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 >

第27章

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第27章

小说: 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客临门,茶的规格就更高了。女主人献上来的不是芝麻豆子茶,而是一碗荔枝桂圆红枣煮鸡蛋。先将鸡蛋煮熟去壳后,放入荔枝桂圆干、红枣若干颗,加红糖再煮一下即可。鸡蛋的个数一般是两个或者是四个,主人会根据客人的档次及食量情况来决定。多数情况是三个,最客气的是四个。枣子红红的,荔枝桂圆是圆圆的,鸡蛋嫩白滑亮的,汤是甜甜的,色、香、味、形俱全,吃着这样的高档茶,怎能不叫人心里暖流滚滚,顿生感激之情呢!主人用这种茶招待来客,意在祝福客人福禄寿喜,事事如意,四季平安,圆圆满满。

    贵客要是在传统节日或正月新春佳节来拜访,主人待客的茶就换为另一种款式了。主人摆好酒桌,红漆台盘装满九碟乡土茶食,如炒米糕、巧栝、地瓜片、花生、瓜子、小花片、酸枣干、葡萄干、山茶片或其它副食品。煮好家制的糯米甜酒冲蛋,有的还在甜酒中放入少量糍粑。主客围坐一起,吃吃说说,谈笑风生,亲密无间,气氛热闹。

    如果遇上主家*办婚嫁、添丁、做寿等之类的喜酒,或者来客是高朋上司、儿女亲家、本家长辈等贵人至亲,湖乡人家则用最高档次的茶礼了——“面茶”。

    益阳面条在湖南较有名气,善解人意的益阳人民把面条纳入了茶道,以面代茶,以茶代饭。先摆好桌椅,红漆台盘里摆上九个或者十二个小碟子,碟子上面堆满地方风味菜食。热烘烘的肉丝面或者鸡蛋面端上桌来,大家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如果家里来的是贵客,如儿女、亲家、上司高朋,则可以享受湖乡人家的顶高级款待,品尝洞庭湖乡的五道茶。

    第一道为开水清茶,是为贵客接风洗尘,湿润喉咙的;第二道茶为甜蛋茶,用荔枝桂圆煮鸡蛋,意在贵客临门,吉星高照;第三道茶摆在桌子上的九碟土特食品和香喷喷的擂茶;意在品味乡情,加进友谊;第四道茶是面茶(同上);最后一道茶是姜盐茶。意在让客人解油腻,客人在路上御风寒,一路平安抵达家里。

    五道茶汤,五种风味,五种内涵,它能让上门的贵客喝出情趣,喝出友谊,品味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来。

    蒙古人病逝殡礼仪

    蒙古人病逝,七个时辰不准移动,盼望有回生的机会。过了七个时辰,就着手安葬。死者年高望重、家境好的,有的停放三天到七天。人死后百日内,家中妇女取下耳环、头饰,不许穿红绿鲜艳衣服。女性不参加送葬。百日之内家中不许办婚嫁喜庆之事。男性要蓄发,不饮酒,不参加娱乐活动。路遇亲朋也不交谈,以示哀悼。

    *是蒙古族的传统葬仪。这种葬式,有时又叫明葬、野葬等。过了七个时辰,认定死者确无转机之后,由亲属或邻里长者*办,净身后装入新白布口袋,放在特定的地方,选择吉日吉辰,由亲属将死者尸体放在牛车上,送到偏僻荒野的特定地点,卸下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周围摆石头作记标,急速返回,归途不许回头看。到家,将车扣翻,三天不动。三日后,亲属去放尸体地点查看,若被飞禽吃光,就认为亡灵已经*,预示子孙将得到吉祥幸福;如果尸体被野兽扯食,认为死者生前做过坏事,杀牲过多,死后用自己的**还给野兽;如果尸身无损,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尚未消除。再去向遗骸上抹黄油、酒等,等待飞禽来啄食。

    火葬与蒙古人对佛教的信仰有关。据说,人体由四万八千只蛆虫组成,死后不及时火化,这些蛆虫便复活而互相残杀,亡灵也不得安宁。除了喇嘛、王公、贵族、富有者外,多采取此种葬法。平民中非正常死亡的,如妇女难产身亡、传染病死亡等,也实行火葬。

    火葬过程是,先将尸身用净水洗净,白布缠裹(如为喇嘛则著龙古神衣),红布覆面,殓入棺木,停于正房西侧檐下,祭供食品,点燃珠拉(佛灯)、香火,请喇嘛诵经,一般停放三至五天;晚辈守灵,定时举哀;吉时启灵,人抬或车载到预定地点;喇嘛诵经,祈求“内卜达克”神谅解;用羚角在地上扎个洞,将灵柩置于洞上,即用柴火化。如果死者是上层喇嘛,即将尸体置于特制的大锅内铁篦上,用油焚化,用银筷拣出骨灰,殓入木盒,筑藏式塔葬于其下,一般身份的人,则就地深埋,恢复地表原貌而不留坟头。清朝以后则开始留坟头。也有将骨灰投入河里的,据说亡灵顺流入海,进水晶宫极乐世界。

