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380章

锦衣为王-第380章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我也说是。”太后重重点头,赞道:“听说他赚钱什么的,我没觉得好,现在听重庆这孩子说起这些,我才要夸张小子一句,虽然有时候行事偏了点,但心底到底是行的正道”

第592章 流言

这么一说,公主反而不依了,摇着太后的手嗔道:“太后这话说的,孙女要替他讨个公道,他哪里做事偏了?”

“戚,都说是女生外向”

太后也不能细说,张佳木有点儿跋扈揽权,对皇家的权柄也有一点儿威胁,但毕竟大面上是好的,而且为人光明磊落,很多事情,做的比当年的曹石二人漂亮的多了。

这样一个人,似乎也没有办法细究,最少,当着公主的面,是不能够的。

所以皇后适时出来打圆场,笑着对公主道:“娘娘这是和你说笑话,再者说,祖母数落孙子两句,难道做小辈的还真要辩白清楚?”

“是,皇后娘娘说的是,原是我错了。”

现在的公主和皇后也不似原本那般了,两年之前,一家子刚团聚时,公主视皇后为母,真格的亲娘反而不是那么要紧。

时间过来两年,事情一点一点在变化,周妃越来越嚣张跋扈,皇后有时候也只能忍着。

亲生娘亲这么着,公主也是无形中吃了挂落,就算是自己想继续亲近皇后,也可得防着周妃那里吃味,现在宫中派系也挺分明,周妃因为太子的关系,局面还算占优。最要紧的,就是皇后生性淡泊,并不愿意闹的鸡飞狗跳,所以百般忍让。

但这么一忍,也是叫宫人们看出端倪来。

现在就是这么着,将来太子即位为帝,周妃一定也是太后,两位太后一个是嫡一个是亲,现在就是周妃占优的局面,将来两位太后并尊,钱皇后一定会被逼迫的无容声之地。

有这种设想,后宫是最无情的地方,人往高处走,整个后宫都趋奉周贵妃,自然而然的,也就使得她更为骄纵。

现在是皇帝亦无太多办法,除了在孙太后这里周妃还算收敛,不敢太那什么,别的地方,已经是她横着走了。

有母如此,公主亦是无可奈何,只得在细枝末节上对皇后更加尊重些儿,不然,也是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曲了。

她这么着,眼前两个成了精的女人如何不懂?肚里都是齐齐叹气,脸上却是一点儿表情也没有,皇后只道:“你进宫来,见了周娘娘没有?”

公主陪笑道:“还没有,因为这件事和娘娘并太子有关,所以尚且未见。”

“怎么呢?”

待公主将自己打算说完,太后和皇后亦是觉得为难。这一番热刺刺的心思,怕是要阻止也难,太后是人老成精,皇后是不愿生事,两人只能听若未听,并不发表意见了。

等公主拜辞出去之后,皇后才向着太后道:“重庆这孩子心实,而且现在不大在宫中,宫中情形也隔膜了,这一回,怕是要吃亏。”

“到底是她亲娘,还能怎么着?”太后语气冷峻,道:“况且我也听说了,张小子敷衍的还不错,该送的都送了,该打点的也打点了,周妃虽不算特别喜欢他,但也说不上是厌憎。”

“万宫人对张佳木却是怨气满腹。”

“是因为她家兄弟的事吧?真真奇了,一个都人,就算是管事牌子,她家兄弟就能在外头胡来?张佳木责罚万通,做的很好,我很是喜欢。说起来,我就很不高兴,现在咱们这位小爷宠信这个都人,万事都听她的,这怎么得了?”

说起这个,也是宫中寻常人绝口不敢提的尴尬事。万氏已经固宠,太子已经是非她不亲,这件事,在宫中甚至是宫外都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椒房专宠,原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一个比太子年长十几岁的都人,这就很叫皇家尴尬和脸上无光了。但这还不算完,时间久了,万氏的底色也是渐渐露了出来。

贪婪,忌刻寡恩再兼之心狠手辣,手腕也是一等一的。太子被这个妇人笼在袖中裙下,已经是无力自拔了。

一个都人,又已经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还能把一个半大小子迷成这样,不得不说,万氏确实是有她的手段在。

“太子只是年纪小,过两年娶了太子妃回来,怕就好了。”

“唉,难。”

皇后的话确实只是虚言安慰,太子妃必定是选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儿,温婉知礼为第一,身体相貌只能是第二选。

