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龙魂--华夏之刃 >

第23章

龙魂--华夏之刃-第23章

小说: 龙魂--华夏之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可称姜尚、吕望、吕尚、太公望,后世尊称姜太公,一说河南卫辉人,一说山东日照人。您可能要问,怎么又是姜又是吕的,他到底姓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现在的姓和氏是一码事,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姓为“女生”,产自母系社会,后来进入父系社会产生了氏,氏为姓的支系,即所谓“姓为氏本,氏自姓出”。例如姜子牙的祖先是炎帝后代,姓姜,后来被封到了吕地,便开始姓吕,这里姜就是姓,吕就是氏,吕是姜的分支。

  姜子牙的先祖是伯夷,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时被封到了吕地(今河南南阳),因此得吕氏。后来家道中落,当传到姜子牙的时候,已沦为了贫民。为了维持生计,姜子牙年轻的时候曾在朝歌做过屠夫卖过肉,曾在孟津开过酒店卖过酒,生活很是艰辛。但是姜子牙人穷志不短,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胸怀大志,始终不忘记学习,一有空闲便钻研天文地理、军事兵法,研究治国安邦之道、留心天下大事,期望有朝一日“英雄有用武之地”。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姜子牙的那一日终究是来了,只是来得晚了点,因为他已经年过古稀了。

  相传姜子牙曾投奔过纣王,但发现纣王是个暴君,不理朝政、荒淫无耻,姜子牙很失望,就离开了朝歌。后来听说西伯姬昌仁政爱民,将周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拥戴,姜子牙就有意投奔,便跑到了周国领地内的渭水之滨垂钓,等待时机。当然,你一个在河边钓鱼的老头怎么会引人注意呢?姜子牙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将鱼钩弄直,不挂鱼饵,悬于河面三尺之上,坐在河边像模像样地钓起鱼来,一边坐着一边还不停地自言自语“愿者上钩,愿者上钩……”相传有个樵夫(小说中的武吉)见到了他,就提醒他这样是一辈子也钓不到鱼的,结果姜子牙说:“非鱼尔,在乎王侯”。之后太公钓鱼这件事就传到了姬昌耳朵里,于是姬昌先派个士兵去看看情况,结果受到了姜子牙的冷落。姬昌意识到这是个贤才,便改派个当官的去请,结果也受到了冷落。最后姬昌斋戒沐浴、亲自去请,二人不期而遇、一拍即合……

  以上只是一个版本,还有其他。

  话说某日姬昌要出猎(刚从羑里出来),按照习惯先算了一卦,结果是“飞龙在天”,姬昌大喜,对众人说所得为“霸王之辅”。之后,大队人马出猎至渭水北岸,遇到了姜子牙在河边钓鱼,直钩、无饵、钩距河面三尺,还不停说愿者上钩。姬昌感到此人奇特,便上去与之攀谈,结果发现姜子牙学识渊博,通晓时势,很有见地。于是姬昌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方法,姜子牙就提出了三常学说,即“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这话说到了姬昌的心坎上,使得姬昌兴奋异常,于是说道“我先君太公(指古公亶父)曾经说过:‘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应该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很久了。”于是姜子牙被称为“太公望”。之后二人同车而归,姜子牙被尊为太师。

  姜子牙到底是在姬昌入狱前遇到的姬昌还是在出狱后遇到的,很难考证,但按照科学年表推断,姜子牙投奔姬昌这一年应为公元前1056年,此时,姬昌五十六岁,姜子牙七十二岁。七十二岁应该去养老了,但姜子牙的事业却刚刚起步。

  周国从古公亶父开始兴起,季历时将疆域扩大,到姬昌时已经比较强盛。姜子牙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改进。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皆有分地并可由子孙承袭等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为周国灭商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同时,姜子牙支持姬昌恭顺纣王的策略,以麻痹纣王;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兼利天下”的观点,亦即仁政爱民的思想,以稳固周国政权。这些都为伐纣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

  纣王不仅荒淫残暴,还好大喜功,经常带兵去攻打东夷。但是东夷却不是软柿子,和殷商打打停停很多年,双方互有胜负。

  公元前1055年,纣王又带兵和东夷干仗去了。姜子牙瞅准这个时机,谋划出“剪商”战略,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剪除殷商的羽翼。

  公元前1055年,周国败犬戎。

  公元前1054年,周国胜密须。

  公元前1053年,周国破耆国。

  公元前1052年,周国克邘国。

  公元前1051年,周国灭崇国。

  以上各战在姬昌之传中有提,这里不再赘述。

  至此,依附于殷商各国中实力较强劲的诸国被剪除,殷商王朝被空前孤立了起来,天下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剪商大业告成。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姜子牙注意到,殷商虽然破败,但还没有彻底瓦解,其还是有着强劲实力的,不能贸然攻打,需要等待时机。但此时,周原离朝歌显得远了,不利于调度和作战,为了更好地监视殷商的情况,姜子牙建议姬昌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营建了丰邑,之后迁都于此。

  公元前1050年,一代圣主文王姬昌去世,临终前,他将次子姬发托付给姜尚,嘱咐姬发一定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此时姜子牙78岁。

  文王去世,武王即位,姜子牙继续辅佐武王,被武王尊称为“(师)尚父”。之后两年内,周国没有大的动静,继续增强国力,拉拢诸侯,等待时机。

  纣王无道,朝局混乱,诸侯不满,叛商归周者越来越多。姜子牙见时机似有成熟,便建议武王举行“孟津观兵”,试探自己的号召力和诸军军事情况,试探伐商的可能性。此次行动有800诸侯不约而至,显示了武王的威信。当时诸侯均说“纣可伐矣”,姜子牙和武王考虑到时机尚未成熟,而且目的也达到了,便以“诸位不知天命”为由班师回朝了。(过程参见武王传)

