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那些摇曳的花儿 >

第4章

那些摇曳的花儿-第4章

小说: 那些摇曳的花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雨是月光滑向安详的旋律;雨也是湖水淌向恬静的旋律!

  你麻木于做作的音乐,却专注于雨滴屋檐的韵律;

  你麻木于鲜花铺就的美景,却醉心于雨丝织就的绸缎;

  因为这雨呵,让白日更鲜,让黑夜更绚。

  让忧郁更闪亮,让痛苦更温润!

  因为雨,人生没有遗憾!

乡愁,流淌着的诗歌
“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

  乡愁,是一首永恒的歌。有游子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心中就有说不完的愁绪写不完的情思,如丝如缕。离开故乡,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羁旅异地,都会在夜深人静之时情不自禁地遥望故园的方向。这种对故园的牵挂,与其说是游子客居驿站的寂寞宣泄,倒不如说是一个人天生的对故土的不舍眷恋和故土难离的怀乡情结。

  游子要挥别故土的刹那,泪眼波娑,踯躅徘徊,藏一把熟悉的泥土,有说不完的离情别绪;如是到了外地,客居他乡,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群,让自己局促不安;如是认识了新朋友,熟悉了新环境,可与自己总有一层隔膜。游离于家乡之外,心中难免会落落寡欢,于是,思乡念家,就成了排解寂寞与忧伤的一剂良药。

  故乡啊,有多少的游子,曾为你惆怅,为你举一杯酒,为你在梦中缠绵!?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萦绕在游子的心头,挥之不去,斩之不断,对乡愁的咏叹与抒写,是那么浓酽,那么痴情!

  乡愁,是风雨里的杨柳,是寒冬里的一朵梅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8226;小雅&;#8226;采薇》)当是最早写“乡愁”的诗句。将士们外出戍役劳作之时,正是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清风柔柔,家乡的一切多么温暖迷人;而归家之时,风雪载途,寒冷彻骨。在这里,“杨柳”与“雨雪”都成了思归的情愫与诱点。与其说艰辛的劳动使人产生回家的冲动,倒不如说这是深埋内心的情感最真切的流露。淡淡的思乡,散发出淡淡的馨香,虽苦虽涩,却也让人内心充满温馨。

  乡愁,是心碎,是深秋的枯叶,是夜里独酌的伤感。“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汉乐府民歌《悲歌》),这种“乡愁”,已经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张玉谷在《古诗赏析》里解释说“惟其欲泣,所以悲歌;惟不能归,所以远望”,当是对游子那种“乡愁”的最好注脚。

  乡愁,是那一缕缕清澈的月光,是月光下悠扬的笛声。身在异乡,如果是夜深月明,望着那深邃的夜空,谁不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水的月光,流泻的,却是那不尽的思乡之情。在这种月与情交织的情境里,举手投足之间,我们仿佛能看到李白形单影只的剪影,显得尤其清凉。这种乡愁,其实在这里显示出了一种轻柔的意境,深远而又淡雅。李白的另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了“乡愁”极容易被外物外情外景所勾起所唤醒。

  乡愁也是情有独钟,是望不尽天涯路的辛酸与凄婉。漂泊异乡的人,会对家乡的一切怀有特别的感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这当然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反映的是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那种“乡愁”像露水一样圆润,像月光一样透明。如果说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是一个漂白者美好而又带有无奈之意的苦楚,那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这种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怀归之情,却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难以割舍的深情,想来那浩渺的烟波是无论如何也湮没不了“乡愁”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用醉酒来忘却故乡,可酒醒之后呢?大概更是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与凄凉罢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8226;秋思》)“断肠人”无非就是一个在外漂泊不定的游子。为什么“断肠”?颠沛流离,浪荡江湖是一种因素,思乡念家,才是他的主因。在这里,乡愁是穿行在大雨里的孤雁,是孤雁抖落的羽毛,是羽毛上的水滴,是水滴里包裹着的憔悴、孤寂、落魄、疼痛、酸楚,以及那种道也道不尽的伤痛!乡愁,就是嶙峋的眼睛流下的泪水啊!

