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追忆赤壁 >

第3章

追忆赤壁-第3章

小说: 追忆赤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颇有些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姿态,他们不因刘备屡遭败绩而弃之而去。人才战略,成为刘备打天下手中永远的砝码。

  但刘备的宿命在曹操南征时又回到了他失败的轮回中来。樊城之败应该是刘备人生中最痛彻的一次惨败。这场惨败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刘备军力毕竟微薄,尽管依附刘表有了一城半郭,但刘表实质上就是利用刘备作抵御曹操的挡箭牌,根本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的扶持作用。此外,谍报工作严重失职,是导致刘备溃败的重要原因。刘备驻防的樊城与刘表的主营襄阳只有一水之隔,但刘备对河对岸的情况竟然一无所知。曹操南征,兵至宛城,刘琮遣使纳降,这一切的变故刘备都是在许久之后才得知的。史书用“备乃大惊骇”五个字生动地记录了现实对刘备的冲击。北有曹军南下,南有荆州纳降,刘备在中间成了一只困兽,如果不想坐等送死的话,只有向外逃窜,继续流浪生涯。

  刘备牵家带口地开始了战略大转移。据《三国志》记载,刘备逃亡路过襄阳时,诸葛亮曾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可得荆州。刘备则回答“吾不忍也”。这事被《三国演义》大肆发挥,成为刘备宽厚仁义的又一有力证据。但照当时情况来看,刘备即使攻打刘琮,也未必能立得荆州,毕竟荆州守军数十万不是吃白饭的,而且这些荆州军已经向曹操献了降书,见了刘备来攻还不歼之以向曹公邀赏?就算刘备攻下了襄阳,也未必能抵御曹操南下的攻势,到头来还落得个困城而死,反而没有了游击战的灵便。由此看来,诸葛亮早期的这个策略还真不怎么高明,亏得刘备没用。

  这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刘备南逃要舍江陵而取江夏。刘备向南溃败起先是以江陵为目的地的。江陵是荆州南部的枢纽,是荆州的钱粮重镇,在刘表死去,荆州北部纳土归降之后,荆州的南部将领此刻犹豫未定,刘备南下或可晓以大义,与这些将领联合,成为抵御曹操的资本。但曹操何其聪明,早就料到刘备会南取江陵,于是“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刘备)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以如此快的轻军急进并非为了速度解决刘备,而是怕刘备抢先抵达江陵,得到喘息的机会。刘备在当阳长坂一战几乎拼光了所有的人,不得不再一次抛妻舍子,只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了出来。刘备纵使经历过万千败绩,也没有像此时一样感觉与死神离得那么近。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关羽的水军抵达了汉津,成功接应了刘备败旅并渡过汉水到了东岸。在《三国志》刘备和关羽的传记中,都用“适与羽相会”作为这次虎口脱险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关羽的水军晚来一步,刘备的步骑军将全数被歼灭,那便没有了之后的孙刘联盟,没有了以后的三分天下。

  刘备“斜趋汉津”,不得已放弃了江陵而转向东逃。曹操也在此时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没有立即组织水军追击刘备和关羽,反而不紧不慢地去收服了江陵和荆州南部诸郡,完全控制了荆州。他以为,只要控制了荆州,就取得了征服南方的全部条件。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战后,他将再也没有机会消灭刘备,而接下来的十几年,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昔日的逃窜皇叔一步步坐大,直到能够和自己分庭对礼。

  东渡汉水的刘备在刘表的公子刘琦所驻守的江夏找到了暂时的栖身之地,但他并未能沉浸在侥幸逃生的喜悦中。当阳一战葬送了他全部的步骑兵,若非赵云尽力抢救,甘夫人和阿斗也沦入敌手。小说《三国演义》和电影《赤壁》都为赵云解救出刘备这一独子而倍加赞誉。其实,在阿斗被营救出来的同时,刘备的两个女儿却成了曹军的俘虏。《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记载,曹操精锐卫队虎豹骑的统领曹纯就“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相比较儿子而言,这两个女儿的生命竟显得如此的低贱。

