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第4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可是黑土地,大洋洲与美洲,占领太过遥远,眼皮底下的地方都没有管好,如何管那么遥远的地方?又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只好慢慢一步步走着瞧了。或者有一丝希望,看看胡应从欧洲带回来的耐寒种子,会不会适合种植。
又道:“我还说一件事,奇巧淫技的认识。不能所有工匠之物,皆是奇技淫技,比如水车的改进,一些效率高的缫车,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对国家与百姓很有帮助的。再比如两渠,如果不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事物,两渠就无法施工。诸卿是不是可以定论一下,对国家百姓的新事物,不能再冠以奇技淫技?”
又是一阵议论。
“胡应从夷人带回来一些书籍,里面有许多书籍就是讲叙制作这些器械的原理,我前几天去了四方馆,让那些夷人将它们翻译过来。但能不能推广,诸卿,再商议一下如何?”
这是为了变相地在以后推行科学理论。但不能明说,各个大儒会竭力反对。
说过了,不再说,又道:“国家田地始终是那么些,百姓数量却在增涨,所以我认为,应当广开思路,提高产量与效率。这也是太宗皇帝说过务农之本,母后说的劝农桑的真义。”
再次将武则天套了进去。这一套,即使是武则天一派的大臣,也不大好反对。
武则天哭笑不得,说道:“下朝后,见本宫。”
这个小王八羔子,太可恨了,等会儿,得好好教训一下。
“是。”很老实很无辜地答应一声。
然后说第十件事,道:“开国之初,我朝实施了均田制。为什么有这个制度,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对国家稳定也是不利。当然,指有所长有所短,能者与不能者享受同样的待遇,能者也不情愿。可过之,多数百姓无粮可食,无衣可暖,会不会揭竿而起?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一是推广一些耐寒耐旱的粮食,二是在边疆大量耕田。两亩地作为牧场,养活不了一头牛羊,但两亩地作为耕田,却能养活一个壮汉。推行这一政策,也改善了胡蕃的生活,省得他们为了贫穷,而到处征战掳掠,同时也可以迁移中原百姓过去,更好的实施王化。同时朝廷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主动赎出大量的部曲,虽是部曲佃农,他们也是我们大唐的百姓,上古时就知道这些部曲奴婢同样要善待,况且今天。让他们迁移到青海等地,对国家同样是善政。”
听到此句后,裴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仁爱,可是今年国库却已紧缩,无法拨出大笔款项。”
“裴卿之谏,我早就考虑过。倭国使者受辱,使我看到一个机会,这个想法会有一些争议,各位可以明天询问刘相公。但倒能解决一部分国库紧张的局面。”
又一个个看着刘仁轨,不知道这个国库与倭国有什么联系。替他们讨还公道,只会更花钱的,怎么可能会赚钱?
但赎部曲,同样还有一些不易的,部曲好用,一开始能实行,后来部曲紧张,大户人家会不会放?不过这一点,各个大臣心里面清楚,可都说不出来。争议更大。
“这就是我说的十条,各位看能不能完善,过几天用诏书颁发天下。另外我朝到今天,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说府兵制的败坏,此次青海之战,府兵已经抽不出足够的府兵,只好募兵。早在很久之前,刘相公就上书进言过此事。而且万一有变,各府征兵速度又很缓慢。若是设常驻兵,国家用费又很大。若只是设边兵,倒是能减轻国家经费困难。可设了边兵,诸将权重,枝粗于干,必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诸卿,可以商议此事,虽不急在一时,但最终需要解决。”
实际上李威也认为设边兵,成为必然,就象青海一样,有了常驻兵,随时可以发动战争,又是就地调兵,国费又省。但藩镇割据,作为一个穿越者,有几人不知道唐朝藩镇割据带来的危害?
因此,也没有想出好办法。
“还有土地。朝廷为了奖励功勋道德,对世家、功臣、节女孝子、有功名的臣子、宗室子弟以及僧道,皆免其课设。于是规模越大,有的做得也不好,利用课役,吞并土地,隋朝用同样的土地养活了六千多万百姓,我朝用同样的地养活了三千万(指户部在册百姓数量),却喊地不足。正是因为吞并严重导致的。有的百姓因为吞并严重,州府分摊税务多,不得不带地居于大户人家之下,作为佃农。可是这些人皆有功于我大唐,于是朝廷不忍处罚。但发展到最后,十户只能征一户百姓税务。国家会是如何?青海移民,赎出部曲,只是治标,不是治本。又要考虑国家将来,又要兼顾功勋想法,诸卿想一想,可有良策?”