  中国人对家园的眷恋,不是少数人的情怀,而是整个民族的情结。“叶落归根”,这是每个在外漂泊的中国人的梦想。古代人囿于环境条件、生活条件与社会条件的限制,离了家园,别了故土,非一朝一夕就能回归家乡,短的十天半月,长的一年半载三年五载,再长的,恐怕就是一辈子再也回不到那生我养我的故乡了。所以,古代中国人的“乡愁”味,像陈年老酒,辛辣之中有温馨,浓烈里面含醇香,有浑厚绵长,悠远飘逸;也像深巷里的二胡拉出的旋律,凄凉里有温暖,酸楚里有喜悦。

  当然,中国人的这种“乡愁”,很多时候,是包含了一种“家仇国恨”的情感在里面的。从屈原《离骚》里“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到杜甫《春望》里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李煜《浪淘沙》里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到范仲淹《鱼家傲》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无不在思乡中渗透着念国的情怀。这种把个人的情感,融合到对民族与国家的命运的关切之中,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应该算是最为典型的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是血浓于水的同胞,是一棵桃树上的两朵桃花,思乡念家忧国的情感那么浓郁,是极其自然的。这种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国家分离,造成国家无法统一亲人无法相聚,隔断两岸的,却只是那一条浅浅的海峡,想来在其间流淌的海水,大概就是那诉不尽的“乡愁”了吧!

  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历史如何发展,只要有离家的游子,就会有割舍不下的乡愁;只要祖国尚未统一,海峡还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就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伤悲。

  乡愁,是一首永恒的歌!一首流淌着民族血液的诗歌!

  “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

女人成妖是男人的需要——乱弹《东周列国志》之褒姒
在历史上,男人昏庸无道*无能,把江山社稷给玩完了,倒霉的却往往是女人——她不但要承担千古骂名,说她“秽乱春宫”,把君王们弄得既不早朝,也不晚朝,朝纲一塌糊涂,致使神器破碎,金瓯不全,而且,还得背负道德的沉重十字架,被男人们脱得*口诛笔伐鞭打刀削。男人们的思想都很奇怪,喜欢女人却又诅咒女人,天下太平时享受女人,天下大乱时摧残女人,离不开女人却又瞧不起女人,就连搞垮国家——对男人们来说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都认为女人们办不到,非得让她成妖,妲己就是一个被男人妖化的女人。妲己是女娲使用“美人计”派来“颠覆”商纣王朝的,目的非常明确,手段却稀松平常,挖的陷阱并不深,但商纣王却跳得很爽快,没几下子,就把命玩得重回他老娘的肚子里去了。妲己是“千年狐狸”的借尸还魂,自然是妖气十足,虽有女人的柔美形体,却无女人的菩萨心肠,是不折不扣的“天下最毒妇人心”的标志人物,商纣王的一切恶事毒事,全都是她的别出心裁的怂恿与撺掇,当比干那颗活蹦乱跳的心被剖出来之际,妖与人的较量,高低自决。妲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斩首路线图”一步一步“请君入瓮”的,男人天生的“贱”与“暴”被一点点诱发出来,妲己最终完成了“祸国殃民”、搞乱搞垮商王朝的神圣使命,商王朝覆灭的历史罪责,也就扣在了她的头上。在有历史记载之前,妲己算是男人们杜撰出来出恶气找替罪羊的典型。

  被妖化的还有一个,她叫褒姒。

  说褒姒是妖,是她的来历不但不清不楚,而且十分离奇,离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她是周宣王的正宗老婆姜王后宫中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宫妇所生。老宫妇是一个没有老公的女人,一个没有老公的女人怎么会生孩子呢?她既没偷情,也没做男人的“小三”或者“二奶”,与男人没有性接触,却不夫而孕,生下了褒姒,真是有点邪门!老宫妇还是小姑娘的时候,那时才十二岁,也就是在周厉王末年,不小心踩着了周厉王打开的一个木椟流下来的龙涎所化成的小乌龟爬过的足迹,就莫名其妙地怀了孕,并且一怀就是四十年。女人十月怀胎,才是正常的,怀了四十年,这就不正常了。一个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四十年,不是妖怪又是什么?所以,当老宫妇生下褒姒的时候,姜王后才说她生下的是怪物。褒姒也就有了妖气。她的这种妖,与妲己的妖相比,来得更加虚幻与扑朔迷离。妲己的前身最起码还是只狐狸,她的前身却是虚无。男人们为了证明男人都是被女人教坏的身家性命都是被女人害的,就无端地把女人妖化,这种无中生有的本事,可以说是男人的“葵花宝典”!

