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人小传-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珉都善书法,秘书郎本无多少秘阁书籍可校,献之得以日夕与两位堂弟切磋书艺。
第二年,改元“太和”。王献之由秘书郎升秘书丞,其准确时间难以考出,大致在太和元年、二年(366年、367年)前后。这是因为,秘书郎虽然定例设置四员,但因为是清要之官,任此官容易升迁,所以名门子弟不出仕则已,一出仕就争着以秘书郎为起家官。所以,一般此官任职不长即可升迁,以便空出缺来,递补他人。王献之任此职的时间必然不会太长。
秘书丞和秘书郎同为六品官。秘书监(三品)下面只设一员秘书丞处理日常政务,比起秘书郎来,其任期较长而且相对稳定。
此时,北方新兴的前秦正在逐次侵占前燕的疆土,东晋大司马桓温的部下,只偶而在南阳郡与投降前燕的赵亿有些小冲突。前燕自慕容恪死去,已无力南下淮河一带骚扰。桓温虽然有取代晋室皇帝的野心,却还没有把一切布置就绪,未敢妄动,因此江左一带政局相对平静。
王献之主要事迹
一、政治生涯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他自已一生为后代着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一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
二、艺术的发展
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
他家学渊源、学习勤奋是不可少的。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成功实在是不偶然。
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三、婚姻
王献之一生中有两位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另外,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原配郗道茂
郗道茂与王献之青梅竹马,相识相知。“东床快婿”王羲之娶的妻子就是郗鉴的女儿,也就是郗道茂的亲姑姑。王羲之不仅与郗昙姻亲关系紧密,而且交情深挚,有书记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年是赠给郗昙做殉葬品,后因战乱被军阀掘墓盗出。郗道茂到婚嫁年龄,王羲之便替七子王献之向郗家提亲。王羲之和郗昙均是公元361年离世,而王献之的母亲于早前也已去世。当时两人成婚不久,面对至亲故去的接二连三打击,两人相互扶持,共济患难。郗道茂和王献之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王献之虽然一生宦途顺利,但其人狂傲不羁,宦情淡泊,热衷于书画艺术,钟情碧水秀山之间,郗道茂一直相伴左右,夫唱妇随,两情洽洽。郗道茂与王献之生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
续娶新安公主
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离婚要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皇帝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郗道茂父亲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据《晋书》,王献之离婚后曾写信与郗道茂,有记载的内容如下:“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惟当绝气耳!”王献之对道茂一直心怀愧疚,在他奄奄一息之际,做法的道士问他平生有何憾事,他长叹道:“没什么别的事情,只是后悔与郗家离婚。”简文帝与徐贵人(徐淑媛)所生之女司马道福(余姚公主、亦称新安愍公主),许配给东晋大将、明帝之婿桓温的儿子临贺郡公桓济。宁康元年(373),孝武帝即位之初,驸马桓济却与其兄桓熙参与了欲杀害叔父、时任车骑将军兼都督七州军事的桓冲的秘谋。此事败露了。桓温在临死之前下令拘捕了儿子熙、济。于是,孝武帝废除了桓济的驸马,把他流放到长沙。
孝武帝决定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可这年孝武帝才11岁,他能够如此决断么?显然,这是独综朝政的谢安与王坦之、王彪之等重臣的决定,也是新安公主的母亲徐贵人的意愿。谢安必定觉得这样是对得起忘年交王羲之的。此年,王羲之高龄71了,谢安才54岁。谢安还是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妻子的叔父。正因为还加上了谢与王两家联姻这层关系,所以,谢安才作主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他把王献之拉进了皇宫,是给王献之提供了一条直接*皇权高层的快车道。如此美意厚爱,却是给王献之的女儿埋下了一颗大灾大难、大悲大苦的种子。如此结果,谁何曾想到?年幼的孝武帝在谢安等导演下,在王献之已有妻子、而且夫妇感情还和谐的情况下,仍挑选他为驸马。于是,王献之被迫与郗道茂离婚。
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女儿神爱后来做了皇后。
