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湘江有着一条深沉的情感线,深入华夏沃土,网四方云动,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母亲般慈爱与血色共存的角色。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就是一种明证。
湘江之战,浴血惊魂,凄切人寰。
敌机走了又来,贴着江面,连驾驶员都能看清楚,重炮轰炸、高射机关炮扫射,落水的骡马高扬着头颅,发出绝望的惨叫,血色里漂浮着无数红军的尸体……
这是冰寒彻骨的1934年12月,没有冲过湘江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余部突围至湘江支流,湘南永明沱水畔,强渡沱水时再次遭袭,不幸受伤被俘。在敌人的担架上,陈树湘乘敌人不备毅然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随后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和各团的指挥员都相继牺牲,全师只剩下几百人退回山里,准备打游击,又被敌人团团困住,最后,全师指战员几乎无一幸存。
7天7夜,中央红军由万锐减至3万,衡岳哀婉,潇湘悲歌。湖湘百姓说,“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
如今,湘江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入长沙城,经三汊矶转西北,至乔口出望城,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境25公里,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7)
蜿蜒曲折的红色湘水,不仅给予湖湘儿女以宁静、富饶与殷实,更以其精髓哺育湘人之脑,赋予无以匹敌的灵气。她领衔着资水、沅水与澧水,书写传奇,开创伟业,与长江黄河一起奔流。
桃花江是美人窝
“桃花江是个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这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歌者为湖南湘潭人黎锦晖(1891—1967)。黎锦晖字均荃,毛泽东的老乡,毛泽东常以均荃老兄相称。这首歌沾桃花江的光,还是歌让江出了名,只有均荃老兄说得清楚。
1928年5月的黄昏,降临在新加坡椰树成荫的海滩上。夕阳,大海,海风,柔浪,沙滩。歌舞的青年男女……“多像家乡的桃花江!”礁石上有对青年男女窃窃私语。女人叫徐来,男人就是黎锦晖。如画的桃花江,如诗的桃江美女,浓浓的乡愁,一时让黎锦晖灵感乍现。黎锦晖唱一句,徐来记一句,一首叫《桃花江是美人窝》的歌就这么成了。当年的黎锦晖,应南洋商人刘雨的邀请,组建了“中华歌舞团”,在东南亚巡回演出。于是,《桃花江是美人窝》很快在境外流传开来,30年代初传到大陆,传到黎锦晖的家乡湖南。
黎锦晖说,这首歌与3个人有关,一位桃花江畔的少女,一位随父浪迹天涯品貌双全的才女,一位网“四方云动”的清廷重臣。
千里资水,如长青藤蔓,源自广西资源县越城岭,滔滔向北,经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后进入桃花港。
春暖桃红时节,黎锦晖与同桌的你,一位喝桃花江水长大,就读长沙的少女,随船荡入桃花港。古木参天,苍翠欲滴的浮邱与羞女两山,相挟着一湾绿水,桃花夹岸,落英缤纷,蜿蜒南去。少女双目含情,浅笑微露,姿容苗条,衣饰打扮和仪态十分可人。她手里拿着一枝桃花,对水梳妆,桃花朵朵,飘落江心,随水粼粼而去……“我每天都到那桃花江边坐,来来往往的都见过……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袅袅,多媚多娇……多么称,多么润,多么俊俏,多么筠……”“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不瘦也不肥,百年成匹配。”这就是桃花江水沐浴出来的桃花美女!
