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 >

第28章

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第28章

小说: 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镯、锁片,祝愿孩子长大*。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潮州人

    人一生的礼仪主要有诞生礼、冠礼、婚礼、寿礼、葬礼。五大人生礼仪,潮州人除冠礼外至今还颇盛行。

    诞生是人生的开端,诞生礼也是人生的开端礼。早在怀孕期间,就有许多习俗,如把怀孕称作“有喜”、“有身份”。孕妇还有许多保胎的禁忌,如:忌浆洗蚊帐被褥时淋开水,忌裁布、漂染、缝补衣服,忌拆床挪动箱柜,更禁修葺房屋,避讳丧事等。认为轻者将来孩子出生时身上会带伤疤、色斑,重者会导致残缺、死胎流产。有的孕妇被算卜先生认定是命带“天狗”的,为了使孩子不被“天狗”叼走,丈夫要到首饰店买一把银锁,趁妻子熟睡时悄悄地锁在她的脖子上。

    临产前,有的地方还要到庙宇拜“催生婆婆”,保佑顺产。怀孕至十个月,孩子尚未呱呱坠地,娘家就要“送催生”,派人送来一只熟鸡蛋,祈望象母鸡下蛋一样顺当、平安。

    接生后,有的地方要把胎盘埋于江滨沙滩,说是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有的地方则把胎盘撒上草木灰密封于坛罐,置于床底下。

    诞生礼的过渡期有许多礼仪。婴儿出生三至七天称作“上腊”,这期间要严格护理,产房不能透风,不能高声喧嚷,更不能搬动产房家具。所谓“上腊”是婴儿出生几天后,身体开始收敛,肌肉由红嫩变得蜡黄;再者,从前多土法接生,接生婆使用没经消毒的尖刀断脐带,容易染上破伤风菌,一般它的潜伏期为一周,所以,这算作一个危险期,若不严格护理会招惹不测。出生第十二天要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由吃素转入吃荤,还要给邻里、亲朋送礼物。生男孩的要送糖糯米干饭,生女孩的要送甜“鱼春圆”(一种薯粉制的小圆子)。亲朋也要回赠白糖、面条表示祝贺。满月时要设宴请客庆贺一番,婴儿至此方能由产房出客厅。满四个月时还要举行“帕兴”仪式,外婆送来新衣服、新肚兜、新襁褓。从此,孩子方可穿新衣服、戴金挂银。

    有的婴儿由于种种原因,体弱多病,难养,还要挂百家锁。即由父母到四邻一百家人家乞钱,买一把银锁,挂在孩子脖子上,象征着孩子为百家所有,不易被妖魔夺去。

    哈尼族

    哈尼族以接生、报喜、贺生、命名以及周岁礼等仪式来完成其诞生礼。整个仪式充溢的是庄重圣洁、喜气洋洋的气氛。哈尼族诞生礼中最核心的内容当属命名仪式,该仪式明确指出了新生儿在未来社会中将扮演的社会身份与角色。取名仪式往往择单日进行,最迟不能超过婴儿出生的第11天。取名那天,婴儿被第一次抱出屋外。取名之前,除杀好鸡、蒸好糯米饭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请一个八、九岁的儿童在院中央模拟劳动。通过这一仪式,郑重向世人宣告这个婴儿已由一个自然的人*而为社会的、文化的人。

    维吾尔族

    新疆人的出生、成长、婚配、生育、死亡与别人一样,不可能有新的内容和形式。但是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却使新疆人在人生过程中有着与别人不尽相同的经历。新生命即将出生,这是一件大事,各民族都以郑重的态度对待新生命的到来。塔吉克人在产妇临盆时在门口生起一团火、避灾祈福。塔吉克人在新生命诞生后立即向天窗处鸣枪三发,或者大喊三声,一是向人们宣布这家新添了一个男孩,二是用响声驱除妖邪。如果是女孩则不鸣枪,而是在婴儿的头下放一把扫帚,祝她将来成为一个恪守妇道的好女人。柯尔克孜、哈萨克等民族也有此俗。在过去没有枪的时候,用的是响箭。

    满月酒与满月头

    刚生过孩子的妇女,一般要休息一个月,身体才能逐渐恢复。这一个月的休息,俗称“坐月子”。婴儿出生后,一般也要在襁褓中过一个月,才能出门。这一个月对母亲和婴儿的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孩子满月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仪俗。

    满月那天,一般家庭都要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这天,亲朋好友携带礼物前来祝贺,特别是外婆,更是要事先准备好各种食品和孩子的衣裤鞋帽,早早赶来,看望小外孙和女儿。

    在江苏、浙江一些地方,生活宽裕的家庭,不但要做满月酒款待亲友,还要张灯结彩,请来艺人演唱弹词助兴。陕西一些家庭做满月时还要请来皮影戏班,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满月礼中,最重要的仪俗要数“剃满月头”,电有些地方称作“落胎发”。这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剃发。新生儿的胎发受之于父母,因此自古以来,剪胎发受到格外重视。

    在浙江宁波,落胎发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来抱婴儿。在上海郊区,则由祖父来抱。还有许多地方,满月剃头的礼仪要请婴儿的舅舅来主持。

    在浙江绍兴,剃发一般在堂屋进行,舅舅怀抱婴儿端坐中央,请来的剃头师傅先将一把嚼烂的茶叶抹在孩子头上,据说这样以后就能长出像茶树一样浓密的头发,并且不容易生疮。剃头也不是将头发全部剃光,额头要留一块方方正正的“聪明发”,脑后要蓄一绺“撑根发”(北方称“百岁毛”),而眉毛倒要全部剃光,据说这样日后男孩子能长成浓眉,女孩子能长出秀眉。剃下的胎发,一般也不随便扔掉。有的地方将胎发用红纸包好,挂在床头,按过去的说法,这样可以替婴儿压邪。

