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德宗贞元年间,南海那地方有一个官宦子弟名叫崔炜,生性浮荡,不务正业。父亲亡故之后,他游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一空,落到无处栖身的地步,只好到佛寺中住下来。
。 想看书来
走索冲狭呈百戏(5)
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人们都把香烛、美器、精食送到佛庙中去,又在开元寺中表演百戏。崔炜闲得无事,也在寺中看热闹。
寺里寺外挤满了围观的百姓,都想挤到前面去看百戏,到处都是叫卖的小商贩。人群中,一个老太太被挤得站不住脚,歪倒到一边,把人家的一个酒瓮撞翻,酒洒了一地。卖酒的人大怒,拳脚交加,痛打老太太。
崔炜看不下去,赶快上前拦住,说自己可以替老太太赔偿酒钱。可是他身无分文,情急之下只好脱下身上的衣服,拿去抵偿酒钱。
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太太并非凡俗之辈,专会用“井冈艾”治疗疣赘。老太太于是送给崔炜一点井冈艾,把治病的方法传授给他,作为答谢。哪曾想,就因为崔炜替人治疗疣赘,竟然引出一大段离奇的神鬼故事,险些害了他的性命。
还有一则故事,讲的是在营丘有一个姓陈的富豪,家财万贯。不幸的是富豪得了麻风病,长了满脸的癞斑,被人暗称为“陈癞子”。
平日里这位陈癞子最忌讳一个“癞”字,家里的亲人奴仆若是不留神说出一个“癞”字,肯定会招来一通打骂。如果谁说他脸上的癞消褪了,他便十分高兴,总会有慷慨的赠予。
这一年五月,陈癞子过生日,自然要在府中大肆操办一下,设立僧道斋筵,请来艺人唱戏,表演好看的百戏。完事之后,陈癞子很满意,给那些艺人们丰厚的犒赏。
耍百戏的艺人中有一个秃头之人,身材高大,眼神却不太好,散戏之后他本来已经离开了陈府,半路又返身折回来,对陈癞子说:“今天承蒙您慷慨,给我这么多的赏钱,心中感激不尽,突然想起一句诗来,诗中最后的两句正好可以拿来感谢您。”
陈癞子此时正端坐在中堂之上,周围张挂着碧纱,左右婢女侍立,一听这个人有诗献给自己,自然十分高兴:“那就请你读来我听听。”
那位秃子站在碧纱外面,朗声诵道:“三十年来陈癞子,如今始得碧纱幪。”
坐在纱中的陈癞子大怒,一通臭骂,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轰了出去。
秃头吟诵的诗,却是淮南节度使王播所作,原诗的最后两句是:“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不知这位老兄怎么读成了那样。
《太平广记》中,还记录了一个类似恶搞的故事:有一个轻薄之人新被任命为某郡的刺史,当地人为了迎接他上任,特意组织了百戏,有吞刀吐火、吹竹按丝、走圆跳索、歌喉舞腰等。
到了上任的那一天,新任刺史来到众人面前,对眼前热闹的百戏却视而不见,一点兴致也没有。众人不免扫兴,私下里议论这位刺史大人清峻孤傲,不易亲近。
没想到,几天之后一个大热天,新任刺史登上高楼,让人替他去找些乐人优伶来。下属们暗暗高兴,飞快地找来一群乐人,吹拉弹唱者,吞刀走圆者,歌喉舞腰者全都到齐了。
刺史让乐人们进去,逐个给他表演,可他随便听一听就把乐人一个一个赶了出去,最后上来一个吹笙的。
刺史问:“你拿的乐器叫什么?”
