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龙魂--华夏之刃 >

第13章

龙魂--华夏之刃-第13章

小说: 龙魂--华夏之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三 殷祖——盘庚
商原来就叫商,殷原来就是殷,殷和商不是一个概念,但后来却是一个意思,因为一个人的出现。

  商汤灭夏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活动于黄河下游一带,其都城经常发生变化。古有“前八后五”的说法,意思是商朝建立前商部落迁过八次,商朝建立后迁过五次,这五次情况如下:

  汤灭了夏后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在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时均在此地;

  太戊之子仲丁迁都到嚣,之后的外壬也在此;

  外壬之弟河亶甲迁都到相;

  河亶甲之子祖乙迁都到邢,后又到庇,之后的祖辛、沃甲、祖丁皆在此;

  沃甲之子南庚迁都到奄,其后的阳甲也在此;

  接下来就是阳甲之弟盘庚迁殷,直到商朝灭亡,商都一直在此。

  上面的几个都城,只有亳和殷的位置已被确定,其他几个仍需进步一考证。

  下面先来讲讲盘庚之前的故事。

  太甲之后为沃丁(太甲子),太庚(沃丁弟),小甲(太庚子),雍己(小甲弟),此时商朝出现了衰败迹象,诸侯出现了不服管的现象。

  雍己死后,弟太戊立。

  太戊,姓子名伷,是太甲的孙子,刚即位的时候和爷爷比较像,不理朝政,只知道享乐。其即位第七年时,亳都出现“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的现象,即桑树下长出了谷树,很快就长得很大。谷树又叫楮树,这种树,古人称之为“恶木”,本来就不吉利,又与桑树共生,被认为是大凶之兆。太戊非常害怕,就问当时的相、伊尹的儿子伊陟怎么回事。伊陟说:“臣听说妖怪不能胜过大德,因为大王的在治理朝政上有缺失,所以才会如此,大王您要修德啊。”太戊一听,是这个理啊,于是痛改前非,修德治国,祥桑果然在不久后死去。其实这是植物学的规律,这种共生树木必死无疑,只不过当时的人无知而迷信,不明真相而已,当然,伊陟懂得此树必死才那么说的,也是没准的事情。总之结果是,太戊成了明主,任命伊陟和巫咸为相,这个巫咸擅长巫术、医术和占星术,他与伊陟携手辅佐太戊将商朝复兴,诸侯归顺,巫咸的儿子巫贤(父子名字同音……),在祖乙时任相。太戊在位时间相传长达75年,《史记》称其为中宗。

  太戊死后,子仲丁即位,其击退了来犯的蓝夷部。仲丁死后,出现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九世之乱。

  仲丁之后为外壬(仲丁弟),河亶甲(外壬弟),此时商朝又一次出现衰败。

  河亶甲死后,其子祖乙立,此人在位时曾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任用巫贤为相,使国运中兴。相传当时有个叫万年的樵夫发明了历法,万年历的称呼从此来;又相传春节这个名字是祖乙起的。在出土的甲骨文中称祖乙为中宗祖乙,和大乙(就是汤)、太甲并称为三示,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与《史记》比起来,甲骨文无疑更可靠,所以要不真正的中宗是祖乙,要不商就是有两个中宗,不过后者基本不可能。

  祖乙之后是祖辛(祖乙子),沃甲(祖辛弟),祖丁(祖辛子),南庚(沃甲子),阳甲(祖丁子),此时国家又开始衰败。

  盘庚登场。

  盘庚,姓子名旬,是阳甲的弟弟。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九世之乱,政治*,王室内部勾心斗角,十分激烈,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安逸生活,贵族生活奢侈,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使得阶级矛盾非常尖锐,诸侯不朝,周边民族多有趁机捣乱者,而这时候还经常发生诸如地震、洪水和陨石等天灾,使得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盘庚很不幸,碰上这么个烂摊子。

  然而,逆境铸造英雄。盘庚经过反复思考,为了走出政治困境,改变社会不安的局面,决定迁都,他觉得这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同时他选定了一个地方,殷(古名北蒙,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一带),他认为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虽然暂时还很荒芜,但却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地方。

