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刘邦大传 >

第15章

刘邦大传-第15章

小说: 刘邦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虽有点“散散”的,但他一向不太顾及自己的利害。押解劳役失败时,他想到的是牺牲自己的官职,陪着大家逃亡而已。

或许就是这种不太考虑自己利害的习性,使他个人魁力大增,不但以豪放为本色的樊哙、夏侯婴等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就算精明能干的萧何及曹参,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看待。

奉命返回沛城时,他似乎并未有领导沛城的野心。经过逃亡生涯的苦难折磨,刘邦更为成熟了,他想到的只是协助沛城父老脱离秦政统治,并参与群雄起义的活动而已。

由于萧何、曹参拒绝成为领导者,刘邦只好“众望所归”的率领了这支弱小的杂牌军。其实他一直便没有太强的意见,一切由萧何及地方父老安排,看起来有点像是“傀儡”,其实他的作为更像老子所谓“无心”、“无身”的领导人物。

这种作风,也是他日后在群雄激烈竞争中,能脱颖而出的最大本钱了。

刘邦大传……篇后·实用观点 将相本无种

篇后·实用观点 将相本无种

创造麦当劳帝国的雷·克劳克(Ray Kroc)曾写下一首打油诗,来描写他的创业哲学:

世界没有任何事

可以取代坚毅不拔

才华不行

世界上没有比怀才不遇

更为稀松平常事

天才也不行

有志未伸的天才者故事

几乎已是老生常谈

教育也不行

受过高等教育的失败者

有如过江之鲫

到处都是

只有坚毅和决心

才是无所不能的

不刻意去求成功,没有包袱,没有私欲,只有努力,不断努力去解决周边的困难,努力到不必刻意用心去努力的程度时,便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时候。

真正的成功者,大多是冒险家,或许他们审慎小心,但多半是没有任何包袱压力的。身段太多,顾前顾后,刻意想去求追成功的人,反而很少真正的成功。

美国有名的创业大王雷·克利斯(Ray Kris)曾表示,成功的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要笨、要狂、要天真、要懒散。

“要笨到不在乎会得到什么结果,要狂到肯把自己的一切全投入工作中,要天真到不想一个人独享成果,所以一开始便想和人分享,要懒散到必须有一大堆人替你工作。你只要坐下来,好好想你正在做些什么,以及你打算怎么做。”

创业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能够不患得患失,勇往前进,做自己认为需要去做的事,不设定太多预期目标,便可以使自己较无心也较无欲。只要坚毅不拔地去做,抓住方向,努力到底,不把成果看得太重的人,反而比较容易突破困难。

刘邦在创业上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他的无心。他不像陈胜一般,一开始便想追求成功,刻意努力、苦心经营的,都是使自己出人头地,成为领导者。这股庞大的心理压力,主导了陈胜日后的行为,也限制了他的发展。

刘邦则不同,他成为众兄弟的领导者,只是出于个性上率真的喜好而已,并非想从这里获得什么成就。他模仿信陵君,也是直觉地喜欢而已,并不特别地觉得自己必须和信陵君一样的成功。即使到了中壮年,刘邦仍甘心作个小亭长,而且似乎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他并不为自己的“不成功”感到苦恼,只努力想扮好自己个性上的角色。或许就是这一点,让他展现出一股别人没有的轻松,很自然拥有他人难以模仿的领袖题力。

他完全让自已跟着命运跑,无怨无悔,做他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的确是够狂也够笨,或许就是这一点,成为他日后成功的最重要特质。

刘邦大传……第三篇 霸王出世

第三篇 霸王出世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普行的时候,忠信孝悌是人之常情,根本不用特别表达仁义。人民诚实朴质,安分守己,何须特别的智慧。所以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家中成员推诚相处,和睦以待,没有人会去谈论孝慈。国家政治清明,群臣各司其所,各尽其能,也没有必要去褒奖忠臣。所以只有在社会混乱、六亲不和时,才要尊崇孝慈;国家昏乱、局势不稳的,才会要求忠臣。

