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向左,世界向右-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亲信甚至无耻到将流氓、*等组织起来,美化为“人力车夫请愿团”、“乞丐请愿团”、“*请愿团”……可谓表演得淋漓尽致。华盛顿能当君主而绝对不当,袁世凯明知不能当拼了老命也要当;华盛顿为自由留下的是路标,而不是墓碑,是激励,而不是沮丧;袁世凯给中国留下的不是太平盛世、国富民强,而是“僭窃继起,叛变屡作”的乱象。这就是他们的区别。
在今天的俄罗斯,能力出众的前总统普京实现了俄罗斯的“初步中兴”,支持他连任的民意率在七成以上,人民甚至愿意修改宪法来扫除“法律障碍”,让他“二世三世”继续当总统。但普京不为所动,他知道这么一来,就会动了*的“基因”,政治就会如此“遗传”下去,害*非浅。普京经受住了权力的诱惑,没有在最关键的一刻丢失了自己。2008年3月24日,人口不足百万的不丹王国迎来其历史上的首次*选举,产生首个民选政府。此次选举意味着国家政治体制将由原来的世袭君主制变为议会*制。而令世人惊叹的是,这个转变的推动者正是不丹的老国王吉辛格?旺楚克本人,多年来他一直执著地致力于推行政治*化。有意味的是,一百年来,不丹一直实行世袭君主制,没有宪法,也没有政党。不丹人民并不要求实现*制度,他们对自己的国王辛格?旺楚克非常依赖和信任。以至于当国王主动放弃权力,宣布实行*制度的时候,很多民众深感忧虑和震惊,有人甚至掩面而泣。于是国王真诚地劝导民众:君主制度不能保证永远都有好国王,而*制度则可以保证人民有权让不好的国王下台,从而维护民众的利益。他语重心长地告诉人民:“为了不丹人长远的幸福,我们必须推行*,一个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
两位“国父”的命运:孙中山和华盛顿(7)
品味一个小国之君的这句名言,再回首当年孙中山与黄兴之争时,我们能不对黄兴肃然起敬吗?
三 “华盛顿神话”在中国的悲欢际遇
§孙中山乐观太早了
在近代中国,孙中山实践“华盛顿神话”的悲剧性结局,无疑是最意味深长的一幕。
孙中山和华盛顿均是在中美两国由君主政体转变为共和政体的关键转折点上,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华盛顿取得了成功,美国后来居上,其成熟的宪政体系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相反,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夺。同途何以异归,人们不禁要追问:同样致力于实现*共和、追求国家统一,为什么华盛顿二任隐退,孙中山却三月任终?为什么美国能成功建立共和制度,而中国却一再出现专制复辟?难道华盛顿的政治神话,真如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言“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文化土壤决定文化传统。由于中美两国所处环境、时局的不同,注定了“华盛顿神话”在中国失败的结局。
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年轻国家。1620年9月16日,102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登上北美大陆以前,其中的四十一位男人就在船上签署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他们承诺:“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这就是美国精神的先躯,它否定了由来已久的君权神授思想,表明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公意实行自治,管理自己的生活。“自由”这个无比神圣的概念,从此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美国人的头脑中。为了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美国人可以义无反顾地牺牲一切直到生命。正如弗吉尼亚州行政长官亨利号召人民反抗英国*时慷慨激昂的演讲:
难道生命如此珍贵?难道和平如此甜蜜?以至于非要用镣铐和奴役去换取它们?我不知道别人何去何从,我的抉择是:不自由,毋宁死!
因此,独立战争爆发之前,当英国统治者私自颁布“印花税法”、强行解散纽约议会,侵犯到人民的自由时,大大激怒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也激怒了华盛顿,他挺身而出:“当不可一世的大不列颠老爷们必欲将我们的自由剥夺净尽而后快的时候……为了保卫我们生命的一切息息相关的无限宝贵的天赋自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在革命过程中,“天赋*”成为每一个北美人争取自由的强大思想动力,《独立宣言》更与革命实际紧密相联,成为指引独立战争走向胜利的耀眼火炬。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充满激情地为革命奔走呼号,托马斯?潘恩在他的宣传论著中大声疾呼:
如果你遭了殃,你还能同凶手握手言欢,那么你便不配被称为丈夫、父亲、朋友和情人,并且不管你这一辈子的地位和头衔如何,你都是个胆小鬼和马屁精!