    有的地方将胎发搓成球形,用红线串好,挂在床头镇邪。现在还有人将胎发制成胎毫毛笔,留作纪念。人的一生中只有胎发的顶端呈尖针状,所以胎毫毛笔就十分珍贵了。剃过满月头后,妈妈给孩子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并把外婆送来的长命锁、关刀、梳子、圆镜等佩挂在孩子身上。这些小玩意儿各有不同的含义:圆镜能照妖、关刀可驱魔、梳子能辟邪、长命锁则能护佑孩子长命百岁。孩子满月以后,身体适应了周围的新环境,就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民间有满月后舅舅或外婆来接婴儿母子回娘家小住的风俗,俗称“走满月”、“过满月”或“搬满月”、“叫满月”。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浙江湖州一带“婴孩满月剃头之后,须与舅父怀抱前走,姑父撑雨伞遮于婴孩头上随之,赴街*一圈”。安徽寿春等地婴儿满月剃头后,也要请舅父抱着到大街上走一趟,如遇见行人,就同婴儿说:“认得吗?不要怕”。这种习俗都是让婴儿外出见见世面,将来不怕生人,举止大方,出息能干,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旧时抚养一个孩子长大很不容易。满月,标志着婴儿已经度过了生命最为脆弱的阶段,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表示喜庆的特别风俗。

    在陕西等地,做满月有个特殊的习俗,叫“挂红”。这一天里,谁都可以给婴儿的爷爷、奶奶脸上抹红或者涂黑,宾主、老少均可任意笑闹。在陕西,满月要吃红蛋,酒席上要有红肉,卧室里要挂红门帘,以示喜*火,祝愿孩子一生都兴兴旺旺,红红火火。

    满周岁的“抓周儿”

    满周岁行“抓周儿”礼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宋·吴自牧《梦梁录·育子》载:“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谓此为“小孩之盛礼”。

    清末民初,北京民间仍然盛行这种小儿“抓周儿”礼。虽然,小孩儿周岁并不搭棚办酒席,也不下帖请客,但凡近亲们都不约而同地循例往贺,聚会一番。一般不送大礼(如贺幛、金银首饰)仅是给小孩买些糕点食物或玩具。另外,在习惯上,凡与小孩初见的长辈们,都用一挂白线,拴上钱币,给小儿套在脖子上,谓之“挂线”。(此礼平时也适用)。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通过小孩抓周儿,在客观上检验了生母、看妈、奶妈对小孩是如何带领的,是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长并不迷信,但仍主张让小孩抓周儿,也是这一风俗得以*在民间流传的原因之一。

    少数民族的抓周习俗如下:

    朝鲜族

    在育儿方面的习俗,有为“产神”致诚、度“三七”、“百日”宴贺、“抓周”等礼仪,其中以“抓周”最隆重。

    婴儿过周岁生日,意味着在人生道路上安然地度过了第一个春夏秋冬,为此要设宴庆贺一则祝贺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来寄托大人们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庆贺周岁生日,主要包括给“三神”(亦称“产神”)致诚,给婴儿穿生日新装、抓周、分食生日糕等习俗。

    在孩子周岁生日的前一天,首先要给“三神”致诚。一张小桌上各放一碗大米、海带汤和“净水”(早晨先打的井水或泉水),谓之“三神桌”。桌旁还放一碗大米面蒸糕,由孩子的母亲或祖母,对着三神桌一边念叨着祈愿的话,一边虔诚地叩头致谢。

    周岁生日这一天,要给小儿换上艳丽的生日新装。男孩的服装一般是粉红裤、彩袖袄、兰坎肩,脚穿乡花布袜。女孩的服装则是彩袖袄、红色长裙,脚穿乡花布袜。不论男孩女孩,都要腰系象征长寿的“晬囊”,身佩乡有牡丹、菊花和“寿”、“福”字样的“晬囊”。在“晬囊”的口袋绳上,还要栓系银妆刀、银斧、银销赃等各种佩物。

    抓周是庆贺周岁生日的主要礼仪。先在一张炕桌上摆放刀、剪、弓、笔、书、线、钱、算盘之类的东西和几种糕饼、水果,谓之摆晬桌。在晬桌上摆放的糕饼主要有白雪糕(大米面蒸糕)、红高梁面饼、打糕、大米面饺子之类。其中的白雪糕意味着心地洁白,红高梁面饼意味着驱鬼避邪,打糕象征意志坚韧,饺子(没有馅)象征经纶满腹和胸襟豁达,彩虹象征前程灿烂。摆好晬桌后,在桌前放一尺棉面或叠放一条毛毯,而后由小孩的父亲或祖母把小孩抱到上面,让其随便抓取桌上的东西,以最先抓取的东西来判断其将来的志趣。首先抓取的如果是刀、弓,预兆将来能有武功;如果是书、笔,预兆将来会有文才;如果是糕饼之类,则预兆将来不会有大出息。

    “抓周”结束后,把糕分赠给亲朋邻里。凡是得到晬糕的人家,都要回赠一些礼物作为答谢。

    现在,朝鲜族人给小孩过一周岁生日,只有“抓周”一项内容。小孩抓取晬桌的东西时,在一旁围观的亲戚们,一边用各自不同的话语夸奖小孩,一边行为表现桌上放置一些钱币,借以表示祝贺。

    回族

    回族抓周礼也叫“岁礼”,回族俗称“抓岁”。这是回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礼仪,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没有生育能力领别人孩子的,则更重视这种仪礼。

    回族小孩的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