实际上,直接对大户开刀,只是不免其课役,吞并情况就会减少一半。
但得罪的人会很多,连李威也只是小心地将这个话题提出来,至少现在他不敢动手。
“再说科举,国家以两监贡生为主,可是两监只能兼顾到少数人与两京子弟,占我朝人口的十不足一,是不是也要兼顾一下各州县的生员?诸卿,也可以商议一下。”
这些都是有争议的命题,李威并不能立即拍板。
“然后是边患,吐蕃有内乱,大约两三年内不会大举进攻青海,可这个时间却不会太长,西突厥也必须今年平定。还有东突厥,似乎隐隐有不稳情况,兵部应当派出斥候,监视各部动静。”
岑长倩愕然,道:“陛下,何来此言?”
李威不能告诉他是猜想,道:“未雨绸缪,比事发突然,要好。”
“喏。”
李威心中还有一件事没有提出来,在唐朝现在的制度下,实行商业立国,那是不可能的。可是稍稍鼓励一下商业的发展,对改善百姓的富裕度,增加朝廷税务,却有很大的帮助。但更不敢说出来,这个留在以后考虑。
没有说的,还有。唐朝后来的宦官专政,朋党,现在事态不严重。可是宦官开始逐渐扮演角色。许多大臣裙带关系严重,特是裴炎、李敬玄、薛元超这三人,身后都有一大群大臣为其摇旗呐喊。
这也要解决与预防的。但更不能急迫。
这一耽搁,很长时间,天色渐渐到了黄昏,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李威说道:“诸卿,散朝吧。”
“喏!”大臣们鱼贯退下,除了少数人外,一个个满脸兴奋地向皇宫外走去。
今天新皇帝做得很不错的,十分有作为,而且进退有度,知道分寸,并没有贪功,急于求进。特别是对大臣,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郝处俊因为罢政,一直没有说话,直到走出来,才慨叹道:“大唐,终于迎来了好时光。”
狄仁杰也是感慨万分,盼望的正是这一天,终于盼到了,感觉就象梦里的天堂一般。想到了这些年的经历,眼角不由滴出几滴眼泪。
武成殿内,李威还要请示父母,自己今天这一番动作很大的,大到出忽了刘仁轨与裴行俭的意料,可是父母会有什么想法,恭敬地问道:“儿臣粗陋,不知今天有没有做好。”
最少表面上给予一下尊重。
“做得还可,以后要继续努力,”李治心中千般的味道,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打了一句官腔。
武则天说道:“弘儿,你跟我来。”
说着,走向内殿,这个儿子,今天多次举着自己大旗发号政令,得教训一番。
第484章 正单衣试酒(上)
六丑者,高阳氏有六子,才而丑,故以比之。用在此处,是貌美而德丑。这是帝王篇第一章。对武则天大家有许多看法,有人要推,有人要杀,老午只按照老午想法中的武则天性格推演。说一下,论权谋之术,诸葛亮差了武则天不知多远,评书中的不算,我说的是历史。但现在她并没有伤害主角之意,只想争权自保,这是很正常的心态,也许老午水平不高,让各位误会了。正传。
※※※
忐忑不安地来到内殿。
自己做下的事,自己知道的,不仅仅是示好,也在拿着母亲的旗号,好去实施自己的政策,减少反对声音与阻力。这一点小心眼,李威从没有想过,会骗过母亲。
“你越来越聪明能干。”武则天讥讽道。
“儿臣不知那一点聪明能干,但说聪明,儿臣不及母后万一。在儿臣心中,母后才是最聪明的。”
“你别耍滑头,本宫问你,为什么一次次用本宫的旗号?”