桃江合水桥人郭纯贞就是桃花江的绝色美女,称诗、书、画“三绝才女”。郭纯贞为明末贤臣,江西巡抚郭都贤之女。清代文人夏鼎在《郭贞女梅节古笔筒歌》里赞她,“谢家道蕴左家芬,元红朱落嫣兰薰。二八含悉写黄娟,春风掩映梨花面……”桃江美女,脸应呈“桃花色”,怎么是“梨花面”?细细想来,这“梨花面”也许在理——“再见是夭桃枝上的黄手帕,苍白(梨花色)是颠沛流离的雪花膏(‘雀斑’)。”现代诗人如是说。郭纯贞自幼随父浪迹北京、江西等地。李自成、张献忠揭竿后,郭纯贞跟随父兄折回故里泗里河乡石门村。谢纯贞善水墨工笔,山水人物,绘画“秀而雄”,名震湖湘,“收藏者,珍如拱璧”。她绘景题诗,诗画相映成趣,令人赞叹。纯贞10岁时,由父亲许婚黔国公沐天波的儿子沐忠亮。两人相爱至深,但还没来得及完婚,战火便烧到湖南。沐忠亮效忠唐王,率残兵经广东入缅甸,后客死异乡。纯贞空守着那份爱情,誓不婚嫁,后落发为尼,法名联本,每日青灯黄卷,老死在高桥黑石村。“驿梅惊别意,堤柳暗伤情”,这是她当时的心境。郭纯贞的字画真迹一无幸存,但诗多有传承。她的文字再现了国亡家破的背景下,一位女人的哀怨与不幸。她把朴实的美,纯真的爱存留人间。她与他父亲在诗画上自成一派,史称“西风学派”。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8)
清廷重臣陶澍(1779—1839)耕读在桃花江畔,其人生如桃花万朵飞。陶澍随教先生的父亲就读桃花江畔10余年,后随父同在岳麓书院进修,全靠书院山长的助学,以及陶家母亲为人家磨豆腐挣来的钱维持生计。这般穷酸,陶澍酒照喝,牌照打,桃花运照样来,真让人一头雾水。
陶澍的初恋是位黄姓少女。黄姑娘是桃花江有名的美女。正在热恋中,半路上却杀出个吴员外。吴员外想黄姑娘作“继室”,于是重金开路,取得了黄姑娘父亲的支持,接着又做过了黄姑娘母亲的工作。起始黄姑娘还犹豫了一阵,眼下现实让她作出理智的决策——退婚。对此,陶澍颇像局外人,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末了说上一句:“再美的秀色,吃到肚里,排出来的还是大便!”
身处“美人窝”,不愁没芳草。黄姑娘前脚出门,崔氏姑娘后脚跟上了,而且是地道的“桃花美煞”。这次陶公速战速决,草草拜堂成亲。成功“升级”后的陶公,理应打住自己嘴馋手痒的坏习。然死不改悔,一如其初,俟到了年底,人家都置了年货准备过年,他却整天困在牌桌上。崔氏不愿与老公一起喝西北风,流着泪恳求放她一马,让她另谋生路。陶澍劝崔氏忍着点,说自己鸿运就在跟前,说不定还是一品呢。老婆说她命中只有八个米,这诰命夫人还是让人家好了。于是两人好说好散。
贵人自有天相。靠占星术发家的吕员外,为人尚侠仗义。吕员外有个家仆戴氏,因赌酒结识了陶公。经戴氏牵线,陶澍被引见给吕员外。初遇陶公,员外眼一亮,说陶澍耳薄,早年贫穷,印堂大红大紫,中年运交桃花,“木形人”,官运亨通,为辅国之材。这话不久,桃花运再次光临陶澍,他与一窦姓少女好上了,就差口袋里没银子。吕员外闻陶澍如此这般,便让戴氏充当媒人,俸上“50金”,权作聘礼。窦姑娘家靠卖豆浆致富,年已30,当属超大龄姑娘,脸上也雀斑点点,但决非“豆腐西施”。陶澍重手一出,3天后窦姑娘就进了陶家门。
说来也怪,婚后第二年,陶澍与父亲同场竞技,陶父仍旧落榜,陶澍中举。举人后的陶澍,在湖北谋了一份知县候补的公差,算是生活有了保障。其后半工半读,4年后进士及第,官至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与盐运使,主宰清廷半壁江山。陶公任上诗书画样样精通,留有《印心石屋诗集》、《印心石屋文集》等。
陶澍原名含雨,字子霖,号云汀。澍、雨、霖、云、汀,名字扔得水出水,家人祈盼他为民造福,润泽苍生。陶澍做到了,其一生以范公“先忧后乐”为执政理念,抗洪救灾,兴修水利,治理漕运,倡办海运,一切与“水”有关。
女儿是水做的。桃花江遍地青山秀水,温暖湿润,水土含有矿高强物质,对补充人体微量元素有益。江畔矿泉含氡,氡泉能使女性光泽灵动,皮肤白皙,色若桃花。这样的水做的女人,不是美女就怪了。
陶澍亲水,桃花运接踵而至,也就不足为奇。
为官以后,陶澍还娶了桃花江女子贺氏为副室,在桃花江杨家坳建有住宅,名“陶宫保第”,至尚存。那时的陶澍春风得意,有《咏贺氏夫人》诗为证,“桃花含笑休甘霖,众说江花美绝伦。今日妄从堤上过,为何人不看桃林?”在桃花含笑的美景里,人们不去欣赏桃花,却注目着陶澍身边这位美人。看看,美女伴英雄,何等光耀,喜悦爱慕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9)
