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忧外患,国力衰微。湘人魏源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随后,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开山鼻祖的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工企业。湘人的尝试尽管未能挽救晚清的颓势,却被视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开端。湘人在商业上的筚路蓝缕、发奋图强,尽管囿于民族的危难,但始终矢志不渝。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洪江近四万人,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经商的。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成为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散文《常德的船》中这样描绘:“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到六七十人。”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大后方”的洪江出现过“战时繁荣”,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的商人纷至沓来,开设店铺达1300余家,“俨然西南商业大都会”。
侠义茶商刘麟郊
双峰县茶商创造商业奇迹,以“侠商”称雄晚清中国商界。谭日峰的《湘乡史地常识》记载:湘乡县(原湘乡包括今湘乡市、双峰县等地)盛产红茶。民国5年以前,红茶商人无不获利。民国年间极盛时,双峰境内已有茶园27000亩,产茶785吨,其中外销的红茶吨。咸丰年间以后,海禁大开,中西互市,红茶内销和外销市场巨大,一个以茶为业的商人群体应运而生。
双峰较早成名的红茶商人为刘麟郊。他是双峰县三塘铺镇胜云村人,清太学生。咸丰年间,双峰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在江汉之间与太平军搏杀,而刘麟郊则开辟了另一个战场——与洋人争利的“商战”。在战火纷飞中,他经商于湘潭、汉口等地商埠,数年之间即致巨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行:一路豪情一路歌(9)
“侠商”在商场中的表现就是“胆气、义气、大气”。挟带湖湘文化品质的茶商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几乎同时崛起,湘军与湘商互相带动、蔚为壮观。战事频仍的年代,普通人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为幸,而这批“胆大包天”的湖湘之人恰恰看准了*岁月中的商机,他们在战火和杀戮的空隙间穿梭,以军事家的勇猛和谋略集财于内、争利于外。
化工之父范旭东
在江苏南京市六合区的市民广场有一尊铜像,这人便是被毛泽东赞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1883—1945)。范旭东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精盐厂,开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远东第一化工厂。
范旭东出生于长沙东乡,早年留学日本,1914年于天津塘沽集资创办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简装精盐,以抵制洋货,改善食品卫生。1917年与陈调甫等筹办永利制碱公司。1937年,范旭东在南京兴建的永利硫酸厂生产出中国的第一批硫酸铵产品。“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日本军舰开入天津塘沽港。塘沽沦陷后,日本军队把久大、永利厂包围。
1937年12月,日方代表刀根拿着预先拟好的将碱厂交给兴中公司接办的协定文本,逼迫李烛尘在文本上签字。李烛尘忍无可忍,一改往日斯文儒雅风范,怒斥道:“世界上哪有强盗抢了东西还要物主签字的道理!你们做强盗也太无勇气了。”次日,日军下令强行接管永利碱厂。刀根及日本兴中公司的人员进入厂内。范旭东在塘沽的产业全部落于日本人手中。
在抗战初期,作为永利团体的重要公司——永利南京硫酸厂就已能生产大量当时极为匮乏的化工产品。刚竣工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厂改生产化肥为生产硝酸铵,赶制炸药,以供应军需。
然而,“七七”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军队的炮火已经蔓延到上海,工厂的存亡迫在眉睫。日本深知永利南京厂战时可以生产硝酸,于是一再要求合作。范旭东“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日本军部无奈,出动飞机三次轰炸工厂。日军占领南京后,将永利南京硫酸厂据为己有。1942年,日本又将厂的设备拆运到日本,安装在九州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为日军生产炸药。
1937年末,范旭东将制碱工业与硫酸厂设在四川“新塘沽”——四川省犍为县岷江畔五通河的老龙坝,积极为抗战提供军需物资。在四川办厂,直接面临的是资金问题。当时的国民政府答应贷款两千万元,但直到1939年12月才订下合同。为了恢复生产,范旭东所在的永利公司从美国购买碱厂器材。器材从美国运往四川,当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滇缅铁路,从越南海防直达昆明;二是用火车,从海防到同登,再用汽车接运,经广西、贵州到四川。1940年,法国在越南崩溃,永利未运出的机件约有500吨,为日军拦截而去。永利进口的器材不得不改由路程更长、路线更崎岖难行的滇缅线内运。是年9月,范旭东亲赴美国,购置福特牌载重汽车200辆,又转赴缅甸首都仰光进行运输准备。但是等汽车运到,已经是1941年的秋季,这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范旭东被围困香港,直到1942年3月才绕道回至重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的缅甸仰光已经失守,永利购买设备历经千辛万苦,最后还是功亏一篑。除了设备之外,迁到四川的永利还面临着更大的难题。抗战前的永利一直使用的是用廉价海盐作为原料的苏尔维制碱法,而在四川只能使用昂贵的井盐,只有研究出符合井盐的制碱法才能生存下去。战火弥漫,颠沛流离的*年代,范旭东没有气馁,他派侯德榜(1890—1974)远赴美国进行新的制碱方法的研究。1941年3月,范旭东将新的制碱方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行:一路豪情一路歌(10)
永利经营惨淡,最艰苦时候,经济困窘几乎将永利川厂压垮,甚至到了每人每月只发给白米3斗,每3口人发1块银圆的零花钱。范旭东和他的永利仍激情未减,继续生产抗战急需物资,直至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在重庆逝世。
