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第5章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5章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认为,一个人心中的存念非常重要,只要心中存念为善,纵然平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一遇到行善的机会,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来。心中只想到牟利,纵然有再多行善的机会,也不肯去做。本章的孳孳为善与为利,我们应该从存心来解释,不能太拘泥。
        问题与讨论
  1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
  2孟子说:“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只是强调杀身成仁吗?对于这个问题,请提出你的看法。
  3孟子讲述“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这个故事,有什么含义?请加以说明。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孟子卷·论行为(1)
孟子既主张人性本善,以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但如何存养扩充,则有待个人的修为。而修为之道,首重守身;守身在事亲,事亲之道,其惟孝悌而已矣。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离娄》上·一九)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以本大类首列“行止务本”。
  礼、义、廉、耻,(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在天下国家是治乱之关键,在个人修持是德行之准则。得志时可以与百姓共同施行,不得志时则独行其道。是以君子极重操守,无论出处进退、取予辞受,皆须权衡利弊;待人处事,尤须时时自反,庶几可以无耻辱矣。故列“涵养操持”次其后。
        一、行止务本
  孟子的主张非常务实,因此落实在现世的做法也非常务实。他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先亲爱自己的父母、兄长,然后扩大到周遭的朋友、乡人,再扩大到所有的人,最后扩及万物。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人类不需要学习,自然就懂得爱父母,由这种自然的爱推展出去,而至于仁民爱物。这就是“道在尔”,也就是务本。本节选录“君子之于物也”、“道在尔”、“事孰为大”三章,以见孟子的主张。
        (一)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①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四五)
  章旨
  孟子指出君子对于亲亲、仁民、爱物,其间的爱是有差等的,仁民、爱物皆当以亲亲为本。
        注释
  ①物指草木、禽兽。
        析论
  孟子的主张从人性出发,因此极为务实,不为高蹈之论。以人和外界的关系而言,孟子指出君子对草木、禽兽,有爱心而没有仁心;对于一般人,有仁心而没有亲情。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扩及仁爱一般人,再扩及爱惜一切草木、禽兽,这种爱合乎人性,可大可久,因此可以在人类社会实践。同时代的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很有理想性、很动人,但是却只能造成一时的狂热流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退烧了,因为不合人性,一般人很难长期实践。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符合人性,才能推己及人,做到仁民、爱物的境地。
        (二)
  孟子曰:“道在尔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一一)
        章旨
  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平了。
  注释
  ①尔通“迩”,近。
        析论
  人世间的事,本来是很简单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的亲亲、长长,只是一个开端。能亲爱自己的亲人,这是仁的自然呈显;能敬重自己的长上,这是义的理性成长,再进一步扩充,当然能为国尽忠,见财思廉,待人有礼,行己有耻。
  但是,有些人为了私利,会用很复杂的手段,制造出很多不诚实的事情来,一般人因为资讯有限,往往把复杂的手段误以为事情真相,于是所思所为受到误导,久而久之,把平易的道理想得深远了,把简单的事情看得艰难了。这时候,唯有直指本心,亲亲长长,在自己的地位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三)
  孟子曰:“事①孰为大?事亲为大。守②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③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④养曾皙⑤,必有酒肉;将彻⑥,必请所与⑦;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一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卷·论行为(2)
      章旨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而非养口体。
  注释
  ①事侍奉。
  ②守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
  ③失其身亏其身,陷于不义,辱其亲。
  ④曾子曾参。
  ⑤曾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⑥彻通“撤”,撤掉酒食。
  ⑦与通“予”,给予。
        析论
  生命无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健康完整的身体,我们除了要好好爱惜,不做伤身害义的事情之外,还要懂得感谢父母。由此看来,守身和事亲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开。
  事亲除了奉养口体之外,最重要的是养志。人非禽兽,不是吃饱喝足就够了,人有志趣理想,其重要性往往超越饮食饱暖,君子可以为了学习而废寝忘餐,为了取义而舍弃生命。为人子女的如果侍奉父母时,只能照顾到饮食饱暖,而忽略了父母的志趣理想,怎么能叫做孝呢?
  曾子奉养父亲,必有酒肉,这是物质上的口体之养。酒肉要撤,一定问父亲要给谁?这是尊重父亲的承欢之心。父亲问还有没有酒肉,一定说有,因为父亲会这么问,一定是想要给人。曾子一定回答说有,这就是怕父亲失望的先意之心。饮食小事能这么做到,其他的理想大业应该也可以承欢先意,做得很好,这才是养志。
  曾元养曾子,(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只有口体之养,而不能养志,这不能算是孝。这就像《论语·为政》篇说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问题与讨论
  1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亲亲与仁民、仁民与爱物之间,是否还有什么功夫要努力的?
