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盛宋之商路官途 >

第4章

盛宋之商路官途-第4章

小说: 盛宋之商路官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弓弩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时衡量一个人的武艺;都是以臂力作为第一标准的;即看能挽开多少斗的弓。当时士卒挽弓的最高记录是270宋斤一宋斤约合1。2市斤。这是春秋时代士卒挽弓力的几倍。而一些勇将则更加惊人;岳飞和韩世宗都可挽300宋斤的弓。不过战时根本用不到这么重的弓。倒是应该兼顾准确性;这一点宋军非常不重视。

    下面主要谈谈宋军的弩。弓是步骑通用的;而弩只能步兵使用。因为弩一般要用脚力张开弩;故射程也远。但弩的射击频率较低;从敌骑兵进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发弩三。四次。所以宋军有时会设张弩人;进弩人;发弩人;来减短发箭间歇。

    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是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射程可达500米;确实当时的远程武器。檀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达览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阵亡的;使契丹士气大挫。

    神臂弓其实也是一种弩;装有机关;但可由一人发射;射程也可达370多米;且可贯穿重甲;令金军胆寒。恩格斯说;14。15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大弓可射200码远;是当时‘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它的射程贯穿力和床子弩和神臂弓比起来还差的远。

    临敌时;宋军一般都是刀枪居前;弓弩在后;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当敌接近至300米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200米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

    另外,谈谈骑兵,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汉武帝为对抗匈奴,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改变了步兵为主的步兵体制,才得以主动出击,大漠逐鹿。唐太宗则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正是精锐的骑兵使唐帝国威震四方。然而自从中唐以来,汉人失去了西北的产马地,军队又逐渐转为以步兵为主,宋代既是如此。

    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西夏、金、元的军队都是以骑射见长,平均一人有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北方民族的骑兵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当时即使是宋军兵力占优的一些大战,双方仍要激战几十回合,才能分出胜。而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但是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实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改变的。

    南宋时,岳飞是非常重视骑兵的。岳家军主要通过战场上缴获大量战马,组成了相当强大的骑兵,在堰城大战中,由岳云率领的岳家骑兵曾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主力骑兵搏战。看来岳家骑兵的素质已不见得比女真骑兵差。可是除岳飞之外,宋军其他大将仍然局限于以步制骑的战略,没有以骑制骑的战例。

    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至几十万的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挖壕堑。而宋军却不懂的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是将骑兵分散在各个战场和部队中,作为步兵的附庸,使数量本以很少的骑兵更显劣势。此状况宛如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分散使用坦克,结果一败涂地。

    总之,马匹缺乏,再加上作战时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军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朝为制造弓弩;设有专门的机构。官营的兵器工场规模颇大。北宋前期;弓弩院;造箭院各有有工匠一千多人。平均一人一日可造弓一张;或造箭三十枝。但在**的官僚管理下;弓弩质量较差。神宗曾随意抽取三张弓检查;没有一张弓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宋朝的兵器工厂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而金朝的兵器工厂制造的兵器上都刻有监造官的姓名;如有质量问题;即可捉拿查办。所以质量较有保证。

    再者,作为武器使用者,大宋的军人,我认为之所以没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原因,宋太祖怕有人仿照黄袍加身,再把他踹下龙椅(之前的五代十六国,皇上多的的确不太像话了),先是杯酒释兵权,收了军权(避免唐朝的节度使弊端),禁卫军数量连年增长,战斗力却不高,经常换防,而且,大宋的将军也特别,定期平调互换位置,搞得兵不认将,将不识兵,难以系统训兵,所以导致宋军战斗力难以提高。另外,军队官员过多,部门多,自然扯皮打官司、不干实事的人就多,在这种制度下的军队,就算武器再好,城墙再坚固,将领再勇猛,战斗力也不会强到哪里去

