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静静的阿娜河 >

第30章

静静的阿娜河-第30章

小说: 静静的阿娜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孪鲁迦ァV劣谂览缭诨碌墓讨凶擦怂罡玫姑梗媚悴怀ぱ劭床患饷创蟮呐览缱印

  不经意间,一阵铜铃声叮叮当当地唱着,从身旁驶过,那是一辆带蓬子的四轮马车。两个轮子的马车,那是你们内地的。

  四轮马车是我们伊宁街头独有的、欧化了的了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在夏季,这种四轮马车上支起“六根棍”,顶上一长大布,遮阳挡雨。到冬季,四轮马车就要打起厚厚的暖蓬,载人们出行。

  在伊宁但凡是年轻人,或买不起汽车的小官吏们都喜欢这种“欧化”的小四轮马车。

  四轮马车过去,碾轧着路上的白雪。街道上留下了一条条车辙印。奇怪的是,无论是赶车的司机,还是乘车的乘客,加上路边匆匆走过的行人,无一例外的、都戴着围巾、皮帽、还嫌冷似的,都把大衣领子竖起,防止寒冷侵入贵体。全然洠в新繁呱夏切┡涝谂览缟希┳趴煽悖蹲虐敫龆车煤旌斓男∑ü傻暮⒆用堑目挠肟炖帧

  “大人们太可怜了,脸上冻得都不会笑了。”孩子们是这样看大人的。

  飞舞的大雪依然还在下,小巷子里,许多年轻人來往穿梭。他们有的扒着院墙朝里望,有的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顺着门缝向里塞。

  突然间,门打开了,塞信的人被人们抓了进去,信被抢走了。信使的事还没完,人们把信使的脸上抹上锅底的黑灰,或者要向信使的眼里滴上两滴“皮牙孜”汁。(皮牙孜:是新疆的人们对洋葱头的本地叫法)

  院子里,被抓的信使和抓到信使的人都在笑,信使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噢!这是游戏。是当地人们玩的一种游戏。

  这是新疆的维吾尔人、伊犁的所有人都参加的一种叫“喀尔勒克”的游戏。

  汉族人把这种游戏叫“下雪书”或“下雪简。”

  这种游戏源自何时何地,现己无从考证。现今人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这种游戏的发明者应该是当今维吾尔人的先祖,可见其历史渊源之久。

  本来“喀尔勒克”只是维吾尔男女青年之间流传的用以表达友情、亲情、爱情的游戏方式。

  但在伊宁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却成为各族人民在每年冬季第一场雪后共同参与的传统节日,当然亦成了相恋中的各族男女青年借传递雪书之机来表达倾慕思恋之情的大好机会。

  “喀尔勒克”都是在入冬后第一场霁雪初停之后开始的。

  “青年们,赶快修书约见你的朋友。”雪书中你应该赞美入冬后第一场雪的美丽,表达你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表达你对朋友的爱慕与祝福。

  最后还要写上你的请求:“如果你富裕,如果你仁慈,如果你慷慨,如果你重友情,你可以摆盛筵来招待我们。如果你不富裕但你爱生活、爱朋友,你就是摆上皮牙孜我们也会欣然而往。”

  信的结尾你可以写上你的朋友的名字和你的名字。

  可以由你本人,或他人将信送到收信人处。收信人收到信或者抓到了送信人,要立即猜出写信人是谁,因为雪书上写着好几个人的名字呢?

  对不起!你猜错了。请你依照雪书上的约定,准备请客吧。

  但写雪书之人要是被收信人猜中,发雪书的人也必须老老实实地按你雪书所言请客吧!

  多少年来,这种充满智慧较量的“喀尔勒克”游戏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可以这样说,凡是有维吾尔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喀尔勒克”的流行。

  因为它代表了大漠绿洲居民的独有文化的心理特征…“以雪的名义聚集在一起,以雪的名义创造欢乐、以雪的名义祈求对共同生活的向往。”

  从伊宁的“喀尔勒克”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广为流行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任何一种民俗的游戏,能够流传并由众多人的参加,其间必定是多民族文化共同参与与渗透的共同结果。

  就象今天我说“喀尔勒克”一样,很多人都不知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要是说我把雪书下给谁,新疆生活过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

  玩“喀尔勒克”游戏的人,要求必须是,下雪书者和收雪书者之间必须是相互间知根知底的朋友。雪书是不能乱发的。参与此游戏的游戏者,心里应该是十分明白的。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第一场雪下来了,我的雪书下给谁?严肃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司马元钧的面前。

