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龙魂--华夏之刃 >

第35章

龙魂--华夏之刃-第35章

小说: 龙魂--华夏之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尹吉甫说完就走了,大家不欢而散。

  没多久,百官集聚宫门侯问,听说宣王病重,不敢回家。当天夜里,宣王崩。姜后下达懿旨,召顾命大臣召虎和尹吉甫率百官扶立姬宫湦,是为幽王。诏书以次年为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立宜臼为太子,进申伯为申侯。之后姜后悲伤过度于不久后辞世。

  幽王本人,脾气暴躁,不通人情,喜怒无常,自姜后去世后更加恣无忌惮,宠信小人,沉溺酒色,不理国事。召公患病,于不久后去世;尹吉甫年老,力不从心,告老归卫,留下儿子尹球辅佐幽王,可惜他教子无方,尹球是个喜欢阿谀奉承、贪得无厌的小人。同时,幽王将尹球、虢公和祭公列为三公,这三位都是一个德行。此时朝中也只有伯阳父一人是先王老臣,心系天下,但独臂难撑。堪称忠良者只有赵叔带和郑伯友二人。

  幽王二年(《国语》为三年),岐山传来急报,奏泾、渭、洛三川地震。幽王笑道:“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知本王。”置之不理。

  伯阳父对赵叔带叹道:“三川发源自岐山,怎么可以震呢!当初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三川地震,河源的水流将被阻塞,河流被阻塞,高山就一定会崩塌。岐山是太王发迹的地方,此山一崩,周怎么会没有事呢?”

  赵叔带问道:“如果国家有变,会在什么时候?”

  伯阳父答:“不出十年。”

  赵叔带说:“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辈官居要职,一定要尽臣节前去进谏。”

  伯阳父说:“恐怕说了也不会有用。”

  二人正在交谈,哪知早有虢公石父安插的亲信将此事报给了虢公。石父怕赵叔带进谏对他不利,便先行一步跑到幽王那里去告状,说赵叔带和伯阳父诽谤朝廷,妖言惑众。幽王不以为然,说:“愚人妄谈国政,就像山野村夫一样发泄怨气,理他们做什么。”于是赵叔带屡次想进谏却没有机会。

  几天后,岐山又来急报,说三条河流都已枯竭,岐山崩塌,砸坏的房屋不计其数。幽王听后不但依然漠不关心,反而嫌后宫美女太少,下令让人往天下各处寻找美色填充后宫。赵叔带上表进谏,说山崩地裂,河水枯竭,此事非同小可,大王应该体恤国政,安抚百姓,现在怎么不访贤才却访美女呢?

  幽王最不喜欢直言进谏了,他更喜欢阿谀奉承的人,虢公石父投其所好,连忙奏说:“如今国家定都丰镐,太平兴盛,已经很久了,那岐山就像人们丢弃的鞋子,有什么关系?叔带从来不把大王放在眼里,借故诽谤,制造谣言,大王不可不察。”

  幽王道:“石父你说的话太对了。”于是下令免去了赵叔带的官职,驱逐到乡野田间。赵叔带悲叹:“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不愿看到周有‘麦秀’之歌!”所谓麦秀之歌就是箕子当年从朝鲜回来朝周,路过殷墟之时作的歌。

  赵叔带不久后便携家带口跑到了晋国,事晋文侯,是赵氏之祖。

  大夫褒珦从褒城来,听说赵叔带被逐,急忙进谏幽王,说:“我王不惧怕天变,罢黜并驱逐贤臣,恐怕国家空虚,社稷不保啊!”

  不料,幽王一听,勃然大怒,忙唤左右将褒珦拿下,关到了狱中。

  从此之后,无人再敢进谏了。

  却说一年后,褒珦之子洪德巧遇褒姒,见其美如天仙,便用三百匹布将她买来,并教给其礼数,进行了包装,之后先用重金买通虢公,求其转奏幽王,说褒珦之子为赎父罪,进献美女。幽王寻美色一年也没有寻到一个真正令他满意的,正在烦恼之中,听说洪德献美女,本来也没报什么希望。但虢公花言巧语,终于使幽王宣洪德进了殿。

  洪德首先对幽王说:“臣父褒珦不识时务,忤逆圣恩,罪该万死,今罪臣之子为赎父罪,献上美女褒姒,请大王赦宥臣父。”

  幽王才不听他的什么奏章,直奔主题,瞟了褒姒一眼,顿时“龙颜大悦”,叹道以前所得的美女统统都是徒有虚名,不及褒姒万分之一。当即便免了褒珦的罪过,不但将其释放出狱,官复原职,还给了很多赏银。这天夜里,急不可耐的幽王就与褒姒同床共寝了,此后一连十日不上朝。