    这些只是铺垫,我想说的大宋真正可怕之处其实正是被后人所垢病的,‘太过文弱’。文,就是文化,宋朝之前的大唐帝国,经济,军事,文化都以是当时世界领先。宋朝作为继任者,很好的传承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并且发扬光大,其实当时的大宋,其文化底蕴已经相当丰厚,不仅文化水平世界一流,科技发展也属一流,试想当时的守城弩车已经把机械力转化动能发掘到了一个极点了,没有相当的科技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宋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社会制度。即使王朝破灭,也不足以消除其文化,而且事实证明,北方游牧民族开始接触中原文化后,立即就被其吸引和接纳,进而被逐渐同化,这一点,其实也就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的原因:现在纯粹的汉民族其实极少了,基本上大家身上多少都会有某个民族的血液(或许这个民族早已消失),这就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中华文化就像一个大漩涡,任何接近她的文化都会被吸引,被她消化,吸收,最后融合,成为更先进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进化出来文化能不优秀么?看金朝,最后几乎全盘接受了中原文化,元朝不也是入主中原不住帐篷住瓦房了么。不都是最后拜孔信儒当开地主了么。我说这个王朝可怕,不如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真正实力体现。放眼世界,其他民族自古都是武力消灭**摧残,哪个民族会用民族融合这个词?

    附件:宋王朝的武治装备介绍:宋朝武装力量体制和军队编制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要地。有步军印马军两个兵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1禁军:

    宋朝建立时,除了部分禁军驻在河北地区外,极大部分禁军都驻在首都东京开封及附近地区。

    禁军是北宋的中央军、正规军,也称“上军”。宋初分属殿前司和侍卫司,合称“二司”。不久,演变为殿前司与马军司、步军司“三衙”,有时也称“三司”,这一过程完成于真宗影德二年(1005年)后。禁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而“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者”,归属于殿前司。除个别班直外,都是挑选身材高大、武艺精强者担任,甚至诸班直将士娶妻,宋太祖也要亲自引见,要求“诸班之妻,尽取女子之长者,欲其子孙魁杰,世为禁卫而不绝也。”(没有想宋朝就有优生学了)

    禁军名称:

    属骑军的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金枪班、东西班(包括弩手直、龙旗直、招箭班和茶酒班)、钧容直(军乐队)、外殿直,以及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直等班直

    属步军的有“御龙直,御龙骨朵子直、御龙弓箭直和御龙弩直。”从诸班直番号名称也多少能得知其性质,是皇帝的亲卫军、仪仗队,兼有侍侯皇帝的性质(皇帝出行时随便从,亲征时也随同出征。)

    殿前司诸班直的人数,大约在一、二千人左右。(好庞大的队伍哟!)诸班直的将校有都指挥使、四直都虞侯、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其下,骑军有都知、副都知、押班;步军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等。

    殿前司除诸班直外,骑军还有捧日等、步军也有天武等多种番号的禁军。而侍卫马军司有龙卫等,步军司有神卫等,各有数十种军号的禁军;而且各地的厢军(地方军队)也都隶属马、步二司。

    禁军分为上军、中军、下军,“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宋太宗改的四支禁军番号)四军为上军,习称为“上四军”,是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主要驻防于京城,只有很少量驻于临近州县。

    禁军的编制: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七月下旬,进行一次“阅诸军转员,凡三日而毕”。当日主要禁军的编制是,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上四军,各分为左右厢,每厢各设三军,每军五指挥;殿前司的神勇、宣武、骁骑,各分为上军和下军,每军十指挥;宁朔和骁胜军,各有十指挥;虎翼左军和右军,各有五军,每军十指挥;马军司的云骑和武骑军,各有十指挥;步军司的虎翼军也分为左军和右军,也各有五军,每军也是十指挥。共计四百二十指挥,共中马军一百二十指挥,步军三百指挥。(好多人哟,怪不得看了三天都没看完)

    “指挥”也称“营”,是军队的基层单位,虽然第一指挥(营)通制是步军五在人,马军四百人,实际常少于此数,有时只有三百或二百五十人。按前一数字计算,以上诸军约近二十万人。其中约有二十一指挥的马军驻营地在开封府的属县和外州,约有六千至八千多人,其余十五万至十九万多驻营地在京城及城门外近郊,约占当时全国禁军总数四十三万多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至二分之一之间,大体上反映了北宋前期末叶驻京禁军的基本情况,也接近于宋初将禁军一半驻京、一半驻外地的比例。

    禁军的领导机构,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检和副都点检在建国后不久被废,而以原副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为正副长官。侍卫亲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