后还政的监生,敢情这是他们写的血书。李佑的心情随之沉重起来,默默看完后,感到自己莫名其妙接了个烫手山芋,运气有点差。

    禀文内容很简单,诣阙六人指认他们是由费祭酒为了邀功幸进指使的…并委托同窗三人转呈血书于有司。

    其实诣阙1ian名上书人数本该是九个,但有三个因故没去,实际最终就是血书上的这六个人名,现已被押在园子监中等候处理。

    而这血书,便被六监生委托另外三个同道找机会转jiāo给监察官,结果云山雾罩的落到了冒牌货李佑手中,不得不说主角光环太强六了。

    李佑叹口气,从血书内容看,诣阙之事内情颇为复杂,仅仅分析这六监生为何早不揭偏偏这时候出来检举就够使人猜破头的。

    怎么处理血书,他先想到的是彻底销毁,但再一想就否定了这个主意,今天众目睽睽,自己想靠销毁掉撇清没用。

    还是明日尽快将这个东西jiāo出去,别留在自己手中,李佑心道。又生怕引火上身,偷偷找了点封泥将血书封住,伪造一番就装做自己从未打开过。

    一夜无话,次日,李佑出mén办事,需要去礼部和都察院。礼部在紫禁城的南方,上辈子的**广场边上,紧挨着号称国mén的正mén,距离会馆只有三四里。而都察院比较远,在京城西边,路上经过礼部。

    所以他决定,先去礼部登名,再去都察院jiāo血书。

    出mén没半个时辰,李估进了礼部衙mén,又到了外堂上,有几个小吏高谈阔论的在兴致上,没顾得上拿正眼去瞧李佑这个陌生人。

    “尔等听到消息没有?国子监昨夜死人了,六个监生”

    “这可不是小事情画…”

    “不错,这六个可是前天诣阙上书的六个。昨晚就这样死了,这其中甚可玩味。”

    “听说那六人的绝命血书jiāo给了一个假冒御史,正在追查此人哪,也不知道是何方神圣。”

    礼部外堂诸小吏都没有注意到,立于堂前静待的某位七品官听到他们谈话后,忽的眼如铜铃,脸sè煞白…

第一百九十五章 李大人的纯脑补

    第一百九十五章李大人的纯脑补

    话说李佑在礼部堂前听到诣阙监生团灭的消息,还有什么追查假冒御史之人的说法,差点惊得大脑当机。他回过神后迅出了礼部,躲入停在街边轿子,仿佛这样比较有安全感。

    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死了六个人,而这六个人的终笔血书在他手上…李大人有种喜剧变成了惊悚悬疑剧的感觉。'搜索最新更新尽在shuhaige。'

    若是在小说世界中,铁定下一刻就该出现大批杀手没有理由没有逻辑没有智商的围攻他,而他将亡命江湖奇(yàn)遇连连成就一代宗师。

    可惜这是现实世界,将飘逸的思路拉回来…李佑赶紧闭目养神,强迫自己慢慢静下心来。而后他眉头紧锁,从他掌握的诸般情形分析,扑朔mi离的很,根本看不透。

    其实死了几个不认识的人,他不甚在意,他在意的是怎么会有“不知何人假冒御史”的风声传出?

    昨天开始时,国子监众人有所误会,但后来他已经在费祭酒和李司业面前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怎就不明身份了?朝廷应当很容易找到他取回血书,还用得着去漫无目的追查么?