  2孟子曾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一五)既然“爱其亲”是人类天生的,不学而能的,为什么孟子又说“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二者有无矛盾?
        二、涵养操持
  人性本善,凡人与尧、舜所具有的良心本性,并无区别。至于行为、修养有圣愚之差异,原因就在圣贤能扩充善端、涵养善性、操持本心以处世,而凡人则放失其心、不知省察、不知追求罢了。所以孟子教育世人,要自我觉察为善成德的基础在于本心,必须涵养之、持守之、依凭之,以体现于思虑于心,然后足以成就自我德行,营造社会和谐。
  本单元共选十二章,用以说明孟子论涵养功夫的几个重点。一、二章说明人必须随时观照其心,自我反省,务期合乎仁义,不违礼智。第三、四章指出,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人生的至乐。五、六两章则说明知耻的重要。“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若无羞耻之心,必然违礼悖义,如何能做到强恕而行,俯仰无愧于天地之间呢?所以孟子特别强调“耻之于人大矣”。七、八、九等章,孟子展现拨乱反正的大格局,舍我其谁的大气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正是其平时涵养操持之所致,适足以为万世法。最后的三章,则提醒世人思考权(衡)与义(理)的关系。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固然必须信守原则,但是有时也要权衡事理,有所变通,并非一成不变。其权衡之道,则是唯义是从,务期在处世上慎其抉择,求其圆融。
        (一)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①,自求多福。’”(《离娄》上·四)
        章旨
  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
        注释
  ①永言配命永远配合天命而行。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永,长。言,助词。
        析论
  外界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的形象、作为,只是人们多半疏于拂拭这面镜子,所以看不清楚自己的缺陷。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行为(3)
当我们关爱他人,他人却不领情时,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不仁夹杂其间。努力治理人民,政治却不上轨道,可能是我们急功近利,思虑不够周延。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也可能是我们的恭敬还不够。
  人懂得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因为只有要求自己,才能保有无限超越的可能。求诸天,天意渺渺;求诸人,人心难测,都不如反求诸己。
  寒山问拾得说:“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骂我、骗我时,如何?”拾得说:“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几年,看他怎样?”拾得的境界已经很伟大了,但是孟子告诉我们更积极的做法,要能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
        (二)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①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②,则君子必自反③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④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⑤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⑥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⑦哉?于禽兽,又何难⑧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⑨,无一朝之患⑩也。(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离娄》下·二八)
        章旨
  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注释
  ①存心以仁、礼存于心而不忘。
  ②横逆强横无理。横,音hèng。
  ③自反自我反省。
  ④物事。
  ⑤由同“犹”。
  ⑥妄人不明事理、胡作妄为的人。
  ⑦奚择如何分别。奚,何。择,别。
  ⑧难音nàn,计较。
  ⑨终身之忧终身的忧虑,言忧心不能成就如舜那般的圣德。
  ⑩一朝之患一时偶发的祸患。
  乃若犹言“若夫”,提示之词。
  乡人乡里间的平常人。
  亡音wú,无。
        析论
  孟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以仁、礼存心,遭遇横逆必先自我反省,所以君子唯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然而一般常情却是以货利声色存心,遭遇横逆必先责怪他人,只有一朝之患,而无终身之忧。
  以货利声色存心,只能珍爱货利声色,不能爱人、敬人,自然别人也不会爱之、敬之,所以人与人的相处必多横逆。一有横逆,便交相指责、毁憎,于是每日应付这样的指责、毁憎、以横逆待我的“一朝之患”,而疲于奔命,自然没有精神顾及“终身之忧”了。
  孟子此处正要试图扭转这种风气,提出“以仁、礼存心”,由爱人、敬人出发,使他人潜移默化,彼此能以仁、礼相待。如果遭遇横逆,则先自省,自省没有过失,就宽厚地原谅别人,不与之斤斤计较,这正是“律己以严,待人以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终身之忧”,忧什么呢?忧不如舜。换句话说,就是忧虑不能成为圣人。圣人的事业是博施济众,“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这样的事业,必须一辈子孜孜矻矻地努力实践,不是一蹴可就,也不是短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