  以前幽王对所得的美女,最多也就三天热度,然而褒姒不同寻常,竟然与幽王同居琼台长达三月。申后遭冷落,愤恨交加,但却不知有褒姒,便派人调查大王在跟哪个妃子鬼混,结果得褒姒之事。岂有此理,三月竟然也不参拜王后!申后大怒,带着众宫女就奔往琼台,发现褒姒正与幽王亲热,看到自己来了也不起身。申后气急败坏,指着褒姒破口大骂,“何处贱人,敢来浊乱宫闱!”

  申后是幽王他老妈姜后亲任的,幽王也怕她三分,他怕申后动手打人,便护在褒姒身前,笑着说:“这是本王新娶的美人,还没定名份,所以没去朝见你,息怒,息怒。”申后也骂够了,听此一说,也就不好再骂了,便离开了琼台。褒姒不认识申后,便问幽王,幽王连说:“这是王后,你明天赶紧去朝见她。”

  然而,第二天,褒姒没去。

  再说申后正在忧闷之中,太子宜臼知母心事,便决定在第二天将褒姒毒打一顿,他认为第二天是朔日,也就是初一,幽王必定上朝。申后没有拦住。

  第二天,幽王果然上朝去了,太子派十来个宫人前往琼台下胡乱摘花,招来宫女阻拦,双方发生冲突,惊动褒姒出来观看。太子一见褒姒,连忙奔至跟前,二话不说,揪住头发便打,嘴里还不听骂道:“贱人,竟敢自称娘娘,今天让你认识认识我是谁!”周围的宫女赶紧跪地求饶,太子打了一阵觉得差不多了,也就住手走人了。

  幽王回来后,褒姒前去诉苦。幽王倒挺识趣,说:“本王让你去朝见王后,你不去,结果才有今天这事。这肯定是王后的主意,与太子无关,你不要错怪好人。”

  褒姒痛苦流涕,说:“太子为母报怨,不杀妾不罢休。妾死不足惜,但现在已经有了两月身孕了。妾这一命可是两命啊。求大王放妾出宫,保全母子性命。”

  幽王大怒,下令将太子送到了姥姥家,就是申国,同时废去东宫太傅、少傅。太子还想上诉,无奈幽王闭门不见,没办法,只能去投奔外公了。

  后来,褒姒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做伯服,幽王想立他为太子,但说不出口。虢公石父最了解幽王心思了,便与尹球商议对策,暗告褒姒,说臣等寻找申后过错,娘娘您给大王好好吹吹枕头风,大事可成。

  结果,申后果然被二贼寻到了把柄,事情是这样的。

  申后思念儿子,终日以泪洗面。有人出了个主意,让申后假称有病,召一个叫温媪的人看脉,期间修书一封,将此信暗暗带出。

  褒姒闻知此事后,命内监等温媪出来后细细搜身,结果搜到了夹在衣襟中的书信。一行人将温媪压到了琼台,褒姒拆开书信,只见上面写道:“天子无道,宠信妖婢,使我母子分离。现在妖婢生了儿子,更加受宠了。你可以上表假装认罪,表明自己悔过自新,求父王恕罪。如果能够回朝,咱母子相聚,别作计较。”褒姒读完大怒,将温媪锁了起来,用手撕扯彩帛,裂为碎片。幽王回来后,见遍地碎片,便问其故,褒姒于是拿出书信给幽王看。幽王认得申后笔迹,大怒,牵出温媪,一剑砍成两段。之后便在褒姒的撺掇下要废申后,立褒姒,废太子,立伯服。

  第二天早朝,幽王就废立之事询问满朝文武,三公大拍幽王马屁,纷纷赞颂褒姒懿德。幽王大喜,当即宣告众人,将申后打入冷宫,将宜臼废为庶人,将褒姒立为王后,将伯服立为太子。两边文武有心怀不平的,但想到多说无益,反生祸端,也就沉默不言。退朝后,伯阳父大呼:“三纲已绝,亡国指日可待!”于是告老还乡。群臣见伯阳父都走了,待着也没什么意思了,也便纷纷弃官归农,只有时任司徒的郑伯友没有走,因为他是幽王的王叔。这下可美了尹球、虢石父、祭公易这三公了,因为他们终于大权在握,可以为所欲为了。

  这一年是幽王九年。

  幽王朝夕与褒姒寻欢作乐,但幽王突然发现个问题:褒姒从来没笑过。幽王大兴歌舞也无济于事,就问褒姒爱好什么,褒姒说喜欢听撕裂布帛的声音,幽王于是让有劲的宫女狂撕彩帛百匹,但依然不能博褒姒一笑。幽王纳闷,问褒姒为什么不笑,褒姒回答说生平从来没笑过。幽王不信邪,说:“本王一定要让你笑!”随即下令:无论何人,能令褒后笑的人赐赏千金!