  一大早,纷纷扬扬的大雪还未停息,汇芳园里的宫老爷子就派人送来了一大堆“雪书”…结婚请柬。给谁?不给谁?办公桌前的元钧在为把雪书发给谁而犯愁。伊宁城里,还有一大拨等着接雪书的人也在犯愁…多好的巴结上司的机会。

  元钧对婚事是本不欲大肆张扬的,只是在半月前和马将军夫妇说了此事。没想到有心的宫老板早就开始张罗此事,宴会的地点就设在了汇芳园。

  宫老板一再声明,本次宴席分文不赚,只求借机扬名立万。谁说商人无利不起早?谁说商人无利不言商?汇芳园的宫老板给你们做出了榜样没?

  办公桌上放着行政公署刘秘书长送来的,省府盛督办的贺电:

  “欣闻钧弟仪妹喜结秦晋之好。此乃天作之合。谨祝钧弟、仪妹嘉仪合规、弘我国仪。危世显才俊,乱秋扬盛名,安境抚边民,举箸同欢庆。并送贺仪五千元整。兄晋庸。”

  看样子,此次是不想大办都不可能了。

  元钧召来了刘秘书长、宫老爷子、马将军夫妇共同筹划,把盛督办的贺仪及筹办大权统统交给了宫老爷子,马将军的要求是,只许办好,不许出错。宫老爷子喜颠颠地领走了差事。

  伊犁九县的各级头面人物都来了,住进了伊宁城里的旅馆里,塔城、阿山各地的官员们也来了,他们都住在汇芳园附近的客栈里,城里的旅馆没地了。

  官员们都在盼着天降大雪,都在盼着能够得到一份雪书,那将是吾辈的荣耀。

  万花楼里人满为患,每位来宾都包下了一间房和一位姑娘,弄得咱伊宁本地人这些天倒闹起了“人荒”。

  其实,元钧和凤仪的婚事最忙得要属汇芳园的宫老爷子和一拨执事们。

  平日里人五人六的官员们,递上了名片、搭上笑脸、送上了贺仪、才能领上一张请柬。

  平日里有钱无权的其它人等则更是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巴结到执事买上一张请柬。

  当然了,这笔额外的份子钱就落在了汇芳园的帐上了。我们不可能赔本赚吆喝吧!

  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直下了两天两夜后方算告停。地上的雪足有一两尺厚。看来今冬的第一场雪是能“站”得住了,新疆人喜欢把每年第一场雪能否在地上留得住称之为“站”。

  十一月七日,雪后初霁,艳阳高照,气温在零下二十度,还不算很冷。

  “十一月七日,是个好日子。我们的十月革命节!”苏联驻伊领事达巴申科夫这样说。所以说,选日子不如撞日子。

  上午十点,行署门前人山人海。伊宁城內,万民空巷。为的是亲眼目睹这盛大的官家婚仪。

  城北苏联领事馆方向传来了沉闷的二十四响礼炮声,原来,今天是十月革命纪念日,依照惯例领事馆鸣响了二十四响礼炮。

  行署门前,八门八二迫击炮也依次向空中发射空包弹,巨雷般的礼炮声同领事馆方向的礼炮声响成一片,此起彼伏。

  礼炮声中,一对新人偕手走出大厅。元钧一袭白色的中山装,黑皮鞋。中山装上的十五枚“铜扣”金光闪闪。你可真说对了,不是“铜扣”是金扣。这套衣服是伊宁最大的成衣店“昌盛祥”专门为元钧赶制送来的。

  凤仪则是一袭红色旗袍,外套白呢长大衣显得更是风姿绰约,仪态万方。

  马志文则一身警服充当了伴郎,凤仪的身边则是马志兰、马家的二小姐充当了伴娘。

  新郎新娘踏着红地毯上了红色的吉姆车,伴郎伴娘上了黑色的吉姆车。

  这可是苏联领事馆的高级轿车,伊宁城里只有三辆。

  婚车前开道的是一辆苏制草绿吉普车,罗田才站在车上引导骑兵卫队。

  四人四马一排,黑衣白马卫队走在最前面,一百二十人的白马卫队威凤极了。

  婚车后是黄衣红马卫队,也是一百二十人。骑士们一手挽缰,一手扶着腰间的马刀,好象是人和马一体的塑像一般、一动不动。

  罗田才一声令下,所有的马匹原地踏步。又是一声号令,战马们齐齐迈出了左脚齐步前进。

  战马和军人一样,行进间步伐一点都没乱。你们不必惊奇,马是有灵性的动物,更何况是训练己久的军马呢?