品性贤惠就是说闷了点,长相第二,就是说并不是如何出挑的模样,以现在皇太子对万氏情根深种事事依顺的样子,娶个这样的太子妃回来,想和万氏争宠,怕是难了些儿。

事实上就是如此,后来皇太子娶妃吴氏,也是后来的吴氏皇后,因为和万氏争执,现在的太子,后来的成化皇帝大怒,悍然废后。

吴氏因此成为废后,在深宫幽居数十年,含恨而殁。

“不过,我看太子也没有荒废圣学。”皇后勉强安慰,“天天亲近儒臣,学习经义,最少,将来会明白过来的。”

“嗯,说的也是,这么着,也还罢了。”

皇太子现在确实亲近儒臣,内阁并六部的文官已经把太子夸的花儿一般,一般的人听着就罢了,皇家的人却是听出不一般的味道来。

这就说明,太子根基稳固,已经得到整个文官集团的拥戴,再有人想打什么主意,可要想好这般做法,就是和汉初的商山四皓一个意思,以这般手段增加太子的威望罢了。

“看看吧。”太后微叹:“重庆是个善心的孩子,由得她去试试也好”

……

从太后这里出来,公主便在女官的簇拥下向着文华殿的方向而去,一路上宫人太监甚多,看到公主的神情,却是畏惧大于尊敬,不少人的脸上都是神色古怪。

公主自然知道众人的意思,张佳木在宫中形象着实不佳,种种传言已经把他往曹操的身上靠了,种种骄狂不法之事传的神乎其神,尽管皇帝一次杖死过好些不长眼公然乱说话的,但宫中之事,岂是一通大棍就能硬打平息了的?

这么多天下来,宫中流言只多不少,连带着,对公主的态度也是这般的暧昧不明起来。

在这种怪异的气氛之下,公主自然也是浑身的不适,好在,慈宁宫距离文华殿一带极近,没走多久也就到了。

“小爷在殿后的退思院,和崔学士几个说话,贵妃娘娘在三希堂,正在和万宫人一起看云南来的贡金……奴婢请问公主,是不是先见贵妃娘娘?”

提起这个亲娘来,公主就是害怕的紧。周妃性子偏执暴戾,当真不是以道理能沟通的人,除了太后和皇帝,这后宫就没有周妃害怕人,所以格外的骄狂跋扈,真真是油盐不进的性子。

一想起要见她,公主也是不由得头疼。她自小生下来并不是周妃自己养育,而是因为钱皇后当时小产,所以把她抱在皇后宫中教养,皇太子亦是如此。不过皇太子与母妃仍然相处的极好,但公主可能是因为年岁又长了几岁,对周妃的不少行止都看不惯,而天家的骨肉亲情原本就有限的很,现在又是出嫁了的人,就更是寻常了。

当然,面子上还是要和其余的嫔妃不同才成,不然,不要说周妃自己,便是其余的人也要说闲话,凭白惹出事非来,上回周妃千秋节,张佳木送的礼就格外丰富,也正是这个道理。

“先去见皇太子吧。”

匆忙之间,公主便如此决定,一出口,自己倒是很松了口气。

“成,奴婢引路”引路的是太子宫中怀恩留下来的心腹,为人也算方正,所以没有什么多余的枝蔓出来,当下便老老实实的引着公主到文华殿后的一处偏殿门前。

大殿之后,就是相当大的宫殿群,和红墙黄瓦的大殿不同,这里虽是比普通士大夫家高大,但也一样是青砖绿瓦,里头一般的是四合院套四合院,只是气象格局比普通的民居要强过百倍。

院落里头,也是一般的铜缸仙鹤,碧萝爬墙,桂花飘香。这会子是夏天,所以一进殿门,就是高大的天棚从门前一路驾到正堂檐下,高大的天棚挡住了阳光,同时也成了葡萄架藤的地方,现在这会儿,天棚上已经爬了一架的葡萄藤蔓,绿色的枝叶遮挡住了阳光,高大的天棚把阳光和热气挡在了天棚之上,所以一进院子,就是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气迎了上来。

在角落四周,则是穿着青灰布袍,束着布带,穿着白色皮靴的小宦官无名白们,正在持着几杆竹竿捆在一处的长杆,用面团儿四处在粘那些呱燥的知了……便是公主,虽以前常见此景,此时也是忍不住点头暗叹:“天家气象,其实也就是滥用人力罢了”

张佳木当然也极讲享受,但是叫人粘知了这样的事,倒是真真不会去做的。

怀着这种不同的情感对比,公主一路进去,殿中殿外的人都认识她,因有人引路,众人也便没有大声通报,等到了殿门之下,却听得里头皇太子正大声道:“陕北又受灾了?这地方怎么年年都有灾?”