通变求新“宝古佬”
邵阳旧称宝庆,“宝古佬”是世人对“邵商”的特殊称谓。淳朴、正直、重义、团结、勤劳、睿智、拼搏、时尚,这是“宝古佬”的重要特征。这些无一不闪烁着湖湘文化奋发进取,好为人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辉。
王瑞燮与张茂盛在《“邵商”崛起“密码”》列举“宝古佬”万里行商走天下的诸多理由。说宝庆(邵阳)人穷则思变。宝庆人不沿江、不沿海,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现实,迫使邵东人背井离乡打天下。宝庆人做活市场振兴经济,发家致富壮大创业有其文化渊源。强烈的发家致富欲望,驱使宝庆人投身生意场,且乐此不疲。“霸蛮”与吃苦耐劳是宝庆人的优良传统。宝庆人的“生意经”即创业文化成了湖湘文化的一部分。宝庆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湘军的发祥地。湘军的崛起,与湖湘本土民风民俗、心理性格等社会心理文化(如山民的刚烈、倔劲)紧密相连,更与湖湘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宝古佬”的商业文化心理,也是湖湘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继承了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自强不息”、“通变求新”等优良传统和“湘军”等精神,在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他们将这些优良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生存环境下,宝庆人特别是邵东人求变求新,敢为人先,纷纷弃农从商,成群地走出家门谋发展。在经商创业中,能从最小最少最苦最劳的做起,跋山涉水,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另一方面,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军事与商业经济总是跛足前行,说白了就是湖南人带兵打败玩政治是一流的,而做生意不怎么的。现在的邵阳人继承并发扬了湖湘文化中的商业基因。在继承湖湘文化中的经济基因的同时,自觉进行思想和文化的解放、突破和创新,创造性地将湖湘文化中“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等政治思想转变为关注国计民生、重视衣食住行的经济观念,把湘军“经邦济世”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转换为和平建设的经济筹谋,把前辈湘军搞政治、打仗的精神和力量移植、应用到搞经济和经商上来。
80年代,邵阳涌现了一支庞大的游商部落,这便是当时的“温州模式”——“邵东现象”。他们从小买卖的“扁担经济”起步,设场立市,在商贸流通领域,30万邵东行商纵横驰骋,足迹遍及全国,并远涉东南亚、俄罗斯和欧美等地。90年代,一批批邵东商人通过商贸达成的原始积累,逐渐向多元化领域渗透,进而创造了“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的发展模式。
改革初期的“邵商”,面对“姓社姓资”的激烈对峙,面对私营经济的喜恶判断,表现出了一种在那个时局少有的前瞻、敏锐、活络和坚韧。邵阳人以他们特有的财商禀赋,打破了世俗观念,树立了湖湘人既能打仗又能经商的新形象,给世人展现了湖湘文化的新视野。
今天,“邵东现象”仍被视为一场对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突围,而成为新湘商一面具有象征意义的旗帜。今天的邵阳,共有近100万人外出经商创业,其中个人总资产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邵商已有30万人。一脉相承的湘籍企业家群体,作为一种新生经济力量正在商海崛起。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湘人情结:独有武侠癖(1)
血型学理论有种论断:O型血的人具有领导力和拓展力,能立刻将计划付诸实施,强烈的好胜心与占有欲也会在行动中推波助澜,过程中面对逆境不折不挠。A型血的人像岩石一般的坚固,偶尔爆发如山洪,奋斗、抗争、牺牲,极具英雄主义气概。这种两种血型的人都具有尚武“血性”,浸润着霸蛮、豪侠、坚韧、骇世、刚果等性格因子。
A、B、O与AB这四种血型中,湖南人所持有的比例分别为,、、与。其中A型和O型占,其他省份则都低于50%。
因此,湖南人有武侠癖(病)。
数千年来湖湘大地历经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曾遭到过外敌的强势渗透、侵入与颠覆。冷兵器时代,尽管没有像海洋那样相对蛮夷的屏障,但铁蹄之下,湖南没有被外族同化,没有变成其他省份一样的面孔。
湖湘文明能生存乃至发展,依靠的是湖南人强势抵抗,依托的是湖南人的尚武精神,依护的是湖南人不怕死的信念。
湖南人相信——要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
侠义哲人
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另一种说法是与花草为伍(喜欢“拈花惹草”)。其实古人何尝又不是。晋代陶渊明特爱*,而唐朝将牡丹视为国花,宋朝有个湖南道县人,钟情莲到了痴狂的程度,此人就是周敦颐(1017—1073)。
周敦颐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拈花惹草”嗜莲如命的周敦颐不仅有“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之风范,还有“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之秉性。滕子京在湖南重修岳阳楼的第二年,即庆历5年(1045),他在南安司理参军任上时,有一犯人本来罪不该死,但转运使王逵却要定其死罪。王是周的顶头上司,为人严厉、武断,下属官员无人敢提出异议。但周敦颐却挺身而出,与王争辩,王不听,周当即辞官曰:“以乱杀人来讨上级喜欢,我不干!”幸好王逵胸襟还算豁达,不但未动怒,反而被周的行动所感动,结果死囚得救。
周敦颐为官一方,都有政绩可考,其人亦清正勤勉,按照现在“德能勤绩”4个方面考察干部的标准,早该提拔重用。可任职地方变来变去,他就是得不到上级的赏识。不过,这不影响他读书、思考与写作。为此,他在庐山脚下建了个茅舍,权作书屋,因屋前有一条山溪,于是以故乡道县濂溪为之名,将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不仅寄托了思乡之情,还为了让溪水日日夜夜告诫自己:要保护清濂的名声(古时濂与廉同音连义)。后来,人们便称他为濂溪先生。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水,举着半餐淡菜盘。”50岁的周敦颐,在永州做通判官时,他将这诗写给家乡族人,算是给世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