  婚礼队伍走向大街,逐渐加快了行进速度。前往惠远,前往汇芳园。

  位于城西的汇芳园,今天更是内外装饰一新,非同往日。大门两侧八根一搂粗的圆柱红光闪烁:天作之合、地缔良缘。八个大字金光闪耀。柱顶上端的横楣上方一字排开,挂着八个径圆三尺多的红纱灯笼,黄色的流苏随风摆动。

  门前的空地上,早己停满了车辆和马匹。一群警察在驱赶没有请柬,却不请自到的闲人们,那个骑在马上,满头大汗者不就是警察局长王万顺和他的手下吗!

  汇芳园里,从掌柜到执事,从大厨到伙计,个个是里外服饰一新,个个是露着青皮脑瓜顶。因为宫老爷子就爱把脑瓜往光了剃、往亮里刮。老爷子说了,只有这样才能显得人精神。

  说实话,今天的场面,洠в卸倮醋朗谴蚍⒉涣说摹U庵峙懦∫仓荒苁腔惴荚安鸥野凇⒈鸺蚁氚诰偷冒炎雷又У铰短斓乩锪恕

  宫老爷子的记忆里,十年前欢迎民国政府部长*时,汇芳园里也不过才摆了一百零八桌。可那次的场面同今天的婚庆宴席来比,规模可就逊色多了。

  汇芳园里的各种家伙什分为喜、寿、丧三套。喜宴用红色,寿宴用黄色、丧宴用的是蓝色。杯、盘、盏、碟、碗、桌、椅、布、套、幔无一不是按三色备齐的。就连筷子都分为乌木筷、银筷、象牙镶金套银筷。

  可见此时的汇芳园来的都是非常之人,因为平常之人绝非此地常客。

  汇芳园的布局,整体构造四合院式,分为门厅,厢房和正厅。

  在门厅、厢房、正厅上有一个透明的大罩棚。客人们只要进得汇芳园里来,管保你不会再受风霜雨雪的侵扰。热了,伙计们给你打开天窗,冷了,伙计们会把你脚底下取暖的地炉烧的热呼呼的……—是地暖。两厢餐厅之间都用活动隔断屏开,客人多了,将隔断撤去,整个汇芳园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大厅。同时可供二百三十桌人开席。

  今天的汇芳园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瞻仰新人的风采,体现盛督办“与民同乐”之宗旨,汇芳园里除了不能拆的柱子外,早己拆除了所有的隔断,整个汇芳园已经打造成了一个一览无余的大厅。

  大门外鞭炮声响起來了,一百二十八名骑警鸣枪示礼,两大筐铜钱抬出来了,向着围观的人群头上抛撒,孩子们争相抢着地上的铜钱,据说这叫“撒喜钱”。

  新人们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踏向了红地毯。

  客人们依次就座,婚礼司仪白玉奇宣布婚礼开始,并当众宣读了省府、盛督办的贺电。

  全场一片静寂。新婚夫妇向来宾致意答谢。

  然后是苏联驻伊领事达巴申科夫宣读了苏方的贺信,并当场宣布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命令:晋升苏联内务部边防局少校王凤仪为中校军衔,愿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象这对新人一样永远长青、永远年轻。

  领事先生的话使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除了个别人无动于衷。

  马伯龙望着凤仪在想,心中不免为小老弟担起心來。招手让大儿子至前说了自己的担忧,谁知大儿子不以为然地说:“大大放心,处长早有应对之策!”

  正东大厅中这一桌客人共六对:达巴申科夫夫妇、马伯龙夫妇、瓦西里夫妇、白玉奇夫妇、空军教导大队大队长高凌云夫妇以及伊宁商界领袖玉山。沙依巴克夫妇。来宾们相互举杯致意,气氛十分活跃。

  一对新人由伴郎、伴娘陪同下向来宾致酒。依照传统礼节,首先敬的是马伯龙夫妇。

  “大哥、大嫂!元钧凤仪能有今日全仰仗你们,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嫂比母。我们在此共敬大哥大嫂一杯薄酒请笑纳!”马伯龙夫妇一饮而尽。

  元钧、凤仪在桌上一一敬酒。

  达巴申科夫对元钧说:“中国人好,中国酒好,我喜欢和中国人一起喝酒。我还知道,你们中国人结婚的习俗,出嫁的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