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超级科技强国 >

第211章

超级科技强国-第211章

小说: 超级科技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张蜀生满意地点点头,装甲部队发挥出了预期的作用,“命令部队立即追击,能击溃多少,沈阳攻坚战就会少一些阻碍。”

“是!”

1933年8月中旬,继完成锦州战役后,中国军队迅速突进,以装甲旅和卡车运载的主力部队为先导,大军进抵沈阳,东别解放的第二场关键战斗沈阳战役正式打响。

第200章 全线反攻(下):天军入藏

锦州战役进行的异常顺利,人民军以具备绝对优势的重炮集群和优势空军先行压制和摧毁。日军从机场到炮兵阵地,从工事到人员,都在战斗一开始就遭到了很大的损失。

由于在战役开始前,锦州就有相当积累,再加上京锦段铁路的良好通行能力,所以这场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准备的锦州战役,在短时间内打出了大战役的战果。

日军近2个师团的前线部队,被尾随重装甲旅而穿过防线的四个主力师,以及从正面发起进攻的近十万老东北军团团包围。

而在追击了一段时间后,重装甲旅也出了不少问题,故而被下令折回参与分割包围日军。

结果,在这个重装甲旅的帮助下,被包围的日军再次遭到了噩运般的对待,两个师团五万多人的日军,被重装甲旅带着步兵部队一次次穿插而过,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师团被切豆腐块一样,分成了许多份。

面对十几万中国军队的团团包围,一小团一小团的日军开始有建制的投降。

毕竟,和津京战场以及锦州战役初期相比,悍不畏死的日军,少了一点战意。

因为,在九一八事件后的锦州战役初期,以及津京会战初期,日军从上到下都极为轻视中国军队,对中国军队抱着一种必胜的心理,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爆发出顶级的战斗力。因为,这个时候,就算战死了,也能换来胜利。

然而,战斗进行到第二次锦州战役时,就不同了。

先是津京会战十万日军被歼灭,接着是一年多没有攻下锦州,再然后是被大规模炮群发起火力覆盖,虽然这些防线上的日军并不一定就损失惨重,有的甚至连炮击都没有遭到,毕竟他们不是处于人民军的主要突破段上,但是,那种失败的天幕却从天而降,罩在每一个人头上。

死了,能够换来胜利,那么,或许咬着牙,心中想着日本的樱花,天皇以及父母妻儿,日军也是能够发起板载冲锋的。

但是,如果死亡不能换来胜利,只能是玉碎结果的话,那么,这个玉碎的任务也许就要交给一些军官们去做了,广大普通士兵不是个个都要矢志战死的。

在三天的包围期里,日军断粮绝水,喝着坑道里的水过日子,最初还能坚持,但在实在饥渴和饿得受不了的时候,却发现天上掉东西了。

“第三天,当包括中队长在内的人都饿得视线模糊时,中国人用飞机投下来了饭团、水和日文劝降信,从那一刻起,我们再也无法约束部队了。”

这是一名日军战俘在战俘营中写的日记。也正是在第三天,人民军空军空投了几万张劝降的纸片下去,让这些人放下武器偷袭。

毕竟,他们占据的是漫长的战壕和坑道工事,人民军不想挖地鼠钻战壕去清理这些杂碎,又想让这些鬼子尝一尝被逼到绝境的感觉,于是,在投下劝降信的同时,还给了他们希望——饭团。

“为了给接下来东北战场上的日军做榜样,也为了让日本人放下肮脏的头颅投降,我和陈军少将一致认为应该劝降日军。巧合的是,这个临时改变作战计划的申请一到军部,居然接到了张主席的亲笔批示同意……”

张学良在作为东北战区总指挥面对新闻媒体时,是这样说的。

接下来,人民军迅速突进,把日军从锦州一路撵到沈阳。

沈阳虽然算不上古往今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但在日本人眼中,它却比什么都重要。

不为别的,只需要翻开地图看看,沈阳地处整个东北地区的南部,原本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太出奇的地方,但它离朝鲜却只有170公里左右,是一座横亘在朝鲜和偌大东北之间的重镇,这里一丢,中国军队就可以搁置东北其他各地,而选择大军突入中朝边境,彻底切断日军的后路,将整个东北的日军纳入瓮中慢慢收拾。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日军进犯东北时,无论如何都要拿下沈阳。

