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穿越之重塑盛唐 >

第124章

穿越之重塑盛唐-第124章

小说: 穿越之重塑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浪狗却是一头雾水:“皇上,希夷先生,你们在说啥?”

    “狗子,朕和先生在说,准备去一趟信州。”

    “信州?”张浪狗反应也不慢:“为了刘汾吗?”

    “是,也不是。”海无影道:“狗子,朕原本就打算去一趟江南,去信州只是意料之外的事。”

    “皇上,江南之行,您不是没有定吗?”

    “去,一定要去。”海无影笑道:“走,去中华报行。”

    近半年来,中华报行已经走出了始创之初的各种困境。虽然还是处在亏损阶段,但无论是管理还是市场,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报纸的各大栏目不仅得到了长安百姓的喜爱,而且,其中的不少内容甚至比官府张贴的布告更有公信力、渲染力,所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

    比如,年初的赈灾事件,经过中华月报的传播,就让长安城的所有百姓都知道了有一位貌美如花且充满仁义之心的晶妃娘娘,更难得的是,这位娘娘平易近人,从不摆谱,不仅帮助受灾的百姓排忧解难,还创办了一个比起寺庙行善更加完善的慈善机构。

    文德二年的头二个月中,如果要评选出百姓心中的风云人物,那绝对是郭秀蓉无疑。从这些事情中,百姓们隐约觉得,当今的皇室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是往好的方向变化,这多多少少让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心中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

    当然,报纸上刊登的这些内容全都得到过海无影的审核。

    究其原因,除了有海无影这位皇帝的支持外,王酒胡和孟忆襄的个人能力也不得不令人佩服。另外就是古代媒体的极度落后,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份新奇而又毫无可比性的报纸,自然而然就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这就好比后世的垄断,是也是,不是也是。

    和前期相比,孟忆襄也从事事俱到的局面中走了出来,开始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管理者,抓大放小。

    “怎么,唐大哥,你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当孟忆襄知道海无影的外出计划时,愣了一下道。

    “嗯,族中希望我去外面历练一下,以便增长见识。这一次,我选择了杭州、庐州以及信州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正好和我家族有业务来往。读万卷书当行万里路,我也的确很想去外面看看。襄儿,报行这里已经走上正轨,要不你也和我一起去吧?”
第二百六十六章 你去,我就去
    第二百六十六章 你去,我就去

    孟忆襄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显得有些担忧道:“唐大哥,如今的局势过于复杂,沿路都是藩镇自立,加上到处是流民暴徒,安全问题很难得到保证,如果这时候外出游历,依我看,还是就近为好。最新章节全文阅读(。 ;千千)”

    “襄儿,放心吧!我自有分寸。”海无影笑道:“生命诚可贵,我是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的。”

    “生命诚可贵?”孟忆襄重复了一遍道:“这似乎像一首五言诗的起句,后面还有吗?”

    “有,当然有。”

    “是什么?”

    海无影小声地在孟忆襄耳边道:“生命诚可贵,理想价更高。若为襄儿故,两者皆可抛。”

    “什么嘛,不懂。”孟忆襄脸红道。

    “这个都不懂?要不,我去将海棠姑娘叫来,让她来给你讲解讲解。”

    “才不要呢?唐大哥,我就要你讲给我听。”孟忆襄声音虽小,却是不容置疑。

    “是,孟大主编,小生遵命就是。”海无影突然变得一本正经道:“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常人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十分重要,比生命更重要的是人的理想,人的信念或者说是人的追求。但是,在我看来,还有比这两者都要重要的,那就是我的襄儿也。( ;800)(。 ;千千)”

    孟忆襄严肃道:“唐大哥,这首诗是你的作品中最没有韵味的。。。。。。”

    “我知道。”海无影打断道:“不过昵,却是襄儿最喜欢的,对吗?”