  褒姒的妖,还有一点,就是她不会笑。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用笑或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男人女人常用的手段——这种手段应该是极其自然而非矫揉造作的,心理正常或者说心中无鬼的人决不会装笑或者装哭。特别是对于女人来说,笑就是她展示美好与温馨的名片。一个美丽的女人,脸上挂着笑意,男人的“百炼钢”要想不化作“绕指柔”都难。但褒姒不会!一个女人,还是一个绝色美人不会笑,这就让人摸不着门道了。周幽王把褒姒弄到宫里做了自己的“金丝雀”之后,虽能“从此君王不早朝”,时时行鱼水之欢,却发现她不会笑,不禁大伤脑筋。周幽王为了变“冰美人”为“笑美人”,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用尽各种手段,品竹弹丝,歌舞裂缯,不惜一掷千金,以买褒姒的展颜一笑,可到头来都逃不过“竹篮打水”的命运——褒美人就是不笑!周幽王那个急哟,整日像猫爪挠心,坐卧不宁,心想“寡人”非把你褒姒弄笑不可,于是就有了“烽火戏诸侯”。说也奇怪,从未露过笑脸的褒姒,这时“抚掌大笑”,这一笑既妖且媚,既*又居心叵测,不但笑掉了诸侯们的忠心,也笑掉了周幽王的命。这么说来,褒姒平时之所以“不会笑”,却原来都是为这一笑储存“粮草”积蓄力量的!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把褒姒写成了一个不会笑的女人,其原因我看无非有二:除了说明褒姒确实是一个“妖”之外,还说明褒姒是故意来和周幽王捣蛋要来“灭周”的。他总结说:褒姒“蛊惑君心,欺凌嫡母,害得幽王身亡国破”,说她是妖女,实在是名至实归。瞧、瞧,如果没有你褒姒这个妖女,周幽王怎么会“身亡国破”呢?男人们真会为自己的“同志”开脱!这正是男人的阴暗心理在作怪:在男人“一统江湖”的社会里,男人们认为男人既不会做蠢事笨事,也不会做恶事毒事,要做,要么是被女人逼,要么是被女人骗。冯梦龙认为,幽王“身亡国破”都是被褒姒给逼的:你褒姒为什么“不会笑”呢?如果你不是个“妖”,是个正常女人会笑,也就不至于有幽王“调戏”诸侯的事发生,诸侯们不被“调戏”,周幽王就有可能“万岁万岁万万岁”了。褒姒真是个应该千刀万剐的“妖女”!

  褒姒虽然是个“妖女”,可她的命运却是多舛的。她从一生下来,就被认为是个怪物,被用草席包裹着抛于臭水沟——现在有些重男轻女的“父母”其手段也一样,但被他们无情抛弃的却不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四十年的怪物——幸得一大群鸟用嘴叼着不会下沉,又幸得那个卖桑木弓箭的男人给拣了起来,幸免于死。其实这个男人拣起奄奄一息的婴儿,他不知道这个为人所弃的婴儿是个怪物,也并不是真存着什么善心,他只不过是认定这个婴儿是“大贵之人”,日后有所指望罢了。事实也是如此,当一个叫姒大的老婆因为患有“不孕不育”之绝症来和他“谈生意”时,穷人志就短了,也不想以后凭借那个弃女大富大贵了,反正是无本生意,能捞到多少就是多少,几尺布匹就成交搞定。长大成美人之后,又被一个叫洪德的男人用三百匹布帛买去,把她弄到美容院做了面膜做了头发,再到洗浴中心洗去污垢洒了进口香水,再到服装专卖店买了几套名牌货,搞得像名媛淑女之后,就献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