  不过,搬家看似简单,实则困难,原因是家太大了,人太多了,性格和想法都不一样,动员起来很费劲。贵族们因为过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不愿意挪窝,有一部分甚至还煽风点火,鼓动平民百姓闹事。盘庚是个果断的人,立刻作书发表讲话,大意是这次迁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的决定,不听号令者即是与人民为敌,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绝不手软。其中有一句话是“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尚书 盘庚上》),此句最后诞生了两个成语:星火燎原和不可向迩。

  由于盘庚的坚决主张和强硬态度,重要的是暴力威胁,反对势力最终屈服而同意迁都。盘庚于是率领着诸臣,携带者平民和奴隶顺利渡过黄河,搬迁至殷。

  盘庚迁殷后,政治开明,依《汤诰》,“行汤之法”,通过各种方法,分化了贵族势力,缓解了王室内部矛盾,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盘庚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四方诸侯来朝,社会繁荣进步。盘庚后来被称为“中兴之主”。

  商朝定都在殷后,历经八王(末代四帝住在离此不远的朝歌)。直到灭亡,殷一直都是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可见盘庚目光之远见。盘庚迁都后,商朝又称殷或殷商,盘庚即被称作“殷祖”。

  周灭商后,繁华的殷城逐渐失去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铁蹄的践踏,逐渐被淹没于地下,直到20世纪初殷墟出土,才重新将昔日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十四 中兴之王——武丁
武丁,姓子名昭,盘庚之侄,其在位时间长达59年,励精图治,将商朝推向顶峰,是殷商一代雄主,被称作“中兴之王”,死后庙号为高宗。

  盘庚在位约二十七年,死后王位传与其三弟小辛,小辛在位之时,殷商衰败,老百姓思念盘庚,作《盘庚》三篇。

  小辛在位不到三年病死,死后帝位传给其四弟小乙,小乙在位虽然只有九年,但做了两件事情比较为人所称道,一件事是将年轻的长子武丁派往民间进行劳动,体验生活;另一件事是选择了甘盘作为武丁的老师,并在临终之时选任甘盘辅政。

  小乙六年(一说是小乙即位之前),武丁被派往民间生活,在此期间,武丁隐瞒身份,与老百姓一同耕作,深刻地体会到了民众生活的艰辛困苦,了解了社会底层的实际情况,同时学到了很多本领,最重要的是,他认识了一个人,一个筑墙的奴隶,这个奴隶虽然身份低贱,但头脑灵活,发明了版筑术,而且对天下事颇有见地,武丁认识了他后深深被此人吸引,称其为智者。

  三年后,小乙因病死去,临死之时召回武丁,并命甘盘辅政。

  武丁即位。

  武丁即位后的头三年一直不理朝政,很少说话,所谓天下都听不到君主之声,此时政事全交给了甘盘。

  和祖先太甲、太戊不同,武丁虽然不理朝政,却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国家复兴。后来他想到,想完成大事,就必须选贤任能,除了甘盘,朝内再无理想人选。武丁想到了一个人,但他的出身很不好,是个筑墙的奴隶,启用一个奴隶做官,必然会遭到权贵们的坚决反对,怎么办呢?

  武丁不愧为武丁,想出了一个妙计。

  一天,武丁对大臣们说:“本王昨晚做了个梦,老天给本王推荐了一个圣人,就在咱国境之内,他可以帮本王治天下,你们赶紧画像去找。”于是找了个画师按“梦”中的模样画出了头像,然后先和朝内各人对比,结果是一个长得像的没有。武丁找来大臣郑达,命他拿着画像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并暗示他先去傅险(又名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以东的圣人涧)看看,结果郑达办事干净利落,没多久就带了一人回来,此人名“说(yǜe)”,是个奴隶,长相和画像上的人一模一样。武丁看了,高兴地大喊:“就是他,就是他。”这个奴隶就是大名鼎鼎的傅说。

  武丁向傅说请教治国之道,傅说应对如流,武丁连连点头称赞,便举傅说为相,同甘盘(时任冢宰)一起辅政治国,后又举荐了贤德的祖己,在他们的帮助下,武丁励精图治,不久后终于使天下大治。此时的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不说了,单说一样——军事。