    孟忆襄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今天啊!我总算发现我的唐大哥脸皮还是很厚的。”

    “是吗?我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优点也被你发现了,看来这世上最了解我的人呢?就是襄儿了。”

    “越来越厚。”孟忆襄乐道:“什么时候出发?”

    “打算在三月末出发,争取在两个月内返回长安。”

    “三月末,那就还有大半个月,时间足够,我把报行的事好好安排下。”

    “怎么,襄儿愿意和我一起去吗?”

    “这还用说。”孟忆襄在海无影耳边小声道:“你去,我就去。”

    海无影轻轻的“嗯”了一声,搂紧了孟忆襄:“我就知道,襄儿一定会去的。”

    “只是,唐大哥,两个月的时间恐怕不够吧?”

    “应该差不多,我会托人从宫中借来御马,以其脚力,当会事半功倍。”

    “宫中御马?唐大哥,你的本事还真大,有时候,我都觉得你的家族势力甚至不下于当今皇室。”

    “我的家族嘛,势力的确够大,到时,我自然会告诉你的。”

    孟忆襄同样“嗯”了一声,却没有多问。

    两人相拥,温存了好一会,孟忆襄才道:“对了,唐大哥,王酒胡就在隔壁屋里,说你找他有事。”

    “嗯,襄儿,那你先做事,我去找他。”

    当天夜里,在得知孟忆襄要随同海无影外出时,孟昭南愣了一下,随即表达了反对之意,理由很简单,如此距离之长途跋涉,路上不安全。

    不过,在孟忆襄的坚持下,孟昭南也只能无奈地答应。

    “伯父,我有种预感,这次外出,很有可能会弄清唐大哥的真实身份。”

    “能够知道,那是最好不过了。”孟昭南依旧眉头紧锁道:“襄儿,你的安全才是第一的,于公于私,伯父都希望你能平平安安,这比什么都要强啊。”

    “伯父,你就放心吧。”孟忆襄笑笑,接着又道:“蜀中有最新消息传来吗?”

    孟昭南点了点头道:“王建大军已经基本上肃清了成都外围的守军,不过,在向成都城发起进攻时,却遭到了守军的顽强抵抗,连续数日均是损兵折将,毫无建树。看来,要攻克成都,还有待时日啊。”

    “陈敬瑄、田令孜虽然不足为虑,但成都防御使李顺之以及大将李鋋、巩咸等人却都是身经百战之将,再加上成都城城坚墙厚,那王建想攻克成都,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最好的办法,或许只能改攻为围,最终困死田令孜,但这种办法却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襄儿,这么多年都等过来了,也就不在乎这一两年。按照东楼和朱洽的推断,成都城这一次是守不住了,只要陈敬瑄被灭,那田令孜的死期就到了。”

    “嗯,伯父,在我离开的两个月中,教中事务就全部交给你了。”

    “襄儿,这点你尽管放心。”

    “有伯父在,我当然放心了,何况我们圣灵教又不做违法之事。”

    “不错。”孟昭南脸色缓和道:“襄儿,兄长之仇虽然当报,但对伯父而言,襄儿你却更为重要。近一年来,随着唐公子的出现,特别是你去中华报行之后,伯父见到你是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天比一天开心,伯父这心里啊!也就释怀了。仅从这一点来看,唐公子就是我教之贵人也。”孟昭南感叹道:“还是老教主说得对啊!只有爱,才能改变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才能让人的心灵达到莲花之彼端。”

    “伯父,这是两回事,父亲之仇,还是要报的。”

    孟昭南莞尔道:“当然。”

    时至今日,孟昭南看出,孟忆襄在提及报仇时,已经没有以往那种咬牙切齿之态了。或许是爱的缘故,或许是时间的流逝,又或许是皇室的做派让百姓看到了希望。。。。。。
第二百六十七章 便宜从事
    第二百六十七章 便宜从事