“没有啊,母后说的不是个意思吗?儿臣今天种种大政,皆是从太宗皇帝,父皇与母后身上得到的启发,难道母后还有什么高妙的想法,让儿臣没有看透。”
“你就装吧,”武则天抬起金莲小脚,一脚踢来。
李威只有嘻嘻地笑。
按照常理,新皇帝即位有两个最重要的任务。一是发布一下政令,但不是李威这种协商式的政令,纯粹是为了国家百姓的,这些政令是维护自己地位与正统的。二是用人,提拨一批心腹,拱塞朝堂,使自己地位变得稳固。
可是李威果断地放弃,假如发布维护自己的政令,别忘记了父母也有发布大政的权利。用人也是一理,自己肯定要提拨魏元忠、姚元崇等心腹上来,但不在这时候。一旦做得过激,父母手中可有三品以上除授的权利,无大过不好除,但可以授,比如再塞几个心腹,进入宰辅。这样对自己不利。
因此,做了一个很明智的做法,大义自己掌控了一部分,再颁发一些新政,进一步赢得一些有良知的大臣之心。而不在第一天,就碰父母的禁讳。
虽然玩了一下小聪明,但看着母亲的俏脸,不算太恶。
摊到这个儿子,武则天办法也不多,能哭能笑能硬能软的,怎么办。比如现在,笑嘻嘻地讨好,难不成非得绷着脸,怒喝一番?便说道:“你说的,本宫一直在听,有的是不错,可是所图太大,一大就会迂阔。”
“母后指教得对,”李威也正色说道。
“去吧。”
“喏,”没有想到母亲居然这么轻易地就放过自己。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武则天有些艳羡,这就是大义的好处,将东宫宫婢一放,还逼得自己与丈夫不得不放,做了一件好事,百姓却会将功德记在儿子身上。若没有大义在身,他敢不敢轻易将东宫的人释放回去?
想到这里,有些灰心,真不行,看今天儿子的意思,屡屡伸出了橄榄枝,向自己示好,就帮一帮他吧。
……
天从下午起就开始下起了雨,这个雨下得也古怪,雨珠很小,但是很密集,象无数的牛毛,在天空中组成了一道道雾气。在这个六月天里,竟然下得象春雨一象销魂缠绵。
霏霏的细雨,也将六月的酷热浇灭,天气变得凉快起来。
一会儿,天就黑了下来,可是雨还没有停息,只是细密,落在地上无声无息,一个五十几岁的老者,一个三十几岁的中年人,正坐在一个小酒肆里吃着酒。
酒肆离天津桥不远,李威说的十条,有的要协商的,有的不需要协商,比如辞退宫娥。但这些宫娥不是来自一处,可洛阳的不少,放在东宫之中,有的地位低下,只当作一个仆役使唤的,有的是李治调来伺候李威的,比如前几年从内教坊拨出来的一批官妓。还有的是良家子,说不定指望能让太子看中的。
这个太子很古怪,兔子不吃窝边草,两京东宫那么多年青的宫娥,只看中了碧儿一人,那个上官婉儿不算,是从掖庭宫带回来的。当然,还有机会等一等,可是三十五以上的宫娥是没有机会与希望了。
因此,听到释放令后,许多宫娥欣喜的涕哭,在洛阳的,有的父母已经派人过来迎接。接着从皇宫到上阳宫,又有大批的四十以上的宫婢,陆续地释放回家。
所以李威在大朝上,又将韦弘机提及一次。修一处豪华的宫殿,每年增加的修葺费用不算,必然还要派驻大量的太监与宫娥,无论是太监,或者是宫娥,在这个时代,是最惨忍的事。不能说不用,只能说是少用,减少对百姓的戗害。
于是在天津桥外,能看到许多家人团聚,失声痛哭的场景。
感谢新皇帝,连着李威的朝政,也传了出来。
酒肆里的食客一边吃酒,一边议论。
其实李威这一番议论,可谓是惊艳,但百姓也古怪,却认为是理所当然。皇帝做太子时就做了那么多大事,做皇帝,肯定是优秀的。于是议论只是高兴,夸奖倒是很少。
“徐君,陛下很得民心啊。”老者说道。
“张县丞,但论资质,陛下的确古今罕有,可是十条虽好,过于迂阔。”
李威没有说出来的,鼓励一下商业的发展,注意朋党、宦官专政,还有武周时的冗官(李治时冗官现象也不严重)。说出来,没有打算立即解决的,府兵、均田制的崩溃、科举改革、边患。这都不能算。
着手就是前十条,有的可以立即拍板,有的悬而未决。但名义是十条,其实每一条又不止一处,比如节俭,放宫娥、停建宫殿、削减太监与日常用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