由于沈阳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垂死挣扎的日军,不断从东北各地,如长春、哈尔滨、大连抽调兵力支援沈阳,更是从朝鲜方向再次登陆了四个从国内紧急抽调的师团,包括原有兵力,整个沈阳战区云集了九个日军师团的庞大力量,近二十万日军,已经是日本国内短时间内往沈阳战区调集的最大力量了。

对于战事的发展,张蜀生还是比较明白的。他清楚,并不是日军不想调集更多的部队,日军如今的家底远不如经过疯狂备战的二战时强。30年代初期,日军的主要师团组成为两大类,挽马制师团和驮马制师团,不过是在17个常备师团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甲等师团和乙等师团,整个日军在1933的兵力,不过是三十多个师团。

在中国战场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锦州、京津这两个战场上损失尤其惨重,包括被炸沉的运输舰损失兵员,总计损失超过了八师团,而且基本都是最精锐的那一批师团,近二十万的精锐日军。在这个基础上,减去台湾日军,朝鲜常备日军,本土部队外,日军能调动来中国的部队并不会多到哪里去。云集近二十万精锐日军,准备与中国展开关于东北命运的关键一战,已经是日本能做的最后努力了。此战成功,中国将在短期内失去收复东北的实力和机会,如果失败,日军将一败到底。

所以,从一开始,沈阳就注定要上演一场中日间的第二次会战,而且还是一次仓促的会战,双方估计将会有六七十万人的大军在沈阳战区厮杀。

在沈阳战役进入双方的蓄力期后,东北暂时地安静了下来,日军一边从东北各地收缩到各大城市,一边逼迫东北各地兵工厂开工,用中国土地上的工厂生产杀人武器,一边对日本侨民进行突击训练,准备不测之时下发武器。

东北一时间安静了。

东北无战事时,整个1933年八月,全国却是江山一片红。

卯足了劲的四万万国人,爆发出了空前的建设热情。他们熬过了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局部打退了日人侵略,接着盼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时的他们,是最富有热情,最朴实勤劳的劳动者。只需要政府加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就能主动积极地投入新中国各地基建事业中去。

全国范围内,最如火如荼的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等基础建设和一些资源型厂矿油气田的初步建设。

政府既通过这种方式,为已经破产或者即将破产的庞大贫下中农提供了一个解燃眉的劳动机会,也为接下来就会开展的经济大建设做好奠基工作。

工厂不是一天修起来的,更不是说随手一指,就能修出成千上万个工厂。系统的产业布局,区域经济规划都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一步步严格贯彻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新中国气势如虹的经济建设不会走入一个歧途,不会从大建设变成大跃进。而从基础产业链做起,则能够在区域需求、区域优势和资源供给等方面寻求到平衡点。比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除了交通要搞好,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化工厂矿等附属工业,根据资源密集型工业的特点,统一布局规划。而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的地方,如东南沿海与广西沿海,则将密集布置一些新锐的中高水准生产加工型企业与高新产业。除此之外,一些经济圈的建设也会提上日程,为此进行的教育与科研产业配套也会跟上。

在初步规划中,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汉沪宁杭为核心的长三角洲经济圈(汉京与其他三地),以广闽港澳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圈,以成宜渝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圈。四个经济圈将在不久的将来扮演四个经济和产业大力士的作用,将整个新中国的经济挑起来。

四大经济圈中的成宜渝将得到尤其重点的建设,依靠谋划中的缅甸出海口为龙头,整个成宜渝经济圈看似地理位置最偏,实际却拥有整个西南和西北甚至是华中和北部部分地区为后盾,再在将来拿下缅甸出海口,修通作为出海大动脉的中缅大铁路,将拥有不下于东南沿海的优势,尤其是在对欧贸易等方面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张蜀生在下这个决定时,就考虑到了后世的一些“后车之鉴”,经济规划不合理,过早地要求极少部分地区带动大多数落后地区富裕起来。结果是该富裕的地方富起来了,应该被带动富裕起来的地区,却成为了农民工输出省份,享受不到多少经济建设的成果,反而在拿血汗赚钱的情况下受尽发达地区部分阶级的冷眼。于是,在占据各项优势的情况下,又有巨大的行政优势,结果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正所谓东部在赶超欧美,中西部却在被亚非拉赶超。