当“非”本身不存在时,就不用去辨识“是”了。也就是在道德破产、人心堕落之际,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才有意义,才受到重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各自遗忘,只有被丢在陆地上,对会吐沫相濡。相濡虽是美德,但只在不幸的时候才会产生。

所以当强者刻意被重视的时候,也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刘邦大传……第一章 将门虎种

第一章 将门虎种

想不到项羽倒理直气壮地表示:“认字只不过能记诵一些姓名而已,剑术再好也只能击败一个对手,这又有什么好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大将。”

系出名门,悲剧英雄的后裔

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楚国部族中,最受瞩目,而且势力成长也最快的,要属拥有会稽城的项梁和项羽叔侄。

会稽城便是现在的浙江省会稽市,春秋晚年曾是越国的京城。越国在勾践王时代,击败了当代霸主吴王夫差,不但恢复了险被灭亡的国运,进而挥军北上,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任的中原霸主。

但勾践并未在中原发展实力,他仍很快回到会稽,以此为中心发挥其霸主威信。也因为如此,会稽城很快便声名远播,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成了中国东南方的军事重镇。

但越国在勾践死后,继承人便发生内哄,不久即为南方霸主楚国所灭,会稽城也成了楚国的一部分。

由于东方的吴、越等部族在传统上与楚国有宿怨,加上民性强悍,统治不易,楚王便特别将战斗力最强的主要部落贵族镇守在这些地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项氏”部族。

项是地名,原在今河南省项城。

这部族以擅长野战闻名,出现过不少有名将领,在原本便勇于作战的楚国诸部族中,项氏的英勇更是出类拔革的。自从奉命负责军事占领这块宿敌的土地后,他们更是软硬兼施、恩威并济,不但能作有效管理,而且也颇赢得吴越地区长老们的敬重。

战国末年,项氏更出了一位盖世名将项燕。当时楚王室力量颓弱,正规的主力部队根本无法抵抗秦军的南侵。当楚国正面临存亡危急关头时,项燕临危授命,指挥组织松散的楚国各地区部落的增援联合部队,居然大败秦国的南征军团,让当年的秦王政(秦始皇)都大为震惊。于是项燕立刻成为全体楚人心目中的首席英雄,并将重振楚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为了面对这意外的挫折,秦王政不得不再请出已退休的秦国名将王翦,倾尽秦国力量,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征讨楚国。由于楚国原本便是联盟组织,结构松散,向心力较弱。面对秦国的统战运用,有不少部族早已个别和秦国讲和,有些甚至暗中和王翦勾结,倒戈来对付项燕的联合军团。

王翦早看出楚军的弱点,因此他不和项燕正面作战,反而消极地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以持久战来消耗项燕的实力。果然项燕军团粮食不继,各部族自行撤军,联合阵线因此崩溃。项燕不得已,下令退军,企图集中力量守住自己大本营的东半壁江山。不幸在撤军途中,遭到主和派出卖,王翦以疾如风的追击战术,正确捕捉住撤退中的项燕主力部队,使楚国最后的防卫力量也被击溃,项燕则在苦战中以身殉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燕不但英勇善战,对部属更如同兄弟,因而在军中声望极高,很得楚人敬重。他死后,楚国民间几乎均不愿接受此恶耗,因此纷纷传言死去的项燕只是个替身,真正的项燕将军则仍藏于楚境的某一山区,等待机会随时准备再度领导楚人抗秦。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便在这种执着的信念下广为流传。即使在秦始皇统治的10年中,项燕的大名不但未消失,反随着秦国统一政策失败和楚人憎恨秦政的情绪而愈滚愈大。

陈胜、吴广起义时,吴广的部队便一度托名是项燕的残余军团东山再起,将领导楚人以反抗秦军。

传说中,项梁便是项燕的嫡传幼子。

项燕战死时,嫡长子和几位较大的儿子,都随着殉国。留守在大本营的长老,便在秦军攻入其东方大本营前,护送其幼子逃避于山区中。

10余年后,终于在原先大本营的会稽城附近,出现一位自称是项燕儿子和嫡长孙的一对浪人——项梁和项羽叔侄。

有关项梁的记载在史书上非常少,经过10余年的变局,他是否真正为项燕的后代其实也很难求证了。我们只知道他大约30岁,中等身材,外貌和举止倒颇雍容典雅,的确有贵族气质。而且也深通兵法,富于谋略,领导魁力也不错。因此,当他自称为项燕幼子时,大多数的楚人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