  由于先前的衰败,多有属国不服商的统治,还有边地的其他部落侵扰商朝,武丁一直在强忍着怒火,当他看到国力强大后,便决心教训这些讨厌的家伙。

  按照先软后硬、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战略方针,武丁首先用赏赐加武力威慑的方法(胡萝卜加大棒)让曾经一度反叛的小国臣服,然后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的甫、缶、衔、让、亘、蜀等小国,还包括周部落,结果是迅速摆平。稳定了国内局势后,武丁将目光瞄准周边势力。

  当时的殷商周边的形势是:西北面鬼方、羌方、工方、土方、宙方等,东面夷方、人方等,南面巴方和虎方等。其中数鬼方和羌方实力最强。

  在商代,许多小国都称方,以上的这些方国实际上指的是各个少数民族。

  首先被解决的是宙方,这是一个小方国,与商为敌。武丁调动了战车部队进行作战(这是见于史书的首次使用战车作战),武丁首战失利后二战取得全胜。

  之后被扫平的是土方和工方。土方是殷商北面的游牧部落,活动于山西北部一带,在盘庚迁都之前,曾趁着“九世之乱”迅速扩展势力,侵扰殷商属国,进行抢劫活动,对商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武丁派甘盘与大将戊、沚(左首右戈)等率军征伐,经过几年的战争才将其平服,土方领土归商。另一方面,武丁分兵,派大将雪征伐工方(和土方差不多,也是游牧民族,活动于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一带,时常骚扰殷商),目的是进行牵制,使其无法与土方进行联合作战。击败土方后,武丁亲征,38日内连续七次征兵达万人,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将工方消灭,工方领土归商。之后不久,甘盘辞世。

  接下来是鬼方和羌方。鬼方同样是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在今山西北部和西北地区,占有陇山和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时常犯境,进行大规模抢劫行动,但是殷商衰败,无力用兵,致使他们发展迅速,进行抢劫活动也是肆无忌惮。武丁兴商后派震为先锋,后亲征鬼方,战斗激烈,时长三年,最终鬼方被武丁大败并臣服于商。鬼方至商朝末年进入中原,后从属于周,至东周时彻底融入华夏族。

  武丁伐鬼方之后不久,集合大军伐羌方,不过这次的主帅很特别,是个女将,她就是武丁的第一个王后、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中国第一员女将军——妇好。

  妇好曾参加过伐土方和鬼方的战役,指挥有方、骁勇善战,武丁对妻子很信任,将13000的兵力交给了她,可别小看这个数字,因为这可是当时整个商王朝过半数的兵力。这场战役最终以妇好的大获全胜告终,俘获了大量的羌人为奴,曾活动于西北内蒙古、河套一带的羌方最终被打跑,从此殷商西北方安定多年。这场战役也成了武丁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妇好之后又带兵出征多次,征服了二十多个小国,为武丁的开疆拓土立下头功。

  之后武丁与妇好又带兵扫平了如巴方(巴蜀之地)、虎方(荆楚地区)等南方各方国,夷方、人方等东方各方国,为了巩固政权,控制广大地区,武丁将自己的妻子(将老婆封在外地,而不放在后宫,这事以后再没有过)、儿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于各地,命名为为侯或伯,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在此规则上改编的。

  遗憾的是,妇好三十三岁就逝世了,傅说在武丁即位约十三年后就去世了,而甘盘在前面已经说了,于伐土方后去世。武丁稳定四方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其在位长达五十九年,漫长的岁月都是在祖己的辅佐下治理国家。关于祖己的记载不多,仅知道他是一名贤相,主张修政行德,是武丁将殷商推向顶峰的功臣。《史记》记载,武丁即位头几年有一次祭汤的时候,忽有一只野鸡飞到了鼎耳上鸣叫,武丁害怕,祖己说:“大王不要惊慌,先修政事。”并对武丁讲了一番大道理,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大喜,殷商复兴。后来武丁死后,祖己为武丁立庙,称武丁为高宗,写有《高宗肜日》和《训》。不过据出土的甲骨卜辞记载,此事发生于高宗的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