当然,他也清楚,作为落后的经济体,交通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在经济发展初期是极其巨大的。但是,新中国不同,对于外贸贸易的需求暂时并不算特别大,沿海布局已经足够重视未来的发展潜力,而同时部分学习苏俄,注重走内部经济建设的路子,打扎实了基础,在以后高速的全球贸易时代,才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而且,在张蜀生的规划中,缅甸将会是一定要拿下的地方,新中国的短期需求很简单,那就是一条通往印度洋的近道,只有这条近道打通了,在全面工业化基本完成后,新中国才能和美欧经济巨头进行全方位的对抗。到了那个时候,东部和西部各有优势,在产业布局和教育科研布局较为均衡的情况下,整合东西部集中了全中国力量的经济发展势头,才能一往无前。

除了一片火红的全国基础建设,以及锦州大捷外,新中国还在进行的大行军就剩下西部两个方向。

进疆部队此时却连甘肃都还没走出去,不说陕西境内耗费的时间,光是甘肃就是一个长达1800公里的东西走廊,沿途还要震慑和收缴一些当地的非法民族武装,行军速度可想而知。

这样,进藏的部队反而受到了国人的普遍关注,西南的一家民营报纸“华夏快报”,素以坚持大汉民族立场著称,此次用了一个超大篇幅的标题来报道此次进军西藏:“天军入藏”

进藏部队的行军路线是沿着茶马古道的川藏线之北路线前进的,这条路虽然同样艰险万分,但却是自川进藏之最好的路。由于雅安等地的四川产茶区丰收,自宋设立榷茶制以来,商人以体格小巧的驮马驮运茶叶、布匹、盐和陶瓷器具等沿着或是山涧绝路,或是峭壁缝隙凿出来的小路,一代代人地进藏出藏,带着货物去,换回来西南丘陵地区需求量极大的马匹等物。这条路线被称为川藏“大路”。经由雅安、荥经、汉源、泸定、康定,然后出关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进入西藏。

诸葛生部从雅安出发,按照既定的路线,将沿着雅安——康定——昌都——林芝——拉萨行军。

由于中途遇到几天下雨天,部队行军速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8月上旬都快结束了,也才走到川北藏区,还没有进入真正的西藏。

此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但黑茫茫的大山腰却亮起了一条看不到头的长龙,远处山岗上的藏民看了,吓得以为是妖怪出来找吃的了,纷纷躲回了家中,关上门户不准孩子好奇地去张望。

这支长龙正是傍晚行军的进藏部队。

在部队的行进间隙,诸葛生和铁三乾带着军部的警卫,在一处山崖中凿出的石洞里停了下来。警卫员张罗着烧水泡茶,诸葛生则望着洞外的行军,铁三乾则和几个藏族向导闲聊着。

之前的道路还稍好一些,但一过了理塘地界后,地势就变得异常难走起来,就像现在脚下的这条路,根本就是从悬崖半腰硬生生抠出来了一条路,两个士兵并排通过都显得有些拥挤,走惯山路的骡马都要小心失蹄。

诸葛生望了望洞外不断路过的部队,暗道这川藏路可比蜀道难多了,蜀道如果是难如上天,这茶马古道就是难如从天上下来了。

“报告军长,水烧开了。”

听到警卫的喊声,诸葛生这才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转过身,从警卫员手中接过了那罐普洱茶,随即自己动手沏了几小杯茶,亲自端起一杯,送到了几个藏族向导中年纪最大的那位老爷子手中。

“丹巴老爷子,这一路可真是难为你了,您辛苦了,请喝茶。这可是我从云南带来的正宗普洱茶,呵呵。”

丹巴老爷子是理塘的一位藏族名人,整个理塘县城虽然还不如四川某些乡镇大,但藏民却极多,这个丹巴老爷子早年走惯了茶马古道,见多识广,会讲汉话,为人也非常开明,虽然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