    蒙古人也有土葬和聚族安葬的习惯。这种祖茔,蒙古人称为“厚其德”。一经确认为其氏族“厚其德”的地方,百步以内,其他民族不再殡葬。非正常死亡的人不入祖茔,要另择吉地安葬。

    彝族少女的“换裙”仪式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

    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十五六七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

    “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招待亲邻。一大早,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送礼祝贺。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换裙”仪式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请一位成年女性坐在果树下抽打一只小猪,待猪死后,将死猪在“换裙”少女的头上连续转几匝,以此来驱除邪恶。然后为姑娘挂上耳坠,梳成双辩,再换新裙。有的地方则先假设一物为夫方,如树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妇女背着,围绕假设之物走三圈,即算结婚。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仅由妇女们说些逗笑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有的地方则一直在歌声和笑声中进行。先由为首的姑娘用歌声挑逗、审问“换裙”的少女,问她喜欢谁?是喜欢好吃懒做的人,还是勤劳勇敢的人?是喜欢诚实忠厚的人,还是喜欢投机耍滑的人?面对审问和戏弄,“换裙”少女一般不开腔回答,只是低着头羞涩低坐着,规规矩矩地接受一切审问。所有审问的内容一概由坐在少女身边的一位姑娘越俎代庖,一一作答。

    最后,为首的姑娘总是独唱这样一首歌:要戴银牌要亲手系,要戴珠链要亲友串,要找知心人要亲自选。唱完、闹完之后,便请一位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抹光,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情窦初开、秀丽端庄。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烁,更有含羞藏娇、妩媚动人的神态。最后换上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拖地长裙,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这是最美好的时刻,在场的妇女或姑娘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或幸福的向往之中,从而使“沙拉洛”达到*。

    “沙拉洛”仪式结束后,男子才能参加欢宴。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吃着砣砣肉、荞馍和炒面等,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自由地找情人,谈恋爱。如发生性关系,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一般也不会受习惯法的处分。若女子怀孕,男方则赔礼或结婚即可。反之,换裙前的少女要受到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奸污,也不准非法同居,如发生此累事件,就必将受到习惯法的严厉惩罚。

    摇篮边的礼仪——诞生礼

    诞生礼是中国传统的诞生礼俗之一,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举行,不同地区、民族形式多有不同,一般有祝福、保健、占卜等几层含义。

    人的诞生,俗称“生日”。婴儿降生,是人生的开始,也是人生的大事、喜事,家人欢欣,亲朋相贺。

    在莆田,诞生礼非常隆重,在婴儿降世后要持续整整一年。婴儿降生后十四天,举行个仪式,叫“十四朝”,届时舅家要置办十全果为婴儿祝福。出生满三十天,进行的仪礼叫“满月”,俗称“出月”。此时要做三件事:一是“洗儿”,旧法接生,婴儿要等到出月才给他沐浴。沐浴时,先举行仪式,备礼谢神告祖,然后用“午时草”(端午节留下的菖蒲牡荆等干草)烧汤为婴儿洗澡。澡盆中放涂红铜钱,请老年妇女(认为命好的)在厅堂上给婴儿洗澡。二是剃头画桃。婴儿浴后,用洁净的剃刀剃去胎发,只在囟门处,留下一小撮。再由其父或其祖父用雄黄在婴儿头顶画个大桃,谓能使其聪明长寿(莆田对上当受骗者有“头顶没有画桃”之说)。

    之后,给婴儿换上新衣,戴上饰有“福”或“寿”字的小帽,挂上“长寿锁”,抱到厅堂拜祖先、拜灶公、拜长辈、讨“挂月豆”红包。三是给亲邻小孩们分红蛋。这天产妇娘家送来婴儿衣裤、鞋帽、襁褓、项圈、手镯、脚环及喜蛋(熟蛋壳染红)等贺礼。头胎婴儿若是男孩,还要办“出月酒”或演戏庆贺一番。

    婴儿满一周岁称“周日卒”,俗称“对日卒”、“摸摸”。要举行“日卒盘试儿”仪式。这天婴儿外婆家送来小儿衣帽、鞋饰等。母亲给小儿穿上新衣服,然后在厅堂中地上放一只大“米筛”,内放剪刀、量尺、戥子、算盘、毛笔、书本、钱币等物,以此卜定婴儿日后的前途、爱好。此称“试日卒”、“摸摸”。“摸摸”时小儿要坐在一只小石臼上,意为坐石头上就有饭吃。

    诞生礼——各族礼仪

    回族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条,提醒外人免进(在医院生小孩除外)。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五至十元的补贴,有的还给实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养品,表现了回族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

    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