陶澍“爱屋及乌”,在桃花江浮邱山,捐巨资整修真武祖师大殿,在大殿上亲笔题写“万民生福”匾额,把道光帝所赐御笔“印心石屋”,摩嵌于浮邱寺。陶澍知恩图报。吕翁辞世后,暗中接济帮扶吕翁后辈,并将戴氏,也提了个三品官,以军功超授副镇。数年后戴某衣官煊赫,返祖归家。离弃陶公的崔氏,拄着杖拐在路边乞讨,打听戴氏因陶公而发迹,求戴某传话陶公,重来叙旧,被戴赶走。崔氏是晚号哭,怨自己眼浅命酸,自缢而亡。陶公初恋黄氏,亦几经变,家徒四壁。陶公归里后,念及旧情,周济银子50两。黄女愧悔难当,整天抱着银子流泪。不想一时失手,被人偷走,一时气涌,上吊而亡。闻知此事,陶澍有些黯然,便揽下了黄氏后人的抚育权,算是对初恋情人的慰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湖湘育有高产杂交稻,养有江豚与白鳍豚。水草养眼代表湘女的桃江美女们自是多情,如出水芙蕖,辣焰缠绵,同时也不乏善解人意,心灵手巧。
桃花江出产美女除上述水土环境,还有个地理因素。桃花江是个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的多民族地区。南京城里的太平天国这些美女们,战败后全被抢运回湘。周扬夫人吴淑媛的祖父,当年的长江水师提督吴家榜,一人就带回了八个美女回桃花江。又由于普遍喜辣,辣椒有助代谢,所以湘女们大多身段婀娜。皮肤好了,身材好了,再加上淳朴民风及湖湘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有了小处与邻为善、大处忧国忧民的胸襟。
诗人李白来桃花江踏青,实则是踏美女来的。农民兄弟汪伦送别时还携着个泪眼蒙胧的桃江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给汪伦留了诗,感谢他的全方位招待,依依不舍,他说要去邻江边上的桃花源,看看那个陶渊明。
沅水的鱼
他们是沅水的鱼。
湘西山峻,沅水水美。沅水上游的辰溪里有两条鱼,沈从文(1902—1988)与黄永玉,一个表叔,一个表侄。
湖南人经世致用,湖南人相信风水。大人物现身,是顺应风水的。两位大师,一个着墨,一个染色,一个文学大师,一个画坛巨匠,因沅水的煅打,因沅水的穿透。
绿色的衣裳,裹着苗条的身段,有些清瘦,然风韵十足。满载山货和药材的商船,或竹或木的排筏,气派豪华的官船,两岸的桐油篓,吊脚楼里的欢歌笑语,码头翘足迎候的人群,河坡青石板铺就的台阶,青砖灰瓦的大宅院,木制的楼,雕花的窗,上翘的檐,阁楼里的干尸,哀怨的古筝声……
这是曾经的沅江,沈从文的沅水,黄永玉的沅水。
沈从文,湘西凤凰人,一个有着汉苗血统的湘西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谁说又不是一条喜欢在沅水中游走的鱼呢。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古老的渡船被骤然陡涨的山洪卷走了,事关边城风水的白塔坍塌了,忧伤惧怕的爷爷死了,苗族古老的历史链断了。爷爷葬在倾圮的白塔后面,剩下孤独的翠翠在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或许……幸福会在这无休止的等待中降临么,不得而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温温软软,丝丝入扣,圆润丰盈。正是这种沅水“中流的平静”,一股暖暖的柔情,毫无滞碍地浸润着每一个人的血液,使每一个走过20世纪的中国人,多多少少有了些许水的特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10)
沅水的鱼,柔情与刚强相济的鱼!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
这是一条“智者乐水”的鱼。
沈从文最具魅力的作品都是在水边完成的,他是湘西清澈而溶融多种矿物质养料的沅水中的鱼——“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