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解构之美--鲁迅故事新编 美学探析 >

第22章

解构之美--鲁迅故事新编 美学探析-第22章

小说: 解构之美--鲁迅故事新编 美学探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显得十分粗鄙。

  放远一点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最终的失败者,在时间面前,无论谁,最终都是要被后来者抛弃或者超越,他一生遇到的困惑、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最终都是要在时间的长河中消解。

  于是,我们不如退回来,剥落不必要的条件限制,就鲁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来讨论成败;或者更小一点地说,从《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来讨论鲁迅的成败。于是,我们说,鲁迅是失败者。

  
  “建设—批判—解构”之路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起始于青年时期,且毕其一生。早期写作文言论言四篇,是他对中国文化进行建设的尝试(此后虽然也有系统的文化建设,如《中国小说史略》等,但主要还是以批判为主);之后经历杂文、小说的写作时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时期,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直到晚年写作《故事新编》,使他进入了解构中国传统文化时期。

  从表面看,从建设到批判再到解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的干预与否定。批判是为了更好的建设,而解构则是更有力的批判。但从创作主体鲁迅的角度看,则这是一连串失败的表征。

  文言论文的写作,是鲁迅将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直接移植到自己的思想中来的努力。留学日本,使他直接感受到了西方具有科学与理性精神的文化,这成为他思考中国文化改造的起点。他的《摩罗诗力学》、《文化偏至论》等,大量使用西方思想家的理论进行思考,是他将西方思想充实到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尝试。可这种尝试能改变中国文化现状吗?在四篇文言论文写作之后,鲁迅搁下了笔,反思着自己这样的文化建设,陷入了十年沉默之中。他的沉默是深深的失望,他终于知道自己并非振臂高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认为鲁迅一次办刊失败就造成如此深的挫折感,是不确切的。办刊失败只是表面的引子,而更深的内在原因是他内心的困惑与焦虑:如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路在哪里?

  于是鲁迅开始了批判。从《狂人日记》开始一发而不可收。一旦找到了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切入点,他就全身心地投入了所谓“战斗”之中。他批判的节奏越来越快。一方面他写的东西篇幅越来越短小精悍,作文周期越来越短,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他从小说创作开始而放弃小说专写更能直接干预现实的杂文,使他的批判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快的批判节奏,除了容易丧失批判的深度之外,另一个负面的作用是使批判陷于具体的现象与问题而不可自拔,而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弊病却无暇顾及,反而显得“只察秋毫,不见舆薪”。看鲁迅后期的杂文常常陷于论争之中,常常让人觉得大材小用,浪费了一代文豪的精力。

  我相信鲁迅本人是应该有所觉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不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庞大存在不变,再强烈的文化批判与社会批评,都难以回天。

  于是,必须再次退回去,退回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不是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去直接面对它、批判它——这才是《故事新编》的产生在创作主体内的动因。

  从文化建设退回到文化批判,再从文化批判退回到解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它是一条不断向后退却的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大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存在不屑一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份低估。即使百年过去后的今天回过头再看,历经多次政治与文化变革,很多当年提出的问题还是没能很好地解决。鲁迅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鏖战中虽然不得不一路退却,但却又始终坚守阵线,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文化现象—国民性—文化源头”之路

  鲁迅的所谓失败,还可以作另一种角度的观察。

  在文化批判生涯中,鲁迅首先是从文化本身的表现形态入手的。他的视野专注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控制、对民众的专制,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腐朽的一面如何失去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能力,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掩盖真相愚化民众。鲁迅对这些现象的态度,是企图用批判来改变它们,建设新的文化。

  但很快,鲁迅发现改变这样的“铁屋子”是如何的万难。其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已经固化在人的身上,这些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系,形成顽固的“国民性”。国民性本质是传统文化所形成的,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则无不是国民性的反映。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就结成牢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文化现象”三位一体。

  对这样一个文化结构的批评,最好的办法还是退回到起点去重新开始。

  从文化现象批判,退回到“国民性”批判之中。《阿Q正传》等作品对国民性的集中批判,即是改造国民性的努力。显然,这样的努力仍然是要失败的,因为,国民性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在人身上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不改,改造国民性无异于缘木求鱼。

  必须再次退回去。

  从国民性批判退回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中国传统文化本身非常庞杂,鲁迅又如何下手、最准确地拿捏住它呢?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内部的层级,鲁迅瞄准了规制中国整个文化形态的“神话、传说和史实”。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抓住它们进行解构,将使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岌岌可危、风雨飘摇——这才是《故事新编》的产生在创作主体内的成因。

  从文化现象批判到国民性批判,从国民性批判到文化基石的批判,这既是一条上升之路,也是一条退却与失败之路,既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战斗”的节节败退,却又是他人格精神上的步步坚守。

  《故事新编》是并不彻底的。对于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个如此重大的命题来说,它八个短篇的份量太小了,还有很多奠定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内容需要去廓清。

  鲁迅只是开了个可贵的头。可叹的是,在这样的开头之后并无后人的接续,有的只是出于各种实用目的的有意误读和长期被蒙蔽后的无意误读。

  而鲁迅当年所思考与面对的很多问题,我们今天依然在生活中要常常面对。

  2010年1…6月初稿于新余

  7月初修改于北戴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鲁迅《鲁迅全集》,18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家健《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孟广来、韩日新编《〈故事新编〉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吴颖、吴二持《鲁迅〈故事新编〉研究及其他》,汕头大学出版社会2005年版。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瑶《王瑶全集》(卷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景山《古人复活的时候——〈故事新编〉心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竹内好(日)《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谭德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东方出版中心、中国出版集团2006年版。

  张永泉《从周树人到鲁迅》,东方出版中心、中国出版集团2006年版。

  谢泳《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邵建《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布莱恩。雷诺(美)《福柯十讲》(韩泰伦编译),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王晓明《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