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惊雷逐鹿 >

第248章

惊雷逐鹿-第248章

小说: 惊雷逐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恳彩欠直鹗谥埃盟谴邮粲诠芡酢H欢孀殴芡跏沂屏λグ埽胤焦笞迨屏θ涨髑亢罚芡鹾苣讯匀蟛孔迨敌杏行Э刂疲岳滋煨恰⒗谆鹳凇⒄庞健⑾艉侔缑晒判〔孔逋犊抗芡跄芄缓芸毂唤邮懿⒃诠芰⒆悖舱且蛭芡跤胁坏靡训目嘀裕肜猛晒湃说恼獠愎叵担枇Υ蛄Γ柰饬ρ怪乒艿牡胤焦笞迨屏Γ绕涔芑鼗亍⑽坟6纳喜闳耸坑胪谅撤唇峤裘埽芡跛淙欢源诵闹敲鳎次蘅赡魏危蚱涫盗Σ患茫槭撇挥扇艘病�

马启智笑道:“郭大人敢是忘了?都督大人在青海安多施行之法可以借鉴。”

郭若弼恍然醒悟,不禁感慨:“慧之兄思虑敏捷,老夫竟虑不及此!可知这统军征战之事,确实要跳出战局,虑事及于战场之外,方是将帅大才。”

说罢郭若弼不禁大笑:“以老夫之愚见,他日慧之兄必成西北柱石,出将入相,即或绘图云台、凌烟也不甚难矣!”

马启智拱手连道不敢:“公谬奖也,弟愧不敢当。”

郭若弼大笑道:“何谓谬奖?得将军此言,犹如惊醒梦中之人,这令老夫为难多日之事,却得慧之兄一言而解。如此,老夫袭取哈密的全盘方略便可定下,现在就只剩下如何擘画具体的奔袭路线,彻底拿下哈密全境了。”

“只剩下?”雷天星、雷火仝、张咏、萧寒异口同声同时问道,这老将军也太那什么信心十足了吧?

“你们来看,老夫之意,便是同时动手奔袭这几处地方。”郭若弼在哈密地图上指划着。

众将一看郭若弼手指划过的几处,就已经知道郭若弼的意图,以雷霆万钧的绝对优势,擒贼先擒王,一举端掉包括哈密王在内的几个地方贵族势力,彻底将哈密的上层抹掉,这样一来,土鲁番潜藏在哈密上层的复杂关系势必土崩瓦解,无计可施。

这个老将军,果然是出手老辣刁狠,要就不做,要做做绝,要把哈密的地方势力连根拨,斩草除根,够狠够绝,而且还不止此,郭若弼后面一番话让这几位杀人如同家常便饭的将领也感到后背一阵凉嗖嗖的:

“若能将哈密拿下,则敦煌行营必定前移至哈密,那么与其磨磨矶矶,耗时费力的想办法让哈密之人归化帝国,不如彻底将哈密各方势力连根拨起,这旧瓶子装新酒,其实也不错。不过,这个问题,长史府要头痛了,移民实边可是个大问题。”

郭若弼若无其事的说道,众将恍然,这就是郭老将军所谓的‘跳出战局,虑事及于战场之外’的真实含义了,还真是虑事于战场之外呢,连长史府、军府都让他给‘算计’进去了,敦煌行营前移至哈密,军府必然要调一部分守备佥兵出嘉峪关,守备敦煌行营离开之后从嘉峪关到星星峡之间广袤土地上空出来的一些险要隘口关津;而哈密各部族民,尤其是哈密回回和畏兀儿人怕是十之七八将要内迁,稍有桀骜不驯甚至可能被划作可赎身的奴隶,同时还要向哈密大批移民,不管迁徙多少农、牧、工、商人等,都是让长史府挠头不已的事情,真是嫌长史府的事情还不够多,再给加点。

郭若弼目光炯炯,逐个扫过马启智、雷天星、雷火仝、张咏、萧寒,似是要考校大家一般,又是在征询大家的意见。

萧寒微微一笑,道:“郭帅的方略,末将没有意见,只是这如何奔袭,如何准备却是大有讲究,比如这哈密城,该由谁领兵奇袭?”

郭若弼毫不犹豫说道:“这却是一目了然,你等四位,驻牧之地必定受到哈密王谍探监视,如若向哈密城方向移动,谍探必定飞报哈密王,但若是向畏兀儿部族所在方向移动,谍探必然犹豫不决,不会很快飞报哈密王,二万铁骑合兵西扫,就是哈密王想阻止也来不及了,或者,你们还可以在事前制造一点与畏兀儿人的摩擦,那样看起来更加顺理成章;慧之兄,则可星夜潜行,自星星峡疾袭哈密回回的营地,收其部众而还。至于奇袭哈密城,就由老夫自任如何?使其内外难以兼顾,即可一举而成势。”

马启智笑着,搭腔道:“郭大人准备取道何处奇袭?”