  此时的刘备手上,只有关羽水军万人,和刘琦的江夏军不足万人。面对着对岸随时可能过江的数十万曹军,静坐就意味着等死。焦灼的刘备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下一章:江东政权的前世今生

江东政权的前世今生
江东政权指得是孙坚、孙策父子开创,以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主要势力范围的割据政权。奠基者孙坚、孙策,东汉末年群雄之中出类拔萃的创业天才。其中孙坚凝聚起了包括黄盖、程普、韩当等在内的江东政权最早的创业团队,并在关东联军讨董之战中一战成名,不仅斩杀了董卓的上将华雄,还第一个冲入洛阳城。进城后的孙坚修复被董卓破坏的汉家帝王陵墓,表现了比讨董联军任何一镇诸侯都虔诚的忠心。而孙策则在继承了孙坚光荣传统的基础上,果断带兵脱离了袁术的控制,远离了群雄斗争的核心地带,而在尚属边缘地带的江东打下了一片基业,并聚拢了一大批人才。

  赤壁之战是一场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大战,但是所要明确的一点是,它不同于以后任何朝代的南北对决,其根本差异就在于力量对比。今天,长江以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北方大部分地区无法比肩。但是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江东是落后、欠发达的代名词,人口稀薄,生产不振,发展落后,不仅远远比不上中原、河北等发达地区,距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地理上的劣势,这里的割据势力在对抗中原、荆楚的强势力量几乎从来都没有获得胜利,远的越国被楚国兼并不说,西汉时吴楚七国之乱被中央果断平息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反过来,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也不易成为群雄斗争的焦点,如果经过精心培养,还是足以孕育出不可小觑的割据政权。

  而以上假设的前提是天下大乱和英雄出世,在东汉末年,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十余年的中原大混战使中原的人口下降了一半以上,土地荒芜、商旅不行。相反,大批难民南渡长江,给了江东的大发展带来绝佳的机会。也就是在汉末,中国南北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转变。加上孙坚、孙策这样既具有军事天赋、战略眼光、又具有创业的勇气及与之相随的行动,江东政权就此应运而生。

  然而政权的建立是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的。在江东政权建立的过程中,孙坚、孙策先后英年早逝,他们或是死于战场,或是死于政敌的暗杀行动,分别以37岁和26岁过早地离开了为之奋斗的理想。值得庆幸的是,孙氏人才接踵不断,孙策的二弟孙权年仅18岁就挑起了江东的大梁,在父兄基业的基础上,他致力于完善江东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招贤纳士,选贤任能。同时,也不忘父仇深切,连续数次对刘表部将黄祖进行军事打击,并终于在曹操南征的几个月前斩杀黄祖,以雪父仇。

  江东政权与曹操的关系也颇为曲折。在孙坚时代,由于同为讨董联军的成员,孙坚曾与曹操并肩作战,可谓战友。孙坚的出色表现应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就有电影《赤壁》中曹操对孙权不屑地说:“你比你父亲差多了!”到了孙策时代,江东政权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资本和军事力量,连曹操也不敢小觑。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袁绍、袁术等诸雄,曹操对孙策大加安抚,不仅在汉献帝面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还主动和孙策联姻。但孙策却不吃这套,动了逐鹿中原的野心。建安五年,正是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孙策眼见机不可失,便密谋调遣兵将,筹划袭击许都,迎奉汉帝,打曹操一个腹背受敌。消息传到曹操那里,“众闻皆惊”。但曹操智囊团中具有先知色彩的郭嘉则对孙策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不久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还没等孙策的计划实施,孙策就遭到刺客刺杀,江东政权的这一次奇袭也胎死腹中。郭嘉何以料敌如此准确?难不成是他干的?