“回大人,这个叫‘笙’,可以吹奏。”乐人说着,就捧起笙来给刺史吹了几声。
刺史摆手止住他:“你吹的时候不要动手指,只管一味地吹就是。”
于是乐人就站在门槛边,鼓起双腮替刺史吹了起来,从午时一直吹到申时,刺史才让他停下来,赏给他一杯酒,说:“你可以退下去啦。这么热的天,我哪里是要听什么笙啊,不过是让你为我吹风引风罢了。”
蹀躞翩跹舞马行(1)
1
陕西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有一只鎏金银质的仿皮囊壶,壶体为白银质地,仿照皮囊的造型。壶体的腹部两侧各有一匹凸起的鎏金马,形体高大而健壮,长鬃修尾。
两匹马的姿态十分奇特,后腿屈曲,前腿斜蹬,整个身体呈后蹲姿态。最妙的是马颈上系了一条彩带,马口中衔着一只酒杯。
这两匹优雅壮健的骏马便是曾经风光一时的舞马。
舞马,也称“蹀马”。《旧唐书·音乐志》中对其有相关的描述:
玄宗时代,宫中举行的大型宴乐多在勤政楼进行。宴乐这一天,天色未明时,身穿金甲绣袍的四军甲士便开始展开队仗,张列旗帜。
天亮之后,百官进朝,中官张列素扇,皇上开帘接受朝拜。
众臣行礼过后,皇上面前的帘幕重又垂下。众官参见皇后、贵戚和诸蕃酋长,礼毕之后方才坐下来进食。
此时太常署的乐工们开始奏乐,声震城阙。乐声中,太常卿引领众多彩衣乐人上场,在勤政楼下布列开来。
鼓乐齐奏。立部伎、坐部伎依次上场表演,中间穿插一些来自胡夷四方的伎乐。如此持续表演一天,天色渐渐昏暗下来,整个演出的压轴大戏方才正式出场——三十匹舞马被引出来,《倾杯乐曲》奏响起来,舞马排列整齐,奋首鼓尾,纵横应节,气势动人。
同时空地处摆设起三层高床,驱马而上,让舞马在床上旋转如飞,又有众多壮士举起木榻,榻上的舞马伴乐而舞蹈,精彩异常。
蹀躞翩跹舞马行最后五坊使引导大象、犀牛等高大威猛的动物进入场内,向勤政楼上的皇上百官拜舞,周围宫人如云,锦衣绣衫,鼓乐大作,而舞马中的佼佼者此时被引到前面来,口衔金杯,曲膝向皇上做拜祝之态,整个宴乐也因此达到了最高潮。
《明皇杂录》中对舞马的描述也十分详尽。大体上,玄宗时代舞马最多的时候曾达到四百匹,分为左右两部,各有其名,如“某家宠”、“某家娇”等。
这些舞马大多是来自塞外的贡马,挑选其中精良者加以驯导而成。每次表演之前,要为其披上锦绣,系上金铃,在其鬃毛间缀上明珠。
每有盛宴,这些经过精心调教的舞马就成为众人嘱目的焦点。伴着美妙的乐声,一匹匹健俊的舞马口衔酒杯,踢踏舞动,彩带飘扬,实在是佐酒助兴的妙品。
这样的场面气势恢弘阔大,看上去既有趣又气派,但仅仅是这些似乎又缺少了什么。于是有御用文人站出来,从中提炼出一些崇高神圣的主题,认为百兽来舞,是共贺天子圣明,万代升平。
舞马词写得最多的诗人是张说。张说三次担任宰相之职,是玄宗身边的大红人,与玄宗多有诗词应和。
张说写有舞马词六首,舞马进行时多以《倾杯曲》伴奏,而张说的六首诗便是为《倾杯曲》填写的歌词。
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这样的诗句,大声读出来便会感到音韵铿锵,有一种内在的节拍,自然是很好的歌词。而“屈膝衔杯赴节”,活脱脱就是那只鎏金银壶上舞马的姿态。
张说的舞马诗不单单只有这六首,综观他所有的舞马诗,其中多的是“圣君”、“神马”、“天庭”、“献寿无疆”一类的辞句,极尽颂扬歌拜之能事。虽然有些夸张,却有许多精到的描写,我们从中倒可以窥见一些舞马的绝技。
“连骞势出鱼龙变,躞蹀骄生鸟兽行。”舞马鱼贯入场,小步频迈,步态轻巧;“腕足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腕足齐行,两膝作跪拜状,和着乐曲踏蹄行进,当曲终之时口衔酒杯,垂头掉尾仿佛酣醉一般。
这些生动的诗句表明,当时的舞马调训得法,舞技十分高超。
唐人有一篇《舞马赋》,不知作者何人,对舞马的风姿描写得极为精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蹀躞翩跹舞马行(2)
……或进寸而退尺,时左之而右之……知执辔之有节,乃蹀足而争先。随曲变而貌无停趣,因矜顾而态有遗妍。既习之于规矩,或奉之以周旋。迫而观焉,若桃花动而顺吹;远而察之,类电影倏而横天……
舞马的妙态,其实只好意会,而唐人留下的这一段文字让我们的想像无限接近了那幅美景。