郭若弼手指在地图上一划而过,“向西取道楼兰海,再沿海畔北进,即不虞被哈密王察觉我的意图,可以一直杀到哈密城下。”

众将都吸了一口凉气。

这楼兰海曾是丝路商道,但已经随着丝路中道的荒废而没落,枯骨遍野,有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路过此地,曾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而且奇特的是古往今来许多遇难之人竟然多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是个很邪门的地方,蒙古人叫这个地方为‘罗布淖尔’,现在郭若弼却要取道于此,奇袭哈密,怎不让人大吸一口凉气。

“无妨,楼兰海老夫熟悉得很,况且是大军沿海而进,并无危险。都不用劝了,老夫此意已决。”郭若弼先拿话堵住众人之口。

众人面面相觑,也不好开口劝说了。

此时已是天色大亮,拨旺了大帐中央火塘中的牛粪柴火,火光熊熊,把大帐弄得有些热烘烘的暖意,几个人一边吃一边细细的商议几路奇袭用兵的琐碎细节,直到天黑还没有结束……

————————————

2006。1。21发布

注:蒙古察合台后裔的哈密王室实际上在明代中期以后已经不复存在,明代在十六世纪前期弃哈密卫,此后到明末,开始是土鲁番势力统治哈密,后来哈密回回也统治过,由于期间史料的缺乏,已经难以弄清这一两百年中哈密的历史。因为明中期以后的一两百年间,随着蒙古系力量的衰落,西域小国城邦林立,乱成一团,战乱频繁,历史资料的缺乏可以想见。

本章节哈密王的历史,真实和虚拟的成分都有,不要太当真,呵呵。

第三章 落日浸寒漪 更阑眠红帐

夜雪初霁,苍穹阴沉,凛冽的北风时时在窗外呜呜呼啸。

书房中青铜掐丝珐琅火炉中炭火熊熊,红罗炭静静的散发烈烈炽热和微微暗香,薰香鸭炉吐着袅袅香烟。

虽然如此,毕竟不如暖阁温暖舒适,伏在书房公案上批复公文的雷瑾也不得不在身上加穿一件海龙皮袍子,毕竟是有伤在身,久坐受寒不利养伤。

西北幕府办理公事的规矩,上自雷瑾,下自小吏皆是一样,概莫能外,即官署衙门治事有律依律,有例依例,无律无例则掌理堂官先出措置裁度。

帝国律例上承历代,原本已相当周全完备,甚至于显得有些繁琐杂乱,抵牾冲违。自雷瑾初令长史刘卫辰、蒙逊率领一干幕僚谋士修明法度,更张律条,去除若干积弊抵牾之法,已经明晰简截;后又令审理院都判官一一厘清法典律例,务令法令简明,而事皆有所依,因之官署衙门诸般公事皆有律例可循,无律可依,无例可循之事寥寥,就是真无律无例可资依循的罕见公事,掌理官署衙门的正印堂官也得先有措置裁度,拟成条陈手折上呈请示,不许推卸其责,因此诸般疑难紧急公事到了雷瑾这里,也就是会议、决断,或同意或否决或另作批复指示而已。

如此一来,雷瑾批复各处上呈公文通常不需要太多时间,对他来说,掌控全局,洞察形势更为重要,因此晚间二更天还在批阅公文的时候并不多见。

批复完最后一件公事,雷瑾站起身来,书房内外阒寂,内记室女官多半已放了班,只有几名值班的女官在值房内围炉誉写,注记入档,所有已经批复的公文都要经过她们的登记封装才能交驿发出。

雷瑾正要召唤护卫准备转回寝息的院落,眼神一动,又站住了,一阵细微的脚步声正急急的行来。

怕是又有什么紧要的公务到了,雷瑾暗忖着。

片刻,值房的女官迅速将邮驿刚刚递到的公文放到了书房的公案上,行礼退出。

那是一个用火漆封得严严实实的公文封套,封套一角用火漆黏着一片染红的羽毛,显然不是十万火急的紧急军情,但却是专使兼程送达的重要公文,需要雷瑾亲启。

检视了一下火漆,完整无损,封套上的戳记表明是敦煌行营专使交寄邮递。

雷瑾这便拆开封套,厚厚一叠公文钉封钤印,纸是专用的围棋格纸,一字一格,满纸的工整蝇头小楷,却不是惯见的方块文字,而是全然有别的方块秘文,这种秘文便是军中‘阴文’,军中所用的另外一种密书密画只能传递简明要紧的军情,以之飞鸽传讯则可,象较完整详细的军略策划则非密书密画所能为,便只能借助军中‘阴文’,常用的‘阴文’有多种,除了军中极少的几人,根本再无他人可识得,如此可以保密不泄。