    唯一的原因是,费祭酒和李司业故意隐瞒了他的身份,装作不知,放出风声去说有人冒充。

    这两位有什么缘故如此?李佑一时想不通彻。但可以确定的是,必定有人在兴风作làng,目的不明。

    至此李佑不禁仰头对着轿顶长叹,京城的水真深京城的水真浑他只是凑巧误接了一个禀文,本来很简单的上jiāo就可以了,没想到不经意间被人搅成这般情形。

    有点风làng也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李佑如今在京城有如盲人夜行,任他百般机变、满腔小聪明也无处可使,根本不知从何料起。

    想来想去,李佑暗道自己不过是个进京两三日的坐监外官,地位无足轻重,说难听点,去投靠别人都没有半分价值,有什么值得利用和针对的?从这个角度看,自己多半是遭了别人顺手而为的池鱼之殃,不是主要目标。

    当然事情绝对没有平白无故生的道理,一定有些征兆,所以现在的关键是在千头万绪中找出蛛丝马迹。

    李佑重新闭目沉思,将自己从前日进入京师外城东便mén开始,直到今日从礼部衙mén出来,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在脑海中回放了一遍。

    印象最深的事情当然是两个。

    一是被几个监生一哭二闹三撞墙的bi着收了血书,这纯属天灾。虽然引了**,但天灾本身没什么疑点,不会故意有人针对他来设计这种桥段的。

    二是费祭酒对他前恭后倨,虽然令人不爽但这也该算是人之常情,倒称不上疑点。再说费祭酒肯定认为下面事情自有属官应付,他这个堂堂正官就没必要出面接待什么七品推官了。这也是翰林的骄傲,可以理解的,不骄傲才是令人奇怪。

    继续往下想,忽然李佑心头闪过一个人,那个貌不惊人没什么特别的国子监佐官李司业似乎有些不正常…

    第一,李司业明知自己是被误认了,不想着将血书从自己这里取走还算正常心思,谁也不愿沾惹麻烦事。但若无其事的提都不提就有些不正常了,难道不担心自己拿着国子监监生的血书在外头胡来么?

    第二,自己如此盛情的再三邀请李司业吃酒,他居然不肯应邀,这也不太正常,即使今天没时间也可以另选时间,没有理由彻底拒绝了。要说他不喜应酬jiāo往,也不像,不然他会有心情与自己扯半天废话?

    且不说自己可是装模作样的让他看到了那封信,强烈暗示自己与吏部尚书有关系,而李司业肯定也注意到了这点。就这样还不给自己一顿酒席的面子,便有些说不过去了。

    李佑多疑多思的xing子作起来,越想越觉得可疑。他心里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李司业有问题,假设是李司业故意陷害自己冒充御史,那么李司业有什么好处?应该是毫无利处,完全损人不利己,自己又没有得罪过李司业。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李佑苦苦思索的脑mén疼,又将自己代入李司业角sè反观自己的行为。

    大概在李司业眼中,他拿到血书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销毁,二是转jiāo通政司或者都察院之类的有关衙mén。这都没什么稀奇的,实在看不出异常。

    不对,李佑忽然灵光一现,还有第三条路。李司业大概觉得他与吏部尚书许天官有关系,认为他或许会将血书jiāo与许尚书…毕竟这是个不错的导火索,放在有心人手里很有作用——国子监祭酒指使监生诣阙言论国本,足够做一篇文章了。

    李佑长达半个多时辰的冥思苦想终于隐隐约约看到了一线光明,莫非李司业期待的便是他将血书送到许尚书手上?或者说期待一个有假冒御史嫌疑的人与许尚书扯上关系?

    再往下真猜不出来了…李佑又一次感到信息匮乏的无奈,如果他知道许尚书政治立场或者李司业的出身mén庭,说不定还能将真相还原出一部分。

    其实,就凭手头这点可怜的信息,李大人盲人mo象般chou丝剥茧,纯靠脑补猜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很逆天了。

    李佑又循着这条线,猜起监生团灭的事情,要说他们齐齐自杀,李佑是不信的。那么又是谁的安排?