第593章 赈济

再下来便是有人答道:“太子殿下,陕北那里,十年九灾,这也是没法子的事。那里没有树木,存不住水,只能靠天吃饭,雨大了,庄稼被水都冲走了,雨小了,要么就是干脆没有,撒下的种子,十年总有三年收不回来……在那里,不要说吃饱肚子,能半饥半饱的,就算是正常的好年景了。”

“崔学士倒是博学。”

“殿下过奖了。”

“那么,陕北受灾,孤当如何?免赋么?”

公主听到这儿,才是渐渐有点明白。这殿中一君一臣,一个是太子,一个是翰林学士崔浩,很年轻的一个文官中的后起之秀,名声很好,风度也很儒雅,公主在太子这里见过几回,对崔浩印象极佳。

当然,她亦是不知道,太子和张佳木最为生份,记恨最深的一回,也是拜崔浩所赐,要是知道了,怕是这种好感也就会荡然无存了。

现在听着两人议事,公主倒是极为好奇。皇帝召见大臣,她当然不能到跟前去,大明的公主在街遇上比两宋要强些,但也有限的紧,和汉唐时的公主是没有办法比了。特别是大唐公主,自己可以开府建衙,征召属官,到了太平公主时,可以和皇帝哥子一起坐朝,凡有国事,都得先关白公主之后才能施行。

想想这是何等威风?

当然,现在的公主是从小学女则长大的,高祖马皇后也是言传身教,所以宫中的家法极好,大明的公主都能端谨守法,嫁到人家里,也能敬事翁姑,所以终明一朝,驸马列传的有不少,但公主却是没有什么值得记下来的事迹。

对内廷中人来说,没有记录,就是最好的记录了。

这会子公主颇有兴味听,所以也就停住脚步,就等着里头再继续说话。她虽然不问外事,不过此时也是知道,这大约是父皇在考较太子,如果太子合格,没准还能叫太子监国。

永乐年间,太宗皇帝在前方厮杀,后方一直是仁宗皇帝监国,其实就是太宗为将帅,仁宗为内当家主政。

仁宗年间,亦曾经令宣宗皇帝监国。

当今皇帝即位是年幼,现在皇太子已经渐要成年,以大明的家法,如果太子表现出色的话,在成年前后,可能会安排长时间的监国,以锻炼皇太子在正式为皇帝前的施政经验,当然,也是叫皇太子建立自己的班底。

比起别的王朝,明朝的皇帝和皇太子在权柄分割方面还是比较清楚的,终明朝近三百年,因为权力猜忌太子的事并不是没有过,但这三百年下来,并没有一起废立太子的事,就这一点,就算是极为难得了。

她猜的倒真是没错,今天的题目,也确实是皇帝用来考较太子的。之前已经谈了半天的政务,涉及军事、政务、刑法,其中修路、治河、农桑,名目烦多,不过,有崔浩在,太子也是有了不小的帮助。

其实,皇帝同时也是有考较崔浩的意思。毕竟,这个现在春风得意的词臣已经是俨然储相,一定会成为将来的内阁成员,甚至,有可能在皇太子成为皇帝之后,成为他的内阁首辅。

但崔浩除了十年悬崖苦读之外,就没有什么骄人的记录了。他可能在读书上有天赋,人也不用说是很聪慧的。因为能考中进士,光有苦读是没有用的。全大明天下几十万读书士子,每年应考的就有数万人,但真正的天子骄子,哪怕只能分到地方当知县的三甲殿后的进士,也只是寥寥无已的三百余人罢了。

但光有天赋和聪明是不够的,处理政务,要熟知过去的律令故事之余,也要熟谙人情世故,通晓部曹运作,对地方上的实际政务,也非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可。

有些东西,不是纯粹的书本里能得到的。皇帝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不肯定崔浩是否知道,至于太子,现在叫他熟习处理政务,原本就是帝王术的培养办法之一。

大明的帝位传承,在帝王术的传承上都是一脉相承,可惜,后来是一代不如一代,有些事,也确实并不是纸面上可以学习,甚至并不是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