而雷瑾手中这份公文,则在‘阴文’上再加了第二层防泄密的措施,就是每页的公文都是依照一个特定顺序颠倒着换行、隔行、串行、跳行等,只有事先约定好的两人才能在这茫然不知所云的一大堆‘阴文’中找出正确的头绪,顺利解读出公文真正的含义,也即是说,即使识得‘阴文’,你还得知道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行,否则亦是不知所云。

对郭若弼亲自动笔写成的这份绝密公文,雷瑾就着灯火看了半响,整个奔袭哈密的计划便完整的呈现在了雷瑾面前。

闭目思忖半响,雷瑾提起笔来以阴文批复:“知道了。公所请照准。军征之事,公临阵操持机断可也,他事予一身担之,公其勿忧。瑾白。年月日。”

随后又修密函数封,分致长史府刘卫辰、蒙逊,内记室绿痕、紫绡,审理院杨罗,四川执政府独孤岳等人,做罢了这些个事,雷瑾这才道:“来人。”

侍从女官应声而来,雷瑾随即口述一连串命令,军府调军、长史府选吏,等等,一系列的命令由侍从女官草拟、誉写为正式公文,经雷瑾审核无误,即刻用印,火漆封装,立即与雷瑾的亲笔修函一道交递出去,发往各处。

这个冬天注定不会过于沉寂。

雪纷纷扬扬的又下了起来,北风刮在脸上,丝丝作痛。

数十骑快马出了平凉,直向泾川山区而去。

张宸极、曹文诏、曹变蛟三人驱马沿着积雪的驿道小心翼翼向前行去,数十骑武威府所属铁血营的骑兵一声不响跟定在后。

张宸极、曹文诏、曹变蛟三人自平虏军破延绥之后,一阵子以来被软禁闲置在武威,与其家眷及其旧属亲兵安置在一起,投闲置散,现在只是西北文官学院和武官学院的学官,没有任何品级职衔,也算是无官一身轻了。

前些日,他们三人突然都接到了西北幕府长史刘卫辰转来的平虏侯亲笔书信,平虏侯在信中有意“招募”他们三人为西北幕府的‘参军’,参与西北军政大计的策划。

三人思前想后,虽然从堂堂朝廷命官变成一个所谓的“参军”幕僚,面子上不太过得去,但他们毕竟已在武威呆了一阵子,知道西北的‘参军’‘参政’之类意味着什么——进入到西北的权力中枢。

而在武威的所见所闻也不能不让他们三人心有所动,大丈夫孜孜以求不过功业二字,以西北幕府表现出来的勃勃野心,西北河陇的蓬勃生机,远景宏图令人憧憬,若投身其中,这该当是何等的丰功伟业?封妻荫子、衣朱带紫、功名利禄在丰功伟业之前,又何其之渺小?再者,这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大丈夫能屈能伸,又怕个鸟俅事?

但是若应承平虏侯之请,他们就得抛开一切矜持,自行投到这位西北都督的帐下。显然若非当世大才,想平虏侯三顾茅庐那是想都别想,三人自忖也绝非平虏侯心目中的当世大才,若不能学毛遂自荐,以他们三个被俘虏的败将,此生怕是沉沦不起了,现在有这个避免沉沦的出头机会,是不是要紧紧抓住呢?这是一个令人患得患失煞费思量的大问题。

因为在张宸极几个人看来,平虏侯已经不是刚到河西的时候了,西北的相对太平安定和西北幕府隐隐展示在人们面前的远景宏图,就如那吸引凤凰栖息的梧桐枝,足以吸引不少俊彦之才主动西飞落户,何况其在西北举办文官学院、武官学院、吏士学校,作育人才竟然布雄图于百年之后,思谋之远,手笔之大,即令人咋舌,也切合西北大要,除了有融各族英才于一炉,化而为一的意图之外,西北需要的最大量人才其实是那种才具未必超人,却能遵奉律例法令,踏实做事,勇于任事,一是一,二是二的实干之才,这些学院、学校作育培养的人才,其心其意趋同一致,西北幕府用起来恐怕感觉更顺手,更可靠,再假以时日,则外来后起之人若无大才,那时要想脱颖而出将大非易事了。

尤其让他们三人忧虑的是若不为西北所用,平虏侯虽未必一定杀他们三人以绝后患,但一定有办法让他们三个壮志销磨就此沉沦。在三人想来,若不入幕,以平虏侯的霸道,定然会让他们三人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