相比之下,天宝十年进士、秘书省校书郎钱起的舞马赋则要逊色得多。在那篇《千秋节勤政楼下观舞马赋》中,钱起辞藻华丽,通篇多是谄媚颂扬之辞,也许在当时这篇赋文曾得到许多嘉许,或者被广泛传诵,但今天读来却令人厌倦。
两相比较,还是那一篇无名氏所作的舞马赋耐读得多。这其中的差别,实在值得作文者深思。
2
关于这些舞姿优雅、驯顺温良的舞马的下落,在《明皇杂录》中有些交待。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避入蜀中,养在宫苑里的那些舞马大多散落到民间。安禄山早年曾在皇宫里见识过这些舞马的舞姿,便派人将剩下的几十匹舞马聚拢起来,送回范阳。
安禄山死后,这部分舞马又辗转落入田承嗣的手中,结局十分悲惨。
田承嗣为安禄山的部将,性情凶诡,不习礼义。先后追随安禄山、安庆绪父子和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归附朝廷之后又再次反叛,为人残暴奸诈。
田承嗣得到这些舞马之后,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只把它们当成普通的战马来使用。
北宋有一天军中演奏乐曲,那些舞马一听见熟悉的乐音,立刻像从前一样踏乐而舞。养马的兵士们大惊,以为它们中了邪魔,挥舞棍棒上前去一阵乱打。
可怜的舞马以为主人嫌它们跳得不好,棍棒之下反而跳得更卖力气。兵士们害怕了,赶快跑去报告田承嗣。
田承嗣自己也没见过舞马,以为这是妖异之象,就下令狠狠地打它们。舞马被打得愈痛,便舞得愈加整齐规矩,愈招来狠辣的毒打。可叹这些优雅乖巧的舞马无法揣测暴徒们的心思,不敢停歇下来,最后都被活活打死了。
与皇家舞马相对应的,还有一种朴素而欢快的民间马舞。
马舞通常由三人表演,一人在前扮马头,双足为马的两条前腿;另一人在后扮马身,双足为马的两条后腿。还有一人骑在马背上,持缰舞鞭,扮演骑马者。
这种流行于西域的马舞在今天的秧歌中还能看到一些踪影,只是现代秧歌将其简化,仅由一人来扮演,骑的是纸糊的黑驴子,而且只有两条驴腿。
与马舞相近的还有大型的狮子舞,《旧唐书·音乐志》中载: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
“五师子各立其方色”,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各立一只狮子,依照五行所对应的颜色,五只狮子的毛色也不相同,东方为青色,西方为白色,南方为红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
在当时,五行的颜色马虎不得,特别是皇帝专用的黄色。诗人王维在做太乐丞时,就因为舞黄狮子出了事,被贬出京城。
《乐府杂录·龟兹部》中提到另一种狮子舞,“……高丈余,各衣五色。每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
一只狮子一丈多高,由十二人来舞,真不知道这种狮子是怎么舞的。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中就有唐代狮子舞泥俑出土。从泥俑来看,当时的狮子舞与现代狮子舞基本相同,由人模拟威猛的雄狮,前面一人举狮头,后面一人为狮身狮尾,二人身上披覆着狮皮状的斗篷。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蹀躞翩跹舞马行(3)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
这是白居易的《西凉伎》中的一段描写,生动形象,人与狮子共舞的场面,读来如在眼前。
3
唐朝前期,还有一种更通俗的玩意儿同样起源于西域,那就是泼寒胡戏。
泼寒胡戏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寒冬腊月,戏者头戴面具,赤身裸体,击鼓歌唱,互相追逐泼水,为乞寒之戏,据说可以消灾祛病。
泼寒胡戏的另一个名称是“苏莫遮”。苏莫遮是西域妇人戴的一种帽子,羊皮制成,外面涂油。
《文献通考》中对泼寒胡戏讲得最为详尽,还列举出戏乐时所用的乐器:
……本西国外蕃唐国之乐,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