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挖澄西利港河,江阴人更神,七天全部竣工。刘锡庚拍着吴仁宝的肩膀说:“老吴,挖太仓浏河时,一些县都叫我问问你有什么绝招或什么秘密武器,这次我抓到了,有人向地委告你的状了,说你挖了七天河,吃了七千头肉猪,破坏了国家征购计划。”
“国家计划我们已完成了,这个他抓不到什么把柄。说我们吃了七千头猪,我们七干多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还不够一头呢,我看不是吃多了,还吃少了呢。”
刘锡庚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老吴,你说你是怎么把民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我给你保密。”
“我说给你,你还真得给我保密,我们民工的工分、钱粮补贴都是包死的,你二十天干完是这些,十天干完也是这些。早干完可以早回家,多得报酬,外县的土方补贴粮不够吃,我们的天数少吃不了,每个民工还可以分一些带回家。这是我们的土政策,政策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比喊口号有用。此外,我还利用了我们江阴人历史上形成的性格特点,江阴民风悍,民性刚,干什么都敢争第一。但群众积极性越高,越要安排好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干活,我提出来,要保证民工基本上顿顿有肉。实际上这是个良性循环,用的天数少,民工每天的生活费就越高,二十天的伙食,十天吃,当然能吃好了,还有盈余。”
“你这个老吴啊!还真有两下子,地委是没看错人啊!”刘锡庚不由得感慨起来。
◆偷偷摸摸搞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吴仁宝天生是个先行者和另辟蹊径者。
早在1968年,吴仁宝就开始着手筹备办厂。在一次党支部会上,吴仁宝提出要办工厂:“办厂能赚钱,有了钱能办事,我们华西要实现五个‘一’,什么都不缺,就缺钱!”
想法是有了,但真正筹备起来,困难又来了。毕竟这样的想法是生不逢时,当时正是农业建设的口号热得发烫的时候,人们对乡镇企业的前景普遍不看好。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华西决定办厂,究竟办什么样的厂最划算、最赚钱呢?吴仁宝思考了半个月,找不到半点头绪。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市场调查:小五金产品“丝攻”、“板牙”等,在市场上一直是销售旺品。这种小产品,过去是一些国营大工厂生产的,由于“文化大革命”,许多大企业的生产不正常,导致这些小产品市场缺货,供不应求。就这样,吴仁宝终于打定了主意,要办个小五金厂。
吴仁宝学刘备,三顾茅庐,去无锡请来了吉炳坤老师傅,又选派朱咪英、朱秀佳、赵阿郎、赵三妹、赵美娟、蒋翠娣等人外出学习了一个月,终于把人才问题给解决了。吉炳坤告诉吴仁宝,生产丝攻、板牙需要仪表、车床、钻床、冲床、铣床和铁丝机。后来又经过六七个月时间的努力,七拼八凑,终于凑齐了全部设备,小厂便悄然问世。最初建成华西的这个小五金厂,其整个过程只能用“偷偷”二字来形容。
为了保密,不被批判,吴仁宝让人在工厂的四周筑起围墙,窗户蒙上厚布,把五金厂的几间矮屋“包”起来。又在矮屋内靠近进门处砌上“小红炉”,摆上铁砧子,将那些断齿豁口的铁耙、锄头、铁锨扔满一地。
俨然成了一个铁匠铺,通往里面的路则被隔断,闲人不让进出。这样布置,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如果上级领导突然闯来,看见有人在打铁,也就不会挨批了。
华西村人对五金厂的事守口如瓶,获益之后也不言不语。但谁也不曾想,这个小五金厂刚投产没多久,产品就热销到四川、吉林、辽宁等多个省市,第一年就赚了四五万元钱!产品销量好,挣了一大笔钱,有力地支持了华西的基本建设。
1978年,华西人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连战皆捷。又创办了塑料纺织厂、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产业不断多元化。