  这时候,虢公石父灵机一动,对幽王说:“先王当年因为西戎强盛,置烽火台二十余处于骊山之下,又置大鼓数十架,一旦有贼寇来犯,在烽火台中点燃狼粪,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的诸侯,发兵相救,再鸣起大鼓,催攒前来。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年不用。大王如果想让王后启齿,不妨同王后一起到骊山游玩,晚上放起狼烟,诸侯必定前来,他们来了却发现没有敌寇,王后必笑无疑!”这简直荒唐之极,是将国事当儿戏,把诸侯当猴耍。但幽王一心要博褒姒一笑,可管不了那么多,大呼:“此计甚善!”于是同褒姒前往骊山,晚上就要摆宴点火。

  这时候,已经做了一年司徒的郑伯友听说此事后大惊失色,急忙去骊宫面见幽王,说:“这是先王所设,防备犬戎用的,是取信诸侯之物。现在无故点燃烽火,是戏耍诸侯啊。如果以后真的有事,再点烽火,诸侯必然不信,到时候用什么去征援军来救急?”

  幽王怒,说:“现在天下太平无事,怎么会用到援军!本王今日与王后出游骊宫,无可消遣,随便和诸侯玩玩。他日如果有事,不关王叔的事!”便不听郑伯友的劝谏,点起烽火,擂起大鼓。顿时鼓声如雷声滚滚,火光似皓月当空。

  京畿之内的诸侯,看到情况,怀疑镐京有战事,纷纷领兵点将,马不停蹄地连夜赶到骊山。但到了骊山脚下却看到阁楼里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语,幽王正在那和褒姒饮酒作乐呢。这时候,有人奉幽王命前去对众诸侯说:“相安无事,没有外寇,诸位辛苦了!”诸侯面面相觑,愤恨而走。褒姒见山下景象,不觉拍手大笑。幽王一看大喜,笑赞:“爱卿一笑,百媚俱生,虢石父你功不可没啊!”随即赏赐虢石父千两黄金。

  这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诞生了一个成语:千金买笑。

  此事一出,诸侯多有反叛,郑伯友见状,自感厄运将降临西周,自己的郑国离镐京太近,恐怕要受到波及,于是思退路,请来了伯阳父,问道:“王室灾难深重,我怎么才能死里逃生呢?”

  伯阳父答:“只有洛水东、黄河南可以安居。”

  郑伯问:“为什么呢?”

  伯阳父答:“那一带邻近虢国、郐国,虢国、郐国的国君既贪婪又喜好占小便宜,百姓不顺从他们。现在,您是司徒,百姓都热爱您,您如真的请求住在那一带,虢国、郐国国君看到您正当权,会很容易地分给您土地。您如真的住在那一带,虢国、郐国的百姓都是您的百姓了。”

  郑伯又说:“我想到南边的长江流域住,怎么样?”

  伯阳父回答说:“过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劳甚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也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周王室衰弱,楚国一定兴盛。楚国如果兴盛,对郑国绝对没有好处。”

  郑伯说;“我想住在西方,怎么样?”

  伯阳父回答说:“那里的百姓既贪婪又好利,难以久居。”

  郑伯说:“周王室衰弱,哪国将兴盛呢?”

  伯阳父回答说:“齐、秦、晋、楚吧?齐国,姓姜,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助尧掌管礼仪制度。秦国,姓嬴,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辅助舜使很多部落顺服。至于楚国祖先,也都曾为天下人建立了功业。周武王战胜纣王后,成王把唐封给叔虞,那里山川险阻,凭这些有德的后代与衰弱的周室并存,晋国也一定能兴盛了。”

  郑伯说:“好吧。”于是一方面幽王请示,把他的百姓迁移到洛水东部,一方面派长子掘突带上了丰厚的礼物向虢国(今荥阳东北)、郐国(今新密东南)的国君借地。两个国君既贪婪又势利眼,心想郑伯是天子王叔,官居司徒,必然好处多多,于是一合计,各献出五座城池。郑桓公大喜,即将郑国举国迁到了河南,随行的百姓数不胜数。

  再说申侯,他听说申后和外甥被废,十分郁闷,便上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