    能在国子监绳愆厅nong鬼害人,不是内部人士也是有内应的,有此能力的逃不出祭酒、司业、监丞三个。

    费祭酒有动机,灭口;李司业也有动机,栽赃陷害;监丞的动机…信息不足,待脑补。说不定背后还牵连到未知的大人物。

    京城水深哪,自己明明人畜无害,却一不留神就遭受了一把无妄之灾…李佑唏嘘不已。检讨起来,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谁叫他拿着许尚书的信招摇过市。

    京城和地方不一样,地方县里的官员数量往往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府里的官员数量两只手可以数过来,来来去去就是这么几个人,关系相对简单,有一手好牌就亮出来不会产生多大问题。

    而京城则不然,无数官员扎堆,各种关系jiāo错不清。李佑那种主动拿着信暗示别人的sāo包做法,看似小聪明,其实无异于自暴底牌。

    也是他对于京城官场生态的认识有欠缺,行事还习惯于地方做派,今次就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吃一亏长一智。

    案情扑朔mi离,问题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当务之急该怎么办?幸亏李佑运气好,除了许尚书,还有赵总宪和卢尚书两个mén道没有暴lu,有点狡兔三窟的奇效。所以不见得非要去牵连许尚书他老人家,那个坑他一把的人怕是不知道这点的…。。。

第一百九十六章 奇妙的人际关系

    ……》

    第一百九十六章奇妙的人际关系

    想明白了大致如何行事,李佑略略安心。他这次遇到的事情涉及大内权力之争,还死了六个监生,与以前遭遇过的所谓难题相较,有着根本xing的差别。虽然他不清楚这场争斗展到了什么地步,是前戏阶段还是已经赤膊相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搜索最新更新尽在shuhaige。'

    既然那个不怀好意的人驱赶他去找许尚书求救,那么以常理推之,必然对此有了什么准备。说不定他前脚刚进吏部或者许府,后脚便有各种谣言爆满京城。

    所以许尚书见不得,他只能去找都察院赵宪长或者兵部卢尚书求得庇护了。二者之间,还是左都御史行事比较方便。

    定了目标,李佑仍然依照原有行程,从礼部望西而行,去位于城西的都察院。

    朝廷的核心要害中,内阁、中书、六科等禁直机构在紫禁城里的午mén之内、奉天mén之外,而部院、都督府等重要外朝衙mén多在紫禁城外南方的承天mén与大明mén之间(即**广场和周边)。唯有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特殊,安置于西边较远处,并不在皇城一带。

    路上李佑忽然又现自己还是心慌的莽撞了,导致思虑有些不周全,险些忘了最关键最要紧的地方。

    所能拜见的三个大佬中,许尚书是什么立场?卢尚书是什么立场?赵宪长又是什么立场?天子和太后之间,他们是中立的还是偏向哪一方?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贸然投上mén去,恐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如果他们彼此之间不是一伙的,人微言轻的自己更要谨慎,免得出现什么行为艺术。

    于是李大人再次逡巡不前,细细琢磨了半天,倒也琢磨出一番道理。

    赵宪长是苏州府吴县人,卢尚书是苏州府虚江人,而圣母皇太后也是苏州府人。在地域观念甚重的时代,到了正二品这个无限接近于国朝文官顶点的层次,真会有如此巧合么?

    又想起一个人来,便是他的老上官陈大人。许尚书将视若子侄的陈大人外放,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偏要去苏州府?这也不见得是巧合罢。

    还有太后的族人钱皇商…一个可以是巧合两个可以是巧合,总不可能三个四个还都是巧合。

    若不是巧合,那么真相只有一个,朝中这三位各有特sè、或有三朝元老的资历、或有风宪领的清望、或有天下第一部要权以至能与阁老相抗的人物,八成同党,至少不是对头,估计是偏于太后这方的。

    如果李佑具有选择立场的资格,心里还是比较倾向于天子的。毕竟未来属于天子,忍得几年打压,总有出头之日。何况以国朝传统,之前历代没见过太后可以专权的。

    但到了这个份上,他有选择立场的资格吗?他也是苏州人哪他是被许尚书越级提拔过并举荐坐监的他给卢尚书赠过“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之词,他是卢府三公子的nǎi妹夫他深入参与过赵家的家务事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