但更令人瞩目的却是他身旁的侄儿项羽。和一般楚人的中短身材不同,项羽的身形十分魁伟,史料记载他身高古制8尺余,大约为178公分到180公分,对南方的楚人而言,算是个彪形巨汉了。

据项梁的说法,项羽是项燕的嫡长孙,或许其母系方面有北方人的血统,因此身材较高大。项燕父子殉国时,项羽不到10岁,所以在重臣保护下,和小叔父项梁共同避开秦军追捕,逃亡到山区中,长大后则追随项梁浪迹天涯,寻找机会以领导楚人重建江山。

天生武将,要学万人敌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这便显示他的确属于贵族,才能够有名又有字。他的出生地相传在今安徽省的下相地方,也是原本项燕部族的根据地。这些传闻,加上他独特的巨大身材,使楚人完全相信他是名将项燕的嫡传后代。

天生武将条件,加上幼年困苦环境,使项羽颇具领袖气质,年纪轻轻便颇有大志和主见,独立性亦强,因而项梁也非常看重他,似乎倾尽全力想培养这位没有父母的孤儿早日出人头地。

他首先教项羽读书识字,但项羽却认为这太麻烦了,他实在没有耐心,因而一点也不用功。

稍大以后,项梁便教他基本的剑法,这方面项羽由于力大无穷,因而颇有天分,很难找到同等的练习对手,没多久他便又不感兴趣了。

文的、武的都不行,“爱侄心切”的项梁也不免要生气了。他担心项羽长大不成材,有愧家风,便恼怒地埋怨道:

“你这样没有耐心,将来到底想做什么呢?”

想不到项羽倒理直气壮地表示:

“识字只不过能记诵一些姓名而已,剑术再好也只能击败一个对手,这又有什么好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大将。”

项梁甚奇之,乃教他学习兵法。项羽这方面倒是才气十足,稍加指点便能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只是他没什么耐心,不肯动脑筋深思,因此只能掌握几个大原则罢了。

项梁在逃亡途中,有次因为被背叛的族人出卖,在栎阳地区遭到逮捕。幸而蕲县的狱掾曹咎深知项梁之身世,乃暗中通知栎阳的狱椽司马欣,设法救出项梁。项梁也因而与此两人结为深交,暗中常有来往。

不久,项梁杀死了出卖他的仇人而被追捕,风声颇紧,司马欣恐泄露项梁身世,乃协助他逃往吴中地区,接受这些地方楚国部族的保护。

避难吴中,渐展鸿图

吴中即现在的苏州一带,原为吴国的大本营,在秦王朝时代,配置于会稽郡的管辖下。

到了战国中期,吴中地区已成了楚国贵族项氏部落的势力范围,因此项梁叔侄的到来,便受到英雄式的欢迎。加上项梁学问好,慷慨好施,立刻得到地方长老的拥护,成为了非正式组织下的领导人。

中国人自古最重视的是丧事和祭祖,通常都会请地方最有人望者来主其事,直到今天治丧委员会的主委也必是德高望重者。古代的“治丧主委”,由于分派工作上的需要,更实际掌有地方上最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哪个人能办事,哪个人有哪些特长,身为主委者是再清楚不过了。《史记》中记载:

“项梁避居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因此不但声名膨胀得快,对地方人才的掌握,也拥有绝对优势。

为了日后打算,项梁更趁机积极组织吴中的楚人豪族及其子弟,暗中授以兵法,并让大家深服其才能。没多久,便建立了相当雄厚的班底及人脉。

秦始皇巡幸会稽郡,在渡过钱塘江之际,曾在江口举办大型仪式,阵容非常雄伟,项梁也特别带着项羽前往查探。

想不到项羽看到秦始皇的非凡气派后,深为感动,当场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听了大惊,立刻掩其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