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孔子第八副面孔 >

第2章

孔子第八副面孔-第2章

小说: 孔子第八副面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死者的安放。

  死者是安放,应该在正寝南窗下的床上。一般是在他刚断气时,就要将角柶(一种专用的器皿)插入死者齿间(嘴巴里),为的使使死者的嘴巴张开(死硬了再掰开就难了),以便日后“饭含”(后面解释)。同时,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以便日后着“履”(寿鞋)。然后用特制的“殓衾”(布类)覆盖身体。同时,还要在尸体的东侧(方位不能够错)设酒食,以供死者鬼魂之需。并且,在正寝的堂上设帷帐。堂前的西阶上,用竹竿挑起一块用细长的帛条做成的“明旌”(吊丧的旗子)。

  初步的吊唁之后,就要将淘米的水烧热,为死者洁身、洗头发,还要修指甲。请注意,洗浴用的水、剪下的指甲、乱头发,以及用过的插嘴的角柶等,不能够随便处置,得在“明旌”——即那一条飘扬在西阶为祭祀死者而立的旗杆前,也就是堂前西阶西面的墙下破土,掘出一道坎,然后把以上的东西埋在坎中,洗浴的水也倒在里面。

  此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饭含”了。

  饭含有严格的规定。按照周礼,周天子如果死了,“饭黍含玉”(黍,是五谷的一种,淡黄色,碾成米叫“黄米”),——我们大都知道盗墓贼会从死人的嘴里取所谓“宝物”,就是因为葬礼有“饭含”的要求;其实,去掏死人的嘴巴很恶心,何况里面还有稀稀的饭食呢!如果是诸侯死了,就“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粱含贝”(或“饭稻含贝”)。

  孔子是按照“士”的规格做的“饭含”——“饭稻含贝”,大约是因为死在二月,可能是没有新鲜的“稻”,所以古书上记载说,是用“米”来代替(记载原文:“唅以疏米三贝”)。

  所以,我们知道,孔子死后,嘴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东,只有三只贝而已。

  孔子曾经做过“大司寇”,可是地道的“大夫”了,为什么不按照他的官职“大夫”的规格饭含呢?咱估计,这恐怕是学生们为了表示对国君的不满(没有重用)吧?也许,是因为防盗墓贼——人家嘴里没有值钱的“玉”、“璧”,没必要去盗墓吧!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穿“寿衣”的事儿。

  孔子的寿衣穿的情况如何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04 孔子的寿衣超越礼仪
前面说过,发现孔子葬礼有一处没按规矩办。

  这就是给去世孔子穿的寿衣。

  按照周礼,饭含的时候,要给死者穿上寿衣——当然不叫“穿”(死人不会穿衣),应该称为“袭”(动词)。在内衣之外的外衣,一套称为一“称”。周礼规定,周天子“袭”衣十二称(“十二”是个满数);也就是说,周天子薨了,他的外衣应该有十二套(不算贴身的内衣)。其他人得低于这个数,少几“称”:上公九称,诸侯七称,大夫五称,士三称。

  对于孔子来说,他的学生如果按照“饭含”的标准,孔子得按照“士”的规格,应该“袭”三套外衣,即使是按照“大夫”(孔子做过大司寇)的规格,也只能够“袭”五称外衣;可是,孔子的学生们却给他“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见《孔子家语﹡终记解》)也就是说,给孔子“袭”了十一套外衣,再外加一套朝服——总共是十二套外衣了。好家伙,这叫僭越,是大逆不道的呢!

  如果孔子大逆不道,也是要杀头的。如果埋了,还要拉出来鞭尸。

  是谁,为什么要陷害孔子呢?我们无法得知个中的原因。这就让人很有些糊涂了呀,——为什么要用“王”的标准来“武装”孔子的尸身呢?