  此次伐纣灭商之前的预演,在各诸侯国间影响强烈,从此,更多的诸侯加入到了武王的阵营。

  第二年年底,纣王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启出逃,太师、少师奔周。武王见状,与姜子牙商议。武王问道:“纣可伐否?”姜子牙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意思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武王闻言,果断作出决定:举兵伐纣。于是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召集他们前来会合。

  那时候,人们普遍迷信鬼神。在周国大军集合完毕时,依照传统,武王让太史算了一卦,结果大凶,群人疑惧,甚至有打算退兵者。武王不信鬼神,果断作出决定,迅速出兵,姜尚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并告诉大家,这个太史很业余,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所谓大凶,实为大吉。大家于是才安心出征了。

  武王亲率大军渡过孟津与诸侯会和,作《太誓》,进行了第一次战前总动员,然后于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二月五日)黎明,来到牧野,作《牧誓》,进行了第二次战前总动员。

  之后便是牧野大战了,参见武王姬发传,结局是殷商部队前阵倒戈,掉转矛头冲击本军后阵,致使殷军大败。本战中,首先发起挑战(致师)的是姜子牙亲率的百名精锐勇士,为战斗的胜利立有头功。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姜子牙已经是82岁高龄了,真是越活越年轻。

  周朝建国之后,姜子牙被武王封到齐,都城是营丘(今山东昌乐县境内),爵位是侯爵。姜子牙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走边住,速度很慢。有位住宿的客人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么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姜子牙一听,连忙穿上衣服上路,第二天黎明时就到达了齐国,正好遇到东面夷人建立的莱国与他争夺营丘,太公因赶到及时而没让莱国得逞。

  太公到齐国后,本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原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等当地优势,很快使齐国富强,吸引了很多人前来依附。

  武王立国不到四年去世,其子姬诵即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旦辅政,引发三监之乱。三监之乱时,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叛乱了周朝,成王于是派召(音同“邵”)康公授予姜子牙特权: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棱,北到无棣,诸侯不论什么级别,只要是犯了罪,你都有权力去征伐他们。从此,齐国成为了无人可比的大国,也正是由于齐国具备代替周朝攻打各国的权力,才使得它在日后逐渐扩大了疆域,成为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

  相传,姜太公活了139岁,这只是传说而已,而据今人考证,其生于殷武乙二十年农历八月初三(公元前1128年),卒于周康王六年农历十月二十日(公元前1015年),享年113岁。这个年龄当代人都很少见得到,至今还存在着争议。不过从太公的事迹来看,其活了百余岁却是不争的事实。

  姜太公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其多半生漂泊不定、穷困潦倒,却能关注天下,矢志不渝,终于在古稀之年遇到明主,成就大业,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公的事迹告诉我们:不要在困难面前低头;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活着就有希望!

  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兴周,辅佐周武王灭商,开创八百年基业,功勋卓著,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包括孙武、鬼谷子、诸葛亮等人在内的很多军事名人均受到了他的影响,后世人将姜太公称为兵家鼻祖,可谓是实至名归。相传,姜太公作有《六韬》,但据考证当是战国时人依托太公之名所作,但基本上反映了姜尚的军事思想。

  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后,治国有方,很快使齐国成为了富强的大国,为后世的齐桓公称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与鲁国共同开创了三千年的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姜太公主张爱民仁政,建立三常学说,定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创九府圜法(一种货币政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姜太公妻名申姜,有子13人,女儿邑姜嫁给了周武王,为周朝第一代王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宋之前,真正的武圣不是关羽,而是姜太公,除此之外,他还被封为了昭烈武成王,武成王这个名号最后被《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抢了去。

九 梦神——周公旦
人人都会做梦,梦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纪录片,有生活片,有爱情片,有伦理片,有科幻片,有战争片,有动作片,有武侠片,有神话片,有灾难片,有恐怖片,有*片,有动画片,甚至还有人从梦中做出了算术题,有人从梦中做出了一首诗,我还听说有个侦探做个梦结果破了一桩大案。梦,实在是个奇特的东西。而在中国,做梦还有另一种叫法,即“见周公”,关于梦的内容还诞生了一门学问,即“周公解梦”。那么这个周公是谁呢?

  周公,全称周公旦,他的姓名很响亮——姬旦(鸡蛋),当然这只是我们后人的称呼,当时人们的姓和名通常是不连在一起称呼的。此人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同父同母的兄弟,是我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辅助武王开八百年基业,制定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开山的意义。周公旦被孔子尊为圣人,孔子经常在梦中梦见他,还常说“吾不复梦见周公”,言外之意就是孔子憧憬周公时的美好社会。此言一出,周公便成了梦神。

  关于周公的为人有很大的争论,在此先介绍他的生平。

  姬旦在文王时十分孝顺,为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文王封他到周原,故称周公旦。

  武王即位后,周公旦辅助武王处理了很多政务,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武王“孟津观兵”时,周公随行;牧野之战前,武王宣读《牧誓》,实为周公所写。这篇誓词被收入了《尚书》,其文分两段,第一段痛骂纣王无道,第二段申明武王替天行道,鼓励大家奋勇作战,同时宣布军纪。

  牧野之战,殷军前阵倒戈,纣王大败,登鹿台*而死。武王进入殷王宫,此时周公手持大钺,毕公手持小钺,钺是权力的象征,可见周公的地位之高。之后武王对如何处置殷商移民的问题拿不定主意。他首先问太公望,太公主张斩草除根,武王不同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