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魂--华夏之刃-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山甫,姓姬,又作仲山父,因在家排行老三,故称“穆仲”(兄弟中排行单数的称“穆”,双数的称“昭”)。他是虞仲(仲雍)的支孙,亦即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祖上虽然声名显赫,但是传到他这里时已经沦为一介平民了,很像后世的刘备。仲山甫早年务农经商,同时不忘学习。因为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勤奋聪慧,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很有威望。
周宣王元年,宣王选贤任能,仲山甫受举荐而得以进见宣王,宣王发现仲山甫为人和善又不失威严,博学多才,很是欣赏,便选仲山甫在周朝为官。
仲山甫为官期间主抓农业和经济,他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这四个概念需要解释一下。
要解释“公田制”和“私田制”,就要先说下“井田制”。
井田制在西周盛行,是土地国有制度。那时把土地分成方块,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为百亩,由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进行耕种。九块这样的方田叫做一“井”,因为这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正好是个“井”字形,所以名“井田”。一井上有九人进行耕种。
井是很小的单位,其上有更大的,公式如下:
1井=方一里,100井=方十里=1成,10000井=方百里=1同;
1井上有9个劳动力,1成上有900个劳动力,1同上有90000个劳动力。
这是九进制的,还有十进制的,也就是1同上有十万个劳动力。
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祖祖辈辈去继承,这看起来还不错,实则不然。
当时的井田分三种。
第一种是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整土地,这是所有土地中最好的部分,为西周各级统治者所有,被称作“公田”,又因面积很大,叫做“大田”。
第二种是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这些分给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这些人住在城里,因为当时的城市称为“国”,所以他们被叫做“国人”。国人有特权,他们不负担租税,平时每年只要向国家交纳一小部分粮草作为军费即可。他们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有服兵役的义务,所以叫做“武夫”或“士”。他们甚至有参与国事的权利,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就是这种权利的体现。但他们的日子也不是那么清闲的,一有战争,冲到前线的必是他们,战争胜利了,战利品归统治者所有,战争失败了,他们可能沦为奴隶。考虑到西周战事频繁,他们的日子过得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种是那些距离城市较远,最烂最差基本上不能耕种的土地,这些分给野外的庶人,说庶人还是好听的,他们那时候被称作“野人”,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氓”,是一种蔑称,当时这个称呼还用于指外国人。
野人们的地没法用,但总得活着吧,当时私自开垦荒地是要被判处重罪的,怎么办?于是他们大多数选择到公田上去帮领主干活。一旦他们进入了公田,便如同签署了卖身契,一辈子不能离开那里。
领主们对野人们的剥削是很残酷的,他们不光是农民,还是杂役,什么修房子、挖水渠、打草、修路、搞运输、各种负重工作都是他们的事,农忙的时候成天累夜地干,还有人监督,一偷懒就会受到严惩。而妇女们要为奴隶主们采桑、养蚕、纺纱、织布、做衣服、烧水、煮饭、沏茶、倒水、打扫卫生,工作量不比男人们差。
这还没完。有些贵族为了榨取庶民的剩余劳动力,获得更高收益,瞒着周室私自开垦荒地,最终他们把庶民的血汗榨干,自己变得更加富有。这些偷着开垦出来的田地,叫做私田。
官官相卫,自古就有,那些偷着开垦私田的贵族如不幸被人发现,打点一下上下关系,基本上可以了事,充其量受个警告,给张黄牌,但是如果庶民敢偷着开垦荒地,不单单是红牌罚出场地,还要终身禁赛。所以,野人们最终为了活命,宁可去公田上受压榨,也不会去开私田。
以上便是公田和私田。
仲山甫上台后,力主废弃公田制,推行私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将大批庶人从公田中解放出来。这当然触犯了贵族的权益,但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因为有宣王在背后支持,那些贵族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很像后世的商鞅。然而,在宣王死后,幽王即位,这项措施终被推翻,井田制的正式废除还要等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一律改为征税。
下面解释“力役地租”和“什一而税”,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前者就是在公田上服劳役,是无偿的,后者是农民耕种私田,向官府缴纳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什一而税可看作鲁国初税亩的前身(初税亩不分公私田)。
中国的农业税从公元前594年开始,到公元2006年全部取消。
可见,仲山甫的思维意识是超前的。另外,仲山甫出身农商,他还大力发展商业,当时商人可是在社会下层的,仲山甫做这项决定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的。
很快,在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后不久即收到了成效,周王朝大大充实了国力,出现了繁荣景象,同时,四方战事高奏凯歌,宣王中兴局面渐成。