  咱只知道,即使是不算朝服,孔子也“袭”了十一“称”寿衣,按照这个标准,只有他做了“文宣王”之后才可以的。可是,孔子被封的历史情况是这样的:

  01、公元前479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尊称为“尼父”。

  02、公元1年,西汉孝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升得很陡)

  03、公元92年,东汉孝和帝永元四年,改封孔子为“褒成侯”。(降了一级)

  04、公元477年,北元魏孝文帝太和元年,谥孔子为“文宣尼父”。(又降多级)

  05、公元?年,北齐高皇帝(?),封孔子为素王。(打回平民,但是,尊敬)

  06、公元580年,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封孔子为“邹国公”。(又给贵族最高级别)

  07、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退回原位)

  08、公元616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诏孔子为“先师”。(合适)

  09、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封孔子为“先圣”。(首次称圣人)

  10、公元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改封孔子为“宣父”。(又降了)

  11、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封孔子为“太师”。(又降)

  12、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改封孔子为“隆道公”。(像是升了)

  13、公元690年,女皇武则天天授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太师”。(爵位低了,尊敬了)

  14、公元740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首授王爵)

  15、公元953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封“至圣文宣师”。(降回师)

  16、公元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孔子为“玄胜文宣王”。(升回王爵)

  17、公元1012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提高称号)

  18、公元1297年,元成宗元贞三年,封“大成文宣王”。(再提高,又称王)

  19、公元1307年,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顶峰)

  20、公元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封孔子为“宣盛文宣王”。(回落一点)

  21、公元1529年,明嘉靖八年,改封孔子为“至圣先师”。(下跌得多)

  22、公元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回到先师)

  23、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改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降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明白,孔子被封为“王”——爬到周天子的级别,那是唐玄宗时候的事了(公元739年),离孔子去世已经有1218个年头了。他老人家在去世的时候,最多只能够算是“大夫”,绝不可能“袭”那么多“称”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没有看见对于此事的解释。如果《孔子家语﹡终记》没有记载错的话,我以为,该书应该是唐以后的作品才对,因为是该书记载了孔子“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佩象环,径五寸而綨组授”和“唅以疏米三贝”。

  周王朝是一个等级非常森严的社会,什么都是依级别来做的,生前是这样,死后仍然严格按照“级别”来给予死的待遇,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周代社会的春秋末年虽然礼崩乐坏,可是,儒家还是完全按照周礼来的示范的,不知道孔子的学生,特别是那个担任“孔丘治丧委员会”“主任”的公西赤(孔子得意门生之一)是什么意图?怪不得儒生们不欢迎别人来曲阜观看孔子的葬礼哟!——(想暗箱操作?哈哈……)

  这个问题,就是咱公布的孔子鲜为人知的第一个重大悬疑事件。我寻找了许久,没有发现什么线索,难道历史上的士人们,都要“为尊者讳”?很希望有现代人站出来说一说:为什么孔子会“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为什么孔子死后被弟子们陷于如此大罪,而没有被统治者挖墓鞭尸?(有网友指出是风俗,说旧时的老人去世也袭衣十一件。——很显然,这是指的后世,而不是等级森严的周代)

  这里先按下此不提,继续说孔子葬礼上的那些事儿。

  将死者的衣服穿好之后,要用“瑱”(一种玉)来塞住死者的耳朵,用“瞑目”(一种帛)遮盖死者的面部,并且给死者戴上冠(孔子戴的是一种有花纹的冠),穿上死人的鞋(前面介绍说死时用燕几固定住脚,就是为了方便穿鞋),再用“衾”(俗称:裹尸布)覆盖整个尸身。尸身必须移到堂中。堂前庭中置一块木牌,象征亡灵。以上的事情要在一天内完成。天一黑,就要在堂上燃烛。

  给死者穿着入棺的寿衣,称为“小殓”。小殓的翌日,举行入棺仪式,称为“大殓”。已经盛殓尸身的棺称为“柩”,停柩称“殡”。此时,该死者的家属分别穿上不同的丧服了。丧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就是白色的衣服、戴个尖尖的口袋装的帽子吗?不,周代的丧服由重到轻有五个等级:1、斩衰,2、齐衰,3、大功,4、小功,5、缌麻。称为“五服”。

  服,又有“服从”的意思。据《尚书》记载,大禹曾经发明过制服天下的统治术——曾经被我称为“中国原汁原味的国际称霸术”,就是借用的死人之后的“五服”概念。

  中国的东东,大都是从死人文化中来的,儒者,就是从吃死人饭开始的!