    尽管朝廷的新政才刚刚开始实施,还远远看不到效果,但这些措施却让长安城的百姓感到了官府的变化,再加上郭秀蓉领导的红会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就使得百姓们重新点燃了对朝廷,对李唐皇室的期望。热门小说

    作为中华月报的总编,和普通百姓相比,孟忆襄对朝廷之事了解得更多,因此就更加清楚朝廷正在发生的变革。这一些列的变革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孟忆襄的观念,甚至在无意之间削弱了她对当今皇帝的仇恨。

    对古人而言,一个仁君远比一个能君更容易得到百姓的好感,也就是说,在人品和能力之间,人们会首选前者。新政的实施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晶妃娘娘的善举却很快深入民心,而且,郭秀蓉的每次出现都首先会提及,她只是奉皇上旨意行事,这在无形中就令海无影的形象高大起来。

    从罢免杨复恭到文德二年三月初,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百姓相信,当今皇上以前是受了田令孜、杨复恭等阉人的蒙蔽,现已幡然醒悟,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相信了太宗显灵之说。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8;0;0;小;说;网;(;w;w;w;.;8;0;0;b;o;o;k;.;n;e;t;);(s。 ;)

    在历经两次动乱之后,人们本就渴望,能有明君出世,以使国泰民安。(。 ;千千)进入文德二年以来,百姓的愿望和朝廷的所作所为竟是不谋而合,这就令当今皇帝、当今朝廷的变革符合民意,乃至威望渐长。

    三月中旬,离开京城近两个月的寿王李杰终于传来了消息。

    在感叹了一句谁也听不懂的“通讯落后”之外,海无影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封来自归义军的密函:

    臣弟已于二月二十三日抵达沙洲,路上虽有波折,但所有人员全部安全。

    目前,归义军情况颇为复杂,和张淮鼎大人所言完全一致,归义军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外患很简单,时值西北地区正在发生民族大变动,在沙州周围的吐蕃、回鹘、吐谷浑、龙家、仲云等许多异族政权,从东、南、西三面对归义军构成威胁。

    尽管如此,外围的因素却不是归义军的主要问题。

    至于内部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张淮深当政名不正,言不顺。对归义军来说,执政者张淮深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这是最为不利的一面,朝廷不授给他节度使旌节,就表示不支持他当节度使,长期下来,就使得归义军内部出现了不少窥觑权势之人,蠢蠢欲动。

    (按史书记载,大唐朝廷于文德元年十月最终授予了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旌节,但归义军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大顺元年即公元890年,张义潮女婿、沙州刺史索勋悍然发动了兵变。由于变生肘腋,猝不及防,张淮深及妻子、六个儿子都被杀死。自此,归义军开始走向没落,并实质性地脱离了大唐的管制。)

    在张淮鼎离开长安后,海无影仔细分析了宫中留存的有关归义军的资料,张淮深屡次遣使唐朝,而朝廷也派遣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上下九使,先后几拨人马,赐给张淮深金银器皿、锦绣琼珍等各种各样的贵重物品,唯独没有授予张淮深一直请奏的节度使旌节。

    处理归义军事务的乃是田令孜,之后是杨复恭,作为皇帝的李儇反倒是不知其中详情。当时,张淮深得父亲张义潭和叔父张义潮先后在长安为人质死后,张氏再无关键人物在长安为人质。张淮深有六个儿子,却不肯派一个儿子到长安当人质,这就使得朝廷对他不能完全放心,怕张氏像其他藩镇一样,坐大难制。

    田、杨二人皆以此为由上奏李儇,这也迎合了当时李儇的心态。至于田、杨为何一直不喜张氏当政,海无影无从知道。

    深入了解过这段历史的海无影对于李杰之言,自是认可。

    李杰的密函很长,海无影一边看一边思索着。

    张家、李家和索家,这是支撑归义军的三大家族,也是最有可能和实力谋逆者,另外,张家内部似乎也有派系,分别和索家、李家交好,具体情况还有待查实。

    臣弟宣旨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