◆一个小会赚了一个亿
1992年3月1日,小平南巡谈话消息刚发布,吴仁宝判断全国经济要大发展。
“喂,总机吗?请通知村党委委员和正副村长,还有各厂厂长,凌晨三点让他们上南院宾馆403会议室参加紧急会议……”
此时已是3月1日的午夜两点多了,吴仁宝激动地抄起电话急匆匆地喊话。
“老书记,半夜三更开会是啥急事呀?”不到三点,该来的村干部们全部到齐。他们弄不明白吴仁宝要干什么。
“急事急事!天大的急事!我们华西村的企业要借钱!大进原材料!”吴仁宝还没等大家坐齐就开门见山说出了这句话。
吴仁宝直奔主题:“小平同志出来说话了!我看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马上就要到来!我们华西村如果不抓住这一次机遇,就会痛失一百次腾飞机会!为此,我提出当前我们华西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四个字……”
“哪四个字?”大家屏住呼吸,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向吴仁宝。
“借——钱——吃——足!”吴仁宝大拍桌子说。
“借钱吃足?”片刻寂静,继而是此起彼伏的议论,这话让不少村干部都大吃一惊。一直以来,吴仁宝都坚持的是“既无外债,也无内债”,这次却破天荒借款,这毫无疑问又是一次“冒险”。
吴仁宝站起身,示意与会者朝他靠拢,随后他以特有的笑眯眯的姿态向村干部们说:“邓小平南巡讲话了,这意味着什么?经济加速发展的浪潮即将到来!机遇稍纵即逝,当前我们华西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借钱吃足’,钱借得越多越好,原材料吃进得越多越好!同时,再把股份制大张旗鼓地搞起来,大量吸收个人资金人股。”
“吴书记,不管怎样,我们跟着你干!”大家虽然心里没底,但却支持吴仁宝的决策,除了源于对吴仁宝的信任之外,还因为大家也都盼着华西村能有一次飞跃。
“好,那我们就拼出血本大干他一场!”吴仁宝拳头重重地落在桌上。
会议很快结束,而在随后的半个月时间内,华西村从干部到群众、从厂长到供销,各显其能筹款出谋。吴仁宝则亲自来到无锡市长的办公室门前。
“老吴,你这么早找我有啥事啊?”无锡市市长走出办公室一眼就看到了在一旁默默等候的吴仁宝。
“我是来向市长借钱的。两千万,我要两千万元!”吴仁宝向市长开虎口。
“嘿,怪了啊——你华西村吴书记借钱,可是头回听说!说,什么用?”市长意外又兴奋地询问。
“商业机密,不可泄露。”
市长先是一愣,继而会心一笑,他明白吴仁宝从来都喜欢“悄悄”给世人一个“惊喜”,便说:“好,你不说我也不问了!你吴仁宝和华西村借钱,我一万个放心!两千万就两千万!”
“谢谢市长!华西村百姓会永远记着你的恩。”文人小说下载
就这样经过华西村干部的一番忙碌,换来的是两千多万元借款、两干多万元个人入股资金,吴仁宝用借得的贷款和村上的自有资金及村民集资的几千万元,一下“吃”进后来翻了数倍价格的万余吨钢坯、千吨铝锭和七百吨电解铜,又将这些原材料投入到随后上马的村办新企业生产中。
这个时候全国大多数人还蒙在鼓里,因为那时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还没有传达到基层。
1992年3月11日,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精神正式传达,全国立刻掀起了一个加快改革、经济大上的热潮。一夜之间,大家一拥而上,全国都在“跑步”,所有的地区都向广东看齐,一下子中国涌出了上千个开发区,随之而来的便是原材料价格的迅速大幅上扬。短短几个月后,原材料的价格竟以两三倍的速度翻番。
有人事后算了一笔账,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六千多元一吨,三个月后就涨到了一万八千多元一吨。
这个会议,让华西村赚了一个亿!
◆要的就是不土不洋
吴仁宝经常饶有兴趣地向别人讲华西金塔的故事,语气中彰显出了一个典型的农民的智慧。
华西村现有十座金塔,每一座都十五层左右,下面是现代化写字楼,而楼顶部却是塔状。大城市来的人看了金塔一定会说,这塔怎么不土不洋呀?难道吴仁宝、华西村人就这“农民”水平吗?