战争期间很多民兵的口袋里都藏着他宣传独立自由的战斗檄文《常识》一书,这本小册子广泛流传,在只有二百五十多万人口的北美殖民地很快发行了五十万册,而作为作者的潘恩却分文不取,清贫依旧,他拒绝领取任何稿费和版税,只为了这本书能低价印发,让并不富裕的人们广泛购买阅读。华盛顿后来回忆说:“《常识》使得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沸腾起来,我们不能屈服作奴隶,不能任人压迫和宰割,我们决心与这样一个不公正和不道德的国家断绝一切关系。”
两位“国父”的命运:孙中山和华盛顿(8)
而在中国,却远非如此。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已进入“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末世,风雨飘摇的中华帝国,是被资本主义的炮舰强行轰开国门的,变革之路一开始就充满无奈和妥协。从维新派、洋务派,直至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他们对近代中国种种现实困境的探索与分析,更多体现的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理想和观念方式,即“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柏拉图般的愿境虽然无比美好,但总是与现实相距那么遥远;他们虽然满怀希望地仰望星空,却没有看到自己正身处黑暗的阴沟。
辛亥革命不久,孙中山应邀回国,组织临时政府,途经巴黎时他满怀希望地告诉记者:“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都皆不宜于中国。”面对蒙昧状态中的国民,孙中山大声疾呼:“*政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前讲过了的,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他迫切地憧憬中国出现人人参政的“全民政治”局面,恨不能将全体人民直接扶上*政治的“快马”。为了启蒙民众,他用最有鼓动性的语言,信誓旦旦地向国人宣讲:实行*政治,并不需要普通人具有多么专业和高深的政治知识。关键是我们要搞好政治制度的设计,使一般人民能够很方便地运用就行了。他把政治分为政权和治权,惟恐一般人不了解这个政权与治权也就是“权能分开”的原理,他还以阿斗和诸葛亮为例子说明:
诸葛亮是有能没有权的,阿斗是有权没有能的。阿斗虽然没有能,但是把什么政事都付托给诸葛亮去做;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用诸葛亮和阿斗两个人比较,我们便知道权和能的分别。
因此他说,在*政治下,我们全国人民就都是皇帝,个个都是阿斗。
如果政府是好的,人民便把他当做诸葛亮,把国家的全权都交到他们;如果政府是不好的,人民便可以实行皇帝的职权,罢免他们,收回国家的大权。
——孙中山《三*义》
针对有人说中国发展不够、人民民智低下,不能行*政治。孙中山先生说,“袁世凯之流,必以中国人民知识程度如此,必不能共和,曲学之士亦曰,非专制不可,呜呼!牛也尚能教之耕,马也尚能教之乘,而况人乎!”(孙中山:《建国方略》)
在他看来,在中国实现*政治并不那么遥远和困难:“我们先知先觉的人,便应该先来造好这种机器,做一个很便利的放水掣,做一个很安全的节电钮,只要普通人一转手之劳,就可以用它。”(《三*义》)
孙中山显然过早地乐观了。这些乌托邦似的美好愿望,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是无法兑现的。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几千年传承的政治结构对于器物更新、制度创新支配的顽强和有力。自秦汉以来就实行专制*制度非常牢固,它建立在根深蒂固的观念基础上,有长期积累的历史传统和难以逾越的民间权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是天地人间的权威,只强调个人对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而几近于无地提到权利。在缺乏*意识的政治文化土壤中,近代的政治家即便具有较高的*素质,他们面对犹如“一盘散沙”般仍带有浓厚小农意识的广大民众却只能显得“曲高和寡”,缺乏起码的民众认同与社会响应。
两位“国父”的命运:孙中山和华盛顿(9)
§华盛顿为何拒绝当国王
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可谓洞若观火。在他笔下,*共和观念没有触及到地主赵七爷身上,他将长辫盘于头顶,期待着皇帝再坐龙廷。革命的观念甚至也没有深入贫苦群众的心中,例如阿Q、闰土、华老栓等,以致于阿Q认为革命不过和历朝历代一样,就是打打杀杀,分钱抢女人而已。正如陈独秀所言,“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出君主专制臭味”。连作为“社会良心”的读书人,到了民国也惟恐天下不乱,因为小朝廷越多,他们东投西靠作官的机会也越多——就像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之流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六国之间。知识阶级不但不能制止军阀作乱,反而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这个社会变革的希望可想而知。
在此种情势下,期冀通过一夜之间的革命来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无异于天方夜谭。孙中山革命的结果,虽然颠覆了几千年的专制帝制,出台了一些革故鼎新、移风易俗的举措,但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社会,却仍旧笼罩掌控专制主义的大网之下。革命党人依然在犯同样的错误,他们背离了中国的现实生活,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均没有对广大群众进行过刻意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在人口众多的泱泱中国,忽视民众的力量去发动革命,无异于涸辙之鲋,如何能够得到广泛支持?由此,我们不难窥见时代条件、文化传统与民众素质对思想家所起到的难以逾越的制约作用。这些困境,凝聚着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时代矛盾和文化冲突,也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华盛顿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使得自由*的思想成为美国不可抗拒的潮流。那个时代正是全世界盛行君主制的时代,世界是国王、酋长和暴君们的天下。全世界从没有过在一个大国建立共和政府的创举。连孟德斯鸠也认为共和政体只适合小国,大国则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而在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在法国有国王,在俄国有沙皇,在英国有君主,在土耳其有苏丹。因此,随着独立战争的胜利,有人担心华盛顿很快就会成为美国的恺撒。约克镇大捷后,一些有影响的人物也公开倡导起君主制来了。鉴于华盛顿无人可与之匹敌的威望和声誉,1782年5月,以大陆军上校尼古拉为首的一批军官秘密集合,积极筹划拥戴华盛顿为国王。在那一刻,美国是否成为共和国,华盛顿稍一犹豫,历史有可能就是两样。而华盛顿的抉择是立即痛斥上书的尼古拉上校:
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位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因此,我恳求你,从你头脑里清除这些思想,并且决不要让你自己或者任何别的人传播类似性质的思想,如果你重视你的国家,关心你自己或子孙后代,或者尊重我的话。
他断然拒绝了拥立自己成为国王的计划。
华盛顿放弃王权的举动一时惊世骇俗。当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得知华盛顿拒绝称帝时,他说:“他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人们这样评价他:“他是克伦威尔,但没有野心;他是苏拉,但没有恶行。”
世界因为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黯然失色。华盛顿成为美国人心中独一无二的英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