妾桃叶
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可爱妓女桃叶为妾。桃叶叫他做“团扇郎”。桃叶未生养,没有给他带来儿子。
四、王献之联姻帝室
王羲之的老友谢安,从王献之幼年时便欣赏他的书法。如今献之风度翩翩,不少朝臣比之为当年的刘真长。谢安想将他招致身边任职,无奈秘书监孙盛很欣赏王献之,不愿将他调出。此时,朝中政局有了变化。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大司马桓温得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镇将徐兖二州刺史郗的辞职书(该书由郗的儿子郗超秉承桓温的意旨代写),大喜,调郗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四月,桓温从姑孰出兵征伐前燕,六月抵金乡,接着攻下湖陆、黄墟、高平、林渚,一直到了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吓得燕主慕容要北逃和龙(今辽宁朝阳县)。九月,桓温因粮草接济不上,不得不退兵。燕兵乘机追击,桓温兵马大败。年底,退回建康附近的长江以北。太和五年(370年)十一月,前秦苻坚、王猛攻下邺城,慕容逃亡中被擒,前燕亡。桓温因为枋头大败的影响,威望降低,乃用郗超之计,废皇帝以立威。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将皇帝废为东海王,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即简文帝),改元‘咸安’。十二月,桓温又改废帝东海王为海西县公。简文帝慑于桓温的淫威,终日自危,闷闷不乐,即位不到一年便因病辞世。在王彪之主持下,太子司马曜即位,这便是孝武皇帝。
桓温称帝不成,亦未能如愿摄政,后病重身亡。死前对后事作了安排。他自知世子桓熙无能,便把兵权交给了最能干的弟弟桓冲。四弟桓秘不服,联合桓温的儿子桓熙、桓济等密谋夺回兵权。桓冲得到消息,在桓温刚一死去时,即拘禁了秘、熙、济三人,并上奏朝廷,废黜了桓秘,将桓熙、桓济流放到长沙。
孝武皇帝即位不久,就下诏王献之尚新安公主(一作余姚公主,程炎震以为“新安”为追封之号)。尚公主以前,必须先与妻子离婚。新安公主是简文帝的第三女,名道福。母亲徐淑媛,因德美受宠幸,但无子,不能立为皇后。公主长大后,嫁给桓温次子桓济。桓济因夺兵权失败,被禁锢在长沙,爵位撤销。于是,新安公主在太皇太后支持下,与桓济离婚,拟欲再嫁。她仰慕献之的风流蕴藉,因而在祖母面前表示,非王献之不嫁。
从东晋到南朝,不少士人怕尚公主。王献之与郗道茂恬淡自甘、唱随自乐,加上自己宦情淡薄,并不想借驸马的身份升迁,因此,不愿与郗道茂离婚,更不愿尚新安公主。为了反抗,献之假称足疾,用艾灸足,以致走路一瘸一拐,但仍无用处。太皇太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诏王献之尚新安公主。献之被迫与郗道茂离婚,娶新安公主司马道福。
不久,谢安升任尚书仆射,加后将军,领吏部,调献之为军府长史。太元元年(376年),谢安任中书监、录尚书事,公务繁忙,便将军府大事委托长史代办,可献之婚姻既不如意,又无心升迁,因此整日埋头于书法。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七月,宫中新建太极殿落成,需题匾。谢安意欲让王献之题字,“以为万代宝”,便试探着对他说:“魏时凌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还语子弟,宜绝此法。”(后两句《世说新语·巧艺》作:“因敕儿孙,勿复学书。”)献之明白他的意思,严肃地回答:“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晋书·王献之传》),谢安并不强迫王献之承诺书榜。不久,献之辞去后将军长史之职。
辞长史后转任何官,史籍缺载。但他仍然是六品的驸马都尉,只是更加清闲。太元五年(380年),谢安进号卫将军,仪同三司,仍带司徒原官。卫将军与骠骑、车骑及大将军同为二品官,品秩高于尚书令和中书监、令。谢安于是又请献之任长史。献之不擅长治军,好在军府还有司马等掾属,繁剧之事有人办理。他仍然像第一次任长史一样,拿出更多时间专心研习书法。不久,王献之升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
郡太守带将军号,官居四品。吴兴是扬州四个大郡(其它三郡是吴郡、丹阳和会稽)之一,又是鱼米之乡,虽然租赋苛重,比起其他诸郡,仍属富庶之地。在当时,生活不算富裕的京官,为了养活一家人,都争做这四郡的太守。
吴兴郡署与乌程县衙同城,县令羊不疑是泰山郡羊氏后人,不疑有子名欣,字敬元。王献之守吴兴时,羊欣已经十二岁(刘宋虞《论书表》记此事发生在羊欣十五六岁时。今据李长路、王玉池《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的考证订误,定为十二岁时事。),不但喜爱书法,而且小有名气。一次,献之去县衙,专门到羊欣的书斋看了看,见这位郎君正在昼寝,身穿白色的绢裙,鲜洁可爱,于是书兴大发,提笔在他裙上、裙带上疾书。羊欣醒后,大为高兴,当作宝贝收藏起来,后进献给了皇帝。从此,羊欣成为献之的入室弟子。《述书赋》记此事:“敬元则亲得法于子敬,虽时移而间出。手稽无方,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