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第10章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10章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研习圣道呢?孟子进而提醒世人必须脚踏实地,由浅而深,循序渐进,把圣道的全体大用深细体悟,必须如此,才能够登上圣道的顶峰,达到高远的境界。因此孟子指点学者要取法于流水,(新浪读书独家首发)盈科而进,细密踏实,以体现圣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成章不达”。对于圣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力求“成章”,换言之,就是对每一阶段所学的内容要蓄积深厚,求其文理成就卓然可观。如此精熟所学,就是“达”。一旦对于圣道的全体大用无不通达,于是“志于道”的理想也就实现了。
  盈科而后进,是流水的标准;成章而后达,是求学的标准。
        (三)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①,欲其自得之也②。自得之,则居之安③;居之安,则资之深④;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一四)
          章旨
  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注释
  ①深造之以道按照事物的道理,不断研究进取。造,诣、至。道,事物的道理。朱熹《孟子集注》:“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之,所学的道理。下文各“之”字的意思与此相同。
  ②欲其自得之也要让他自己体验道理而有所得。
  ③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居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
  ④资之深可凭借使用的道理深远无尽。资,凭借。
  ⑤取之左右逢其原拿身边周遭的事理来印证,都能遇到其根源。朱熹《孟子集注》:“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值、遇。原,源也,本源。
         析论
  孟子“深造自得”的阐述,应该就是他自己为学的深刻体验。对于本章的内容,我们若能切实理解,而又身体力行,那么无论钻研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种学问,都能有得心应手、触类旁通、精进不已的乐趣。
  我们每天锲而不舍地探研某一学问,就是“深造”。只要是学问,就一定有其原理、方法,按照学问的原理、方法去钻研,就是“以道”。针对某一学问“深造之以道”,经过长时期的积累、精熟,自然对于此一学问的本、末、精、粗了然于胸;甚至还能更上层楼,发展出高明的研究成果呢!这就是“自得之”。
  “自得之”之后,就能:(1)“居之安”,所学自然融入生命,信心十足,安固而无所疑惑。(2)“资之深”,所学深远无尽,能有深厚的凭借,转相贯通而不穷。(3)“取之左右逢其原”,所学本体深厚,源远流长,能随宜触发,以身边周遭的事理来印证学理的源头。幽默大师林语堂曾说:“一个博学的学者,须把那专门的智识消化了,并且和他的人生观察联系起来,才能够用平易简明的语句把这专门智识贡献出来。”(《生活的艺术·论幽默感》)能用平易简明的言辞和例证,阐说深奥难懂的道理,或许就是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吧!
        (四)
  孟子曰:“有为者①,辟若②掘井。掘井九仞③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二九)
           章旨
  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注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孟子卷·论教育(7)
①有为者要有所作为。者,助词。
  ②辟若譬如。辟,音pì,譬也。若,如。
  ③仞古制八尺为仞。
         析论
  从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秉持着一贯的恒心毅力,朝夕惕厉,锲而不舍,才能有所成就。小则学习一技一艺,大则修身为学,开创事业,莫不如此。
  哥伦布首度探险航行北大西洋时,屡遭艰险,但是他每天都在私人航海日志写下这样的话:“今天我们仍然航行,航向西南方。”当时他的船队中,樯倾楫摧,险象环生,以叛变为威胁的水手,不乏其人。但是哥伦布凭着无比的勇气和信念,坚毅地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为人类的历史写下崭新的一页,他发现了新大陆。(参考黄文范译《珠玑集》)哥伦布坚持理念,不为势劫,终能有成,此一事迹,正足以和本章旨趣相印证。
  孟子认为为学一定要达到标准,好比挖井,没有挖到水,这井都是白挖的。为学达不到标准,也是白学,以此勉人不可半途而废。
        (五)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③,不舍昼夜④,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⑤。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⑥。苟为无本⑦,七、八月⑧之间,雨集,沟浍⑨皆盈。其涸⑩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章旨
  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闻过情,徒有其表。
            注释
  ①徐子徐辟,孟子弟子。
  ②亟音qì,屡次。
  ③原泉混混有源头的水不断地涌出。原泉,有源头的水。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混,音gǔn。
  ④不舍昼夜指水日夜不停地流。
  ⑤放乎四海流到大海。放,音fǎng,至。四海,四方之海。
  ⑥是之取尔即“取是尔”,就是取这一点罢了。是,此。尔,罢了。
  ⑦苟为无本假使是没有源头的水。苟,若。
  ⑧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换言之,也就相当于现代农历的五、六月,正是仲夏、季夏的时序。
  ⑨沟浍田间水道。浍,音kuài。
  ⑩涸音hé,水干竭。
  声闻过情名气超过了实际的学养。声闻,名气。闻,音wèn,名声。情,实情。
          析论
  孔子对于水的称道,见于文献记载的,不止一则。然而世人较为熟悉的,或许就是《论语·子罕》篇第一六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本书论语卷将这章编为“论学”类的第二章)这章至少有两层涵义:(一)时光不停消逝,一如流水,因此君子应珍惜光阴,及时为学。(二)道体的流行,就像川流之水一般,永不休歇,君子为学也应精进不已,止于至善。
  徐辟向孟子提出“仲尼……何取于水也”的问题,就如同林放向孔子请问“礼之本”(《论语·八佾》)一样,真是“大哉问”。因此孟子层层深入地加以启发:首先是“原泉混混”,为学要为“有本之学”。接着是“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为学千万不可躐等,必须按部就班,精进不已,以求达到至善的境界。孟子用这样的道理来指点徐辟为学之道,是非常中肯的。由此可见孟子教导学生方法之高明。