  好,咱接着说“五服”的本意——

  最重的丧服是斩衰。斩衰丧服是个什么样式呢?

  哦,它是分上下裳,用最粗的麻布做成,剪裁简陋,断处外露,不缉边(因而称为“斩”);该丧服当胸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称之为“衰”)。衰,又泛指丧服上衣,它的袖子比常服要宽出三分之一。那么,什么人适合穿戴“斩衰”呢?——最亲近的下位人。比如,天子死了,诸侯要穿“斩衰”;君主死了,臣子要穿“斩衰”;老子死了,儿子要穿“斩衰”。

  齐衰,是次重的丧服。齐是平整,是指粗麻制成的上衣衣边、下裳的裙边是缉平了的。其它三类的大功、小功、缌麻都是丧服,是依次递减为轻的丧服,主要是在衣服的材料上(或者制作的精细上)来表现其轻重。衣料粗、制作粗为重丧服,反之为轻丧服。

  来奔丧的人,穿什么衣服,其在丧礼上的饮食和住宿等,将受到不同的限制,简单的说,着重丧服的少吃或者不吃(吃点儿瓜果之类)并且睡粗床(如柴火堆),着轻丧服的可以吃更多样的食物并且睡较软的床;另外,穿什么丧服就要服什么丧期,比如着“斩衰”,号称其“服期”(着丧服)为三年(据荀子解释说,实际上服期是二十五个月);着“齐衰”的,其服期三月、五月、一年不等(也有三年的,是先死了父亲的儿子,在母亲死时,必须为母亲服丧三年)。丧服的穿戴,主要是由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来决定的。

  在中国,普遍认为“孝”是个好东西。历史上,以“孝”立国的皇帝不少,央视百家讲坛曾经说到宋高宗赵构,就说到他是以孝立国的皇帝,钱文忠讲的《三字经》,也是强调“孝”的。但是,许多人,如果问他们“孝”的内容,他们不一定知道,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儒家最早提倡的孝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其实,正宗的“孝”,完全不是只停留在现代人心里的那些内容——不是“我对老人好”,或者在“赡养好老人的生活”,给老人洗个澡、服个务、听老人的话等表皮之上——这些并不是被礼教认可的“孝”。儒家礼教认可的孝,是建立在一系列十分繁琐的礼节之上的,如果做不到那样的礼节和礼仪,显然就是“不孝”。——所以,如果从旧礼教提倡的“孝”的要求上考察,现代的人,没有一个是“孝”的,因为单是从死人这件事情上看,就可以让绝大多数的人难以做到——既然做不到,还奢谈什么“孝”呢?孝在当代中国,只是一个观念,而不是一个准则。

  所以,后世要不断的改造旧的礼教,不能够因循守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05 棺椁普通,坟头马鬣封
古人死了,埋的时候要用棺椁(音guo ,三声),。亦写作“棺郭”。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木盒子(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大木盒子,又称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除木头外,棺椁也有以铜、石等制造的。

  前面说了,周代的等级制度森严,活着按级别享受各类待遇,死了也一样,什么级别享受什么样的丧葬待遇,不但棺椁的层数不一样,使用的木材也挺有讲究的。周代的棺椁,等级的规定是,天子棺椁四重,亲身(最里面一层,称“内棺”)的棺称“椑”,要在外表蒙上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用椴木制作而成;第三重称“属”,也是用珍贵木材打造;第四重,就称“大棺”,即外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