  孙策死了,他留给孙权的除了江东基业以外,还有一群人和两句话。一群人是孙坚、孙策培养的业务骨干,文臣以张昭为首,武将以周瑜为首,这是比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更为宝贵的财富。两句话是孙策临死前对他兄弟俩的评价:“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既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弟弟孙权的期望。只是他没想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这一语竟然成谶,成为孙权毕生最精准的写照。

  江东进入了孙权时代,父兄给他留下巨大的财富,也使他长期活在父兄的阴影之下,他比任何人都需要一场胜利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光的车轴又来到了建安十三年,孙权在击破黄祖之后并没有急于占领江夏并进取荆州,而是做着更为谨慎和周全的擘画。只是时间再也容不得他多想。曹操南下、刘表死去的消息接踵而来。孙权身边的鲁肃先急了,自告奋勇以吊孝为名前往荆州,欲与刘备联盟共同防范曹操南下。就在鲁肃前往荆州的路途中,荆州降了,刘备败了。鲁肃日夜兼程,终于在当阳长坂迎上了溃败的刘备。而面如此破败的军队,心怀联盟愿景的鲁肃心中只有暗暗叫苦。

  下一章:赵子龙,从侍卫长到战争之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赵子龙,从侍卫长到战争之神
与《三国演义》和电影《赤壁》不同,据史书上的记载,鲁肃与刘备相遇的地点不是在他鞍马休息时的江夏,而是在他丢盔卸甲时的当阳长坂。此情此境,身为江东政权派出的时局“瞭望塔”,鲁肃一方面目睹了刘备逃亡的窘相,一方面也从刘备及其属下的顽强抵抗中看到了一丝希望。这其中就一定少不了赵云的表现。而他一生的表现不仅成为刘备政权大厦的坚实砖石,也使他的形象在他死后逐步戴上“战争之神”的光环。

  一如诸葛亮、关羽等许多三国人物,赵云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人到神的变化过程,而顺着这一过程倒溯,剥离到史书中最本源的描述,我们会因面对一个如此简陋的介绍而惊讶。《三国志·蜀书》的第六篇是我们熟悉的“五虎大将”的列传,但赵云的传记不仅名列末尾,且仅有寥寥三百余字的内容。从这几百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将军平淡而普通的一生,这与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传奇大相径庭。

  赵云并非很早就得到刘备的礼遇,也从来没有被抬高到仅次于关、张的地位。在他弃公孙瓒而投刘备之后,史书上记载,他“为先主主骑”。从字面来理解,他好像是为刘备主掌骑兵,地位举足轻重。但综合多种观点,这里的“骑”并非骑兵正规军,而是指护卫主公的轻兵卫队。这支队伍人数应该在百人左右,并不承担冲锋陷阵的作用,只是用来保护刘备及家眷的安全。因此,在当阳长坂一战,赵云不过是刘备随身的侍卫长,不仅跟关羽、张飞这样的一线将领在地位上有天壤之别,而且也从来没有机会参与正式的战争实践活动。

  赵云人生的转变出现在当阳长坂之战。此战中,在刘备已经“弃妻子南走”的情况下,赵云依然能够“身抱弱子”,保护夫人,使其成功逃难。简短的几句话造就了而今不断被渲染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最初素材。在此之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获得了成为将军应得的荣誉。

  赵云真正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则是在赤壁之战二十年后的北伐战争。然而,尴尬之处在于,这位“百胜将军”在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战绩,唯一的出战记载却是一次败仗。这次战役的失利完全是诸葛亮调度失误造成的。诸葛亮出师北伐,扬言由斜谷道口进兵,因此引来了曹真大军的抵御。而诸葛亮却让赵云、邓芝率弱旅前去迎敌,自己则率主力攻打祁山。赵云、邓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败于箕谷。尽管如此,赵云仍“敛众固守,不至大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蜀军的尊严,尽管如此,赵云仍遭到贬职。2008年,由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许多评论者对剧情中诸葛亮利用赵云牵制敌军的“阴险手段”表示十分不理解。而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

  白袍白甲,一身是胆,百战百胜,白璧无瑕。关于赵云的这些刻板印象早已深入人心,伴着正统的嘴脸进行形象矫正也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力,当人民需要英雄形象来拯救灵魂,来唤醒他们对残酷现实的残存愿景时,苍白的寥寥数语中也可以被挖掘出一个传诵千秋的风范大国民。从裴松之将民间野史《云别传》作为《三国志》中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