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就可以看得出来。
春秋时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是一个非常荒淫无道的暴君。
他不像齐威王那样,懂得适可而止,改正错误,励精图治,而是一味地贪图享乐,据说还与两位大臣共同拥有一个情妇。
在这样的暴君统治下,陈国的政事全都荒废了,国力也越来越衰弱。
陈国有一位忠心的大夫,名叫泄治,他十分担忧陈国这样下去会亡国。于是,他三番五次向陈灵公进谏。
可是,这个陈灵公根本就不是一个虚心接受意见的君主。在泄治一次又一次的进谏之后,陈灵公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把泄治给杀了。
这件事情传到了鲁国,孔子的高徒子贡问孔子:
“老师,当年商朝的比干劝谏殷纣王,被纣王杀害,大家都把他称作是一位仁人。
今天泄治为了劝谏陈灵公,也像比干一样被杀害了,那他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位仁人了吧?”
孔子回答说: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从亲属关系上说来,比干是商纣王的近亲和叔父;从君臣关系上说来,比干则是纣王的重臣和少师。这样尊贵的地位,使得比干对于商朝的江山社稷和历代君王的宗庙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比干才以死进言。他甚至希望自己的死,能让纣王悔悟过来,重新振作,复兴商朝殷。
也由于这个原因,比干才可以算作一位仁人。
可是,泄治的情况却与此不同。
首先,泄治对于陈灵公来说,在职位上,只不过是一个大夫;在亲属关系上,又没有任何关系。
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身处昏乱的朝廷之中,竟然想以自己的区区之身,改变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尽管忠心耿耿,也只能说是异想天开?他死了又怎么样,只能说是白白牺牲了,死而无益,算不上什么仁义!”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在“世事不可为”的局面下,以一个小臣的地位和身份去进谏,真的只是不自量力,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不会提意见的典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提意见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究竟适不适合。一旦不适合,意见得不到接纳不说,还会让对方难以下台,可以说是得罪人,又害了自己,真是很不划算的。
。 想看书来
1。仁者,爱人(1)
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中庸》里面,仁爱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对于“仁”这个字,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其中,最好的解释,应该就是指“仁爱”。
《论语》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仁者,是会关爱他人的;讲究礼节的仁,是会尊敬他人的。关爱他人的人,会受到他人关爱;尊敬他人的人,会受到他人尊敬。
《中庸》的仁爱,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关于“仁者,爱人”,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两个小故事,来加以理解。
从前,有个采药技术高超的老太婆,她终生未婚,一直都靠挖药为生。
她心地十分善良,经常把辛苦采来的药草送给急需治病的穷人。
这样一来,她就没有攒下来什么钱,以至于到了她年老体衰、无法采药时,不得不过起了沿街乞讨的悲惨日子。
在这段日子里,老太婆肯定是十分难过的。不过,她的难过,不仅仅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是由于她的一桩心事。
老太婆有什么心事呢?
原来,她在担心自己去世后,高超的采药技术会就此绝传。
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老太婆决定找到一个跟她一样关爱他人的仁人,将采药本领传给他。
于是,在乞讨时,她逢人就说:“如果有人认我做妈,我就教他采药术。”
就这样,一些日子以后,一个公子哥知道了这个消息。
这是一个想要获得权力的公子哥,他心想:“我要是学会了采药术,就多了一条结识权贵的路子。”
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他把老太婆请进了府,对她说:“老太太,我愿意给您当儿子,快告诉我什么药草治病吧!”
老太婆不慌不忙地说:“那就先看看你怎么对待我这个‘妈’再说吧。”
听见这话,公子哥赶紧命人把正房腾给老太婆住,还给她换上新衣,送上可口的饭菜。
这样过了十几天,老太婆却绝口不提采药术的事情。
公子哥再也忍不住了,跑来对老太婆说:“你现在该传药给我了吧!”
老太婆答道:“时候还早。”
公子哥急了:“那要等到什么日子?”
老太婆说:“等个十年八载吧!”
一听这话,公子哥气得跳了起来:“什么?还得养你十年?滚你的吧!别在这里骗吃骗喝啦!”
老太婆早就料到了这一幕,她冷笑一声,换上原来的破衣裳,走出公子哥家。
从公子哥豪华的府邸出来后,老太婆又过起了沿街乞讨的日子。
她依旧一边乞讨,一边向周围人说自己懂得如何采药,谁要是真心给她当儿子,就把这技术传给他。
一天,老太婆的话,无意中被一个商人听见了。
这是一个出了名的奸商,听见老太婆的话,他心想:“我要是学会了采药术,采来的药材可以卖好多钱呢!”
于是,奸商急忙招呼住老太婆:“我愿意认您当妈!”
就这样,老太婆住到了奸商家中。
跟在公子哥家一样,商人好吃好喝地侍候了老太婆一个月。
一个月后,他也忍不住了:“老人家,你真的认识草药吗?”
老太婆回答说:“我当然认识啦!”
奸商催促道:“那你就教我吧。”
老太婆答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奸商急了:“还还得等多久啊?”
