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1895淘金国度 >

第509章

1895淘金国度-第509章

小说: 1895淘金国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新建铁路,驻屯地或兴建成城市的地方可以任阿拉斯加选择,当然不能再像华阿铁路那样去带动市镇发展,而是必须依靠筑路工人和看守的消费每隔一段形成一个聚居市镇,每隔上数段必须要形成一个上规模的城市,那样铁路建成后,可以依靠上规模城市去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才是最好的效果。

“那些战俘的思想工作不能放松,每日衣用补给还是不能亏待的,压迫过甚,反而可能容易引起变故,我看可以宣传一下,表现好的每一个月给予一些奖励,还可以宣传,铁路修建完成后,我们将会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偿,虽然比不上招募的工人,但他们释放之后,有一笔钱做生活费,也可以给他们一个盼头。”

思想工作不放松,每日衣用补给足量这都可以理解,但叶枫所说的补偿大家倒是愣住了,这样一来,岂非无形中会增加不少资金成本?

不过大家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样做很人性化,好些罪犯不说,那些战俘可不一样,他们只是战争的失败者而已,每日从事繁重的劳动,不可能没有怨气,久而久之这股怨气积累起来,也很容易出问题,而且给予一定的奖励,一定的补偿,让他们有盼头,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干劲,提高效率,说不定铁路还可以提早修建完成,这不一样等于节省了成本。

叶文德最后拍了拍桌子道:“就这样办吧,这件事就由交通部会同总政治部,内政部全权负责。其他相关各部门各省市务必配合,这件事关系到我们在河东的统治基础是否可以牢固,谁也马虎不得,谁出事谁负责。”

散会之后,叶枫没有跟其他人一样立即回去,而是被叶文德留了下来。

“最近贝克和贝拉蒙他们有没有找过你?”一回到叶文德的办公室,叶文德就问道。

叶枫笑道:“怎么没有,不光是他们,韦尔奇都来过两次了。”

克洛斯·韦尔奇是美国驻阿拉斯加大使。

“看来你的预感是对的,布尔什维克夺权以来,并没有像英法等国预料的那样被反布势力推翻。反而反布势力的崩溃出乎意外。这个布尔什维克不可小视啊。”

叶文德紧锁双眉说道。

俄国在布尔什维克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不久,苏维埃政府在乌里扬诺夫的领导下,迅速平定了旧俄军士官生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发动的叛乱,又粉碎了前临时政府首脑、俄军最高统帅克伦斯基和克拉斯诺夫将军的反苏维埃叛乱,如果说这些事情还是意料之中,那接下来苏维埃的发展就超过了英法美等国的估计。

十月革命初期的胜利,英法美等国还认为是克伦斯基仓促之下未能即时组织起反抗势力的原因,也没有立即与其他各方势力达成合作,而因为以前的纵容,又使得布尔什维克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大城市积蓄了雄厚的实力,几乎是一呼百应,所以才能如此顺利的夺取政权。

但初期夺取的不过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重点城市的控制权,苏维埃的势力还远未达到统一全国的地步,在各地都有很多反苏维埃势力蠢蠢欲动,表面看上去,这些反苏势力是要强于苏维埃的,所以英法美还是抱有期望,希望反苏势力可以给予苏维埃迎头一击,就连叶文德和刘楚雄等人也不无这种想法。只有叶枫坚定的认为,这些反苏势力跟克伦斯基和克拉斯诺夫一样,不堪一击,其关键就是缺乏统一的领导,各反苏势力各有算盘,一盘散沙。

果然接下来的过程一如叶枫所说,粉碎克伦斯和克拉斯诺夫的武装势力后,苏维埃迅速制止了驻莫吉廖夫旧俄军大本营的反苏叛乱活动,并先后向顿河区、乌克兰、南乌拉尔、白俄罗斯、南高加索、突厥斯坦、西伯利亚和远东派遣武装力量,镇压各地的反苏武装,消灭了一批反苏策源地,几乎短短时间内就在全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虽然这些苏维埃政权还不能说牢靠,像远东的斯勒尔尼诺夫,西伯利亚的杜勒耶夫实际上都处于观望态度,对于那些仓促成立的苏维埃机构可不怎么买帐。