仲山甫治政有大功,宣王任其为卿士,官居冢宰兼太保,位列三公,封地于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为樊侯,所以仲山甫又称为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等,后世子孙以樊为姓,故仲山甫为樊姓的得姓始祖。
后来,仲山甫受命到齐地筑城,临行前他的好友尹吉甫送行,赠诗《烝民》,此诗高度赞扬了仲山甫的美德和他辅佐宣王时的盛况。
全诗共分八章(八句),第一章以“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开篇,意思是上天降生万民,赐予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人性法则,用意在于教化民众向善向德,学礼义守仁义,引申为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成语“有物有则”出于此处。
第二章说的是“仲山甫之德”,为人和善,仪表端正,做事小心恭敬,天子于是派他去颁布政令,成语“小心翼翼”出于此处。
第三章说的是仲山甫的职务。
第四章说的是仲山甫的表现,明于道理,察于事情,不会趋利避害只考虑自己,而是不分早晚地为国事操劳。成语“明哲保身”出于此处。
第五章说的是仲山甫的性格,他碰到软的不会吃掉,碰到硬的不会吐出来,亦即他不会去做欺软怕硬的事情,而是秉公执法,一视同仁。
第六章说的是仲山甫的作为,这段话是核心,说的是很轻的羽毛似乎很容易举起来,但是大家都做不到,这轻轻的羽毛指的是人的德行。在尹吉甫看来,只有仲山甫能做到,尹吉甫说:“爱莫助之”,意思是尹吉甫非常敬爱仲山甫,却帮不上什么忙,言外之意是说自叹不如。宣王有施政不妥之处,只有仲山甫能及时劝告补过,别人办不到。此段诞生成语“爱莫能助”。
第七、八章说的是仲山甫出发时的情形和尹吉甫的感受,侧面描写了宣王中兴的景象。仲山甫虽然远行,但心里还在挂念宣王朝廷的政事。最后表明主旨:“吉甫作诵(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诞生成语“穆如清风”。
总的来说,仲山甫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畏强暴,不欺负鳏寡孤独,总揽王命,颁布政令,日夜为国事而操劳,天子有了过错,他会去进行纠正。
《诗经&;#8226;大雅&;#8226;烝民》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后世“以理为诗”的源头。仲山甫德才兼备的形象也因此诗而传唱不衰,成为后世为官的典范之一。
尹吉甫和仲山甫这对好友,可称为“宣王双璧”,他们为宣王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尹吉甫十分推崇仲山甫,他还作有《诗经&;#8226;大雅&;#8226;崧高》,赞扬仲山甫是国家的栋梁。
然而宣王本人并不是真正的英明之主,他有时候也固执己见,不听大臣意见,尤其是在其晚年。
宣王十二年,鲁武公带着长子括和少子戏朝拜宣王,宣王喜欢少子戏,想立他为鲁国太子。仲山甫连忙劝谏他说:“废长立幼,不合礼制;不合礼制,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所以发令不能违背礼制。命令难以实行,政令就没有权威;命令被实行却又违背礼制,人民将不服从主上。下事上,少事长,是符合礼制之事。现在天子您立诸侯之继承人,而立其少子,是教给人民违犯礼制,如果鲁国遵从您的命令,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遵从您的命令,你必要诛伐鲁国,您就等于诛伐先王之命。那时候您诛伐是错误,不诛伐也是错误,请您慎重考虑吧。”宣王不听,还是立了戏为鲁太子,即为鲁懿公。仲山甫无可奈何,心知鲁国必生祸乱,便留心鲁国宫室情况。
正如仲山甫所料,宣王二十一年,括的儿子伯御伙同其他鲁国人杀死了鲁懿公戏,自立为君。
宣王三十二年,宣王伐鲁,杀死伯御,问鲁国公子中谁最适合做国君,仲山甫早年在鲁国活动,对鲁国了解较深,便对宣王说:“鲁懿公之弟称,庄重恭谨敬事神灵,敬重长者;处理事务执行法规时,必定咨询先王遗训和正确经验,不干犯先王遗训,不抵触正确经验。”宣王说:“好,这样就能训导治理其民众了。”于是在夷宫立称为鲁君,即为鲁孝公。
宣王在开创了中兴局面后有点得意忘形,他不但干涉鲁国内政,还不修千亩,疏于朝政,穷兵黩武,终于招致民怨,引起诸侯不满。此后他连吃败仗,使国力渐衰。
宣王三十九年,宣王御驾亲征猃狁别支姜戎,因为西北兵力不足,调用了江淮一带的军队,时称“南国之师”,结果大军在千亩遭遇惨败,南国之师全军覆没。
丢掉了南国之师的宣王一心想着复仇,但感到兵力已是捉襟见肘,便决定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料民,也就是查户口和粮草车马之数,以便征调出征,时任太宰的仲山甫力劝宣王不能去料民,但没有成功。
固执的宣王终究还是去料民了,终于引发了社会动荡。当他料民回来后,听到了“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yǎn hú jī fú),几亡周国”的童谣。
次日早晨,宣王叫大臣们解童谣含义,大宗召公说:“檿是山桑,可以造弓,箕是草名,可以造箭袋,国家恐有弓矢之变。”
太宰仲山甫说“弓矢是国家用武的武器,大王今料民太原,想报犬戎之仇,如果战事连绵不休,可能有亡国之患。”
太史伯阳父又答:“‘将’字指的不是现在,只要大王用心修政,自然逢凶化吉,弓矢不必焚烧。”
宣王将信将疑,依然不悦,早朝也没个结果。
之后,宣王不进行自我检讨,反而用武力去进行威慑,阻止人们造卖木桑弓和箕草袋,违令者直接斩首,一时使百姓惶恐,后来又冤杀了一贩卖箕草袋的村妇。
此时,仲山甫已老,疾病缠身,终于不久后辞世。他没有看到那个昏庸的敢把诸侯当猴耍的周幽王,没有看到西周的灭亡。他是以太宰的身份逝世的,葬礼庄严而肃穆。比起他的好友尹吉甫,他是幸运的,因为尹吉甫的结局可以用“凄凉”两个字来形容。
附:《诗经&;#8226;大雅&;#8226;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十四 阴阳论之父——伯阳父
史料中关于伯阳父的记载不多,但他却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伟大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