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海权-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这样说到:“让过多的部队通过一个有限的空间实施迂回,如果不是小毛奇削减了右翼兵力,任其数量更多,那么随着部队的深入突进,其境况还将更坏。”
因此约亨对施利芬计划一直以来都是不大感冒的,在约亨心目中更看好的是老毛奇当年制定的西守东攻的两线作战预案,当然老毛奇并没有办法预料掉俄国人只要受到的损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因为国内问题而崩溃。
老毛奇的想法是战争初期在两线都采取守势,在他看来,法国人的目标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要德国能挫败法国人的企图并且重创法军,那么法国政府就将背上率先发动战争,并且还吃了大亏的无能名声。如果不想政府垮台,法国人就会求和,剩下的事情就是外交官和政治家的事了。而从西线抽身的德国,就能够看情况给那个不识好歹的俄国人一个教训了。
相比之下,老毛奇的想法虽然可能也有些理想化,但是他留下了一个可以外交解决的余地,而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世界大战,而且就算法国人不那么识相,约亨也是认为先逼俄国发生革命比彻底灭了法国更容易一些。
但是只要施利芬还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坐着,约亨就不能随意插手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的制定,这是对施利芬的权威的挑战,同时也会让容克军官团对这种插手感到不满,而施利芬也不是那个听话的小毛奇。
所以约亨只能在一些细节方面对施利芬提出建议,比如突击队战术,比如弹幕徐进,但是想对施利芬计划进行全面推翻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约亨倒也不是一点后手都没有,所以他准备施利芬一下台,不管继任者是谁,都立刻制定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就算拿出来的没有施利芬计划那样的完善周详,但是所面对的对手也不过是水平极差的俄国人而已。
至于一战爆发时德国毫无迟疑的就执行施利芬计划,归根究底还是德国人那死板的脑子,施利芬计划制定后,德国总参谋部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计划如何实施上,在他们看来,德法之间爆发战争肯定会先于德俄,所以一心一意的提高施利芬计划的执行力就行了。
而小毛奇继任后也对威廉二世隐瞒这一事实,那就是总参谋部根本没有认真在准备第二套作战计划,直到战争一触即发,小毛奇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制定第二套计划了,因此面对威廉二世提出的只对俄国宣战的要求,小毛奇撒谎了,称施利芬计划已经无法改变,否则将会造成前期的准备和已经部署在西线的部队的巨大混乱和灾难。
所以对于小毛奇的回答,威廉二世十分失望的表示:“如果你的叔叔还在,也许我能听到完全不同的回答。”但实际上,战争中法金汉、兴登堡等人都完成了两周左右时间的东西线部队调防工作。
你要真说是小毛奇能力不足导致德国人拿不出新计划那也是扯淡,就算小毛奇拿不出,给你5年时间,难道总参谋部里其他人都是死人?拿出个还算靠谱的对付俄国人的进攻计划还是做得到的吧。
有了这种考虑,所以约亨并不准备在施利芬还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就反驳他的计划,就算施利芬离任了,自己也不过是打着做两手准备的旗号去准备另一份西守东攻计划。
“我的总参谋长阁下,我同样相信您的计划会像加热了的餐刀切开黄油一样粉碎法国人的抵抗。”约亨恭维到:“但是现在我们考虑的并不是战争问题,英法联手带来的不是军事上的压力,而是政治和外交事务上的麻烦。”
“原本英发在政治、外交和殖民地事务上有分歧,因此他们的意见不统一,这将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在某些地方还要看我国的表态。但是现在他们达成一致,那么就会对我国的外交和殖民地政策造成不利,因为他们可以联手来给我国制造阻碍。”马沙尔接过约亨的话头解释到。
“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会成为对外交涉最有力的筹码。”对于马沙尔的话施利芬当然明白,但是有着强大军事力量还要在交涉上进行妥协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所有德**官团所不能容忍的。
“我们不可能在任何问题上都采用军事威慑,我的总参谋长阁下,这样太幼稚了,我们不能像俄国人一样,除了挥舞拳头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的拳头应该装在口袋里,只有需要挥出去的时候才拿出来。”约亨笑着劝说到。
然后约亨转过头对着马沙尔说到:“不过这种局面对我们的确很不利,而虽然我们现在在向俄国人示好,但是我并不相信这帮家伙能靠得住,我们也的确需要找个突破口了。“
“是,殿下,我们……”“殿下!殿下!”马沙尔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外面急促的喊声所打断,然后厚重的房门被粗暴的推开。
约亨、马沙尔、施利芬都面色不善的看着这个气喘吁吁冲进来的皇家侍卫,还没等约亨开口斥责,对方慌慌张张的说到:“殿下,皇后陛下请您立刻过去!”(未完待续。。)
第289章 施利芬的奇幻小说
其实在约亨看来施利芬计划单纯的从创意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无论是旋转门还是右勾拳,叫的再好听也不过就是一个侧翼包抄而已。【頂【点【小【说,而施利芬自己也是受到了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从侧翼歼灭罗马军团的启发。
而且这种侧翼包抄也很大程度上是当时面对法国人那坚固的堡垒群,没有好的解决手段而不得已才采取的进攻方式。
不过施利芬计划真正与众不同的是计划的规模、目的以及细致都是全所未有的,这不是一场战术或者战略级别的进攻,而是赌上整个德国的国力对法国进行的一次以灭国为目的的作战。
如果计划成功将会让一个世界顶级强国瞬间灭亡,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施利芬呕心沥血,制定了周密步骤,让这个计划看上去环环相扣,完全可以实现计划的目的,这也正是后人推崇施利芬,并且为施利芬计划的失败惋惜的原因。
在施利芬的计划中,未来战争爆发的初期,应当在东线采取守势,用少量兵力来防御俄国人的进攻,而在西线采取攻势,用全力去击败法国,然后再利用自己国内完善的交通网将不对运回东线来击溃俄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东西两线兵力部署比例应为1:8。