当然这起码表明,苏维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远东和西伯利亚因为距离较远,并没有多少布尔什维克核心力量,这里的苏维埃政权多数都是一些以前流放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布尔什维克人组建起来的,甚至其中充斥着大量政治投机分子。

“他们最不能忍受的是布尔什维克想退出欧战,若只是推翻临时政府,而不选择与德国人停战,英法美其实可以像当初支持临时政府一样对待。”叶枫笑道。

“这个可能无法更改的,不管怎么样努力,苏维埃新政权与德国人停战,彻底退出这场战争都是必然的,正是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开始行动,与德国人交涉,英法美才会这么着急。”

听了叶文德的话,叶枫笑道:“其实也并非不可更改,他们以前反战,并不代表夺取政权后也反战,主要还是为了保住苏维埃新生政权,赢得喘息之机选择的妥协政策。其实在此之前,苏维埃向英法美提出了和平建议却被拒绝,这才转而与德国人接触。”

叶文德沉默了一下,苏维埃向英法美提出和平建议,当然不可能获得同意,这跟停战有何区别,眼看阿拉斯加大军即将到达巴尔干,美国也开始加大派军数量,欧战僵局即将打破,协约国怎么可能就此收手。最终俄国人要脱身,其时就只能单方面退出,与同盟国停战。当然正像叶枫所说,选择停战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要集中精力稳固国内局势,保住苏维埃这个新生政权。

因为国内反苏势力很多,他们不得不先解除外患,就像阿俄战争,在夺权初期,布尔什维克曾经怒斥阿拉斯加为侵略者,并要求西伯利亚和远东立即反攻勒阿马朱防线,但现在呢,一看到国内反苏势力很大,他们反而息声了,不管是乌里扬诺夫还是托洛茨基,从没有发表过与阿拉斯加有关的任何言论和看法。就是不想因此节外生枝,触怒阿拉斯加,反正此前的失利和停战,责任都完全可以算在临时政府手里。他们暂时只能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

“你说的对,其实根据我们的情报显示,真正坚持与德国人签定和约的只有乌里扬诺夫,而布哈林等左派其实都是主张继续下去的,且支持他的反而是最多的,布尔什维克另一领袖托洛茨基却是主张停战,但不签约,即不战不和,这三派意见中,支持乌里扬诺夫的反而是最少的。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内部意见也很不统一,关键就在于乌里扬诺夫可称为苏维埃最高领袖,所以此事最终成败目前还不可知,但不管如何,只要他们开始与德国人接触就是协约国无法忍受的。”

叶文德停顿了一下又笑道:“据情报部门的消息,再过几天,谈判就要正式在布列斯特展开了,听说德国人的停战条件会很苛刻,又是割地又是赔款,也不知道为何乌里扬诺夫为何会主张签约。按说他这个人政治智慧不一般,不可能答应这样的屈辱条约,这对他的个人声誉,对整个苏维埃都很不利。”

叶枫却马上摇了摇头:“他很聪明,他在以空间换时间,就像布哈林等人一样,他又何尝不知道我们的加入,美国的增兵,同盟国的战败是可以预期,既然这样,他现在签约割地赔款又如何,到时德国战败,苏维埃还用得着履行这个协议吗,反过来,他却因此而赢得了时间,有了足够精力来平息国内叛乱,稳固苏维埃政权。”

“以空间换时间!”叶文德默念了一句,好半天才拍了拍桌子:“看来这些家伙都不是省油的灯,也有足够的魄力,居然够胆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赌这一把,若最后德国没有战败,或者说最后协约国和同盟国言和呢,他岂不是要赔一笔大的。”

“可是那可能吗,苏维埃最先接触的是协约国,其实就是试探一下协约国的决心,现在英法美严辞拒绝,根本没有打算就此收手,那继续打下去,以同盟国的情况可以支撑下去吗,正是认定这场战争必然会分出胜负才收手,乌里扬诺夫才敢赌这一把。”叶枫道。

叶文德沉默半天,才道:“那英法美方面的提议你怎么看。”