  孟子不但从正面说理,他还逼紧一步,再从反面设喻申论。无本之学像什么呢?像无本之水。怎样的水是无本之水呢?那就是七、八月之间的倾盆骤雨,来得快,停得也快。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时,“沟浍皆盈”。然而那沟浍中的雨水不像泉水一般,时时有源头活水注入,因此,“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只一会儿工夫,就蒸发干涸了。如此无本无源的沟浍之水,还能“放乎四海”,浩浩荡荡吗?为学之道是否也是如此呢?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了。
  

孟子卷·论教育(8)
孟子畅发议论之后,用“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作为收束。一个人的名气超过了实际的学养,那么他的学养自然是不够深厚了。学养不深,当然不是有本有源之学。只有按部就班,不断精进所学,才是君子应有的作为,假以时日,才能成为有本有源之学。如果不这么做,却想一步登天,想要提高知名度,那就是“声闻过情”,这和孔子所“取于水”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徐辟接受了孟子的开导,应是深有所悟而身体力行吧!
           问题与讨论
  1何以为学必须先把握基本方法?试举例加以说明。
  2我们可从大海体会出怎样的道理?
  3何以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4何以为学要“成章而达”?
  5研究学问,深造自得之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三、环境移人
  接受教育的人,除了遵循规矩,修心养性,持恒不懈,深造自得之外;学习环境的熏染、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个人与环境之间,若能有良性的互动,那么教育的成效才能彰显昭著。《孟子》一书对于上述内容,多所阐发,兹择其三章,编为本单元。一傅众咻,就不能学好语言;一位善士,也无法导正国君。学习环境的重要,由此可知,故编列“孟子谓戴不胜”为第一章。家庭是相当重要的学习环境,父(母)兄(姊)若是贤德,常可熏陶出优秀的子弟,因此“人乐有贤父兄”,故编列“中也养不中”为第二章。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困心衡虑,每能奋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唯有接受来自环境的种种挑战,并加以克服,才能生存、成长,培养出大智慧,故编列“舜发于畎亩之中”为第三章,以收束本单元。
        (一)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②?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③?”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⑤,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⑥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⑦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⑧,王谁与为不善⑨?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⑩?(《滕文公》下·六)
          章旨
  孟子以学习语言做譬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之深远。
            注释
  ①戴不胜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
  ②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您想要您的国君向善吗?之善,往善、向善。
  ③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傅,教也。
  ④咻音xiū,喧扰。
  ⑤虽日挞而求其齐也虽然每天责备他希望他说齐国话。挞,音tà,责打。
  ⑥庄岳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
  ⑦薛居州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
  ⑧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在大王身边的人,无论年长年幼,无论地位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般的善士。
  ⑨王谁与为不善王和哪一个人去做不善的事呢?
  ⑩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一个薛居州,对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王引之《经传释词》:“独,犹‘将’也。”
          析论
  许多外国朋友来我国学中文,除了中国老师课堂上的教导之外,他们住的是中国家庭,交的是中国朋友,上的是中国饭馆。日常生活中,他们打开电视,扭开收音机,到商店购物,耳濡目染的,莫非中文。因此,他们的中文自然进步得很快了。学习语文,首重良好的语文环境。这个道理,孟子早就如此主张了。他认为若要楚国大夫的孩子学好齐国的语言,就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让这个楚国孩子每天接受齐国语文的熏陶,假以时日,必定能说得一口道地的齐国话。
   。 想看书来

孟子卷·论教育(9)
学习语文,固然要重视环境;修德为学,更须讲究环境。孟子向戴不胜提出一个良策,以诱导宋国国君向善。假使在宋国国君身边的官员都是像薛居州一般的善士,那么“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篇),国君经常接触君子,自能向上、向善了。反之,国君如果经常接近奸佞小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而正人君子则饱受排挤,那又怎能使国君熏陶成德呢?再者,身为国君,固然应该亲近贤德之士,一般人又何尝不然呢?只有向损友发出绝交书,并且“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我们的修养才能日进于高明,我们的学问才可精益求精。环境对于学习者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
        (二)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①,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离娄》下·七)
  章旨
  孟子认为父兄贤才有涵育熏陶子女的义务。
            注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