施利芬采取东守西攻的考量主要是综合考虑了法俄两国的实际情况,在施利芬看来,法国的国土面积小,人口总数少,但是陆军战斗力极强,动员速度很快,因此应该在他全面动员完成之前。利用优势兵力迅速击败法国,粉碎他的抵抗意志,这样就能避免德国陆军和实力不相上下的法国陆军正面交锋。
反观俄国,国土面积辽阔,战略纵深长,人口总数庞大。而且气候恶劣,但是俄国陆军战斗力差,交通基础建设糟糕,动员能力缓慢,因此虽然与俄国人交战胜利不用担心,但是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取胜的。
因此东守西攻,用少量兵力就能拖住俄国人,甚至放俄国人进入东普鲁士,只要能解决法国。大军回师收拾俄国人易如反掌。但是如果要是西守东攻,那么自己一时半会无法取得胜利,陷入战争泥沼,那么完成了战争动员,战斗力强大的法军的进攻恐怕就不是少量西线部队能防得住的了。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德国和俄国并没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和德国和法国的关系不一样,只要能解决了法国人。之后在对俄国人取得了军事优势,那么只要德国人不赶尽杀绝。那么结束战争握手言和是可能的。
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施利芬计划将72个师投入到对法国作战中去,,其中9个师部署在洛林一线,正对法国要塞群作为左翼,10个师部署在凡尔登作为两翼间的枢轴。53个师分配在沿英吉利海峡侧翼迂回的右翼,目标直指巴黎,如果一切顺利40天内就能击败法国,而这个时候俄国人还在慢慢吞吞的动员集结部队呢。
而现在,施利芬手上的牌比历史上更好。在施利芬的计划中,自然会把能用上的筹码都用上,目前国防军68个师将会全部投入西线,而东线的防守则丢给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不能出国作战,但是俄国人攻过来你总要抵抗吧。
国民警卫队虽然作战能力不如国防军,但是好歹数量不少,26个师的兵力再差也不至于不如历史上的10个师,只是进行防御,并且还允许放弃东普鲁士的情况下撑过2个月还是问题不大的。
而之前增加副职军官来扩充编制的隐形师则会作为前线部队的补充和预备队,这让施利芬也更有实施这个计划的底气。
虽然隐形师计划最初受到了国内容克军事贵族军官的抵制,毕竟贵族人数就那么多,和平时期要扩军必然会让平民军官的人数占比提高,就算德国陆军里增加了奥地利贵族军官,但是和那庞大的基数来比还是不值一提的。
历史上德国在一战前,容克贵族中高级军官在军队内部的占比接近75%,可想而知这股势力有多么庞大,为了维护军官队伍的“纯洁性”。大量容克贵族军官对此表示抵制,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奥地利贵族军官参与其中,约亨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也许正是每个国家的军队的常态:和平时期一个军种最大的敌人不是假想敌,而是另一个军种。约亨毫不犹豫的把海军拉出来做了垫背。
如果陆军认为平民军官的增加会影响陆军军官队伍的“纯洁性“,从而放弃这一对帝**事实力的提升有利的计划,那么作为皇储也只能妥协,满足陆军的要求。但是,为了保证帝**事动员能力的提升,自己将会在海军陆战队内推行这一计划,并且变本加厉的学德三,将整个海军陆战队打造成军官储备库。
对于约亨的这招拉海军出来挡枪,提尔皮茨非但没有质疑,反而表示赞同,一副好啊好啊,正合我意的态度,还煞有介事的让海军办公室开始起草和制定计划,这样的动作立刻刺激了陆军总参谋部的神经。
这种事情怎么能忍?陆军原本就对海军陆战队抢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现在还要扩大势利,争夺兵源,这下平民不再是容克贵族军官们的敌人了,海军才是。而施利芬虽然知道这是约亨的花招,但是正在制定作战计划的他也意识到的确要加强陆军的兵力,因此最终还是带头支持约亨的方案。
提尔皮茨当然不是真的想让海军陆战队抢陆军的饭碗,只不过做出这样的动作来配合约亨的计划。当然这样的配合不可能是没有目的的,提尔皮茨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用这种配合来换取皇储对海军扩军计划的支持,自己只要装装样子,怎么看都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而提尔皮茨的配合得到的第一个回报,就是约亨对《海军法》第一次修正案的全力支持。
不过提尔皮茨也不知道,知道未来必定会产生英德造舰竞赛的约亨同样也将支持海军扩军计划看成是无本万利的买卖,一老一小两个滑头配合的倒是天衣无缝。
不过不管怎么说,陆军接受了隐形师方案后对军队战时动员集结速度有了巨大的提升,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军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而随着汽车在陆军内部得到装备和使用,德军的机动、后勤能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武器装备上也比历史上更强,但是约亨对施利芬计划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前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长远来看一定会失败的计划。
而失败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施利芬计划制定的过于理想化,错误的估计了战争中的变数,低估了全面战争中一个工业国所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并且高估了自身对于计划的执行能力。
施利芬计划希望达到的目标过于理想化,他并不是只满足于挫败法国人对洛林和阿尔萨斯的企图,而是希望直捣巴黎,用一场灭国战来给法国人进行一次大放血,就算无法将法国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掉,也要让法国在至少20年的时间内无法再对德国制造任何威胁。
然而施利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普法战争德国之所以能快速获胜,除了普鲁士高效的作战能力外还有四个重要条件:列强中立、单线作战、拿破仑三世意外被俘以及法国国内爆发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么有一个普鲁士7年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