叶枫笑道:“他们以前不是急切盼望我们停止阿俄战争吗,现在又要我们出兵,可是他们没有想过,现在出兵,岂非更加逼迫苏维埃不得不尽快与德国人停战。要出兵也不是现在,再说我们一出兵,到时陷入泥潭的就可能是我们,要出兵,也要等他们出兵后再说,到时我们坐山观虎斗也可以,机会好,捞上一把最好,反正主动权在我们手上。现在出兵我又不是傻子,难得我们现在已经停战,有了时间来加强河东的统治,何必去做这个出头鸟。给自己找麻烦。”

叶文德听了呵呵一笑,世人都道自己这个儿子是个极其好战,不可理喻的屠夫,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他这个儿子其实是极其理智的,他每一次发起战争必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带有很大目的,典型的无利不起早。不能拿到最大利益的战争,他是绝对不会动手的,便是欧战这样早已经说好条件的战争他不照样从英国人嘴里夺了一块肉下来。

第409章 插旗

地中海被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和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着。东西共长约四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千米,面积(包括马尔马拉海,但不包括黑海)约为251。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突尼斯海峡为界,分东、西两部分。

地中海在交通和战略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它西经直布罗陀海峡可通大西洋,东北经土耳其海峡接黑海,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达印度洋,是欧亚非三洲之间的重要航道,也是沟通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正因为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往来的捷径,因而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地中海就成为列强争夺的场所。18世纪初,英国曾把地中海当作自己的“内湖”。19世纪初拿破仑横行欧洲时,就曾想夺取英国对地中海的控制权。而欧战发生以来,地中海更是成为交战双方海军积极活动的地区。

目前来说,协约国在地中海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土耳其和奥匈海军只能龟缩在本土近海域当中。但协约国商船进出东地中海时也并不如以前安全,基本上只能沿着埃及,阿尔及的海岸线一带活动,不敢深入到亚得里亚海,爱琴海一带,这里是土耳其和奥匈海军经常突袭的地方。

但就在这一天,无数活动在海面上的军舰也好,商船还是渔船都像避瘟神一样,避开主要航道,他们的眼神无一例外透露出震惊与畏惧。

一支悬挂着阿拉斯加三色星旗的庞大舰队出现在这一海域,二十余艘舰只不管哪一艘似乎都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然后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旁若无人的一分为二,一部分径直向东,也不知道是去哪里,另一路则转道向北,似乎是去雅典,当然也有可能去塞萨洛尼基。

阿拉斯加舰队出现在东地中海,并没有引起奥匈帝国,保加利亚或土耳其的惊慌,本着谨慎态度,从这支舰队离开阿拉斯加大西洋海岸开始,他们就密切关注,在广阔的大西洋他们曾经失去了这支舰队的踪影,但在经过直布罗陀的时候,这么狭小的航道,挤进这么一支舰队,同盟国的间谍当然早有发现。

虽然认定他们将去伊松佐河,但德奥军队紧急加强伊松佐河的攻势,一方面在此增兵,另一方面却也没有放松对这支庞大舰队的关注,好在阿拉斯加人似乎也不打算搞什么突然袭击,一路上大张旗鼓,并没有任何隐瞒去向的打算。使得同盟国间谍很快的得知这支舰队的去向。

当他们径直通过突尼斯海峡进入地中海后,同盟国更是时刻不敢放松眼光,但这次很出人意料,阿拉斯加舰队并没有转入亚得里亚海,而是径直向东,一路直扑爱琴海而去,如果这个时候,同盟国还不知道阿拉斯加舰队是去哪里的话,他们就是一头猪了。

随着同盟国间谍的情报反馈,奥,保,土三国立即进行了兵力调动,三国不约而同的立即向马其顿,色雷斯一带增援兵力,而土耳其还在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增援了大军,毕竟按照阿拉斯加舰队的航向,他们也有可能像15年那样,再发动一次加里波利登陆战的。

阿拉斯加舰队一分为二,让奥保土三国又有些疑惑了,这支舰队就算运兵再多,也不可能有能力同时开辟两个战场吧,往爱琴海那一路还好理解,不是去塞萨洛尼基就是雅典,反正都是协约国的势力范围,兵力少点不是问题,但往东的呢,是去达达尼尔海峡吗,分兵之后,他们还有多少人,五千,一万,还是两万,这点兵力在达达尼尔海峡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