老太婆笑答:“等我死了……”
听见这个回答,奸商气得浑身发抖:“你这个该死的老太婆,快滚吧,讨你的饭去!”
就这样,老太婆又被赶出了门。
她又过起了四处乞讨的日子,依旧嘟囔着那句话:“谁要真心认我当妈,我就教谁认药草。”
1。仁者,爱人(2)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没有谁理睬她,人们都认为她是一个疯婆子。
很快,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寒冷。
一天傍晚,天下着大雪,老太婆又饿又冻,昏倒在了一个村子的路口上。
这时,一个樵夫正好从那里路过,他刚刚砍柴回来,正准备回家。
看见老太婆昏倒在地,这位好心的樵夫急忙把老太婆扶回了村子里自己家中。
等老太婆苏醒过来之后,樵夫关切地问道:“老太太,您摔坏没有?是不是病啦?”
老太婆有气无力地答道:“倒是没有生病,我这是饿坏了。”
樵夫急忙叫媳妇煮了一锅粥,端给老太婆说:“家里没什么吃的,您就趁热喝点吧。”
老太婆吃完粥之后,觉得暖和了,就要离开。
樵夫两口子对她说:“这么冷的冬天,您老人家到哪儿去啊?”
老太婆叹了一口气道:“我这苦命的人,还能去哪里,还不是出去讨饭。”
樵夫两口子听见这话,十分同情地说:“老人家,您这么大年纪了,讨饭多受罪。要是您不嫌我们穷,就在这里住下吧!”
老太婆也不推辞,就住在樵夫家了。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春天。
老太婆在樵夫家里,没饿着、没冻着,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内心十分感动,于是就对樵夫说:
“实不相瞒,我懂得如何采药,认识许多治病救命的药草。本来,我想把这技术传给我的后人,可是我命中无子,因此一直想认一个儿子,把本事传给他。你心地善良,是个好心人,你愿意做我的儿子吗?”
樵夫听后很高兴地说:“我是个孤儿,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一直都想有个妈妈。既然您老人家不嫌弃,我这就给您磕头!”
说完,樵夫叫来媳妇,两人跪在地上,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从此,一家三口就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到了第三年的夏天,老太婆觉得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应该是寿年将近。
于是,她叫来樵夫,对他说:“我的儿啊,你养活我这么久,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你的。你现在就带我到山上去,我有件东西要给你。”
起初,樵夫不同意:“妈,您这么大的年纪了,可别累着。”可是,无论他怎么劝阻,老太婆还是执意要去。
无可奈何之下,樵夫只好背着老太婆,来到了山上。
到了一个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太婆让樵夫把她放下来。
她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长着线形叶子、开着雪白带紫色条纹花朵的野草说:“你去把它挖出来。”
于是,樵夫就走过去,扒开土,挖出了一小段黄褐色的木根。
拿着这个东西,他好奇地问:“妈,这是什么?”
老太婆答道:“这是一种药草,它的根可以治肺热、咳嗽、发热等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从今天起,我就教给你采药术。你是一个好心人,学会了采药术,要把它用在为穷苦人排忧解难上。”
樵夫一口就答应了。
看着这个心地善良的儿子,老太婆十分满意地笑道:“我寻找了这么多年,也没碰见一个真正关爱他人的人。孩子,你才最懂得我的心思。你手中这药,就叫做‘知母’吧!”
从此以后,善良的樵夫和知母的故事,就成为了仁者爱人的经典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不过,在《中庸》里面,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说,《中庸》所讲的仁爱,本身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让我们先去看看《论语》里面是怎么说的。
《论语·颜渊篇》记载: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说:
孔子的弟子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爱呢?
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身处朝廷,还是身处民间,都不要随意发牢骚。”
仲弓感激地答道:“我虽然十分迟钝,但一定会记住老师的话。”
另外一段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记载,是在《论语·卫灵公》里面: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说:
子贡问孔子:“有哪一句人生格言,是可以一生都奉行的呢?”
孔子答道:“那就是恕啊。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经过《论语》这本儒家经典著作的宣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儒家文化的精华。
从上面两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就是一个人假如自己不想要某样东西,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字“恕”。
在孔子那里,“恕”这个字,就是宽恕的意思。在这位圣人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一种宽和的心态去为人处世。
只有一个内心宽和,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个仁者。
因此,我们说仁者爱人,其实就包含了宽恕待人这方面的意思。
事实上,在《中庸》里面,也讲到了很多宽恕待人的道理。这些道理和“中”的道理一样,都是《中庸》这部经典所包含的人生智慧。
那么,《中庸》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究竟是怎样一种人生境界呢?
从表面上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就是人应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在待人处事之时千万不要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
不过,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第一层含义。
在现实生活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包含着另外的一层含义,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这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呢?让我们先去看一个发生在国外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非洲的某个国家。
那个国家是由白人组织的政府,他们实施了“种族隔离”的政策,白人十分歧视黑人,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甚至不许黑皮肤的人进入任何公共场所。
一天,一个金发碧眼、肤色白皙的美女来到海边的沙滩,躺在软床上,享受着舒服的阳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