你有所不知,吴仁宝所要的就是让别人纳闷为什么要造这不土不洋的东西。华西村发展到现在这规模,按照一般思路就得有非常气派的行政大楼、业务大楼、综合大楼什么的。可吴仁宝不那样搞。因为华西还是农民的华西,要有农村特色。农民对塔建筑容易接受,一句话,喜欢塔。所以他就主张建塔,以塔代替各种大楼。华西和吴仁宝要的就是这不土不洋。而且这不土不洋就是一个形式,专门对付那些官僚主义。“因为如果当初我把塔建得特别洋气,就会有领导指着鼻子问我搞那么洋气干什么?他们还会说华西是中国农村的先进典型,那么洋气就是脱离农民!反过来同样道理,我把塔建得太土了,人家领导又会指着我的鼻子,说你吴仁宝和华西村再富也是农民,就是土。你说说,这难办吧!所以我干脆来个不土不洋。外面看是土,里面看又是洋……”吴仁宝说着自个先笑起来。
第13章 鲁冠球:向领导人“讨大学生”
【鲁冠球小传】
鲁冠球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享有高知名度的“农民企业家”之一:
他的企业四十年不倒,他自己也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常青树”。
1969年,浙江萧山县宁围公社的领导找到了鲁冠球,要他带着他的伙伴,去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也就是杭州万向节厂的前身)。
这个所谓的农机修配厂其实只是一个只有八十四平方米破厂房的烂摊子。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和自己准备盖房的材料,把所有资金投到了厂里,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了这个工厂的命运上。他迅速给产品找到了销路。1983年,鲁冠球承包了这个厂子。1984年他还花八千元向浙江大学“买”进了一位大学生,在当时,大学生进乡镇企业工作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1986年4月,《人民日报》刊登长篇报道《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让鲁冠球走上了历史舞台。鲁冠球被视为“共同富裕的典型”。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除了对鲁冠球的经营能力大加褒扬之外,更津津乐道的是,鲁冠球是一个无私的共产党员,是共同致富的带头人。记者借用鲁冠球的嘴巴说,“这把火(指通过创办企业摆脱贫困)要烧到围墙外面去,让全乡人民逐步富裕起来”。记者还列举了很多事例,传达出的信息和展示的景象是,政府鼓励有能力的人创办企业,同时希望他们除了自己富裕之外,还应当承担起让周围的人都富裕起来的责任与义务。
这篇报道所体现的这种想法,是当时政府和社会的一个主流思想。
在今后的很多年里,地方政府都坚定地持有这样的观点,而同时,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资源,也全部信誓旦旦地承诺他们将承担起这些职责和功能,因而,地方政府把大量的资源都低成本甚至无偿地输送给了那些乡镇企业。
这种趋势在1992年之后变得加速起来,那些善于利用和占有政府资源的乡镇企业迅速壮大,并以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完成了产权的清晰化,十多年后,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便成为中国最大的私人公司之。鲁冠球巧妙地适应和运用了宏观形势,同时努力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精益求精。他不仅狠抓产品质量,还在改进设备上狠下工夫。他将厂里的设备折旧制度,由十五年逐渐改为五年,折旧率改为20%,将税后利润的80%用于更新设备,并从国外引进了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高精尖的机床,先后投入设备的资金达1500万美元。这样从制度管理、质量意识和设备上三管齐下,狠抓质量,使“钱潮牌”万向节质量不断提高,企业于1990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992年被列为全国大型企业,还被评选为中国百家知名企业第四十三位,乡镇企业第一位。由于管理上、质量上都超过了国有企业,通过严格的检查、验收,机械工业部把杭州万向节厂列为全国三家万向节的定点生产厂之一。从此,“钱潮牌”万向节占领了全国60%以上的市场。
但鲁冠球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他说:“单是会赚本国的钱,不算什么本领,有本领,就要去占领国际市场,赚外国人口袋里的钱。”他到处搜集国外万向节的市场信息,寻找一切机会,让“钱潮牌”万向节在外国人面前露面,广交会、泰国评选会,大的小的交易会都参加,200套、300套等小批量都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鲁冠球和全厂职工憋着一口气,齐心协力开发出六十多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